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16例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影像学及临床特征(出自1990-2001年治疗的2050例脑梗死病例)。结果:2050例脑梗死中出血性脑梗死占5.66%,最常见的原因是脑梗死(62.06%),特别是心源性。最早出现的出血性脑梗死为脑梗死后17小时。78例为血肿型,38例非血肿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变或加重,特别是脑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应检查或复查CT和(或)MRI。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应立即停用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螺旋CT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选取5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缺血性脑梗死组)和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脑梗死组),2组均行螺旋CT扫描,并分析其CT图像的特征。结果缺血性脑梗死组病变部位额顶叶11例,颞顶叶18例,基底节8例,小脑7例,一侧大面积脑梗死6例;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中病变部位额顶叶8例,颞顶叶12例,基底节9例,小脑10例,一侧大面积脑梗死的有3例;缺血性脑梗死组CT征象为脑回征25例,浮云征20例,假肿瘤征5例;出血性脑梗死组CT表现为非血肿型24例,血肿型18例。结论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梗死特征,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出血性脑梗死及12例大面积脑梗死未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2年随访。结果 HI的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占71.4%,并以心源性栓塞为主。HI常发生于脑梗死后2周内。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危险性增加,但长期预后较非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好转率高。结论 HI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影响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58例脑梗死后梗死区内出血的患者和58例单纯脑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有无颈动脉斑块、有无脑梗死家族史、累及的动脉系统和出入院时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有无颈动脉斑块、有无脑梗死家族史、累及的动脉系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性脑梗死组、点状及片状出血性脑梗死组、颈内动脉系统出血性脑梗死组及多个部位出血性脑梗死组的预后与单纯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出血性脑梗死组、单个部位出血脑梗死组与单纯脑梗死组预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出血量、出血部位。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颇令临床医生担心的脑梗死的合并症。据文献报道,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尸解资料为29%;系统回顾性荟萃资料显示脑梗死后任何类型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在0~85%之间;理论上来说,出血性转化可发生于任何脑梗死患者,可见于脑梗死自然演变病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09~2010-08收住的685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在大面积梗死、房颤、高血压、高血糖等方面的发生率均高于同期非出血性脑梗死组。结论大面积梗死、房颤、高血压、高血糖等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出血性脑梗死是指在原来脑梗死的区域发生的继发性出血,是脑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占脑梗死患者的3%~25%[1],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继发性出血的原因有再灌注损伤学说,还有溶栓过量学说,与高龄、长期合并心血管基础病症有关。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2-01-2014-01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65例,分析其发病因素、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58例经颅脑CT/MRI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为7.05%,好发于心房纤颤、大面积梗死、溶栓、降纤、抗凝患者;影像学上表现为非血肿型占86.21%,血肿型占13.79%.结论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溶栓、降纤、...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病人因梗死区内血液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出血。自CT和MBI问世以来,临床诊断也日渐增多。尤其是近年来溶栓和抗凝药的普遍使用,出血性梗死引起了广泛关注。我院1998~2002年共收治脑梗死857例,其中出血性梗死38例,现对其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发生于 6 0岁以上 ,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者 12例 ,原梗死灶出血 2 0例。脑梗死后第 2周发生出血 12例 ,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 经脱水等综合治疗后预后良好 16例 ,但大量出血者仍需手术治疗 ,预后不良。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 CT观察 ,及时诊治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综述了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类型和预后以及可能的机制,并讨论了溶栓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以及出血性转化的干预措施,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CT和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 35例HI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病因、CT及临床表现的改变。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最常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 ,以梗死后第 2周发病率最高 ,血肿型症状重 ,有占位效应 ;非血肿型症状轻 ,但恢复慢。结论 对初诊为脑梗死的患者临床症状继续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体征以及按脑梗死治疗效果不明显时 ,应及时行头颅CT扫描 ,以相应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大面积梗死者 16例 ,原梗死灶出血 2 0例 ,梗死后第 2周发生出血 8例 ,第一周内发生出血 19例。出血性脑梗死中分水岭梗死不少见 ,并发高血糖者是发生出血性梗死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出血性脑梗死病例头痛发生率高 ,注意临床观察 ,及时复查CT ,以利诊断。结论 :需溶栓的病例 ,可先行SPECT检查进行筛选 ,再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脑梗死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提高对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的认识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7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及预后进行分型。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继发性出血的时间和出血量的多少,按发病时间及部位可分为早发型、迟发型及血肿型、不规则型。早发型及血肿型预后较差。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分型不同,预后不同。治疗上应分型分治,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脑梗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本院2003-05~2005-04收治的78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梗死后出血与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合并高血糖、溶栓治疗有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病人存在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及进行溶栓治疗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复查CT或MRI,以早期发现出血性梗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验证与探讨Besson评分法对急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从1998年7月1日到9月30日住院的91例急性脑卒中病人,全部病人均经CT或/和MRI确诊。记录一般资料及Besson评分法中相应8个变量,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变量分析发现TIA较常见于非出血性脑卒中,而巴彬斯基征和头痛较常见于出血性脑卒中,Besson评分为有20例Z<1,所有这些病人CT或/和MRI诊断为非出血性脑梗死,占非出血性脑死的38.46%的可信限为28.46%-48.46%,占总数的21.98%,95%可信限为13.47%-30.49%;对非出血性脑梗死的阳性预告值为100%。95%的可信限为83-100%,结论:TIA史在非出血性脑梗死中常见,而巴彬斯基征和头痛常见于出血性脑卒中;38.46%(95%的可信限为28.46%-48.46%)的非出血性脑梗死能够早期准确诊断,阳性预告值为100%(95%的可信限为83-100%),Besson量表简单,计算方便,与CT(MRI)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31例经头颅CT扫描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以期获得对该病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预防和早期诊断与治疗。本组31例出血性脑梗死中属皮质型9例、血肿型7例、梗死灶内渗血型15例。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为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大面积校死易发生出血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出血性脑梗死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大面积梗死患16例,原梗死灶出血20例,梗死后第2周发生出血8例,第一周内发生出血19例,出血性脑梗死中分水岭梗死不少见,并发高血糖者是发生出血性梗死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出血性脑梗死病例头痛发生率高。注意临床观察,及时复查CT,以利诊断。结论:需溶栓的病例,可先行SPEGT检查进行筛选。再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出血性脑梗死及12例大面积脑梗死未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2年随访。结果HI的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占71.4%,并以心源性栓塞为主.HI常发生于脑梗死后2周内。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危险性增加,但长期预后较非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好转率高。结论HI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专业知识确定与出血性脑梗死有关的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确定危险因素。结果 大面积梗死灶、使用抗凝剂或溶栓治疗、糖尿病史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年龄、高血压史、高血脂关系不大。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使用抗凝剂或溶栓、糖尿病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几率增大,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