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烧烫伤患者临床应用的效果,为PICC在危重烧伤患者救治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的留置时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烧伤面积大于30%TBSA的烧伤患者60例,完全随机抽取30例行PICC穿刺置管为PICC组,30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为深静脉组,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后3d、7d、14d穿刺口细菌培养阳性发生率,经导管抽血进行血培养阳性发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ICC组较深静脉组导管留置时间更长,留置时间为(17.5±3.3)d,穿刺口细菌培养阳性发生率无差别;PICC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深静脉组。结论 PICC置管能够有效降低穿刺次数,保证补液治疗的连续性,提高特殊药物的使用安全性,为危重烧伤患者长期、安全、有效补液拓展更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技术[1].PICC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它在肘部静脉穿刺,导管末端放置于中心静脉处,经其输入的高渗性或刺激性药物浓度可迅速降低,保护外周血管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的优势。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化疗的乳腺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VPA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率、导管留置时间、管路维护时间、非计划性拔管率、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置管率为98.33%、非计划性拔管率为3.33%分别与对照组的96.67%、6.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4.65±1.22)个月,长于对照组的(2.42±0.87)个月,管路维护时间为(11.12±2.16)min,短于对照组的(15.52±2.35)min(P<0.05);观察组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8.33%(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PA置管优势大于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置管时间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早产儿静脉营养输液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将100例早产儿分为PICC和外周留置针两组,分别采用PICC置管50例(试验组),外周静脉留置针50例(对照组)输液的早产儿,进行对患儿的输液的留置时间及外渗率对比观察。结果试验组留置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外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PICC留置时间长、可以减轻患儿在住院期间反复穿刺的痛苦、外渗引起皮肤坏死的危险,保护了外周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在预防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静脉炎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186例需行PICC置管术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标准操作规范置入PICC,地塞米松组92例置管前使用地塞米松0.08mg·mL。稀释液50mL浸泡PICC导管,生理盐水组94例使用生理盐水50mL浸泡PICC导管,浸泡时间均为5min。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术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出现时间、严重程度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地塞米松组静脉炎发生率14.1%(13/92),平均出现时间为(4.4±1.0)d,生理盐水组分别为33.O%(31/94)和(2.8±0.8)d,地塞米松组静脉炎严重程度低于生理盐水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PICC置管前,使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能降低PICC所致静脉炎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且能延缓静脉炎出现时间,未增加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由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技术是从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插管到达上腔静脉(深静脉),是需长时间肠外营养或肿瘤患者化疗常采用的静脉输注途径.但由于PICC置管的时间较长,可导致置管后相关感染的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是长期置管的常见并发症,PICC置管并发症以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和导管阻塞等较为常见[1].  相似文献   

7.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经验,寻找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短时间和最佳部位。方法对三年来施行过中心静脉置管术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总置管成功率为96.2%,失败率为3.8%。虽然经右颈内静脉置管的首次成功率与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首次成功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时间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短(P〈0.05)。结论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条件复杂、情况多变,置管难度较大,经右颈内静脉置管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更为省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完全植入式输液港(TIVAP)两种不同方法在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160例采用PICC(80例)和TIVAP(80例)两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TIVAP组导管阻塞率、导管感染发生率和静脉炎发生率均低于PICC组(P0.05)。结论 TIVAP并发症低,留置时间延长,并且对患者带管期间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肿瘤患者经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132例肿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1.22%vs 60.60%)(P0.05);观察组PICC置管时间(30.45±6.01)显著长于对照组(26.53±5.12)(P0.05),观察组舒适度评分(9.23±0.24)显著高于对照组(7.36±0.34)(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0.91%vs 62.11%)(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应用集束化护理,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PICC导管放置时间,改善舒适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解剖定位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两种路径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穿刺路径提供参考。方法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随机交叉研究,随机确定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先后顺序。全身麻醉诱导后,由同一组麻醉医师依据解剖定位标志按确定的穿刺顺序完成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成功置管前静脉穿刺次数、引导钢丝置入次数,置管时间;同时记录误入动脉、血肿形成、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42例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入选该研究。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次数分别为(2.3±0.7)次,(2.9±1.4)次(n=42,P0.05),置管时间分别是(1.58±0.49)min,(2.24±1.01)min(n=42,P0.05)。1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时误入颈动脉,并发血肿;1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后出现血肿。结论解剖定位穿刺颈内静脉比锁骨下静脉更容易更快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思乐扣固定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新生儿置管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患儿100例,依据固定方法分为思乐扣组和敷贴组,每组50例,敷贴组给予3M透明敷贴固定干预,思乐扣组给予思乐扣固定干预,比较分析两组置管质量和安全性。 结果:思乐扣组干预后7、15 d的自制《PICC置管新生患儿舒适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敷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思乐扣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PICC脱落率明显低于敷贴组,思乐扣组PICC留置时间明显高于敷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思乐扣固定可有效改善PICC置管新生患儿置管舒适度,有利于提高新生患儿的置管质量和安全性,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于玲 《医学信息》2006,19(8):1415-141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多普勒起声检查对46倒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和40例同期住院的非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下肢静脉血管形态、静脉管壁平滑度、各静脉的管径、管腔内回声情况和有无血栓、管腔狭窄或闭塞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46例)单支静脉受累9例(19.57%),2支静脉受累17例(36.96%),3支以上静脉受累20例(43.48}%);观察组股、膈静脉管径均较对照组粗(P〈0.05);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静脉血栓显示敏感,可作为下肢静脉血栓的首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在超声介入下经皮肝脏穿刺置管引流术对肝脓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期间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与2007年4月-2008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剖腹置管引流(对照组)治疗肝脓肿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WBC恢复正常的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费用等,并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愈例数及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WBC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较短,平均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也相对较少,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率为100%,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临床治愈率为82.60%,并发症发生率为26.10%,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不仅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而且对患者创伤小,帮助患者缩短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也相应减少,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对经皮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辅助作用。方法52例经超声引导下PrrVE作为观察组,37例采用盲穿门静脉行PTVE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指确定穿刺点至导管置入时间)、栓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73.1%)显著高于对照组(43.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时间(2.3±0.6)min显著低于对照组(4.2±0.8)min,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栓塞成功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6.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对PTVE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能准确判断门静脉位置,增加了穿刺成功率,提高了穿刺速度。  相似文献   

15.
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留置针维护更加困难.在进行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时,除做好PICC置管前的知情告知外,得到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在置管过程及置管后的维护上都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特殊性.在置管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对PICC的适应性,延长穿刺点的加压时间以防渗血;在置管后使用正压封管保持导管通畅;外面用弹性绷带包裹,避免管道滑脱.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孙国华  刘旭  陈广军  段秀华 《医学信息》2007,20(12):2110-2112
目的探讨胺碘酮静脉用药治疗阵发性快速房颠(房颠)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房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原有的心脏病治疗基础上,治疗组(80例)加用胺碘酮静脉用药,对照组(38例)加用西地兰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用药2h内快速性房颠转复窦性心律及心室率控制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3.68%),P〈0.05;治疗组用药后显效(转复窦性心律)率(62.50%)高于对照组(31.58%),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胺碘酮静脉用药转复窦性心律及控制心室率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持续时间短,但应在严密的心电血压监测下进行。  相似文献   

17.
右锁骨下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的急救、长期输液、肠外营养、心导管检查、介入治疗、中心静脉压测定等项目时,采用最多的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而锁骨下静脉口径大,右锁骨下静脉口径粗,管壁和周围组织密切融合,位置固定,借前斜角肌作为安全保护层与其深面的锁骨下动脉、臂丛隔开,位置恒定表浅,具备这些条件为中心静脉的穿刺之首选静脉。本研究的目的是为l临床上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22G套管针辅助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沧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在全身麻醉下手术需要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彩超引导下采用22G套管针进行穿刺置管,对照组在彩超引导下采用原穿刺针进行穿刺置管。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导丝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22G套管针进行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术能够极大地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为临床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夹角对经头静脉入路上肢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操作的影响。 方法 解剖38具(76侧)捐献者遗体,测量和分析上肢外展0 °和90 °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 结果 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前外侧壁,汇入处管径平均为(7.27±2.94)mm,95%可信区间为6.51~8.03 mm,夹角有锐角、直角和钝角3种类型。上肢外展0 °时,夹角平均为(47.14±27.02)°,95%可信区间为40.97°~63.32°;上肢外展90°时,夹角平均为(63.88±24.26)°,大于上肢外展0°时夹角,95%可信区间为53.96°~65.64°。上肢外展0°时,男、女夹角无明显差异,而上肢外展90°时男性夹角大于女性夹角。上肢外展0°和90°时,左、右侧夹角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经头静脉入路PICC术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不影响导管通过,但有少部分人夹角接近或大于90°,尤其男性上肢外展90°可能增加导管通过夹角的难度,操作中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0.
周爱花  钟卫红  谢秀清 《医学信息》2006,19(9):1675-1676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患儿静脉输液穿刺时的影响。方法 将190例静脉输液穿刺前患儿随机分两组,观察组95例应用心理干预技术,对照组95例采用常规护理,分别记录静脉穿刺前、穿刺后患儿的心理反应。结果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患儿穿刺时的负性情绪,消除紧张、恐惧,使静脉穿刺时能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