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张子和学术思想研究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3.
张子和学术思想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子和是我国金元时期四大医家之一 ,也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张氏学术思想以攻邪为主 ,善用补法 ,重视食疗食养[1] 。有关张氏学术思想之源流 ,历代考证不详。为了弘扬张子和学说 ,把握理论精髓 ,特对张氏学术思想的源流予以探讨。1 张子和并非河间学术传人元·脱脱《金史·本传》指出 :“其法宗刘守真”。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指出 :“从正之学 ,远则取法乎《素问》、《伤寒论》 ,近则独宗于刘完素” ,又说 :“是河间之学传至张从正 ,又为之一变矣”。任氏的折中之说 ,非指张子和乃刘河间的学术传人。自金元以来 ,未见明确证据可证实张…  相似文献   

4.
张子和学术思想源流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般认为,张氏学术观秉承于金·刘完素。笔者认为,张子和学术理论基础,从《内经》及王冰注《素问》中获得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可以发现,子和许多观点与《内经》并不完全合拍。张子和的学术思想在目前公认的七大流派(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伤寒、温热)中是较为独特的一家。其独特之点在于,它的学术渊源承受似有别于其他学派,把张氏学术思想、治疗方法、方药医案等资料与扁鹊学派人物和著作的学术观点作一些对照,有相通之处。子和的贡献在于将扁鹊学派的理论、治疗方法潜移于祖国医学的统一理论体系之中。故可认为是扁鹊学派传人。  相似文献   

5.
张子和“不药之药”学术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杰 《中医研究》2000,13(5):14-15
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鸣于医史 ,被划归“攻邪派” ,常常给人以动辄用峻药重剂猛攻病邪的印象 ,而其“服药畏慎” ,“不药之药”的学术思想或被忽视。本文试就《儒门事亲》中的有关内容作一探讨。1 “不药之药”的学术思想张子和的“不药之药”思想源于《内经》与《论语》。《内经》在肯定药物有治疗作用的同时 ,指出药物亦有其害 ,提倡谨用药物 ,中病则减 ,中病则止。张子和鉴于历史上许多服药致病致死的事实 ,在《卷二·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十七》中指出 :“凡药皆毒也 ,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 ,久服必有偏胜。气…  相似文献   

6.
张子和下法临床运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著称 ,亦称之为攻下派 ,可见其下法的运用十分有特色。本文仅就其下法临床运用特点作一浅析。张子和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儒门事亲》中 ,其中卷六~卷八 ,收录运用药物治疗的医案 12 6例 ,其中单纯用下法者 30例 ,吐下合用计 93例 ,占用药病案的 74% ,涉及内外妇儿各科计 6 0余病种。足见其下法运用之广泛性、灵活性。纵观子和《儒门事亲》 ,其下法的运用有以下诸特点 :1.下法不拘于结粪实物。下法所治多属实、属热 ,但为寒属虚者亦不在少数。子和运用下法的指征不在是阳明里实之有无 ,而注重的是邪…  相似文献   

7.
张子和乃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 ,历代医家对其汗吐下攻邪之法倍加关注 ,而对其外科学术思想却关注甚少。本文仅就张子和外科学术思想作一探讨。1.子和外科内容丰富张子和虽名攻邪派代表 ,其外科的学术成就也有非凡之处。纵观《儒门事亲》 ,子和外科包括以下内容 :(1)疮痈、疔疽、瘿瘤 ;(2 )疹癣、痒脐、湿毒、皲裂、黑干黑曾斑点 ;(3)疝、痔 ;(4 )骨折、金创、烧烫、仆跌、虫咬、螫咬等。所以说子和外科不但包括了常见外科疮疡肿痛 ,而且包括了骨科创伤、皮科、美容科、烧烫伤科、肛肠科 ,以及疝气、瘿瘤等专病专科 ,相当广泛。在《儒门事…  相似文献   

8.
张子和儿科学术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和在儿科领域的学术思想虽没有系统的论述 ,仅散见于书中 ,但其独到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深有启发。1 六易一弱—论述小儿生理病理六易 ,即易寒、热、虚、实、饥、饱 ;一弱 ,即“胃肠绵脆”。小儿时期 ,五脏六腑娇柔嫩脆 ,其形态结构、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气化功能都不够成熟或是相对不足的。小儿在疾病过程中 ,容易发生转化 ,变化多端 ,故易呈阴伤阳亢 ,表现热的证候 ;又因机体脆弱 ,尚有容易阳虚衰脱的一面 ,而出现阴寒之证 ,即主要表现为 :易寒易热。小儿一旦患病 ,则邪气易实 ,正气易虚 ;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证 ,虚证也可转…  相似文献   

9.
目前 ,对张子和学术思想研究渐盛 ,特将近 1 0年研究的文献温习 ,以便对攻邪学说的再认识。1 张子和籍贯与著作张子和 (约 1 1 56— 1 2 2 8) ,名从正 ,字子和 ,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 ,河南开封、商丘、豫东一带 ,张反修等[1 ] 考证认为河南省民权县林七乡东南一带人。著有《儒门事亲》十五卷。邓铁涛等[2 ] 认为前三卷乃张子和所撰原稿 ,部分经麻知几润色 ,其余为麻知几、常仲明等人记录整理并补入的内容 ,亦反映张子和学术思想。另有《伤寒心镜别集》一卷、《三复指迷》一卷、《汗吐下法治病撮要》一卷、《秘录奇方》二卷、《张氏经验…  相似文献   

10.
金元时期医家张子和,虽不以儿科名世,但在其著作《儒门事亲》一书中对小儿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及护养方面的论述,既中肯,又精湛,其观点足资今人借鉴,笔者现将其儿科学术思想作一介绍。1论病因强调溺爱为患张氏认为小儿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父母“过爱小儿”、“奉养过度之罪”,如书中记载:“今之人养稚子,当正夏时,以绵夹裹腹,日不下怀,人气相蒸,见火稍寒,即封密室,睡毡下幕,暖炕红炉,使微寒不入,大暖不泄。”指出如此做法“虽衰老之人,尚犹不可,况纯阳之小儿乎!”又如“养稚子,不察肠胃所容几何,但闻一声哭,将谓饥…  相似文献   

11.
张子和(1156~1228年),名从正,字子和。因其籍贯睢州考城,春秋时为戴国,又自号戴人。  相似文献   

12.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是攻邪学派宗师 ,其代表著作是《儒门事亲》 ,张子和并非以儿科著称 ,但在中医儿科方面却颇有研究 ,现略作探析 ,希望有助于现代儿科临床的发展。张子和《儒门事亲》全书 ,有关儿科学术范畴的文论、方药、医案很多。除卷一《小儿疮疱丹 瘾疹旧弊记》、《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2篇专论外 ,《治病百法》中儿科治法约占 1 / 5 ;《十形三疗》中 1 / 7为儿科病案 ,《治法杂论》中儿科有关内容亦专立门类进行讨论 ;《神效名方》专列小儿病症方之目 ,选方 1 7首。它们从各个方面充实了儿科临床治疗学 ,其蕴含开创性的学…  相似文献   

13.
张磊教授学术思想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伟 《河南中医》2010,30(2):133-134
张老认为,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的基础为精确的辨证施治,而辨证施治的核心在于审证求机;按照中医思维,动态辨证,是中医临床不变的法则;只有运用中医药理论去指导用药,配伍组方,才是临床取得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简历 张炳厚老师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名老中医.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简历 张炳厚老师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名老中医.  相似文献   

16.
认知疗法可广泛应用于治疗临床疾病过程中,是临床心理学治疗情绪、情感、行为等心理障碍,以及躯体疾病的常用方法。金元医家张子和擅用心理治疗,其病案中有许多治法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相似,不同的是所使用的手段较为丰富,不仅注重语言疏导,而且有假戏真做的反向认知法、以行为促动认知的行为认知法、习以为常的脱敏认知法、通过诱导矫正认知的诱导认知法等,列举数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涉及针灸的条文为依据,对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分析、探讨、归纳、总结,初步阐释了其针灸学术思想的重点,挖掘了其中的学术及临床价值,指出张仲景继承了<内经>中部分关于针灸的学术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对穴位的主治范围有所补充;并且提出了"阴证虚证宜灸,阳证实证不宜灸"的针灸治疗原则,总结了误用灸法及烧针引起的变证及救治措施,以及针药的各有利弊,和针、灸、药并施或可增强疗效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8.
明代医家张景岳,博学多识,学验俱丰;不仅精于医术,对养生学亦独有神悟,造诣颇深。其在《景岳全书》之“先天后天论”、“治形论”、“传忠录”、“中兴论”等篇中,探《内经》寿夭之理论,集诸家养生之大成,现就其养生学思想作如下探讨。1 禀受于天 制命于人张景岳谓:“人之所受于天而得生者,本有全局,是即所谓天年也”。凡能“尽终其天年”,自然衰老而逝者称“寿”;不及“天年”,早衰而亡者曰“夭”。对于寿夭的原因,张氏认为“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夫禀受者.先天也;修养者,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