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人参有“神草”之称,古代善用人参者首推东汉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人参的运用共有55条35方(重复、附方除外)。学习和研究这些方剂中人参的功用及其配伍,对于进一步认识人参的功效,正确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和探讨仲景学术思想,仍是很有裨益的。一、人参的功用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益脾补肺,为补虚扶正之要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关于人参的功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附子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和义 《中医研究》1995,8(1):13-14
《伤寒论》附子应用浅析江苏221006徐州市儿童医院刘和义主题词《伤寒论》,附子/治疗应用附子乃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之要药。仲景善用之,用药严慎精简,配伍有一定之法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伤寒论》《金匮要略》运用附子甚多,《伤寒论》太阳篇方11首,阳...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方书,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言。此二书载方三百一十八首(即《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金匮要略》二百零五方),用附子、乌头、天雄配方者,达三十七方之多,附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本文拟就个人所学浅见,将仲景方书用附子作如下浅析:一、附子气壮功宏,用途面广,是仲师喜用此药的原因之一。李时珍《本草纲目》谓有七种。言“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  相似文献   

4.
刘应柯 《国医论坛》1998,13(5):9-10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子根加工品,性味辛热,归心肾脾经,《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瘘,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集秦汉医学之大成,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临证应用附子,得心应手。其典籍《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用附子组方者计33方,方后加用附子者4方,共计37方。笔者通过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研读学习,将仲景运用附子的经验归纳为8法,探析如下。1扶阳达邪法凡表证未解,又伤阳气,或素体阳虚,又复感外邪者,则宜用扶阳达邪法。…  相似文献   

5.
擅用附子——张仲景学术大道至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附子所组成的方剂共40首(包括5个隨证加附子方),是其仅次于甘草、姜、枣、桂枝的极为常用的药物。这里谨从诸附子方的运用规律上可以看出,附子不仅用于重症痼疾,而且用于外  相似文献   

6.
附子为临床温里驱寒要药之一。古代医家中擅用附子者当首推张仲景,其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关于附子的运用达三十多方,遍及伤寒和杂病,对附子的灵活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仲景在附子应用、配伍、用法、用量上的独到之处作一浅析,以提高大家对附子的认识,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在《伤寒论》的113方中,有43方使用了桂枝;《金匮要略》262方中,使用桂枝者有57方。共计100方。两书中,除16方的方名与药味相同(其中又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桂汤、苓桂甘枣汤、乌梅丸等方药主治完全相同)外,余者皆  相似文献   

8.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生用与熟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栋  孙庆 《中成药》2000,22(8):595-596
目的:论述《论寒论》中附子的临床应用。方法:从附子的生用与熟用两个方面,列举了《伤寒论》中应用生附子者7方,熟附子者11方。结果:通过对各方主治病证的分析论述。说明附子生者与熟者不同的性能及功用。结论:应继承《伤寒论》中中医辨证理论,拓宽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仲景之书,后世誉为“活人之书”,《伤寒论》凡397条,113方(佚一方),《金匮要略》凡22篇,258方,识用精微,良法甚多。其中对附子之运用,或为救逆而设,或为温补而投,若能谨守法规,运用得当,其效甚捷。特就仲景运用附子规律讨论如下。一、生附子的运用仲景用生附子者,计有8方,这类方剂皆以生附子为君,但必配干姜,取其大辛大热之性,以速破阴邪、急回元阳,多用于阳衰阴盛或真阳欲脱之危笃证侯。然随方药之变异,所主病证乃有若干区  相似文献   

10.
附子、乌头在中医临床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方中多次出现。据统计《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用附子之方剂有36首,张景岳将附子列入“四味”药之一(指人参、熟地、附子和大黄。四味药是拯疾扶危要药),学习掌握好附子、乌头的药性及功用在中医临床上有着重大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浅谈如何学习掌握附子、乌头,以便在临床上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原著为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将其中关于外感热症之相关内容编纂为《伤寒论》,将其它关于内科杂症之相关内容编纂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中的泻心汤系列方主要用于治疗升降失和、脾胃虚弱以及湿热内蕴形成的"痞满"证。包括有: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及黄连汤等。泻心汤类方剂历来为中医常用方剂,经久不衰。经长期研习《伤寒论》后认为,其中泻心汤类方剂在现代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现将具体研习内容总结于后文。  相似文献   

12.
附子减毒增效略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农本草经》谓:"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在古今的药典中,附子性味的记载基本上都是辛温、大热等。《伤寒论》用附子21方,《金匮要略》用附子11方。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黄、大黄列为"药中四维",足见对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附子的运用,总结出附子的主要功效为补阳气、祛寒湿、止痹痛。主要治疗亡阳证、里虚寒证及寒湿痹证,并探讨了附子的用量及煎服法,为临床更准确地运用经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晓玲  陈亮  唐勇 《陕西中医》2011,32(6):746-747
<正>本人在研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对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进行了归纳整理,本文试从以下八个方面初步探讨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1回阳救逆,力挽沉疴纵观《伤寒论》,张仲景对凡有上吐下泻汗出厥逆,脉沉微,濒临亡阳垂危阶段的病例,均用附子,并必配干姜以助温经回阳救逆之  相似文献   

15.
附子(附:乌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回阳救逆,温阳散寒且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是古代温法中的主药。《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有20方;《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用乌头者5方。后世对附子、乌头的应用更为广泛,无论在寒热温清表里补泻的方剂中,凡符合适用附子证者皆可用之。但近代有些医家惧其辛温有毒,非见亡阳之证,不敢应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乃仲景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专书 ,其中桂枝用药之频繁 ,功用之多 ,是其他药所无法相比的。而含附子的方剂仅 2 0首。笔者比较了两者在《伤寒论》方剂中的配伍 ,认为其功用大致相同。1 《伤寒论》首先可见桂枝与附子同用方剂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相似文献   

17.
桂枝附子汤是《伤寒论》方,亦见于《金匮要略》,为治疗太阳病类似证之方剂。根据该方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效,以之加减治疗寒湿为患,心阳不足之心动过缓、雷诺氏病及坐骨神经痛等杂证,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中,运用细辛共计17方,其中《伤寒论》5首,《金匮要略》12首(与《伤寒论》重复方除外),广泛地用于伤寒、杂病,配伍精当,曲尽其妙。兹将代表性的方剂,从六个方面探讨于后。辛温发散治风寒  相似文献   

19.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用附子方36首(复出方不计)。以附子冠名15首,涉及条文55处,治疗各种病证,尤对疑难急症,沉寒痼疾屡起捷效,堪称后世之楷模。笔者用以指导临床实践,获益非浅。现归纳如下九端。一、麻黄附子温经发表《伤寒》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条  相似文献   

20.
祝小惠 《河北中医》2001,23(10):789-790
甘草性味甘平 ,归十二经 ,是一味常用药。然而正是因为它常用 ,反而容易被人忽视 ,对其作用不加深究。《神农本草经》谓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坚筋骨 ,长肌肉 ,倍力 ,金疮肿 ,解毒” ,属上品。笔者通过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 ,发现其中很多方剂都将甘草排在首位 ,甚至以之作为方名。《伤寒论》113方中含甘草的有 69方 ,《金匮要略》2 0 5方中含甘草的有 75方 ,其最大剂量用到 4两 ,最小剂量只有 6铢 ,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可见仲景并不把甘草看作可有可无的角色。笔者现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甘草的运用谈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