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11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男73例(63.5%),女42例(36.5%),5岁以内96例(83.5%)。(2)典型KD 90例,不完全性KD(IKD)25例;IKD组婴儿(〈1岁)比例和CAL发生率均高于典型KD组(44.0%vs 7.8%,40.0%vs 17.8%,P均〈0.05);除肛周脱屑、卡疤红肿外,IKD组其他临床症状发生率低于典型KD组,出现时间晚于KD组(P均〈0.05);除血红蛋白外,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AL组男性比例、婴儿比例、发热时间、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大(高)于非CAL组(P均〈0.05)。(4)KD发病10 d内的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 d后,且治疗2周后复查发病10 d内给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组新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 d后给予IVIG组(P〈0.05)。结论:IKD多发于婴儿,且其CAL发生率较高,肛周脱屑、卡疤红肿有助于其早期诊断;CAL发生率与男性、年龄〈1岁、发热时间、PLT、ESR、CRP有关;KD发病10 d内应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徐琨  段炤  韩菲  邹峥 《江西医药》2013,(9):768-770
目的探讨首次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总结2007年5月-2010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对首次大剂量IVIG有无反应分成IVIG敏感组及无反应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诊断为川崎病并接受IVIG治疗的患儿215例,其中IVIG敏感者193例,无反应者22例,发生率10.32%(22/215)。无反应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敏感组(P〈0.05);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敏感组(P〈0.05)。结论低蛋白血症、初次丙球治疗前热程过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RP明显升高可能是川崎病患儿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预测因子.临床中对于这些患儿应予以重视并进一步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段炤  邹峥  林智平 《江西医药》2012,47(11):989-991
目的 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和治疗情况,提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 对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确诊的不完全川崎病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0例川崎病中86例为不完全川崎病,发生率为24.6%.不完全川崎病在性别上与典型川崎病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小于1岁年龄段两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16,P<0.01).不完全川崎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其次是指趾改变(65.1%),最少见的是皮疹(20.9%).除发热外,其余各项表现与典型川崎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不完全川崎病有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轻度贫血、肝酶升高较为常见,同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相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动脉扩张20例(23.3%)与典型川崎病的冠脉扩张(23.1%)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瘤8例(9.3%),与典型川崎病的冠脉瘤(6.1%)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不完全KD并非其临床特征表现不典型,同样会对冠状动脉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4.
婴儿川崎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婴儿川崎病(KD)临床特征,探讨我国婴儿KD诊断标准.方法:分析2002年1月~2006年7月间24例小于6月龄住院KD患儿临床资料,6~12月龄、1~5岁KD为对照,比较临床、实验室特征及诊疗情况.结果:小于6月龄组与6~12月龄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6月龄组较1~5岁组眼球结合膜充血和草莓舌发生率低(χ2=8.571,P<0.05),皮疹出现时间晚(t=2.165,P<0.05),发热持续时间长(t=2.649,P<0.05);6~12月龄组较1~5岁组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高(χ2=4.876,P<0.05).结论:婴儿KD临床表现不典型,小于6月龄持续发热患儿即使无KD临床表现,亦应寻找炎症反应证据及动态观察冠脉病变,以早期诊断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儿童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福建省立金山医院住院的8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标准分为IKD组(n=37)与完全川崎病(CKD)组(n=47)。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IKD组的卡疤红肿发生率高于C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皮疹、结膜充血、口唇改变、手足改变、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低于C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肛周皮肤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B型钠尿肽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无菌性白细胞尿、肝功能异常、冠脉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KD临床表现不典型,卡疤红肿在IKD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IKD可并发冠脉损伤,需及时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期为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部治疗过的96例川崎病患儿,分为不完全性川崎病组与典型川崎病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前的实验室指标。结果除肛周脱屑外,两组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皮疹、手足硬肿、指端脱皮,淋巴结肿大、草莓舌、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药物治疗前,除血红蛋白外,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完全性川崎病,在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后,参考血红蛋白下降及肛周脱屑可初步诊断为川崎病,以避免错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个月以下小婴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帮助早期诊断,提高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小婴儿川崎病64例的临床表现,其中不典型川崎病43例,典型川崎病21例.结果 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川崎病以不典型病例较多见,且临床表现以卡疤红斑、肛周潮红、蜕皮多见,颈部淋巴结肿大少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特异性,冠状动脉损害率较高,应及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6例患儿均痊愈或好转,观察组3d内退热者23例(100.00%),对照组3d内退热者20例(89.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白细胞(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值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1d及3个月后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分别为13.04%和4.35%,对照组分别为30.43%和17.3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在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斯匹林联合治疗的基础上,短期静脉使用甲基泼尼松龙可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 33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诊断要点、冠脉损害及治疗与转归。方法回顾分析 33例川崎病病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情况并作出评价。结果 33例中,典型川崎病组 26例,不完全型川崎病组 7例,静脉丙种球蛋白( IVIG)耐药 3例;并发冠状动脉受累 2例随访 2年,均恢复正常。结论不完全型川崎病早期识别困难,易延误诊治,对疑似病例须结合超声心动图协助诊断,并动态监测血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PLT)变化,有助于减少或避免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儿童及婴幼儿不完全型川崎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数据分析,为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依据,以便减少该疾病的漏诊与误诊。方法 回顾性选取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28例不完全型川崎病(iKD)病儿为观察组,另选取该院同期收治的297例典型川崎病(cKD)病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儿超声心动图(UCG)表现,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小板等炎性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425例KD病儿中,iKD 128例(31.1%),cKD 297例(69.9%)。全部KD病儿发生冠状动脉扩张有121例(28.5%),其中iKD组有40例(32.3%),cKD组有78例(27.3%);性别、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左前降支(LDA)、回旋支、右冠状动脉(RCA)、RCA中段、二尖瓣反流(MR)、三尖瓣反流(TR)、冠脉管壁毛糙、CR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发生冠状动脉扩张,LMCA、LDA、RCA、RCA中段、MR、TR、冠脉管壁毛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2007年至2011年诊治的3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34例川崎病患儿中男23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2∶1;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婴幼儿为主(88.2%);发病季节以春、秋为主;不完全川崎病17例(50.0%).发热率100%,确诊前平均发热时间为6.5d,其他临床表现依次为口唇病变(83.4%)、球结膜充血(70.6%)、肢端硬肿或脱皮(64.7%)、皮疹(52.9%)、淋巴结肿大(35.3%).(2)心血管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27例(79.4%),未见有冠状动脉瘤.(3)其他系统并发症: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口腔溃疡等.结论:川崎病具有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升高有关,不完全川崎病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1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住院KD1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典型及不完全性KD各种临床表现;(2)冠状动脉病变表现。结果125例中男78例、女47例,男女比例为1.7:1,年龄4岁内114例(91.2%),发病季节四季均可发病,以4~6月发病最高。KD中典型KD87例(69.6%),不完全性KD38例(30.4%),典型KD组的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率高于不完全性KD组(P〈0.01),而实验室检出阳性率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治疗前曾做UCG115例,检出冠脉病变36例,占31.3%(36/115),冠脉瘤7例,占6.1%(7/115)。结论UCG及ECG检查能及时发现KD并发心血管病变,特别是UCG能及早发现KD并发冠脉病变。重视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不完全性KD诊断,减少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辅助治疗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近期疗效、症状缓解时间及炎性因子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辅助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儿的近期疗效、主要临床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2008年3月至9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收治并确诊为KD的住院患儿4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显示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16例),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24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另以20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TPP水平。结果KD组患儿急性期血浆TPP含量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急性期和恢复期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恢复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急性期CAL组TPP含量与NCAL组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恢复期CAL组TPP含量与NCAL组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患儿急性期TPP含量与冠状动脉扩张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和P值分别为r=0.825,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中TPP浓度升高可能反映了KD患儿血液存在血栓前高凝状态,其含量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的损伤及其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2007年至2011年诊治的3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34例川崎病患儿中男23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2∶1;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婴幼儿为主(88.2%);发病季节以春、秋为主;不完全川崎病17例(50.0%)。发热率100%,确诊前平均发热时间为6.5 d,其他临床表现依次为口唇病变(83.4%)、球结膜充血(70.6%)、肢端硬肿或脱皮(64.7%)、皮疹(52.9%)、淋巴结肿大(35.3%)。(2)心血管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27例(79.4%),未见有冠状动脉瘤。(3)其他系统并发症: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口腔溃疡等。结论:川崎病具有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升高有关,不完全川崎病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发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初发的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深圳市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例川崎病复发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超声、治疗方案、疗效进行总结,并与初发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初发组不完全川崎病2例,复发组不完全川崎病6例。初发组外周血白细胞升高5例。血红蛋白降低2例,血小板升高3例,CRP升高8例,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白蛋白降低1例,复发组白细胞升高6例,血红蛋白均正常,血小板升高2例,CRP均升高,血沉均增快,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白蛋白降低6例。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血白蛋白、血丙氨酸转氨酶,初发组与复发组比较统计学无差异。两组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组热程短于初发组,有统计学差异。复发组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开始使用时间早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后患儿退热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发组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与初发时类似,不完全表现发生率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并不高于初发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KD)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MP感染并不完全KD的12例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12例均有发热;球结合膜充血8例;口唇改变、手足症状、皮疹各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卡痕、脐窝、肛周黏膜潮红5例;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各7例;CRP增高5例;心脏多普勒彩超示冠状动脉病变(CAL)4例;肺部改变8例。均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并及早应用高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治疗,10例痊愈,2例呈IVIG不反应.再次予IVIG后痊愈。结论 MP感染可并不完全KD,好发于学龄期儿童,发热、球结合膜充血是出现频度较高的症状,早期易误诊和漏诊,但对阿奇霉素、IVIG、阿司匹林规范治疗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符合KD诊断标准的78例KD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KD患儿的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血沉及C反应蛋白等因素与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D患儿的性别、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及发热持续时间与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显著相关(P<0.05)。结论:KD患儿的性别、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及发热持续时间为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应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