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德军 《当代医学》2013,(16):143-144
目的探讨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0年11月龙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小儿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单纯阿昔洛韦治疗,治疗组20例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比较两组患儿的总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后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0%,后遗症发生率25.0%;治疗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5.0%,后遗症发生率10.0%(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后遗症发生率有效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4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小儿病毒性脑炎感染的病毒种类不同,临床表现不一。对其做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儿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瘫痪、智力低下,甚至短期内死亡。结论:对小儿病毒性脑炎应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病史、各种辅助检查进行诊断,一旦确诊,应及时采取对症治疗,以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脑实质炎症称为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治疗好转后少数会留有肢体瘫痪、脑神经麻痹、继发性癫痫、智力减退等后遗症,不但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属带来巨大负担和痛苦。目前国内外对小儿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的治疗尚无特效的方法,故探讨如何降低小儿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的发生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小儿病毒性脑炎73例,经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干预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儿病毒性脑炎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方法将我院儿科近5年来收住院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呕吐为主要表现。脑电图异常率83.5%。以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最重,死亡率高,存活者后遗症发生率高。极少数新型肠道病毒脑炎可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率高。治愈104例,死亡6例,好转8例,遗有癫痫、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等后遗症。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多数以临床症状、脑电图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对其早期的综合治疗,可降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死率,减少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方法:通过对4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整体护理及综合治疗.结果:4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2例单侧肢体瘫痪、1例癫痫、3例语言障碍、2例放弃治疗、其余全部治愈.结论:采取积极的治疗和综合的护理措施,对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将我院儿科近5年来收住院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脑电图检查有异常表现者占76.9%。治愈58例,好转6例。结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多数以临床症状、脑电图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对其早期及综合治疗,可降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死率,减少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将儿科近1年来收住院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头晕、呕吐为主.脑脊液、脑电图、头颅CT检查可有异常.治愈80例,好转8例,转院2例.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大多根据临床症状、脑脊液、脑电图、头颅CT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对其早期综合治疗.可降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死率,减少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病毒性脑炎小儿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阿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总治疗有效率、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后遗症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0%)治疗高于对照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后遗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相比单独用药,疗效更好、不良反应低且无明显后遗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阿昔洛韦与纳洛酮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观察组采用阿昔洛韦与纳洛酮联合治疗,参照组单纯使用阿昔洛韦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后遗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给予阿昔洛韦与纳洛酮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雷芝芳   《中国医学工程》2012,(1):91+93-91,93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脑电图表现以及CT、MRI表现。结果 30例患儿住院治疗2~3周后,28例(93.3%)患儿获得临床治愈,1例(3.3%)患儿遗留癫痫后遗症,1例(3.3%)患儿死于呼吸衰竭。结论脑电图检查、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激素、抗病毒、高压氧、退热、抗惊厥、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等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可改善患儿预后,降低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纳洛酮辅助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方法:选取病毒性脑炎小儿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xx),观察组采用利巴韦林联合纳洛酮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总治疗有效率、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后遗症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3.3%)治疗高于对照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后遗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洛酮佐治小儿病毒性脑炎相比单独用药,疗效更好、不良反应低且无明显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肖月红 《中外医疗》2016,(36):99-101
目的 探究病毒性脑炎患儿应用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病毒性脑炎患儿60例,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9月,计算机随机法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加阿昔洛韦静滴治疗,实验组加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静滴治疗,对比2组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的疗效以及后遗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病毒性脑炎患儿症状、体征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病毒性脑炎患儿(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血清NSE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总有效率(93.33%)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高(P<0.05),后遗症几率(16.67%)较对照组后遗症几率(36.67%)低(P<0.05).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儿接受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可以促进其不良症状的缓解,降低其后遗症的发生几率,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高压氧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将5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23例采用高压氧+常规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有效率(87%)高于对照组(62%),后遗症发生率(8.7%)低于对照组(17.2%),证明高压氧治疗是有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方法,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常规给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给予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与对照组的63.33%相比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儿抽搐、头痛、惊厥、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以及脑脊液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均有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少后遗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陈哲民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2):1408-1409
目的:总结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儿科近1年来收住院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脑脊液、脑电图、头颅CT与MRI检查可有异常。治愈76例,好转12例,死亡1例。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大多根据临床症状、脑脊液、脑电图、头颅CT与MRI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对其早期及综合治疗,可降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死率,减少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6例病毒性脑炎的患儿进行临床治疗和基础、饮食、病情、发热、抽搐、昏迷、出院康复指导进行护理.结果76例患者治愈69例,占90.8%;好转并遗留后遗症者6例,占7.9%;死亡1例,占1.3%.结论加强病毒性脑炎患儿的全面、细致的护理,配合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后遗症遗留率,应积极提倡全面、细致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电图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电图资料,并分析其在不同临床分期分型及患儿预后中的诊断作用.结果 42例患儿首次脑电图异常率有达85.71%,经过有效的治疗,患儿治愈率达92.86%,疗效显著.结论 脑电图分析在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治及预后评价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观察及护理对患儿康复情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群  尤克友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7):104-105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观察及护理对患儿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120例,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病毒性脑炎,对治疗后的患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其康复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进行评定,比较护理前及护理后的得分情况,以观察护理对患儿康复情况的影响。结果120例患儿中有95例治愈,24例好转,1例治疗后留有癫痫后遗症,治愈率为79.17%;护理后Fugl—Meyer单项得分及总分值与护理前比较均都显著增高(P〈0.05)。结论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观察和护理可明显改善预后,对其康复情况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31例乙脑患儿的极期抢救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兴春  刘晞照 《重庆医学》2006,35(13):1238-1239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病毒性脑炎,以虫媒传播,多发生在7~9月,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阳性。重症患儿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可达10%,部分重症患者留有后遗症。我们将2005年救治的31例乙脑患儿极期抢救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并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5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7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为76.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1.11%,对照组为28.00%,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且大多数患儿的临床表现为惊厥,患儿发生惊厥时可伴或不伴有发热现象.病毒性脑炎患儿在发病时可同时合并多种并发症,如肺炎、休克、脑疝或呼吸衰竭等.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