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远较上消化道出血少见。其慢性出血不需紧急处理,可以逐步行各项检查以确诊,但急性出血和上消化道出血一样,来势凶猛,而又不易迅速查明原因,处理十分棘手。笔者结合我院对32例患者的诊断经验,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原则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我院1991年1月—2  相似文献   

2.
胶囊内镜对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M2A型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病变的检出率及病变类型,评价胶囊内镜在隐源性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6例隐源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受检者进行了18次胶囊内镜检查,成功18次,成功率为100%,未见并发症出现。胶囊内镜在胃内平均滞留时间为35 mim,小肠内滞留时间平均为340 mim,16例在检查结束后胶囊内镜顺利排出体外。检出14例小肠病变,包括小肠肿瘤、小肠黏膜糜烂、克罗恩病、小肠黏膜血管扩张、空肠活动性出血、小肠静脉瘤,病变检出率为88%。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操作简单、安全,检查成功率高,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病变的检出阳性率较小肠气钡造影、血管造影为高,且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探析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小儿消化道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常表现为呕血、便血或两者均有,出血原因较为复杂[1],除消化道本身的疾病外,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出血的部位可以是上消化道,也可能是下消化道。小儿对失血的耐受力较差,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有的出血量大、速度快,可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西药治疗,试验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我科在1995-1998年3年时间内遇到4例急性黄疸肝炎并发消化道出血,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大者21岁,年龄最小13岁,学生3例,司机1例,病程最长47天,最短者23天。临床表现:乏力、纳差、恶心、呕吐、低热至高热、尿黄、巩膜皮肤重度黄染。2治疗方法采用保肝、中药注射剂退黄、支持治疗加3例因病情较重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10mg,每日一次,用5-7天。  相似文献   

6.
7.
目的:30例消化道出血病因临床分析的探讨。方法:对30例消化道出血病因临床分析的探讨,得出出血病因。结果:30例患者中回盲部间皮瘤1例,胃Dieulafoy病例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肠结核1例,十二指肠降部憩室4例,十二指肠降部肿瘤5例,小肠平滑肌瘤4例,回盲部肿瘤2例,结肠血管畸形8例。结论: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病因复杂,难以在短期内用常规检查得出明确诊断,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多次重复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诊断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病因,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住院诊治的42例消化道出血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病因进行总结探讨。结果:上消化道出血14例,下消化道出血28例,上消化道出血为应激性溃疡5例、十二指肠部溃疡4例、胃溃疡3例;下消化道出血为结肠及直肠息肉20例,急性坏死性肠炎4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肛周疾病2例。结论:小儿消化道出血以下消化道出血为主,消化道息肉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探讨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临床1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无穿孑L或其他并发症发生,无一例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镜治疗消化道出血『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检及血管造影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结肠镜检、病理检查及血管造影等证实,结直肠癌26例,息肉15例,炎症性肠病9例,血管病变3例,肠套叠3例,结肠憩室3例,肛裂2例,小肠平滑肌瘤1例。外科手术治疗37例。结论下消化道出血大部分病例通过结肠镜检、指诊检查、选择性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有手术指征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因消化道出血前来本院就诊的60例患者作为临床的研究对象,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有效及时的治疗,治愈的患者有28例,好转的患者有30例,无效的患者有2例,其中由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道中常见的出血现象约占48.33%,而由胃部及食管静脉血管破裂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仅次于上消化道出血,其比例约占20%,有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目前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比例为10%,除此之外,引起出血的疾病还有食管炎及胃部恶性肿瘤.以直肠癌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近年也呈现上升的趋势.结论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依据是依照患者的病史、特征、症状作为诊断的依据,患者选择胃镜进行检查的准确性更加高.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对患处进行及时的止血以及对原发病灶进行治疗,处在休克状态的患者应该进行抗休克的治疗,对于出血情况严重的患者应对其实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虽然明显低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但出血原因的诊断常常比较困难,治疗有时也比较棘手。本文拟结合13例的诊治经验,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难治性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和介入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难治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血管造影检查尤为显得重要,它不仅能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还能经导管动脉灌注缩血管药物或栓塞治疗。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09年3月应用大型C形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介入治疗难治性消化道出血21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9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应用奥曲肽对患者进行止血治疗,并观察注射奥曲肽之后72h的疗效情况。结果:9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注射奥曲肽,72h止血率达到71.4%以上,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严重毒副反应。结论:对于消化道出血这类常见的危急重症,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奥曲肽在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甘军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26-127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奥曲肽行临床对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迅速止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OMOM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价值。方法对63例明确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重庆金山公司科技集团OMOM胶囊内镜系统进行检查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63例患者中,检出病变52例,阳性检出率82%。其中小肠血管病变19例(30%),小肠肿瘤19例(30%),小肠溃疡(包括克罗恩病)7例(11%),小肠憩室3例(5%),小肠活动性出血2例(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1%),钩虫病1例(1%),小肠血管畸形合并钩虫病1例(1%)。结论 OMOM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操作简单,患者顺应性好,其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高,可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和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0例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奥美拉唑治疗A组50例)和对照组(法莫替丁治疗B组50例),对照两组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现象.结果:奥美拉唑A组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率92%,B组法莫替丁的止血效率70.0%(P<0.01),法莫替丁治疗组的腹泻及恶心等的发生率均高于奥美拉唑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都没有发生重复出血症状.结论: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使用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郑富琴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6):141-142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方法:应用整体化护理干预模式。结果:减轻了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症状,缩短了消化道出血的治愈时间,减少了因消化道出血而引起的死亡病例。结论:通过护理干预能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迅速配合抢救治疗,在挽救患者生命,减少死亡率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消化道出血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及护理评价。方法:选择我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50例,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选择同期我科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只接受传统的健康教育,进行比较。结果:良好的健康教育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