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症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38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 PLIF + PLF治疗,19例研究组患者接受 TLIF + PLF 手术。结果两组患者的椎间植骨融合率均为100%,两组疼痛评分和ODI 评分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随访6个月时均优于治疗后,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症治疗中,PLIF + PLF 以及TLIF + PLF 两种手术治疗方式都是比较可取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徐峰 《中外医疗》2014,(30):102-10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或不伴)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13年8月-2014年8月前来该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或不伴)腰椎失稳症的80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两组分别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2例,分别对对照组采用传统抗炎镇痛治疗和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结果统计数据发现对照组疗效率78.93%,而观察组疗效率95.72%,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伴(或不伴)腰椎失稳症采用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值得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78例,其中37例行后正中入路PLIF术,41例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TLIF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植骨融合率。结果:改良TLIF组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时间缩短,与PLI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植骨融合率均提高,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脊柱后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方法自2003~2006年,我院对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行腰椎动力位摄片、CT、MRI检查,证实全组病例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腰椎失稳症,有腰椎间盘突出的共13个间隙。本组均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失稳节段横突间、小关节、椎板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1~3年,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优10例、良1例;植骨融合率达100%,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和其它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横突间、小关节、椎板植骨融合术,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9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失稳症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采用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椎间Cage融合加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92例患者,皆随访1年或以上。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比较有明显统计意义;术后2周的优良率为90.2%,术后1年的优良率为88.0%,两个时间点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加锥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失稳症一种比较理想方法,值得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手术的技术、治疗效果和手术适应证。方法:采用该手术治疗患者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47~71岁,平均63岁。手术入路采用扩大的椎板间开窗法,摘除髓核和彻底减压;椎间隙前1/3份植入碎骨,椎间隙后2/3份植入单个融合器,同时使用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脊柱。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 h;手术出血量250 ml;随访1.5年;融合时间为8个月,融合率100%。患者症状改善优良率为94%。结论:本组使用的TLIF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融合率高和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经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 围手术期临床指标、ODI 评分及椎间融合率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 共10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50 例)和B 组(50 例),分别采用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TLIF 术式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手术前后VAS 评分、JOA 评分、 ODI 评分、椎间融合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患者术中出血 量、术后引流量及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均优于A 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3、和12 个月VAS 评分低于术 前(P <0.05);B 组患者术后3 个月VAS 评分低于A 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12 个月VAS 评分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3 和12 个月JOA 评分、ODI 评分均优于术前(P <0.05);两组患 者术后3 和12 个月JOA 评分、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TLIF 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具有 接近的临床疗效,但微创改良TLIF 术式应用在降低手术创伤程度、促进术后康复及减轻术后腰腿疼痛程度 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Delta单通道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选择Delta单通道内镜下腰椎滑脱cage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开放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QOL)评分,术后6个月的骨密度、血清骨钙素水平及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以及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植骨融合率。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的QOL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骨密度和血清骨钙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患者,行Delta单通道内镜下腰椎滑脱cage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促进切口愈合,减轻术后疼痛,且具有较高的植骨融合率,手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99年1月至2003年7月间对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23个月(12~62月),植骨全部愈合,优良率94.4%(34/36).结论对术前明确存在腰椎不稳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施行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黄少波 《广西医学》2007,29(8):1286-1287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症)术后多数获得满意疗效,但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其原因可能包括:椎间盘突出复发、椎管内疤痕粘连、肌源性疼痛、腰椎失稳等[1],其中腰突症术后继发腰椎失稳问题正逐渐引起脊柱外科医生的重视.2004~2006年我院采用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腰突症术后脊柱失稳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手术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退变不稳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腰椎间盘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椎间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评价临床疗效和手术满意度。结果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为94.44%,其中优24例(66.67%),良10例(27.77%),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自评满意度和医生评价满意度均为94.44%;同时半年以后植骨融合率亦为94.44%。结论腰椎间盘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和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退变不稳效果显著,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椎板切除椎间融合RF内固定术治疗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方法:对23例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后髓核摘除、椎间自体髂骨植骨RF系统内固定术。术后随访2.4年,观察患者腰腿痛改善和腰椎融合情况。结果:本组术后1年腰腿痛较术前平均改善89%,术后4年腰腿痛较术前平均改善86%,疗效下降不显著,椎间融合率91%。结论:椎板切除椎间融合RF固定治疗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中期临床与影像学评估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板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42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患者采用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常规摄腰椎正侧位、腰椎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及MRI,了解椎管狭窄及椎体不稳程度;术后1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腰痛及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标准,优良率85%。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经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效果优良,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医疗费用少等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及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扩大开窗法或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年12月~2008年4月期间采用扩大开窗法或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共51例,根据JOA评分和影像学结果 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扩大开窗组JOA评分术前(7.9±2.7)分,末次随访时(21.2±5.5)分,优良率89.66%.内固定融合组术前JOA评分(5.3±2.8)分,末次随访时(20.5±5.9)分,优良率81.82%,骨性融合率100%.结论 根据术前和术中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评估,采用扩大开窗法或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提高优良率和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疗效及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就诊于我科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观察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疗效及疗效影响因素.结果:68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24例采用后路锥板开窗髓核摘除术;21例采用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2...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3例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椎间植骨手术治疗。结果23例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97.2%,临床症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优良率89.2%,1例出现神经根激惹。本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行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椎间植骨有良好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的效果与方法。方法:2001年1月~2008年6月共手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患者21例,术前圴为不全损伤,JOA评分平均9.2分,均无骨折脱位。单节段9例,两节段11例,三个节段1例。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术后脊髓功能均有改善,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8个月,植骨均在6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钛钢板螺钉松动、移位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4.8分,平均术后改善率为71.8%。结论:应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疗效确切,早期手术脊髓功能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18.
王跃  骆颂  黄崇新  刘仲前 《四川医学》2002,23(5):445-446
目的:报告13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隐性节段性腰椎不稳定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腰椎间盘切除联合椎板融合或横突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隐性节段性腰椎不稳定。结果:13例患者术后根性痛缓解。椎板或横突间植骨在术后3-5个月融合。后期随访的11例患者融合区未见假关节形成和根性疼痛复发,术前的卡压感和牵涉痛消失。3例残留腰部隐痛不适。结论:腰椎间盘切除联合脊柱融合是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隐性腰椎不稳定的有效治疗方案;而术前隐性不稳定的准确判断是决定是否同期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椎间盘源性马尾神经综合征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 2 8例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因素、病程、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治疗的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随访时间 5~ 77个月。结果 慢性发病的患者手术时机与疗效无明显的关系。急性发病的患者其疗效与手术时机的选择明显相关 ,发病 1周、2周和 4周以上疗效优良率分别为 80 %、6 0 %和 4 0 %。结论 手术是椎间盘源性马尾神经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法 ,诊断一经确立 ,应尽快手术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马尾神经综合征手术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马尾神经综合征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患者发病因素、病程、影像学的表现特征、手术时机的选择同其治疗的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随访时间3个月至3.5年,平均1年4个月。结果:急性发病的患者其手术时机的选择同患者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有关,发病1周、2周、1个月、1个月以上疗效优良率分别为72.22%,63.64%,50.00%,33.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