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昭强 《浙江医学》2002,24(2):101-102
鼻中隔偏曲在影响鼻腔通气、鼻窦引流时,需要做矫正手术。根据鼻中隔偏曲的不同情况(C型偏曲、S形偏曲、棘突或嵴突),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经典的鼻中隔矫正术(Killian手术)是在粘软骨膜及粘骨膜下将鼻中隔软骨的大部及偏曲的筛骨正中板和犁骨加以切除。我科近3年来对11例以软骨偏曲为主的C形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粘膜下软骨切割离断而非切除的方法来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鼻中隔软骨部呈C形向一侧偏曲且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37岁。术前主要症1…  相似文献   

2.
自 1 998年 3月至 2 0 0 1年 4月 ,我科对 8例院外曾行鼻中隔矫正术后 ,原有鼻塞、头痛、鼻出血等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检查发现仍有鼻中隔偏曲。经再次鼻中隔矫正术后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8例中 ,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2 0 -4 2岁。全部病例均有鼻塞 ,3例伴有头痛 ,2例伴有鼻出血。鼻中隔低位偏曲未矫正者 4例 ,鼻中隔后部偏曲未矫正者 3例 ,鼻中隔高位偏曲未矫正者 1例。第一次手术切口位于鼻内孔者 5例 ,位于上唇龈沟者 3例。1 .2 手术方法手术在表麻和局麻下进行 ,探明骨与软骨存在部位后 ,取左侧…  相似文献   

3.
资料与方法病例资料:2001年3月~2004年3月,共收治存在高位中隔偏曲、鼻中隔后端偏曲及鼻中隔矫正术后不理想的患者100例,部分合并鼻窦炎、鼻息肉。20例曾在额镜下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但高位和(或)后段的偏曲并未被矫正,术后仍反复出现发作性的鼻窦炎症状,并有15例发生鼻腔粘连,23例为高血压并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患者,术前曾反复出现大量鼻出血,每次出血时因偏曲部位过高、太靠后,填塞止血都相当困难。先后到多家医院就诊,未能获得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按常规行术前检查,排除心肺肝肾等疾患,有条件者术前行鼻腔鼻窦冠状位CT扫描…  相似文献   

4.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50例中 ,男 36例 ,女 14例 ;年龄 18~ 30岁 ,平均 2 7岁。单纯鼻中隔软骨部偏曲 2 2例 ,合并骨部偏曲 2 8例 ,50例均有鼻塞。1.2 手术方法  1按常规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大块切除软骨及偏曲的骨部 ,骨部偏曲部分也可咬碎不取出。 2将切除的软骨修剪整平。如垂直或水平窄条状或周边楔状切除 ,或仅线形切开 ,以减低偏曲张力 ,偏曲骨片用咬钳压平。 3将整复后的软骨或骨片植入鼻中隔粘—软骨膜及粘—骨膜下 ,软骨尽量靠近粘膜切口。如有粘膜破损时则放在破损处。切口缝合二针。鼻腔予以填塞。2 术后观察2 .1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高位及后段偏曲的手术方法及优点.方法:对31例鼻中隔高位及后段偏曲患者,均采用经鼻内镜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伴下鼻甲病变者同期手术.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均随访半年以上,全部患者鼻腔通气满意,头痛症状缓解18例,出血7例未再出血,耳鸣2例消失.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高位及后段偏曲矫正术,能真正达到矫正、微创的目的,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吉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126例,根据患者鼻窦cT及鼻腔检查情况和病变程度分为A、B、0三组,每组42例,治疗方案分别为:药物组行单纯药物治疗;矫正组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切除组行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或黏骨膜下切除术,对治疗后的患者定期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结果药物组、矫正组、切除组分别治疗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组间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时,药物组、矫正组,矫正组、切除组和药物组、切除组间总治疗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切除组患者显效人数为33例,矫正组患者显效人数为18例,药物组显效人数为6例。结论与药物治疗相比,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或黏骨膜下切除术的远期疗效更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或黏骨膜下切除术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窥镜直视下鼻中隔偏曲畸形矫正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鼻中隔单纯偏曲伴下鼻甲肥大100例,偏曲合并畸形160例,均在鼻内窥镜直视下行矫正术。结果:260例患者术后鼻中隔矫正均取得满意效果,无一例出现鼻中隔穿孔、血肿、粘连,鼻中隔软弱等并发症。结论:鼻内窥镜直视下鼻中隔矫正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术中视野清楚,不用完全分离右侧黏软骨膜,简化了手术方式,可最大限度保留鼻中隔软骨,防止术后出现鼻中隔穿孔、血肿、感染坏死、黏膜粘连、鼻中隔软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为217 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9 例术中出现鼻中隔粘骨膜对位性穿孔,经及时用游离下鼻甲粘膜瓣修复,其修复要点是(1)继续分离中隔穿孔周围粘骨膜,去除穿孔周围的偏曲骨质,以完成中隔矫正术,并扩大放置鼻甲粘膜瓣的空间;(2)取下鼻甲粘膜瓣较正常的部分,要略大于中隔穿孔的大创孔面积,光滑粘膜面可修整使之较为粗糙,以利粘膜瓣生长。8 例修复成功,仅1 例发生术后中隔穿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术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方法  14例患者行鼻中隔再次矫正术 ,取左侧鼻顶、鼻底双L型切口 ,其中 3例鼻中隔软骨前部偏曲加用对侧鼻前庭处切口 ,避开首次手术粘连部位 ,术后纱条对等填塞和抽出。结果  14例均成功。随访 2年症状消失 ,鼻镜检查鼻中隔基本居中。结论 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术宜避开首次手术之粘连部位 ,采用鼻顶及鼻底的双L型切口 ,视野清晰 ,便于充分分离及切除偏曲部软骨及骨质 ,彻底纠正偏曲及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42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全部在常规下行鼻中隔黏骨膜下矫正术,28例伴中鼻甲和(或)下鼻甲息肉样变,同时行中鼻甲部分切除,并全部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短期内症状均停止发作,术后4周总有效率100%;术后1年总有效率87.5%.结论 鼻中隔矫正术可以通过去鼻黏膜的部分副交感神经支配及改善鼻腔通气等,以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自2001年3月以来,我科实行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中对鼻中隔黏(软)骨膜划痕再以生物黏合剂黏合方法即划痕-黏合法处理手术创口,代替了以往对手术创口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止血而引起的较为剧烈的反射性头痛和严重的术腔组织充血水肿,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2例鼻中隔偏曲者,男37例,女15例,年龄在18岁 ̄54岁。其中软骨偏曲15例,骨性偏曲26例,混合性偏曲11例,经鼻中隔黏骨膜划痕后再黏合获得良好效果。1.2方法此组病例均以Killian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手术或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和骨,彻底矫正偏曲和止血,采用黏…  相似文献   

12.
我科于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收治了5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效果较好。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28~52岁,平均36岁。患者持续性鼻塞42例,并发鼻出血10例,并发头痛6例。检查:鼻中隔前端低位偏曲15例,高位偏曲12例,后端偏曲29例,2例不规则偏曲均为1年前有鼻外伤史。所选取的58例患者均行鼻窦CT或柯瓦式位X线检查,排除鼻窦炎及鼻部肿瘤。1.2方法患者均采用1%的丁卡因棉片表面麻醉,然后用1%盐酸利多卡因液鼻中隔粘骨膜下浸润麻醉,在0°鼻内镜下,在一侧鼻中隔皮肤黏膜交界处…  相似文献   

13.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3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疗效。方法:2005年4月至2010年8月来我院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68例,其中传统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31例,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37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粘骨膜完整性,、偏曲矫正满意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在术中疼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粘骨膜完整性及偏曲矫正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较传统手术术野清晰,手术操作过程直观,减少了手术次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偏曲矫正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随着对鼻前部即鼻瓣区结构及其生理功能认识的提高 ,我们在治疗鼻堵塞患者时更加注意此区的病变。近年共收治 15例 ,术后鼻堵塞症状均消失 ,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此区的病因、诊断、治疗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鼻堵塞 15例中男 9例 ,女 6例 ,17~ 5 4岁 ,平均 34岁。鼻中隔软骨前上方突出偏曲 9例 ,鼻小柱后内侧肥大过宽 3例 ,鼻外侧软骨突出 2例 ,鼻底软组织及骨性膨大 1例。 15例中 9例为二次手术 ,6例曾行下鼻甲部分切除 ,3例曾行鼻中隔矫正术。鼻阻塞常见的原因有 (1)鼻中隔软骨前上或前下偏曲 ;(2 )鼻小柱内侧过宽肥大 ;(3)鼻外侧软…  相似文献   

15.
吴敬东 《中国医药导刊》2012,(12):2045-2046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与传统鼻中隔矫正术的临床比较效果。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组)30例。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术后疼痛、粘骨膜完整性、术后并发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创伤小、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200例鼻中隔偏曲症病人分析认为鼻中隔偏曲症宜在未导致严重的继发性病变之前矫治。手术体位可采仰卧位。在行鼻中隔偏曲症粘骨膜下矫正术的同时,治疗鼻腔继发性疾病。对术后并发症,如鼻中隔脓肿,出血及穿孔等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鼻内窥镜下不同鼻中隔术式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为176例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和内翻乳头状瘤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的同时行鼻中隔手术,其中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42例,矫正术67例,成形术49例,改良粘膜下切除术18例,其中18岁以下者36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3例出现鼻中隔与下鼻甲粘连,分离后痊愈,余无其它并发症,作者在术中用自制的吸引剥离器边吸引,边用其前部分离粘软骨膜,粘骨膜与软骨、骨间的连接。吸引剥离器的吸引孔始终朝向鼻中隔软骨或骨,不封闭其外部侧孔,减少了吸力,并避免了血染内窥镜镜面。  相似文献   

18.
郑金山 《浙江医学》2021,43(24):2690-2692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骨折下鼻甲、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下鼻道血管瘤的疗效。方法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医医院200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下鼻道血管瘤患者102例,均采用鼻内镜下骨折下鼻甲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对于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先做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观察手术前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血管瘤,术中出血量(15.0±3.5)ml。9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予以鼻中隔偏曲黏膜下部分骨质切除矫正术;4例鼻塞、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行鼻中隔偏曲黏膜下部分骨质切除矫正手术,待骨折下鼻甲低温等离子射频切除下鼻道血管瘤后行下鼻甲外移术;9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在切除血管瘤后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为毛细血管瘤83例,海绵状血管瘤19例。术后明胶海绵保护鼻腔创面,无需填塞止血。所有患者均治愈,术后无再次出血及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骨折下鼻甲、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下鼻道血管瘤具有术野清楚、操作简单、安全彻底、微创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再次矫正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术的手术方式和效果。方法:20例患者行鼻中隔再次矫正术,根据鼻中隔不同的偏曲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切除偏曲的软骨、骨质后用油纱条或膨胀海棉填塞。结果:20例均成功。无并发症。随诊3-6月,痊愈17例(85%),改善3例(15%)。结论: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术宜先探清虚实,切口应作在有软骨或骨质的部位,仔细剥离,先剥有软骨或骨质的部位,尽量保持一侧粘膜完整,避免对称性粘膜撕裂,切除偏曲部软骨及骨质,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内镜下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术中通过解决鼻中隔软骨的3个张力线保留了鼻中隔软骨,对鼻中隔软骨的黏膜只分离一侧,保留对侧黏膜与鼻中隔的原始粘连。结果术后1周内鼻腔黏膜反应消退19例,术后2周内黏膜反应消退5例,术后2周以上黏膜反应消退1例。随访0.5-1年,鼻阻塞症状消退23例,减轻2例;头痛症状均消退;嗅觉改善12例,无改善2例;鼻出血无复发。无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及鞍鼻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软骨的保留是可行的,术后鼻中隔硬度好,能够使鼻中隔矫正后正直,符合微创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