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以期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复习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行MRI检查的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23例,包括神经鞘瘤10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8例,神经节细胞瘤及神经纤维瘤各2例,副神经节瘤1例,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及信号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3个肿瘤中位于腹膜后脊柱右侧者18例,左侧4例,椎前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1例.肿瘤横断面最大径3.1~14.5 cm,平均6.5cm.肿瘤呈类球形改变的22例,占95.7%,不规则形仅1例,类球形肿瘤中有10例(45.5%)可见病变部分呈鸟嘴样伸入椎间孔或下腔静脉后.肿瘤边界清楚,T2WI可检出包膜者17例(73.9%).T1WI肿瘤均以低信号或等信号为主,其中病灶内混杂高信号影2例.T2WI肿瘤信号多不均匀(19例,占82.6%),内均可见明显高信号区,其中表现为"靶征"8例,占全部病例的34.8%,包括神经鞘瘤5例,神经节细胞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嗜铬细胞瘤无一例出现"靶征".T2WI表现信号均匀4例.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19例,T2WI肿物内的明显高信号区出现强化10例(52.6%).T2WI显示"靶征"者增强扫描显示"靶心"强化.增强扫描均匀强化者4例.结论 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为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过哲  刘霞  张晶  洪楠  程晓光 《中国骨肿瘤骨病》2011,10(2):159-161,199
目的 探讨四肢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至2004年收治的22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47个肿瘤)的MRI表现.22例患者均行常规MRI扫描,包括T1WI、T2WI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并对其中2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在T1WI 15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呈等信号,1例神经纤维瘤、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呈不均质的低/中等信号.在T2WI 22例肿瘤均呈高信号,5例神经鞘瘤信号轻度不均,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信号中度不均匀,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信号明显不均匀.10例病灶位于皮下,12例病灶位于肌间.所有病变均呈梭形,其中9例两端出现"鼠尾征".5例出现"靶征".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侵犯邻近骨.结论 MRI信号特点可提示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MRI信号明显不均匀及邻近组织的侵犯可提示恶性神经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pPNETs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PNETs患者中,4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或增强扫描;6例经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和屏气扰相梯度回波T1WI 3个序列平扫,动态增强采用屏气快速多层面扰相位梯度重聚成像T1WI快速扫描序列.将CT和MRI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pPNETs位于肌肉6例,盆腔2例,胸腔1例.肿瘤呈椭圆形4例,不规则形5例.肿瘤直径7.4~18.3 cm,平均11.6 cm,境界不清.2例病灶信号和密度均匀,无明显坏死和囊变;7例病灶有明显的坏死和囊变,其中位于胸腔和盆腔的3例肿瘤均可见显著坏死和囊变.CT平扫肿瘤密度与邻近肌肉相仿,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以上的强化,双期增强呈进行性持续强化,强化不均匀.MRI T1WI序列肿瘤实体成分呈不均匀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或高信号,MRI增强强化程度较CT强化显著,强化更不均匀.位于肌肉的6个病灶均位于神经路径,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包绕骨骼,3例骨骼破坏轻微,2例骨骼破坏明显,直径与软组织肿块相仿,1例骨骼破坏直径超过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位于骨髓腔,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无肿瘤成骨,无明显骨膜反应.结论 pPNETs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多位于四肢、躯干的神经路径上,肿瘤体积较大,边缘不规则,境界很不清楚,强化显著且不均匀;位于胸、腹、盆腔的肿瘤坏死和囊变显著,位于四肢的肿瘤包绕骨骼,或坏死和囊变,或密度、信号相对均匀.pPNETs不仅具有神经源性肿瘤坏死和囊变及明显强化的特征,还具有小细胞恶性肿瘤浸润生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MRI征象在腮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Yuan JP  Liang BL  Xie BK  Song ZC  Zhong JL 《癌症》2003,22(5):514-519
背景与目的:腮腺肿瘤的病理类型非常复杂,MRI在其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在诸多方面诊断标准仍不统一,需要大样本的病例分析以探讨MRI征象在其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本文总结常见腮腺良、恶性肿瘤的MRI表现,以探讨各征象在腮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32例腮腺肿瘤及其它病变患者(共140个病灶)的MRI资料,其中良性者89例,恶性者43例。1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7例经活检证实,3例经临床观察证实。对其中58例手术切除病灶完整者的标本行病理逐层切片检查,并将结果与MRI影像进行对照分析。MRI平扫采用TlWI、T2WI,其中108例共115个病灶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1)常见腮腺良性肿瘤的MRI特征表现:所有行增强扫描的40个腺淋巴瘤均呈轻度增强,其中25例T2WI表现为低、等信号;22例混合瘤T2WI表现为高而不均匀信号;5例血管瘤可见异常增粗的血管结构;3例囊性淋巴管瘤的形状特别不规则并包绕邻近结构;4例脂肪瘤的信号类似于其它部位的脂肪瘤。(2)常见腮腺恶性肿瘤的MRI特征表现:8例混合瘤恶变的T2WI信号高而不均匀,且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楚;7例腺样囊性癌以侵犯范围广泛为特征;8例粘液表皮样癌中,3例低度恶性者边界清楚,与良性肿瘤难区别,5例中、高度恶性者边界不清,易发生坏死及淋巴结转移;9例淋巴瘤均为继发,范围较广,可分辨出由多个结节组成;3例腺泡细胞癌内有TlWI和T2WI均为高信号的囊变区,形状规则或不规则。结论:常见腮腺良、恶性肿瘤在MRI表现上各有特点,对大多数病例用MN进行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与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资料及其MRI表现.结果:36例侵袭性垂体瘤均向鞍区多个方向生长致周围组织结构受侵,其中以海绵窦和颅底骨质侵犯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包绕颈动脉,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破鞍隔,突入蝶窦等,且常伴有坏死或囊变、出血.在T1WI上肿瘤呈低、等信号及混杂信号,T2WI肿瘤呈等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后肿瘤多呈不均匀强化.结论:MRI检查可清楚显示侵袭性垂体瘤形态、大小、生长方式,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pPNETs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PNETs患者中,4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或增强扫描;6例经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和屏气扰相梯度回波T1WI 3个序列平扫,动态增强采用屏气快速多层面扰相位梯度重聚成像T1WI快速扫描序列.将CT和MRI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pPNETs位于肌肉6例,盆腔2例,胸腔1例.肿瘤呈椭圆形4例,不规则形5例.肿瘤直径7.4~18.3 cm,平均11.6 cm,境界不清.2例病灶信号和密度均匀,无明显坏死和囊变;7例病灶有明显的坏死和囊变,其中位于胸腔和盆腔的3例肿瘤均可见显著坏死和囊变.CT平扫肿瘤密度与邻近肌肉相仿,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以上的强化,双期增强呈进行性持续强化,强化不均匀.MRI T1WI序列肿瘤实体成分呈不均匀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或高信号,MRI增强强化程度较CT强化显著,强化更不均匀.位于肌肉的6个病灶均位于神经路径,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包绕骨骼,3例骨骼破坏轻微,2例骨骼破坏明显,直径与软组织肿块相仿,1例骨骼破坏直径超过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位于骨髓腔,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无肿瘤成骨,无明显骨膜反应.结论 pPNETs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多位于四肢、躯干的神经路径上,肿瘤体积较大,边缘不规则,境界很不清楚,强化显著且不均匀;位于胸、腹、盆腔的肿瘤坏死和囊变显著,位于四肢的肿瘤包绕骨骼,或坏死和囊变,或密度、信号相对均匀.pPNETs不仅具有神经源性肿瘤坏死和囊变及明显强化的特征,还具有小细胞恶性肿瘤浸润生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CT、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MRI征象表现。结果:本组患者主胰管型5例,混合型1例。CT表现:主要表现为胰腺主胰管或分支胰管不规则扩张,呈分叶状囊性表现,其中4例显示壁结节。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度强化。MRI扫描:胰腺导管不规则扩张,T1WI扩张胰管呈均匀低信号,2例扩张囊壁上见结节样隆起呈等信号。T2WI扩张胰管呈高信号,壁结节显示不清。压脂T1WI扫描肿瘤结节显示清楚。增强扫描肿瘤结节中度强化。结论:CT、MRI对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庆余  陈建宇  梁碧玲  李海刚  高明  林笑丰 《癌症》2008,27(12):1287-1292
背景与目的: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的少见良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病灶的CT、MRI改变及其病理基础,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29例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患者共有34个肿瘤病灶,其中原发性肿瘤20个,复发性肿瘤14个.对7例患者8个肿瘤病灶进行了CT检查,对22例患者26个肿瘤病灶进行了MRI检查.主要分析肿瘤的生长特点、CT及MRI表现,并对肿瘤的组织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肿瘤大小平均为6.5 cm.91.2%(31/34)肿瘤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91.2%(31/34)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17例(50.0%)肿瘤累及神经血管束,15例(44.1%)肿瘤累及骨质.67.6%(23/34)肿瘤跨解剖间室生长.8个肿瘤病灶中有6个在CT平扫上呈稍低密度,增强后有7个肿瘤病灶呈不均匀强化.26个肿瘤病灶在T1W图像上呈等或稍高信号,T2W图像上呈高信号.88.5%(23/26)肿瘤MRI信号不均匀,肿瘤呈中度或高度强化.22个肿瘤病灶(84.6%)内发现有条索状、片状的T1WI及T2WI上均呈明显低信号改变的区域.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束组成,浸润周围组织结构,梭形细胞周围有胶原纤维包绕.细胞偶见核分裂相,但无病理性核分裂.结论: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在CT、MRI表现为肿瘤内无囊变坏死区,瘤内出现T1W、T2W均为低信号的条带影.这是该肿瘤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点.  相似文献   

9.
Huang SQ  Liang BL  Yuan JP  Zhong JL 《癌症》2006,25(9):1178-1182
背景与目的:颅神经鞘瘤好发于后颅窝,其MRI表现较复杂、多样,有些还未完全为人们所熟悉。本研究拟探讨后颅窝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7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后颅窝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其中三叉神经鞘瘤9例,面神经鞘瘤1例,听神经鞘瘤53例,舌咽、迷走和副神经鞘瘤9例,舌下神经鞘瘤3例。结果:后颅窝神经鞘瘤直径大于1.5cm的多呈囊实性,小于1.5cm的肿瘤可呈均匀实性,但与颅神经关系密切。肿瘤的MRI信号具有的特点:T1WI,肿瘤实质多呈等或稍低信号,囊性部分呈低信号;T2WI,实性部分呈稍高或高信号,囊性部分信号更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跨中、后颅窝哑铃形肿块、内听道扩大及听神经增粗、颈静脉孔及舌下神经孔扩大等表现分别对推测肿瘤是否来自三叉神经、听神经、舌咽、迷走和副神经以及舌下神经有帮助。术前MRI确定神经鞘瘤的准确率是92%,肿瘤神经起源定位误诊率为8.7%。结论:MRI是后颅窝神经鞘瘤定性诊断和确定颅神经起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癌合并垂体转移瘤的cT、MRI表现特征,以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6例确诊为肺癌并伴有垂体转移的患者,其中5例进行颅脑cT扫描,3例进行颅脑MRI扫描.结果: CT平扫表现为鞍区高、略高或等密度占位病灶.MRI表现为转移灶位于垂体后叶和(或)垂体柄,呈浸润性生长,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呈等、略高信号,信号可不均匀;多层螺旋CT(muhipleslice spiral CT,MSCT)矢状位重建及MRI矢状位显示病灶为典型的"哑铃状"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及明显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垂体转移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和(或)MRI检查对垂体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脊膜瘤磁共振诊断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脊膜瘤的MRI表现特征、探讨其诊断价值及病理意义。方法:分析术前行MRI检查且经手术和病理检验证实的脊膜瘤患者28例、30个瘤灶,观察肿瘤增强前后的信号改变、瘤体形态及邻近脊膜改变,并进行术后病理检验对照。结果:脊膜瘤MRI特征性表现主要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低信号。瘤体内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瘤灶呈均质中等强化,形态多为短棒状,可见“脊膜尾征”,病理切片对照显示“尾”实际上其内层是肿瘤组织的延续,外层是异常增厚的脊膜,两层之间无明显分界。结论:脊膜瘤的MRI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征性,诊断价值极高,定位准确率达100%,定性准确率达93.3%,“脊膜尾征”的“尾”有肿瘤组织成分,且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血管型脊膜瘤易被误诊为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12.
脑膜瘤的MRI表现和诊断--附12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uang SQ  Liang BL  Xie BK  Yuan JP  Zhong JL  Ye RX 《癌症》2004,23(11):1329-1333
背景与目的:在脑膜瘤的MRI研究中,尚缺乏大组病例评价呐膜瘤MRI定性诊断指标,对脑膜瘤瘤周水肿等问题亦缺乏共识。本研究拟分析126例呐膜瘤的MRI表现,总结、归纳出诊断脑膜瘤的主要依据。方法:126例脑膜瘤的病理组织亚型分别为合体细胞型32例,纤维母细胞型35例,砂粒体型24例、血管母细胞型9例,过渡型18例,乳头型3例,恶性5例。全部病例均行T1、T2加权和T1加权增强扫描。结果:本组脑膜瘤以大脑凸面最多,约占35.5%;大小在1.4~9.9cm之问,圆形或类圆形占81%;T2加权信号以等或稍高为多,占70.6%。脑膜尾征出现率为62.7%,假包膜出现率为49.2%,脑实质挤压征在肿瘤大于4cm时出现率达83.8%,增强扫描呈明显的均匀强化的达82.5%。瘤周水肿出现率达45.2%,且与肿瘤的大小有一定关系。其它少见的征象包括囊变、出血、钙化、邻近骨改变和瘤内血管征。本组诊断准确率为95.2%。结论:脑膜瘤的MRI表现多样,其中脑实质外肿瘤的判定、T2加权典型信号、脑膜尾征和明显均匀强化形式是诊断脑膜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GD—DTPA、MRI增强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GD-DTPA在脑转移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经手术及临床证实的脑转移瘤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9例行CT平扫及增强。结果:脑单发转移瘤5例,多发转移瘤20例,幕上转移15例,幕下转移3例,兼有7例,3例合并脑膜转移。T1WI发现病灶35个,T2WI发现病灶45个,增强扫描发现病灶125个,增强扫描发现病灶是非增强的近2.8倍。结论:增强扫描MRI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增强扫描,尤其对肿瘤与水肿的区分、脑膜转移以及鉴别诊断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幕下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下SFT的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1例行CT平扫,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仅行MRI增强检查。结果:本组5例(4例女性,1例男性)均为单发病灶,均宽基底与脑膜相连,2例位于右侧小脑半球,1例位于左侧小脑半球凸面,1例跨右侧小脑幕上下生长,1例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区,肿瘤最大径范围约4.1~5.2 cm,5例边界均清楚,4例呈浅分叶状,1例呈类圆形。肿瘤CT平扫呈稍高密度,MRI 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低信号,3例T2WI病灶内见片状低信号区,2例病灶内见囊变,2例病灶内见迂曲血管,4例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3例病灶周围见脑脊液环绕征象。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及囊壁均明显强化,2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幕下SF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当幕下肿块呈浅分叶状并具有脑外肿瘤的征象,CT上呈稍高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低信号,明显强化,T2WI病灶内见低信号区及迂曲血管影时,可考虑诊断该病,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透明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5例透明隔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5例透明隔区肿瘤,其中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 CNC)33例,星形细胞瘤6例,室管膜肿瘤2例,生殖细胞肿瘤2例,脑膜瘤和淋巴瘤各1例。头痛伴恶心、呕吐为最常见临床表现。术中见所有病灶均与透明隔粘连。MRI显示病灶均位于透明隔区,所有病灶在T1WI显示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同类型的特征性强化方式,CNC多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19例病灶内可见血管流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实质部分呈轻度强化,高级别肿瘤呈明显环形强化或蝴蝶样强化;室管膜下瘤不强化;室管膜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生殖细胞瘤、脑膜瘤和淋巴瘤均呈明显均匀强化。此外CNC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显示NAA降低,Cho升高,灌注成像rCBV升高;脑膜瘤MRS显示Cho峰明显升高,缺乏NAA峰和Cr峰,同时出现Ala峰,灌注成像rCBV明显升高。结论 透明隔区肿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和异质性,结合临床和多序列MRI表现可以初步判断良恶性肿瘤,指导临床制订手术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纵隔髓性脂肪瘤(mediastinal myelolipoma)的CT及MRI表现特点、诊断价值,以提高本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7例纵隔髓性脂肪瘤的CT及MRI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7例患者肿块均位于后纵隔;其中5例患者单侧单发,1例单侧两个结节,1例双侧多发。CT表现:病灶形态较规则,部分呈类圆形,呈等、低混杂密度,其内见CT值为负值的更低密度脂肪区,增强扫描呈轻度-中度不均匀性强化;MRI表现:病变T1WI及T2WI序列上均呈不均匀混杂信号,病灶内见斑点状、小片状脂肪信号,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结论:CT及MRI检查可以发现纵隔髓性脂肪瘤的相关影像学特征,是术前诊断髓性脂肪瘤最重要的检查方法,能为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室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内肿瘤,总结其MRI、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 22例中室管膜瘤7例,脉络丛乳头状瘤、髓母细胞瘤各4例,生殖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室管膜下瘤各1例,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和脑膜瘤各2例.男性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发生于侧脑室最多,透明隔病变最少. 脉络丛乳头状瘤仅见于侧脑室内、室管膜瘤第四脑室多见、生殖细胞瘤蝶鞍多见、脑膜瘤侧脑室三角区多见,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室间孔区多见. MRI大部分肿瘤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钙化囊变多见,出血少见;几乎都有脑积水、半数发生脑水肿.结论 脑室内肿瘤有其临床症状特点及影像学征象,MRI及CT对脑室内肿瘤诊断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膜瘤的MRI影像特征,提高脑膜瘤的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2006.7—2007.6经病理确诊的脑膜瘤患者60例,男22例,女38例,最小年龄6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34岁。全部病例均行MRIT1、T2加权及增强扫描。分别就脑膜瘤发生部位、病变大小、病变形态、信号特点、肿瘤常见征象、增强特点、脑外定位判断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以大脑凸面最多,27例,约占45%;其次为鞍区11例(18.3%),桥小脑角区8例(13.3%),小脑幕6例(10%),蝶骨嵴5例(8.3%),其余4例(6.7%)。病变直径:在(0.8—8.6)cm之间,平均3.8cm。病变形态:圆形和类圆形占82%,分叶及不规则占18%。信号特点:T1加权信号以等和略低信号为主,占66.7%,低信号26.7%,略高和高信号6.7%。T2加权信号以等信号和略高信号最多,约占70%,高信号26%,混杂信号4%。肿瘤征象:脑膜尾征出现率为51.7%,假包膜出现率为48.3%,脑实质挤压征出现率达38.3%。瘤周水肿出现率达43.3%。其它少见的征象包括囊变、出血、钙化和瘤内血管征等。增强特点:明显均匀性增强占86.7%,明显不均匀性增强占13.3%。脑外定位判定:本组35%的脑膜瘤脑脊液一血管周围间隙明显较对侧增大。50%的脑膜瘤以广基与硬脑膜相连,肿瘤与硬脑膜相连处常为钝角。1/3多的肿瘤表现为脑实质挤压征。少数肿瘤可以出现静脉窦阻塞和脑外动脉包绕。这些征象可以作为脑外肿瘤的定位判断。结论:全面分析肿瘤发生部位、病变形态、信号特点、肿瘤常见征象、增强特点、脑外定位判断,可以提高脑膜瘤的正确诊断率,尤其是脑实质外肿瘤的判定、T1WI及T2WI的典型信号、脑膜尾征、假包膜和明显均匀强化是诊断脑膜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BP)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9月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例不同部位SBP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影像学检查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结果:8例患者病变部位包括胸椎3例、腰椎2例、颅骨2例、肋骨1例,其中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胸椎转移瘤、胸椎结核、腰椎淋巴瘤、颅骨脑膜瘤各1例。所有患者均呈溶骨型骨质破坏,可伴有骨质膨胀性改变及软组织肿块。5例椎体病灶均表现为椎体压缩变扁,CT呈等/低密度,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低/稍高信号,其中2例呈典型"微脑征"。2例颅骨病灶CT呈稍高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混杂高信号。肋骨病灶CT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不同部位SBP均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病灶及软组织肿块均一强化。"微脑征"为脊柱SBP特异性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CT征象和MRI在原发骨肉瘤诊断中应用价值,提高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骨肉瘤的CT或MRI检查资料。结果骨肉瘤的基本影像表现为骨质破坏、瘤骨、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MRI对骨肉瘤的正确诊断率为100.00%,CT的正确诊断率为95.65%。 CT对细骨质破坏、瘤骨的显示敏感;MRI能更清楚地显示跳跃性的肿瘤组织,周围软组织的浸润范围,且能清楚显示瘤周水肿带。CT及MRI对Codman三角的检出率均较低。29例MRI表现T1WI表现以不均匀低信号为主,T2WI均呈混杂信号。结论 CT、MRI是X线的补充手段,在骨肉瘤的早期诊断、侵袭范围的确定具有明显优势,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