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患者经常留有运动障碍等后遗症。在探索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的皮层代表区及在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研究者发现皮层刺激是一种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方法。文章综述了皮层刺激在促进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皮层刺激的方法、可能的作用机制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卒中患者应该同时使用多学科的康复手段进行治疗。脑刺激是近些年用于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的新技术,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皮直流电刺激(tDCS)和硬膜外皮层电刺激(ECS)。研究表明,使用rTMS、tDCS都可以增加神经的可塑性变化,促进运卒中后动功能恢复,ECS则对一些保留有完整皮质脊髓束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对不同脑刺激在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应用的安全性、机制及有效性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双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刺激双侧大脑半球吞咽皮层代表区对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住院且符合标准的45例脑卒中后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双侧rTMS组(15例)、单侧rTMS组(15例)和假刺激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双侧rTMS组接受5 Hz rTMS刺激两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层代表区,单侧rTMS组接受5 Hz rTMS刺激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层代表区+健侧大脑半球假性刺激,假刺激组接受与双侧刺激组相同参数的两侧大脑半球假刺激。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功能评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均低于治疗前,双侧rTMS组和单侧rTMS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高于假刺激组,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均低于假刺激组,且双侧rTMS组吞咽功能评分高于单侧rTMS组,SSA和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及时程均低于单侧rT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双侧高频rTMS联合传统吞咽康复治疗可有效治疗单侧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4.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rTMS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康复治疗相同,rTMS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FMA)积分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P<0.05),rTMS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变性疾病,其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随着病程进展逐渐衰退,部分患者对多巴胺治疗不能耐受[1].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近来用于神经康复治疗的一种技术,不仅可以检测PD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而且可以调节运动皮层的兴奋性,从而改善PD患者的运动功能[2].TMS作为一种无创、无痛、安全的脑刺激手段,已广泛应用于PD的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对比低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感知提醒(SC)治疗与单独使用rTMS治疗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单侧忽略患者忽略严重程度、上肢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评定者盲法设计,将33例右侧脑卒中后单侧忽略患者随机分为rTMS+SC组(n =16)和rTMS组(n =17)。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rTMS+SC组患者同时接受rTMS以及SC治疗,rTMS组患者仅接受rTMS治疗。rTMS治疗采用经颅磁刺激仪,刺激左侧后顶叶皮层,刺激频率1 Hz,刺激强度为90%静息运动阈值,治疗时间为1次/d,5 d/周,连续治疗2周;SC治疗采用佩戴提醒腕表,每天累计提醒时间为3 h, 5 d/周,连续佩戴2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评定单侧忽略严重程度〔单侧行为忽略常规子量表(BIT-C)和凯瑟琳博格量表(CBS)〕,上肢运动功能〔上肢运动评分量表(FMA)、上肢活动量表(ARAT)〕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良巴氏指数(MBI)〕。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与单纯rTMS治疗比较,rTMS+SC组在BIT-C方面改善更好(P <0.05)。其余CBS、上肢功能(FMA、ARAT)指标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MS联合SC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患者单侧忽略症状, 可望作为单侧忽略的多技术联合治疗策略之一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经颅磁刺激模式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54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假刺激)、高频重复经颅磁治疗(rTMS)组(常规康复治疗+10 Hz rTMS)、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治疗(iTBS)组(常规康复治疗+iTBS),1次/d、6 d/周、持续3周;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PT)及其比值(F/E),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下肢伸膝肌群痉挛情况,采用磁刺激仪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MAS评分、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rTMS组和iTBS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升高(...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中国成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后常见功能障碍,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无创脑刺激治疗方法,已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本研究在概述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基础上,介绍了 tDC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机制,分析了 tDCS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时机、部位选择、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经颅磁刺激十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电针十假性磁刺激治疗,采用吞咽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评分及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经颅磁刺激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较单纯电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痉挛(post-stroke spasticity,PSS)是卒中后常见的运动障碍表现形式之一,发生率高。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群及下肢伸肌群肌张力增强。痉挛很大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质量,故PSS的治疗尤为重要。PSS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法牵伸、神经阻滞疗法等,治疗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目前没有统一最优方案,以综合治疗为主。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磁刺激技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当中。经颅磁刺激治疗痉挛按治疗部位不同可分为应用于中枢及应用于外周。应用于中枢时,根据治疗模式的不同又分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高频rTMS以及模式化TMS。研究大多采用1 Hz-rTM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少量研究应用间歇性爆发性θ波刺激(iTB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10 Hz-rTM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高频rTMS或iTBS作用于受累侧大脑半球,提高皮层兴奋性,加强上位中枢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降低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和肌梭敏感性,改善痉挛症状。而低频rTMS作用于非受累侧大脑半球,降低非受累侧半球的兴奋性,减少非受累侧皮层对受累侧皮层的抑制作用,恢复双侧半球间的平衡,间接加强受累侧半球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应用于外周目前的研究基本采用高频rTMS治疗。本综述旨在阐述经颅磁刺激在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1.
精神疾病病因机制复杂,且具有易复发、致残率高等特点,多存在脑皮质活动的兴奋性或抑制性失常.发展无创、在体、定量检测精神疾病患者大脑皮质活动的客观指标,对深入探索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辅助临床诊断准确性提高至关重要.基于经颅磁刺激这一新兴的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联合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的日益成熟,提供了多项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抑制性客观指标.本文概述经颅磁技术评估精神疾病大脑皮质活动的技术进展,并分别阐述其在精神疾病皮质活动评估和治疗疗效预测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在入组及治疗后2周、4周及8周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2周、4周及8周的HAMA评分依次是(19.7±6.3)分、(13.9±5.2)分、(7.2±5.3)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相比,明显低于两者(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安全性较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使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Anumber of therapie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e past decades.About two thirds of patients can be seizure free with antiepileptic drugs.1 Other patients are drug resistant,some of whom are good candidates for epileptic focus resection and become seizure free after surgery.2 The treatment for drug-resistant patients who are not eligible for resection is still challenging.Traditionally,these patients can receive palliative surgery such as callosotomy and multiple subpial transection,3,4 but the long-term outcomes of these procedures are not satisfactory.5-7 In the past decades,neuromodula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applied in the treatment of epilepsy.Much evidence has been accumulated about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epilepsy.In contrast to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brain stimulation techniques have also been developed for patients with epilepsy recently.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低频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脑卒中后血 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s syndrome,VP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0.1 Hz超低频(n=21)、5 Hz高频 (n=21)rTMS分别治疗VPS患者,设立假刺激组作为对照组(n=18)。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 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Parkinson's Disease Questionnaire,PDQ)进行疗效评价。治疗期间 患者继续口服抗帕金森病药物。结果:超低频与高频组治疗后患者的UPDRS总分及I、II和II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 低(均P<0.05),随访3个月仍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 治疗前后UPDRS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变化 (P>0.05)。超低频与高频组治疗后第3个月时 PDQ降低 (P<0.05)。结论:超低 频与高频rTMS均可以改善VP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针刺法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中风后抑郁障碍(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37例PSD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8例,对照组19例;治疗组采用4周针刺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对照组采用4周针刺治疗,同时给予伪刺激同区域治疗.分别于治疗起始时、4周结束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定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起效时间.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HAMD、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4周后,治疗组HAMD、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联合rTMS治疗PSD较单纯针刺治疗疗效更好,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s a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the efficacy of conventional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is limited, and symptoms recurrence is easy to occur after the treatment.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leep electroencephalogram modulated repetitive rTMS (SEM-rTMS)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Methods  After 7 days without psychoactive medication, 164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defined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SEM-rTMS group (n=57), conventional rTMS (C-rTMS, n=55) group and sham-rTMS group (n=52). Every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 for 30 minutes everyday for 10 days. Before and after scores on the 24-item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AMD-24)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 on the 10th day of therapy for all subjec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wenty-two cases in the SEM-rTMS group obtained improved mood as compared to 6 in the C-rTMS group and 2 in the sham-rTMS group (χ2=15.89, P=0.0004).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rTMS phase of the protocol, a (51±5)% reduction of HAMD-24 scores from the baseline in the SEM-rTMS group was found compared with a (34±4)% in the C-rTMS group (q=26.09, P=0.001) and a (14±3)% in sham-rTMS group (q=57.53, P=0.000). The 88%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SEM-rTM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8% in the C-rTMS group and 20% in the sham-rTMS group (χ2=12.01, P=0.0025). No significant side effects were noted.
Conclusion  SEM-rTMS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way for treating depression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hiCTR-TRC-00000438).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经络电刺激治疗颅脑损伤性抑郁症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06~201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19例,中型闭合性颅脑损伤13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8例。所有患者均具有明显的精神抑郁症表现。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两组,RTMS结合经络电刺激组20例(实验组),单独应用RTMS治疗组20例(对照组)。对所有研究病例适时进行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巴氏指数评分、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测定,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抑郁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及对照组HAMD评分分别为(13.43±2.35)、(15.16±3.02)分,均较治疗前[(31.90±3.72)、(30.27±3.86)分]降低,实验组及对照组巴氏指数分别为(67.26±3.53)、(63.43±3.24),均较治疗前(51.25±6.51、52.37±6.73)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及巴氏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实验组及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分别为(0.42±0.02)、(0.36±0.03)μmol/L,均高于治疗前[(0.29±0.03)、(0.27±0.0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愈6例,显效8例;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结合经络电刺激是治疗颅脑损伤性抑郁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皮层电极监测、图像融合和术中磁共振精确导航技术在切除功能区癫痫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5 例应用皮层电极监测、图像融合和术中磁共振精确导航技术外科治疗的顽固性癫痫病例,第1 次手术,根据动态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埋置颅内皮层电极与可能癫痫放电区域,术后进行皮层脑电监测、皮层电刺激定位躯体运动区,绘制病灶与功能区关系图,而后将CT、MRI、MEG 或PET 图像融合,在术中MRI 镜下导航行致痫病灶的精确切除.结果 25 例第1 次术后成功实施皮层电刺激,准确定位癫痫病灶周边的运动功能区.将患者的MRI、MEG 或PET 图像进行融合,20 例在术中MRI 镜下导航将术前所确定的癫痫灶全部切除,5 例因病灶与功能区有部分重叠,行癫痫灶部分切除,残余少许皮层小功率热灼.1 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对侧肢体功能障碍,所有患者术后无永久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颅内皮层电极监测对癫痫灶的精确定位意义重大,而图像融合和术中MRI 镜下导航为患者癫痫灶的精确切除和功能区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s,rTMS)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增效作用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及北京市朝阳区第三医院的住院及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53例患者,脱落3例,剩余50例根据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分为低频(1Hz)治疗组26例和高频(10 Hz)治疗组24例,各治疗组再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对照组进行伪刺激,评估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共收集符合入组标准患者53例,共有50例完成研究。经t检验和χ2检验,两组间的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频治疗: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时间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第4周末的量表评分明显降低。高频治疗: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阴性因子分、精神病理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在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周末的量表评分明显降低。治疗过程中有3例1Hz实验组患者和2例10 Hz实验组患者诉第1次治疗时感头痛、麻木感,余无不适主诉。结论 尚未发现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药物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