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乙酰半胱氨酸对内质网应激介导的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内质网氧化应激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阻抑作用,探讨其治疗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过氧化氢(H2O2)诱导HepG2细胞,建立内质网氧化应激凋亡模型,用NAC进行干预.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DNA梯度分析,Western blot、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活性氧(ROS)的产生等方法,了解NAC对H2O2诱导HepG2细胞的凋亡率、凋亡信号蛋白的表达以及ROS产生的影响.结果 用不同浓度H2O2(0、1、3,5 mmol/L)诱导HepG2细胞6 h后,发现随着H2O2浓度增加,细胞活力下降,凋亡率增加,分别为0.7%±0.5%、26.4%±1.8%、29.7%±1.2%、51.2%±9.4%;细胞凋亡信号蛋白表达增加,ROS产生增多,分别为14.0%±0.5%、95.2%±0.1%、97.5%±0.25%、98.3%±0.2%;在3 mmol/L时出现典型内质网氧化应激凋亡形态学改变.用NAC(10、20 mmol/L)干预后发现,NAC可明显提高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由29.7%±1.2%降至23.3%±4.7%和14.3%±1.2%,细胞凋亡过程中凋亡信号蛋白的表达减少、细胞内ROS的产生率由97.5%±0.2%降至52.2%±0.8%和51.2%±2.9%.结论 NAC能对氧自由基反应有直接抑制作用,阻断内质网氧化应激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减轻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细胞凋亡累及的细胞类型,以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有核细胞总凋亡率、CD3+、CD3+4细胞凋亡率和TRAIL表达水平,运用CellQuest及ModFit软件对所测得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MDS患者骨髓有核细胞总凋亡率为(17.39±10.17)%,CD+3、CD3+4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41±11.61)%、(21.32±12.17)%,TRAIL表达水平为(7.55±3.1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88±1.38)%、(5.47±1.65)%、(4.92±2.11)%、(1.26±0.46%)],P<0.05。早期MDS有核细胞总凋亡率为(21.95±9.44)%、TRAIL表达水平为(9.00±2.47)%,均高于进展期[(8.26±2.27)%、(4.65±2.04)%],P<0.05。骨髓有核细胞总凋亡率与骨髓原始细胞数呈负相关(r=-0.65,P<0.05),与TRAIL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5,P<0.05)。结论MDS存在过度凋亡,凋亡累及早期造血细胞和淋巴细胞;TRAIL可能是引起凋亡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小鼠肺成纤维细胞3T3增殖、凋亡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培养小鼠肺成纤维细胞3T3,不同浓度NAC处理后,MTT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RT-PCR检测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①5、10、20、40 mmol/L NAC对3T3细胞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②5、10、20、40 mmol/L NAC作用24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7.64±17.22)%、(33.73±14.82)%、(42.30±9.81)%和(69.27±11.50)%,均高于对照组(3.48±1.13)%(P<0.05或P<0.01);③5、10、20、40 mmol/L NAC能够引起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S期比例明显降低(P值均<0.01);④5、10、20、40mmol/L NAC处理组3T3细胞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NAC可直接抑制小鼠肺成纤维细胞增殖,诱导其发生凋亡,并降低其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凋亡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疗效和骨髓细胞凋亡、TNF-α的关系。方法:采用形态学方法检测骨髓细胞凋亡;ELISA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培养后上清液中TNF-α浓度。用己酮可可碱、环丙沙星和地塞米松(PCD)联合治疗MDS。结果:抗凋亡治疗MDS有效率48.15%(13/27),1例难治性贫血(RA)完全缓解(3.7%),3例RA(11.1%)血液学三系明显进步。3例PCD联合治疗持续10~54个月的RA,疗效维持10~36个月。抗凋亡治疗有效的患者治疗前TNF-α浓度和骨髓细胞凋亡指数较无效患者高,但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的患者治疗后的TNF-α和骨髓凋亡细胞指数较治疗前下降。结论:抗凋亡治疗适用于BMMC上清液TNF-α浓度和骨髓凋亡细胞指数较高的MDS患者,尤其适用于低危MDS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脂肪变肝细胞Notch基因水平变化及其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使用棕榈酸(PA)处理人L02细胞,构建体外脂肪变性细胞模型,采用不同浓度(0 mM、0.1 mM、0.25 mM和0.5mM)PA处理,并在0.25mM PA处理细胞,给予不同浓度(0μM、1μM、2μM、5μM和10μM)的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干预L02细胞24 h,分别以0mM PA为对照组和0μM DAPT为模型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Notch家族中Notch1、-2、-3及其下游Hes-1和Hey-1mRNA水平,采用比色法测定细胞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结果 在0.25 mM和0.5 mM PA处理组,细胞Notch3 mRNA水平分别为(0.6±0.2)和(0.4±0.1),显著低于对照组【(1.0±0.1),P<0.01】,Hes-1 mRNA水平分别为(1.7±0.2)和(1.5±0.1),显著高于对照组【(1.0±0.1),P<0.01】;培养上清AST水平分别为(6.7±2.6)U/L和(12.4±1.6)U/L,显著高于对照组【(2.4±0.1)U/L,P<0.05】,ALT水平分别为(5.7±0.8)U/L和(10.3±0.7)U/L,显著高于对照组【(2.2±0.3)U/L,P<0.01】;细胞TG水平分别为(0.4±0.04)mmol/g和(0.4±0.04)mmol/g,显著高于对照组【(0.2±0.02)mmol/g,P<0.01】;在0.5mM PA处理组,细胞Notch1 mRNA、TC和FFA水平分别为(1.9±0.1)、(1.2±0.4)mmol/g和(0.07±0.004)mmol/g,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0.1)、(0.2±0.02)mmol/g和(0.02±0.001)mmol/g,P<0.01】;采用不同浓度DAPT干预0.25mM PA处理细胞24 h,其中在2μM DAPT处理组,细胞Hes-1 mRNA、Hey-1 mRNA、培养上清AST和细胞TG水平分别为(0.5±0.1)、(0.6±0.3)、(6.4±2.9)U/L和(0.03±0.01)mmol/g,在5μM DAPT处理组分别为(0.4±0.2)、(0.6±0.1)、(7.3±1.3)U/L和(0.04±0.01)mmol/g,在10μM DAPT处理组分别为(0.3±0.2)、(0.4±0.1)、(4.9±0.7)U/L和(0.02±0.01)mmol/g,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1.0±0.1)、(1.0±0.04)、(12.2±0.3)U/L和(0.07±0.01)mmol/g,P<0.01】;在10μM DAPT干预细胞,TC水平为(0.2±0.03)mmol/g,显著高于模型组【(0.1±0.02)mmol/g,P<0.01】。结论 通过抑制Notch信号能有效降低体外培养的脂肪变细胞TG和培养上清AST水平,提示Notch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肝细胞脂质代谢过程,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5'-核苷酸酶(5'-NT)在不同类型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非白血病患者和正常人中的分布特点。方法:分离100例不同白血病、3例MDS患者、9例非白血病患者和6例正常人骨髓有核细胞,以5'-单磷酸胞嘧啶核苷(5'-CMP)为底物进行细胞组织化学反应,电镜半定量分析5'-NT阳性细胞率和阳性指数。结果:5'-NT阳性反应产物主要位于有核细胞胞膜。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1、M2a、t(8;21)、t(15;17)各组细胞阳性率和阳性指数依次降低,阳性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1、M2a、t(8;21)、t(15;17)和M5患者5'-NT阳性细胞率和阳性指数均显著高于MDS、非白血病患者和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5'-NT阳性细胞率和阳性指数高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L、MDS、非白血病患者和正常人的5'-NT阳性细胞率和阳性指数低,组间及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白血病患者胞膜5'-NT表达与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缺氧诱导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调节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分离培养脑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常氧组、缺氧组、0. 5 NAC组(缺氧+0. 5 mol/L NAC)、1. 0 NAC组(缺氧+1. 0 mol/L NAC)、NAC+8-bAMP组(缺氧+1. 0 mol/L NAC+1. 0 mol/L 8-bAMP)。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采用TUNEL染色检测凋亡率,采用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指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基因、AMPK/SIRT1通路分子的表达量。结果缺氧组细胞OD490值、T-AOC含量及B淋巴细胞瘤2(Bcl-2)、p-AMP活化蛋白激酶(pAMPK)、去乙酰化酶Sirtuin1(SIRT1)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常氧组;缺氧组细胞凋亡率、细胞中活性氧(ROS)、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及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常氧组。0. 5 NAC组、1. 0 NAC组细胞OD490值、T-AOC量及Bcl-2、pAMPK、SIRT1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缺氧组; 0. 5 NAC组、1. 0 NAC组细胞凋亡率、ROS、MDA、8-OHDG含量及Caspase-3、Cyt-C、Bax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缺氧组。NAC+8-bAMP组细胞OD490值、T-AOC及Bcl-2、p-AMPK、SIRT1表达量均明显低于1. 0 NAC组; NAC+8-bAMP组凋亡率、ROS、MDA、8-OHDG含量及Caspase-3、Cyt-C、Bax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1. 0 NAC组。结论 NAC能够通过激活AMPK/SIRT1通路来减轻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凋亡介导的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内质网氧化应激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阻抑作用.探讨其治疗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毒胡萝卜素(TC)诱导HepG2细胞,建立内质网应激凋亡模型,用NAC进行干预.噻唑蓝(MTT)、流式细胞仪、DNA梯形电泳检测凋亡率及活性氧(ROS),Western印迹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Caspase-12酶原及ADP聚合酶(PARP)表达.多样本间均数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用2μmol/L TG诱导HepG2细胞0、24、36和48 h,随诱导时间延长,细胞活力逐渐下降;GRP 78、Caspase-12酶原及PARP表达增高;凋亡率逐渐增加.分别是0.7%±0.5%、27.6%±6.3%、29.7%±3.03%和47.9%±3.5%(P<0.05);ROS产生逐渐增加,分别是14.0%±0.5%、36.1%±300%、38.2%±6.0%和48.3%±12.4%(P<0.05);诱导36、48 h后细胞出现典型DNA梯形条带.10 mmol/L、20 mmol/L NAC分别与2/μmol/L TG共同温育HepG2细胞后发现,NAC可明显提高细胞活力;抑制GRP 78、Caspase-12酶原及PARP表达,细胞凋亡率分别降至14.0%±1.3%和11.0%±0.3%;细胞内ROS的产生减至34.7%±0.8%与31.5%±2.9%.结论 TG作为一种内质网特异的钙离子ATP酶抑制剂,能触发HepG2细胞内质网氧化应激凋亡;而NAC作为巯基合成的前体.直接抑制氧自由基反应,阻断内质网氧化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减轻肝细胞损伤,达到临床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线粒体ATP敏感钾离子通道开放剂二氮嗪、线粒体膜渗透性转换孔抑制剂环孢菌素A,以及两者协同对α-突触核蛋白片段的非淀粉样成分(NAC)致PC12多巴胺能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25μmol/L的NAC对PC12细胞进行诱导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分为对照组、NAC处理组(NAC组)、NAC+二氮嗪干预组(干预1组)、NAC+环孢菌素A干预组(干预2组)、NAC+二氮嗪+环孢菌素A干预组(干预3组)。二氮嗪、环孢菌素A及两者协同对其干预48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C、Bcl-2、Bax、Bcl-2/Bax比值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AC组细胞凋亡率、细胞色素C明显升高,Bcl-2、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1),Bax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NAC组比较,干预1组、干预2组、干预3组细胞凋亡率、细胞色素C明显降低,Bcl-2、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1),Bax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二氮嗪、环孢菌素A及两者协同作用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来拮抗NAC的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细胞凋亡和TNF-α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细胞调亡特征以及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形态学和dUTP末端缺口标记(TUNEL)方法检测骨髓细胞调亡;采用ELISA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后上清液中TNF—α的浓度,并与缺铁性贫血(IDA)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形态学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后细胞调亡指数,MDS明显高于IDA(P<o.01),MDS各分型(RA/RAS、RAEB/RAEB—t)之间细胞调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一个体TUNEL法测得的骨髓细胞调亡指数均高于形态学观测的结果。TUNEL检测MDS细胞调亡指数RA/RAS>RAEB/RAEB—t,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DS骨髓单个核细胞上清中TNF-α浓度高于ID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DS各分型之间RA/RAS显著高于RAEB/RAEB—t(P<0.05)。结论:MDS骨髓细胞确实凋亡过度,早期MDS重于晚期MDS,并与TNF—α呈线性关系;采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较形态学方法敏感。  相似文献   

1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不同细胞亚群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及不同细胞亚群凋亡情况。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CD45单抗、Annexin-V/PI检测15例MDS患者骨髓细胞凋亡情况。结果:MDS患者BMNC凋亡(5.57%)明显高于对照组(3.19%)(P<0.05),淋巴细胞(R_1)凋亡(20.82%)明显高于对照组(9.98%)(P<0.05),且各细胞亚群之间比较,淋巴细胞(R_1)凋亡明显高于原始/粒细胞群(R_2)(10.22%)和红细胞群(R_3)(6.6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红系凋亡并不增加,与原始/粒细胞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DS患者骨髓淋巴细胞凋亡增加,且可能为CD4~+T细胞(Th),从而使T细胞亚群Th/Ts比例失调,造成免疫调节异常,提示这种异常在MDS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骨骼肌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基因表达与反映CHF进展指标及细胞凋亡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可能影响CHF进展的因素,为临床CHF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以及脱氧核糖核酸转化酶分析方法分别测定21例CHF患者(扩张型心肌病14例,缺血性心肌病7例),其中NYHA分级Ⅱ级14例,Ⅲ级7例及8例健康人骨骼肌标本中iNOS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用心肺功能测定仪对症状限制性最大氧耗(VO2max)进行连续测定.结果健康人骨骼肌中无i-NOS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而21例CHF患者中有18例(85.7%)显示iNOS表达.NYHAⅡ级者iNOS基因表达较健康者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NYHAⅢ级者iNOS基因表达显著高于NYHAⅡ级(P<0.01).iNOS基因表达与VO2max呈显著负相关(r=-0.6,P<0.01).iNOS基因高表达(iNOS/GAPDH率≥0.3)患者骨骼肌细胞凋亡率高于iNOS基因中度表达(iNOS/GAPDH率<0.3)患者的骨骼肌细胞凋亡率,P<0.01.结论iNOS基因表达与NYHA分级和VO2max显著相关,iNOS基因表达可反映CHF疾病进展,iNOS在CHF患者骨骼肌细胞凋亡中起一定作用,抑制iNOS基因表达的治疗,可能对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13.
作者等对嗜酸粒细胞附着钩蚴的能力进行了观察,并评价了特异性抗体及补体对细胞附着的影响作用。实验采用正常人血清(NHS)、钩虫患者血清(HNS)、第三期蜕鞘幼虫及97~99%嗜酸粒细胞群。培养基采用RPMI 1640。用0.15mM CaGl_2和0.5mM MgGl_2的巴比妥缓冲盐液(VB~(2+)),或20mM EGTA(VB~(2+)-EGTA),或20mM EDFA(VB~(2+)-EDFA)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诱导中分化胃癌细胞株(SGC-7901)凋亡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外源性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处理细胞,M T 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的凋亡形态及凋亡率.依据有无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和SNP作用细胞,实验分4组:对照组、NAC组、SNP组、NAC+SNP组.采用荧光化学发光仪检测胞内ROS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检测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 O D)蛋白的表达.所有数据采用S P S S17.0分析.结果:(1)SNP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且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2)NAC组和对照组在细胞凋亡率及胞内ROS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较对照组,单独SNP可使细胞凋亡率及胞内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经NAC干预后,SNP引起的细胞凋亡率和胞内ROS水平均下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4)SNP可引起细胞Cu/Zn-SOD蛋白表达的降低.结论:外源性NO可通过抑制胃癌细胞Cu/ZnSOD蛋白的表达而上调其ROS水平,该功能可能参与其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对化疗药物顺铂不敏感的原因与机制.方法 观察不同浓度顺铂(0.1、0.5、1.0、5.0、10.0 μg/ml) 对HCT-116细胞凋亡及低浓度顺铂对抗凋亡基因存活素(survivin)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检测survivin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 高浓度 (5.0、10 μg/ml)顺铂对HCT-116细胞有较强促进凋亡作用,而低浓度 (0.1、0.5、1.0 μg/ml)顺铂干预24 h后,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不明显;HCT-116细胞在1.0 μg/ml顺铂作用下, 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在24 h均有明显升高.结论 顺铂可诱导HCT-116细胞的凋亡,但该细胞对低浓度顺铂不敏感.survivin表达增高可能是HCT-116细胞对顺铂细胞毒性药物作用不敏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Fas、FasL表达及与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30例SLE活动期患者、30例SLE非活动期患者和30名正常人外周血T、B淋巴细胞的凋亡率及Fas、FasL表达率.结果T、B淋巴细胞的Fas表达率依次为:活动期组>非活动期组>正常对照组(P<0.01);FasL的表达率除B淋巴细胞在SLE活动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外(P<0.01),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的凋亡率在活动期显著高于非活动期(P<0.01),而非活动期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的活动性与T或B细胞的Fas、FasL表达率间无相关关系,而与T或B细胞的凋亡率呈正相关(P<0.01);无论是T或B细胞,Fas、FasL的表达率与凋亡率间无相关性.结论SLE患者体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最终仍表现为凋亡率的异常增高,特别是活动期SLE,推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增高在SLE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通络方治疗老年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7例老年CA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用补肾活血通络方加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单用常规西药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骨髓细胞凋亡状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治愈率、缓解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1.18%、23.52%、85.29%和21.21%、18.19%、60.6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两组骨髓细胞凋亡指数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治疗组骨髓细胞凋亡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补肾活血通络方治疗老年CAA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抑老年C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的过度凋亡,从而实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8.
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转归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估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在老年MDS预后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选取2000年1月~2006年12月老年MDS患者(≥60岁)病例31例,因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并追踪其临床病情变化情况.同期选取50例非老年性MDS患者(<60岁)作为对照.所有生存率采用寿命表法,所有生存率函数曲线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 31例老年MDS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初诊时48.39%的患者有全血细胞减少,35.48%的患者合并感染.按WHO分型难治性白细胞减少伴多系增生异常(RCMD)和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蛋白-Ⅱ型(RAEB-Ⅱ)比例最高,共占84.62%.按1976年法、美、英三国制定的白血病分类法(FAB分型)RAEB患者比例最高,占61.29%.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各系均有不同程度病态造血,以二系病态造血最多见(54.84%).19例骨髓活检患者中57.89%出现病态造血,47.37%出现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现象.13例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异常率为38.46%.截止随访结束,死亡26例(83.87%),中位生存期12.448个月,61.54%患者死于感染.老年组总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OS)显著低于非老年组患者(P<0.000 1).IPSS不同危险组别的老年组(P=0.004 5)和非老年组(P<0.000 1)的总存活期均有显著差异.对各项临床指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IPSS染色体分组(P=0.002 4)和血小板计数(P=0.041)是影响老年MDS预后的重要因素.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MDS患者总存活期未见有明显区别(P=0.912).结论 老年MDS患者以预后相对较差亚型常见,感染是其初诊及死亡的常见原因.相比非老年性患者,老年性MDS患者有显著较差的预后,IPSS及其染色体分组仍是判断老年MDS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2002-06~2004-01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初治20例AML及24例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VEGF的表达。结果AML患者骨髓细胞VEGF(412.30ng/L)均高于对照组(128.14ng/L),化疗后完全缓解组骨髓细胞VEGF明显下降(P<0.05),化疗后未缓解组的VEGF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下降(P>0.05)。MDS高危型(RAEB或RAEBt)骨髓细胞VEGF与低危型(RA或RAS)及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其中RAEBt与AML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ML及高危型MDS患者骨髓中存在血管新生,且VEGF在AML及MDS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的表达与MDS病程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取240只4周龄Balb/c雄性小鼠,随机等分为6组(每组40只),即正常对照组(A组)、中药对照组(B组)、病毒对照组(C组)、中药治疗组(D组)、维生素C治疗组(E组)、病毒唑治疗组(F组).A、B两组每只小鼠均腹腔接种0.1ml不含病毒的Eagle's液,C~F组每只小鼠服腔接种0.1ml 107.5TCID/ml的柯萨奇B3(CVB3)病毒液.根据分组分别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时心肌细胞的凋亡率和坏死率均显著增加.心肌细胞凋亡高峰在CVB感染后7~10天,而心肌坏死高峰出现在CVB3感染后14天,并且与组织形态学观察一致.应用中药黄芪、赤芍治疗后,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均显著降低(P<0.05),维生素C和病毒唑均可降低心肌细胞坏死率,但对心肌细胞凋亡影响不大.CVB感染3~7天内,各感染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均与心肌内病毒滴度呈正相关(r=0.76、P<0.01,r=0.54、P<0.05);而感染10~30天,凋亡率及坏死率与病毒含量无相关性.各感染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与坏死率均与心肌病理积分呈正相关(r=0.55、P<0.05,r=0.76、P<0.01).中药黄芪、赤芍、五味子可明显减轻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病理损害程度,显著降低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效果超过维生素C、病毒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