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 男,4岁,出生后即有发绀,活动后气促。发现心脏杂音。  相似文献   

2.
肺灌注显像定量测定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肺血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肺灌注显像定量测定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肺血流变化李思进刘秀杰余坚芳史蓉芳潘世伟刘蕴忠吴清文陈文琦刘华平先天性心脏病(CHD)伴肺动脉高压(PH)患者其肺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目前对肺血管病变程度的判断多为创伤性,不易被患者接受。本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肺高压 )外科治疗和围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 :2 0 0 0 - 0 4~ 2 0 0 3- 0 4共手术治疗合并重度肺高压的先心病患者 4 8例 ,男 2 0例 ,女 2 8例 ,年龄 2~ 4 7岁 ,平均 (17.0± 10 .5 )岁。术前肺动脉和体动脉收缩压比 (Pp/Ps)均 >0 .75 ,平均 0 .98± 0 .18,动脉血氧氧饱和度 (SaO2 ) 72 %~ 94 %。结果 :手术死亡 3例 (6 .2 5 % )。主要并发症 :低心排血量 14例 ,肺高压危象 4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例 ;死亡原因 :低心排血量 2例 ,呼吸衰竭 1例。术后SaO2 90 %~ 97% ,平均 (93± 1.3) %。随访 3个月~ 3年 ,死亡 1例 ,余患者心功能 (NYHA)均较术前改善。结论 :低心排血量和肺高压危象是合并重度肺高压的先心病患者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 ,搞好围术期的处理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围手术期对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经验。方法 术前给予吸氧、高压氧及前列腺素E1等治疗,术中应用抑肽肺保护液,术后给予血管活性药等治疗。结果 47例病人中,死亡2例(4.3%)为重度低心排综合征;手术后并发症2例(4.3%),1例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氧化碳蓄积。结论 围手术期的合理治疗可减少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诊断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发育情况的价值。方法 对30例经临床,心电图,X线平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拟诊为肺动脉闭锁及其他复发畸形的病人,行心血管造影CAG检查时中心肺动脉观察不满意,而行EBCT检查,心血管造影主要包括右心室,主动脉及选择性肺侧支造影,EBCT采用心电控的单层序列增强扫描,扫描分层厚分别为1.5,3.0,6.0mm以双盲法分别由2组,2位以上有经验的医师  相似文献   

6.
用放射性核素方法了解肺动脉高压的变化,不仅可以定性,还可进行定量分析,同时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具有简便、安全、可多次重复等优点,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术前判断和术后远期随诊,皆有明显的优点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前列腺素E1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平均肺动脉压mPAP、动脉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有显著改善.结论:PGE1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显著降低mPAP,提高动脉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对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支气管性体动脉侧支(NBSC)在支气管咯血病变中的意义,及其对支气管动脉(BA)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24例支气管咯血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增强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胸部体动脉三维重建,统计NBSC和BA数目,测量其内径及病变区域邻近胸膜厚度.根据NBSC发现情况,资料分别归入NBSC组和无NBSC组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NBSC参与供血36例,BA内径平均值为(1.850±0.631)mm,其中病灶附近胸膜增厚22例(61%),厚度为2.7~16.0 mm,平均(7.71±4.12)mm;无NBSC供血88例,BA内径的平均值为(2.200±0.528)mm,病灶附近胸膜增厚7例(8%),厚度为1.1~2.4 mm,平均(1.7±0.53)mm,两组间BA平均值和伴有胸膜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BSC能分流支气管动脉向咯血病变的供血,成为咯血的主要供血来源.显著的胸膜增厚是产生NBSC供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肺灌注显像对PGE1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者肺血管病变的评价潘世伟萧明第刘秀杰史蓉芳刘迎龙余坚芳李思进目前判断肺血管病变损伤程度的方法,如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右心导管等均为创伤性检查,不易被患者接受。本研究对29例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  相似文献   

10.
肝癌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吻合侧支供血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42岁。间断性发热伴右上腹不适2个月入院。乙型肝炎病史2年,1个月前行肝癌介入治疗1次。肝脏CT扫描示肝左叶占位性病变。 此次造影方法和表现: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右股动脉,在导丝引导下插入导管,在电视监视下将RH导管选择性插入腹腔干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DSA示腹腔  相似文献   

11.
用放射性核素方法了解肺动脉高压的变化,不仅可以定性,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同时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具有简便、安全、可多次重复等优点,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术前判断和术后远期随诊,皆有明显的优点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时,肺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例合并PH的先心病患儿行右心导管检查的同时进行肺动脉IVUS成像。右心导管测定mPAP、TPR、Qp/Qs,IVUS观测肺动脉管腔大小、内膜和中层的厚度,计算肺动脉管壁厚度比(WTR)以及血管的搏动性。结果:吸入纯氧后mPAP及TPR明显降低,Qp/Qs则明显增高;高阻力组与低阻力组间,肺动脉搏动性在吸氧前后未见显著性差异;在吸氧前后,WTR与TPR具有直线相关。结论:IVUS可以应用于临床,其监测结果与右心导管监测的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呈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32例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入院后应用肺血管扩张药物作为诊断性治疗手段,通过动态观察患儿四肢末梢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为筛选手术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对接受手术的患儿术后加强肺高压的监护和呼吸道管理。结果 32例中,26例经治疗后判断肺血管病变尚属可逆性病变,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25例治愈出院,1例因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死亡。结论联合应用肺血管扩张药物,可以为肺动脉高压患儿争取到手术治疗的机会。四肢末梢血氧饱和度是判断患儿能否手术的重要观察指标。术后监护的重点在于预防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摘要目的对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AH-CHD)病人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病人进行研究,分析肺新生血管(Sheehan血管)出现的程度与肺动脉高压病因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程度,以及肺动脉(PA)直径与心脏病类型间的关系。方法复习87例PAH-CHD病人及111例IPAH病人的HRCT及CT肺动脉成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TOF)患者体-肺侧支血管(APCAs)的分布规律及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2月本院66例经手术确诊的TOF合并APCAs患者的CTA资料,总结并分析APCAs的数量、分布规律及形态学特征。结果:①66例患者共发现APCAs 176支,平均2.67支/例。起源部位以胸主动脉中段为主(64支),其后依次为胸主动脉上段和下段、主动脉弓上血管和主动脉弓、腹主动脉及升主动脉。按APCAs类型,Ⅰ型(支气管动脉来源)5支(2.84%),Ⅱ型(主动脉直接来源)144支(81.82%),Ⅲ型(主动脉间接来源)27支(15.34%)。开口狭窄的APCAs 11支,占总数的6.18%。大部分APCAs走行迂曲(166支,占比94.32%)且具有分支(137支,占比77.84%)。②APCAs开口起自近心面77支(占48.73%);起自侧面81支,占51.27%;未见开口于背心面的APCAs。APCAs起始部管径以2~4mm最多,为90支,约占51.14%;小于2mm者83支,约占47.16%;大于4mm者最少,仅3支,约占1.70%。③APCAs与肺动脉的连接方式以中心融合为主,共243支,约占60.90%;其次为远端融合,共116支,占29.07%;单独分布者最少,为40支,占10.03%。结论:TOF患者中APCAs的分布和形态呈现多样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血管造影对肺血主要来源于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及冠状动脉-肺动脉瘿的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均经心血管造影诊断并为外科手术证实,分别成功行择期根治术及分流术。造影显示肺循环血供均来自冠状动脉,分别为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结论 以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为肺循环主要供血来源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罕见畸形,术前确诊的“金标准”仍是心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7.
肝癌侧支循环供血对碘油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肝癌侧支循环的形成及其对碘油沉积形态的影响。方法:对67例肝癌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碘化油抗癌药乳剂及明胶海绵栓塞,栓后复查X线平片,增强CT,了解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及碘油形态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有复发表现的26例中,21例存在侧支循环,其中14例发生于载瘤肝动脉完全阻塞后,其供血区域碘油沉积缺损或稀少,并逐渐排空,为肿瘤存活区。结论:侧支循环供血是肝癌内碘油沉积少,复发较早的重要因素;形成侧支循环与碘油用量无关,与肝血流阻断情况有关;栓塞侧支循环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笔者分析了94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参与肝癌侧支供血的血管造影资料,描述其侧支供血的X线表现。根据供血量的多少分为主要供血、合并供血和辅助供血三种类型。上述分型能反映胃十二指肠动脉参与肝癌侧支供血的特点,对治疗提供影像诊断依据。本文还探讨了胃十二指肠动脉侧支供血的形成机制,认为与肝癌侵及脏面包膜或突出至脏面轮廓以外有关。  相似文献   

19.
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合并大的主┐肺侧支动脉的外科治疗100700北京北京军区总医院姚建民成杞润贾清仁任林生卢宁关键词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54.2肺动脉闭锁(PA)、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大的主-肺侧支动脉(MAP...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肺动脉灌注少量碘油研究肺动脉与肺转移瘤的血供关系.方法 10例肺转移瘤患者,其中原发灶为肝癌5例、肾癌3例、脊索瘤1例和恶性神经纤维瘤1例.胸部CT平扫排除钙化;肺动脉插管造影观察有无肿瘤血管和染色.超选到转移瘤所在肺叶动脉造影排除肺动静脉瘘及其他异常交通循环,确定管头位置后严格透视下释放少量碘油,肺叶动脉用量0.5~1.5 ml,总量不超过3 ml.随即送至CT室平扫,观察碘油沉积情况.结果 除2例患者肺动脉注入碘油后出现胸闷咳嗽外,余均无不适症状.共观察27个转移灶,全部病例未见肺动脉增粗或肺动脉肿瘤染色征象,6个结节内碘油积聚呈云雾样,5个肿块内碘油积聚呈散在细小砂粒样,另有16个结节无明显碘油积聚.结论 肺动脉部分参与肺转移瘤的供血,对于肺野外带转移灶其供血比例较高;经肺动脉灌注少量碘油是安全的,肺野的密度升高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