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肾上腺损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上腺损伤的CT、MRI表现,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或随访证实的肾上腺损伤的CT、MRI检查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4例,21例均行CT平扫,其中5例行CT增强扫描,2例MRI检查.9例CT随访。结果单侧肾上腺损伤19例(右侧16例,左侧3例),双侧肾上腺损伤2例。CT主要表现为肾上腺区类圆形或卵圆形血肿15例,肾上腺区弥漫出血6例,肾上腺周围脂肪内出血呈条束状或局限性密度增高16例,膈脚增粗4例,均合并其他脏器损伤。CT复查表现为肾上腺血肿密度逐渐降低,肾上腺形态逐渐恢复正常。血肿早期MRI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灶,血肿吸收期呈长T1、长T2信号灶。结论CT、MRI检查能显示肾上腺损伤的多种病理解剖改变。对肾上腺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外伤性颅内血肿及其并发症CT平扫表现。方法回顾1999年~2001年经CT平扫诊断和部分经临床手术证实的外伤性颅内血肿及其并发症120例。结果男97例,女23例,年龄3岁~76岁,外伤性颅内血肿及其并发症CT平扫的类型、例数、形态、密度、中线移位不同表现。结论提出了正确识别出血部位的重要性:有些病例的CT表现是比较特殊的,如巨大硬膜下积液、大脑镰旁积液(水瘤)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急性肾上腺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CT检查、随访观察证实的外伤性肾上腺血肿,1例经手术证实非外伤性血肿的CT表现特点.9例病人中男6例,女3例.急性期8例均有CT平扫,1例有平扫加增强扫描;亚急性期8例有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单侧肾上腺血肿8例(右侧6例,左侧2例),双侧1例.急性期肾上腺血肿的主要CT表现为肾上腺区类网形、卵圆形、类三角形高密度影,肾上腺周围脂肪出血9例,肾周脂肪囊出血2例,肾前筋膜增厚3例,伴随其他脏器损伤7例.CT追踪观察,8例外伤性肾上腺血肿伤后8~9d血肿密度盯开始缓慢均匀减低,大小无变化,肾上腺周围出血逐渐吸收;1例18d后复查血肿密度均匀减低.略有缩小,肾上腺周围出血基本吸收;增强血肿均无强化,8例肾上腺呈条状强化,内外支受压.结论 肾上腺血肿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随访可为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再出血形成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观察和统计39例脑外伤术后CT复查病例的图像,对比术前颅脑CT图像,总结术后再出血形成特点,分析血肿发生机制。结果外伤首次CT检查者出现脑挫裂伤伴出血灶时,开颅去颅瓣术后CT复查发现再出血灶较多,再出血部位多发生于受伤部位的对冲区域。结论CT复查是脑外伤术后发现再出血的最佳检查手段。开颅去颅瓣术后复查可以发现新出血灶,并且出血部位多位于外伤直接受力点的对冲部位,可以指导开颅去颅瓣手术时重点关注对冲部位小血管破裂止血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肾上腺皮质腺癌(adrenocortical carcinoma, ACC)的CT、MRI表现特点,并探讨二者诊断ACC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39例ACC患者的CT、MRI平扫及增强检查表现及临床资料,总结对ACC有较大诊断价值的影像学征象,比较2种成像技术在ACC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4例患者同时完成了CT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22例患者仅接受了CT平扫加增强检查,3例患者仅接受了MRI检查。39例ACC患者中,38例肿瘤为单侧发病(左侧19例、右侧19例),1例为双侧发病;23例肿瘤呈分叶状,16例呈类圆形;肿瘤直径为4.0~17.3 cm。CT、MRI检查中,分别有47.2%、82.4%的病例病灶内存在出血灶;91.7%、50%的病例发现肿瘤内增粗、迂曲的肿瘤血管影;77.8%、82.4%的病例提示包膜不光整。所有肿瘤均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实性成分多呈中度增强;少量病例可见钙化、周围脏器血管受累、腹膜后淋巴结及远处肿瘤转移。14例同时完成CT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的病例中,2种成像技术分别发现肿瘤灶内出血6例、12例,肿瘤内增生血管12例、6例,包...  相似文献   

6.
田志诚 《华西医学》2009,(7):1629-1630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CT表现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即时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136例外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患者首次CT及伤后迟发性血肿发生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外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患者多数首次CT检查,可仅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脑挫裂伤和颅骨骨折;颅内迟发性血肿发生的高峰期为伤后24~72小时。结论:外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首次CT检查多有异常,但无颅内血肿者,应在24~72小时内进行CT复查,以发现颅内迟发性血肿,方不至贻误诊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成人出血性烟雾病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成人出血性烟雾病的CT平扫与DSA全脑血管造影的表现。结果25例患者CT检查颅内有不同部位出血灶,以脑室出血多见(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DSA造影显示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或闭塞,部分病例尚合并椎-基底动脉病变,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血管网形成。结论CT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明确诊断有赖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的CT及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1例外伤性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11例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位于前纵裂5例,后纵裂4例,全纵裂2例,血肿量最大的28ml,最小的6ml。CT表现为大脑中线部位的带状高密度,一侧贴附于大脑镰,另一侧凸向大脑半球。2例行MRI检查,T1WI呈现为中线部位的带状高信号,T2WI血肿呈等信号。结论CT及MRI检查能对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颅内损伤的CT表现及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变化。方法分析 15 2例急性颅内损伤的CT影像。结果本组颅内血肿 10 0例 ,外伤后 5 -72h内复查CT发现血肿明显增大者 2 5例 ,外伤 72h— 7dCT示血肿明显增大者 3例。脑挫裂伤 76例 (包括脑内血肿 30例 ) ,其中对冲伤 17例。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6 1例 ,其中脑沟内高密度影 49例。本组合并颅骨骨折75例。结论外伤性颅内血肿于外伤后 7d内有逐渐增大可能 ,硬膜下血肿及脑挫裂伤部分为对冲伤所致。脑沟内高密度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CT征象。大脑中线旁脑沟内高密度 ,是鉴别该处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硬膜下血肿的重要CT征象。硬膜外血肿常合并相邻部位的颅骨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诊断外伤性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莎车县人民医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76例外伤性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应用CT影像检查,分析CT影像结果。结果:76例患者的CT影像检查结果显示,单侧血肿者46例,双侧血肿者30例。其中,22例患者为脑挫裂伤后引发脑内血肿,并伴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7例患者为大脑镰及小脑幕血肿,且合并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2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伴有大脑镰及小脑幕血肿;13例为大脑镰及小脑幕血肿;11例为单纯小脑幕血肿;11例为单纯大脑镰血肿。CT影像可见有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形状为片状或新月形,显示条索状、条带状高密度影。通过CT影像检查确诊者71例,诊断准确率为93.42%。结论:CT影像检查外伤性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临床可用于鉴别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颅脑损伤患者CT与MRI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MRI在颅脑损伤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对近2年诊断有争议的28例颅脑损伤患者CT和MRI检查结果行回顾性分析。首次CT扫描均在伤后6 h内进行,对CT诊断有争议的颅脑损伤患者行MRI检查。结果: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的诊断,CT与MRI结果相符;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的诊断,CT较敏感;脑叶挫裂伤、脑深部挫裂伤的诊断,MRI明显优于CT。结论:MRI能明显提高脑叶挫裂伤和脑深部挫裂伤诊断敏感性,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迟发性对冲性颅内损伤的进一步认为。材料与方法:搜集复查时发现迟发性对冲部位颅内新病变和/或病变增大者31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首次检查发现:脑挫裂伤12例、SAH16例、SDH8例、EDH4例,复查出现:脑内血肿22例(其中10例为原挫裂伤部位出现血肿)、脑挫裂伤9例、EDH6例。结论:脑对冲伤后可出现多种情况的心发性对冲性颅内损伤,其发生率较高,应注意复查CT,尤其是首次检查出现脑挫裂伤或SAH者,更是复查对象。伤后3天内CT复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对迟发性颅内对冲伤的认识。方法 :迟发性颅内对冲部位新病变和 (或 )病变增大者 2 6例 ,分析其CT表现。结果 :首次CT检查发现 :脑挫裂伤 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13例、硬膜下血肿 (SDH) 7例、硬膜外血肿 (EDH) 4例 :复查发现 :脑内血肿 18例 (其中 8例为原挫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T和MRI多序列评估脑外伤患者病况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2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脑外伤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院后的患者均进行CT和磁共振T1WI、T2WI、液体衰减翻转翻转恢复序列(FLAIR)、弥散加权成像(DWI)、增强梯度回波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序列扫描检查,记录病灶的位置、数目、形态等,并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对病情的评估价值;于伤后3月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有无神经症状,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0例脑外伤患者中手术诊断硬膜下血肿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硬膜外血肿17例,脑挫伤23例。MRI在硬膜下血肿、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率高于CT检查(P < 0.05),两种检查方式在硬膜外血肿检查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微出血病灶MRI多序列检查中ESWAN检查数目最多,其后依次是FLAIR序列、DWI序列、T2WI序列、T1WI序列,CT与T2WI序列检出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出血灶主要分布在额叶、颞枕顶叶、胼胝体、基底节、丘脑、脑干等区域,ESWAN序列检出出血病灶的总体积为288 557 mm3,以颞枕顶叶白质体积最大为63 153 mm3;60例脑外伤患者ESWAN序列发现出血性病灶数目、体积与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之间经Spearman相关检验均存在明显负相关(r=-0.753, P < 0.01;r=-0.736,P < 0.01),伤后3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与ESWAN序列发现出血性病灶数目、体积负相关(r=-0.648, P < 0.01;r=-0.612,P < 0.01)。结论与CT检查相比,MRI多序列联合检查在脑外伤患者硬膜下血肿、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准确率更高,且ESWAN序列在出血性病灶的数目、体积检出方面更有优势,对患者病情及远期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①10只健康犬,麻醉满意后开颅.暴露硬脑膜后以不同外力制造加速性脑损伤模型.对不同病灶行常规超声及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实验结束后犬脑行病理学检查.②选取13例脑外伤患者行术中超声检查.应用常规超声检测病灶,确定外伤灶的位置、深度、大小、内部回声等.对血肿清除术中出现的急性脑膨出再行超声检查,以检测是否有迟发性血肿出现.选取8例脑外伤患者行术中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①10只实验犬中共有脑外伤灶12处,选取10处行超声造影检查,证实脑挫裂伤1处,脑挫伤伴出血1处,脑内血肿7处,脑内血肿破人脑室2处,脑内血肿包绕血管1处.②13例患者中,术前CT检查发现病变15处,术中超声发现病变18处.其中,术中超声发现对侧硬膜外血肿4例,1例经CT证实为对侧硬膜外血肿;3例超声诊断为硬膜外血肿后,在超声引导下将血肿清除.脑内血肿造影后边界清晰,出血区表现为无或低增强,而脑挫裂伤挫伤区内有造影剂进入;与二维超声比较,病变区范围变大.结论 常规超声可清晰显示脑外伤灶,并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对于术中急性脑膨出,超声可发现颅内迟发性血肿并进行定位,不同类型脑外伤灶其超声造影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与预后情况。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时意识状况及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并进行动态头颅CT和MRI追踪,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结果行保守或手术治疗后随访1年,GOS预后评分为恢复良好53例,较差26例,差10例。入院时神志清楚,动态追踪头颅CT和MRI结果仅表现为单纯脑挫裂伤或迟发脑内血肿〈30 mL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入院时即表现昏迷,动态追踪头颅CT或MRI结果表现为迟发脑内血肿〉30 mL伴环池显示不清或闭塞、合并脑干损伤的患者大多预后较差。结论对于入院时表现为嗜睡、昏睡或伴有躁动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并动态追踪头颅CT或MRI,对预后做出初步判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胰腺损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MRI检查在评价胰腺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临床随访证实的10例闭合性腹部外伤致胰腺损伤的CT/MRI表现.男6例,女4例,年龄5~52岁,平均年龄(27.60±12.34)岁.CT检查7例,MRI检查5例,其中2例分别进行了CT和MRI检查.结果胰腺损伤CT/MRI表现为胰腺肿大(CT 5例,MR 2例);胰腺断裂(CT 5例,MR 4例);主胰管断裂(CT 1例,MR 4例);胰腺内/胰周出血(CT 3例,MR 1例);胰腺裂伤(CT 2例,MR 1例);胰周改变 胰周被膜和肾周筋膜增厚以及胰周、肾旁间隙广泛积液(CT 6例,MR 5例);假性囊肿形成(CT 4例,MR 2例);合并腹部其他脏器损伤CT显示肝、肾损伤各1例,脾损伤2例,MR显示脾损伤1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和MRI在胰腺损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纪琳  邓开鸿 《华西医学》2009,24(1):155-157
目的:分析四川汶川地震颅脑损伤患者CT表现及其价值。方法:对地震发生后近2个月内陆续送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治疗,因地震致有颅脑损伤史的140名伤员进行颅脑CT分析总结。结果:在本组伤员中,头皮损伤97例(69%);颅骨骨折68例(49%);脑挫裂伤66例(47%);硬膜外和(或)硬膜下积血、积液44例(31%);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26%);脑水肿、软化灶29例(21%);其他43例(31%)。结论:CT扫描能准确、快速、有效地对地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判断,可为临床治疗方案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对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CT征象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对 4 8例DAI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弥漫性脑肿胀 2 1例。 35例脑实质内出血 (直径 <2cm) ,主要位于大脑皮、髓质交界区 ,基底节内囊区域、脑干、胼胝体。蛛网膜下腔出血 2 5例 ,脑室出血 8例 ,硬膜下血肿 6例 ,硬膜外血肿 4例。结论 :CT检查对DAI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在颅脑手术中判断急性脑膨出原因的价值.方法 对32例颅脑手术过程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患者进行术中超声探查,确认是否有颅内出血、脑组织挫伤或弥漫性脑组织水肿发生,并记录出血灶和脑组织挫伤灶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回声特点.结果 32例中,术中超声发现颅内异常28例,包括颅内出血21例、脑组织挫伤4例及弥漫性脑组织水肿3例;其中6例术后经CT证实,其余均在术中得到证实并在超声引导下将血肿或挫伤灶清除.4例患者术中超声未发现颅内异常,术后经CT证实.结论 术中超声可清晰显示并准确定位颅内出血和脑组织挫伤,为急性脑膨出的病因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并可指导术者选择适当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