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重建脊柱稳定性、纠正腰椎异常负荷承载方式的有效方法[1],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椎间盘退变、退行性腰椎不稳、椎体滑脱、椎管狭窄广泛减压以及腰间隙感染等疾病[2].  相似文献   

2.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腰椎融合术曾被认为是治疗该病的金标准,但大量研究证明椎体融合后加速了邻近节段的退变,会导致腰椎不稳和腰椎管狭窄的复发。因此,一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脊柱的动态功能、维持腰椎正常的应力分布、预防继发性邻近节段退变的非融合技术开始受到重视。该文主要从基础研究、设计理念、临床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的发展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颈椎间盘病变临床常见,通常情况下多采用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但是手术不可避免地造成脊柱丧失运动功能,导致邻近节段的载荷增加,活动过度,继而造成生物力学不稳定或退变加速.颈椎间盘置换术可保存椎体间的运动功能,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由于假关节而再次手术的概率,以及避免邻近节段的继发性退变,但手术的配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2006年7月~2007年7月,我院应用颈椎间盘置换技术治疗颈椎病5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型颈椎病( CSA)是颈椎病的5大类型之一.自1926由Barre和Lieou年首次提出相关症状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存有争议.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分别从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方面对CSA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颈椎生物力学失衡是引起颈椎病的重要原因[1]. 1 内源性稳定因素对椎动脉的影响 1.1 椎间盘对椎动脉的影响:人身体中,椎间盘是最大的无血管组织,主要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这3部分组成.大量的研究显示[2],随年龄的增加,纤维环逐步出现变性,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随后椎间隙变窄.结构的改变可引起椎体及椎间盘的退变,导致颈椎不稳.而椎间盘除维持脊柱的正常序列,对抗压缩力和满足脊柱活动也起重要作用,若长期频繁超负荷承载会使椎间盘退变加快,导致椎间盘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脊柱外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DDD引起的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及继发病变包括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脊柱侧弯、椎间盘源性腰痛等在临床上十分多见,而现有的各种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效果均不能完全令人满意[1]。对IDD的研究目前是脊柱外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虽然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极高,尸检研究表明83%~95%的成人存在椎间盘退变[2],  相似文献   

6.
<正>椎间盘退变(IV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前提和基础病理过程,临床上常表现为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腰腿痛、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病症,患者相关的神经根、脊髓受压并产生一系列相应症状。许多学者认为椎间盘退变不仅是一种生物力学现象,病理及生物化学机制也参与这一过程。椎间盘组织的降解产物及其通过免疫或非免疫途径产生的生  相似文献   

7.
脊柱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脊柱固定是治疗脊柱疾病的常用手段,但固定融合的同时会导致脊柱的生物力学功能发生相应地变化,由于应力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邻近节段的退变加速,出现邻近节段病.其进一步发展可引起继发性椎管狭窄、关节突关节退变、获得性脊椎滑脱、不稳等,一些患者不得不因此而再次接受手术治疗.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其防治的重要性,并探讨其发生机制及寻求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研究证明了这种手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但术后造成邻近节段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退行性变的问题日益突出,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与关注。邻近节段退变是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后最常见的病变,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如何有效治疗及预防退变的发生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椎间盘内压力增高以及关节突关节负荷增大等生物力学改变是导致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的主要原因,许多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和分析各因素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正减压固定融合是手术治疗颈椎疾病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地矫正颈椎畸形,重建减压后颈椎的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床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发现,融合的邻近节段因生物力学改变会发生退变或失稳,导致继发性椎管狭窄、小关节退变、获得性颈椎不稳、滑脱等,使病人的术前症状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这种颈椎疾病减压固定融合术后发生于融合节段上、下相邻运动节段的退变称为邻近节段病(ASD)[1]。近年来陆续有报道指出,约1/4的颈椎病病人减压融合术后  相似文献   

10.
腰椎管狭窄症是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移位导致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而产生临床症状的疾病。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主要为先天性因素所致,后者多因退变、外伤、脊柱畸形、炎症、肿瘤、椎体滑脱等导致,其中退变性约占70%左右,退变性又分为中央椎管狭窄和周围部狭窄。中央椎管狭窄影响马尾神经,周围部狭窄影响神经根。退变性狭窄是由于椎间退变与失稳而引起脊柱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侧隐窝狭窄、椎间盘病变等引起,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取得较好的…  相似文献   

11.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术式。用传统的脊柱融合术治疗,融合后存在腰部活动受限,发生脊柱动力学改变和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导致腰椎不稳和椎管狭窄的复发[1]。随着现代脊柱外科理念的不断  相似文献   

12.
低位腰痛是椎间盘退变患者就诊的最常见起因,也是影响成年人生活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因素[1]。椎间盘切除术和脊柱融合术是常用的缓解疼痛的方法,但并不能恢复椎间盘的功能[2]。椎间盘源性的疼痛是由椎间盘炎症、神经支配增多以及椎间盘负荷过度引起的。椎间盘疾病的生物学疗法近来被广泛研究,修复和重塑椎间盘主要通过以下3条途经:生物分子疗法、细胞疗法、组织工程方法。以下将总结各种方法最新的研究进展,并且重点总结其应用优势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人工椎间盘的设计、制造和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间盘切除术后由于脊柱稳定性破坏,常常出现腰背疼痛、继发性脊柱退行性变和椎管狭窄.传统的脊柱融合术虽能稳定脊柱,但常常并发融合部位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假关节形成、脊椎活动受限和供骨区疼痛等[1,2].  相似文献   

14.
肖斌  田伟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7):1940-1943
人类的脊柱由23个椎间盘将椎体连接在一起,从颈椎到腰椎,椎间盘约占脊柱长度的20%~30%,其有着使脊柱具有活动性及缓冲各向应力的作用。人类椎间盘退变从20岁开始,在尸体标本上,在49岁时,大约有97%的椎间盘已经退变或有退变迹象。目前对椎间盘退变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的治疗观点是:(1)保守治疗,应用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等控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胸椎管狭窄症胸椎管狭窄症是发育性因素或由椎间盘退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及小关节增生、韧带骨化等因素导致的胸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脊髓、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导致胸椎管狭窄症的原因,80%以上与胸椎黄韧带骨化(OLF)有关,其次为胸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OPLL)、脊柱先天发育性畸形、椎体及小关节增生、氟骨症等。胸椎管狭窄症并不少见,虽然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产生脊髓压迫的临床症状,但是由于其能够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与工作,致瘫率高,而临床诊断困难,手术治疗风险大,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胸椎管狭窄症有哪…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椎间盘的发病率愈来愈高,主要是由于椎间盘的退变引起的。椎间盘退变是一种自然衰老的过程,从20岁开始,退变是一种必然趋势,从而导致的颈,胸椎疾病日益增多,如椎间盘突出、脊柱不稳、脊柱病理性侧弯、骨赘形成、下腰痛等,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不便,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罗栩伟 《西部医学》2010,22(8):1529-1531
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突出症、椎体不稳和椎管狭窄等。主要生物化学改变为基质降解、水分丢失、细胞衰老凋亡、加速退变的细胞因子出现等。体内外研究证实早期的基因治疗为延缓、阻止甚至逆转椎间盘退行性变提供了可能,其中选择有效的目的基因和合适的载体是其关键。基因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克服了直接注射活性细胞因子短期生物学调节作用的缺点,然而在基因长期持续有效表达及其安全性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8.
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或扭转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马尾或神经根,产生腰腿痛等症状,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以往命名很多,如椎间盘滑脱、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破裂、椎间盘损伤、髓核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等,现在比较公认、统一的命名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目的 讨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疗法.方法 根据临床经验总结非手术疗法的原则以及具体治疗细节.结论 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以卧床休息为主要方法,特别是中年人,应以非手术疗法为主,避免椎间盘摘除后,椎间隙变窄,椎体塌陷,并发椎管狭窄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老龄化群体的日趋增多,慢性下腰痛是最常见的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骨骼肌疾病。近年来脊柱椎间融合术广泛应用于椎间盘性腰痛患者的治疗,但在手术中是否保留要腰椎椎体终板成为近些年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该文详细介绍了腰椎椎体终板的解剖结构、营养环境、生物力学特性以及椎体间界面融合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徐荣明  陈琪荣 《浙江医学》1992,14(5):24-25,35
腰椎退变性疾病常因脊柱不稳定及伴随椎管狭窄或椎间盘病变而需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减压和重建脊椎的稳定性。为此,我们自1986年起应用屈曲位后路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23例,疗效较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