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黄河滩地傍河取水工程对黄河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方法 2008年夏秋季节(5月6日至11月5日),对黄河和傍河取水工程"九·五"滩地5眼管井进行了6个月的水样采集,每季8次,共16次,ELISA法测定水样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结果黄河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均在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微囊藻毒素-LR基准值以下,且秋季微囊藻毒素含量平均值高于夏季(P<0.01),滩地5眼管井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均低于黄河水,傍河取水工程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与距黄河干道距离无关。结论傍河取水工程对微囊藻毒素有着很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水处理剂投加量对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影响,探讨最佳投加剂量.方法:采用烧杯试验,研究不同工艺、不同投加量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藻毒素.结果:混凝沉淀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4.3%,最高为29.7%;氧化处理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13.0%,最高为92.0%,随着氧化剂投加剂量的增加,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大幅度提高,臭氧、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2.0%、87.0%、78.3%,91.7%的水样经处理后微囊藻毒素浓度达到GB5749规定;粉末活性炭吸附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4.0%,最高为40.0%,随着投加量增加,藻毒素去除率提高.水处理剂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聚合氯化铝(液体)3.0 mg/L,聚合氯化铝(固体)1.0 mg/L,聚合硫酸铁10.0 mg/L,聚丙烯酰胺0.1 mg/L,高锰酸钾1.0 mg/L,二氧化氯6.0 mg/L,臭氧5.6 mg/L,粉末活性炭4.0 mg/L.结论:单纯增加混凝(絮凝)剂的投加量不能提高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增加臭氧(O3)、二氧化氯(ClO2)、高锰酸钾(KMnO4)等氧化剂和粉末活性炭等吸附剂的投加量,可提高对藻毒素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3.
消除水中蓝绿藻肝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蓝绿藻水华日趋普遍,而由其产生的微囊藻肝毒素已证实具有很强的肝毒性,与人类健康损害密切相关,因此饮用水中毒素的去除受普遍关注。学者们对应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去除MC的效果进行了广泛评价,结果显示:活性炭、膜处理藻细胞内外的毒素效果均较好;臭氧、氯化、紫外线等去除细胞外毒素效果较好,但应用剂量不足时,有可能起细菌裂,毒素释放。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黄河花园口某调蓄池浮游藻类、蓝藻、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污染情况。方法从2005年3月~2006年1月,用2.5L有机玻璃采水器在该调蓄池共采样15次。采用血细胞计数板法计数浮游藻类细胞密度,用全细胞PCR检测产毒微囊藻的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和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用ELISA法检测水体微囊藻毒素浓度,并对全细胞PCR和ELISA阳性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该调蓄池浮游藻类主要是硅藻、绿藻、蓝藻和裸藻,其他藻类较少;优势藻门有随季节变化逐渐演替的规律,总藻细胞密度和蓝藻细胞密度夏秋季较高。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和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从2005年7月至11月PCR检测结果阳性;微囊藻毒素从6月份开始检出,其变化范围在0~0.251μg/L之间,夏季最高;全细胞PCR与ELISA的阳性结果没有差异。结论黄河花园口某调蓄池有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污染,全细胞PCR可以用于自然水体中产毒微囊藻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效、经济、可行的去除饮用水中藻毒素的水处理方法.方法 采用烧杯试验,研究不同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液态聚合氯化铝、固态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聚丙烯酰胺),氧化(高锰酸钾、二氧化氯、臭氧),吸附(粉末活性炭)]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并进行工艺优化组合和验证;藻毒素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结果 混凝沉淀可少量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率为4.3%~29.7%),臭氧等氧化剂预处理工艺与混凝沉淀工艺组合后,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提高,达83.3%~91.9%;成本效益分析表明,所选臭氧预处理工艺及"氧化剂 吸附剂"预处理工艺使每吨水处理成本仅增加0.03~0.14元.结论 在常规水处理基础上进行臭氧、高锰酸钾氧化、二氧化氯、粉末活性炭等预处理,能较好地去除微囊藻毒素,且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铜绿微囊藻FACHB-905(Microcystis aeruginosaus FACHB-905)为实验对象,研究和比较乳酸、洋葱水浸提液以及洋葱乳酸浸提液的抑藻效应,探讨洋葱乳酸浸提液对细胞内外藻毒素和多糖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1.25、2.5、5、10和15μL/L的乳酸、洋葱水浸提液以及洋葱乳酸浸提液作用于铜绿微囊藻,测定藻密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抑藻效果最佳的浸提液对藻细胞内外藻毒素和多糖变化的影响。结果单独乳酸和洋葱水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在最大浓度96 h时仅达到71.72%和75.17%;而洋葱乳酸浸提液处理48 h其2.5μL/L实验组的抑制率就达到了78.87%,96 h时达到90.34%,15μL/L组96 h时则达到了99.59%。洋葱乳酸浸提液作用于铜绿微囊藻96 h时,藻细胞内外微囊藻毒素和大分子多糖的含量均随着浸提液浓度增大而增加。结论洋葱乳酸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藻细胞内外微囊藻毒素和多糖含量有升高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淀山湖夏秋季藻类和藻毒素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在淀山湖选了 6个点 ,分别测定了总氮、总磷、铁、叶绿素 -A和COD的含量 ,同时记录了水温、pH值、照度、浊度 ,另外还进行了藻细胞计数和藻种的鉴定以及微囊藻毒素 -LR和类毒素 -A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 ,两种藻毒素均在 7月份污染最严重 ,微囊藻毒素 -LR在网箱分布最多 ,而类毒素 -A在急水港分布最多。广义估计方程回归分析表明 ,藻细胞总数与总氮、总磷和叶绿素 -A有显著的相关性 (P <0 0 5) ,藻细胞总数和水温对微囊藻毒素 -LR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 (P <0 0 1 ) ,水体浊度可显著影响类毒素 -A的分布 (P <0 0 1 )。微囊藻毒素 LR与类毒素 -A有轻度的相关关系 (P <0 0 5)。总之 ,淀山湖存在较严重的微囊藻毒素 -LR污染和较轻度的类毒素 -A污染 ,影响两种毒素分布的因素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微囊藻细胞毒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微囊藻细胞毒素特征。方法以西流湖和黄河花园口段某调蓄池作为调查现场,采用96孔板结和极限稀释法对采集藻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全细胞PCR方法检测所分离微囊藻细胞株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PC-IGS)和微囊藻毒素多肽合成酶基因B(mcyB),并对提取毒素应用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检测。结果自西流湖分离的XLH细胞株和黄河花园口调蓄池分离的2株微囊藻细胞BM1、BM2,PC-IGS、mcyB基因扩增均为阳性;mcyB基因序列测定结果与Genbank中报道的mcy基因同源性达99%;HPLC检测3株藻细胞所含毒素异构体主要为MC-LR,占毒素总量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97.9%、98.6%和99.3%。结论自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分离的3株微囊藻细胞均为产毒株,产生毒素异构体主要为毒性较大的MC-LR。  相似文献   

9.
水体中蓝绿藻分子标志物--mcyD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筛选自然水体中产微囊藻毒素藻株的方法.方法应用编码微囊藻毒素合成酶mcyD基因的特异引物结合藻类保守序列16 S rRNA对所培养的纯种蓝绿藻(铜绿微囊藻FACHB 469、铜绿微囊藻PCC7806、微囊藻属FACHB 569、浮游蓝丝藻属小颤藻FACHB247、泡沫节球藻FACHB377)和采集的水样进行聚合酶链反应,观察扩增结果,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其微囊藻毒素浓度.结果在产微囊藻毒素(铜绿微囊藻PCC7806、微囊藻属FACHB569)的藻株和水样均可以扩增出1条约870 bp的单一条带,而不产微囊藻毒素的藻株(铜绿微囊藻FACHB469、浮游蓝丝藻属小颤藻FACHB247、泡沫节球藻FACHB377)和水样未扩增出此条带.结论以mcyD基因为微囊藻毒素分子标志物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自然水体中的产微囊藻毒素和非产微囊藻毒素蓝绿藻是可行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淮河流域某县不同水体中富营养化状态和藻类及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状况。方法分别于平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采集淮河流域某县S河、Y河和代表性池塘的水和底泥,国标方法测定水中总氮、总磷、叶绿素a、化学耗氧量、藻细胞密度;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性、藻细胞内和底泥中微囊藻毒素MC-LF/LR/LW/RR/YR。结果该县水污染严重,氮磷严重超标,多数检测指标处于Ⅲ类~劣Ⅴ类水质。干流S河以总氮污染最为严重(4.78mg/L),丰水期水质显著好于平水期(P<0.05)。内河Y河和池塘水则是丰水期水质劣于平水期,池塘水中叶绿素a浓度最高达648.4mg/m3。不同水体平水期蓝藻比例低于10%,丰水期急剧增高至40%,成为优势藻,池塘水蓝藻占44%。水中溶解性、藻细胞内、底泥中的主要微囊藻毒素为MC-RR,水中MC-RR浓度最高达17.731μg/L,底泥中MC-RR浓度最高达0.802μg/g,而多数样品中MC-LR/LF/LR/YR检出率和浓度均较低。结论该县水体处于中度和重度富营养化状态,丰水期底泥中的MC-RR含量显著高于平水期(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上海水源水淀山湖藻类样品,优化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RR,-YR,-LR)提取、纯化和HPLC检测方法。方法分别以5%乙酸和75%甲醇为提取溶剂,80%甲醇(加三氟乙酸)为洗脱溶剂,采用不同温度(室温和56℃)和离心条件(10000×g,30min和3500r/min,10min),提取和纯化样品中的微囊藻毒素。应用HPLC,以乙腈、水和TFA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微囊藻毒素。结果5%乙酸提取冻干藻细胞时,56℃水浴加低速离心是一个简单有效提取MC-RR的方法;80%甲醇洗脱溶剂中加入三氟乙酸能明显增加微囊藻毒素的洗脱;淀山湖藻类样品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MC-RR,MC-LR和MC-YR。结论提取冻干藻细胞中的微囊藻毒素,以75%甲醇为提取溶剂,80%甲醇+0·05%TFA为洗脱溶剂MC-YR和MC-LR提取效率高;5%乙酸提取MC-RR效率高。  相似文献   

12.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方法通过固相萃取富集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水中微囊藻毒素-LR。结果该方法检出限为0.04μg/L;线性定量范围为10~1 000μg/L,平均回收率为97.20%,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4.71%。结论本文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为水质微囊藻毒素监测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饮用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饮用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在浙江省海宁市的8个乡镇,对近20年的共408例大肠癌患进行一生中饮水情况的调查,并分别采集井水、自来水、池塘水及河浜水的水样,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方法测定微囊藻毒素的含量。结果:饮用池塘水及河浜水的大肠癌发病率均明显高于饮用水和自来水的发病率,经与饮用井水相比,饮用自来水,河浜水及池塘水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88、7.94和7.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快速检测方法(ELISA)检测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实用性和优越性。方法:按要求采集农村集中式水厂源水,同时用HPLC法和ELISA法双盲测定,比较结果;选择微囊藻毒素高、中、低3种不同浓度的水体,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微囊藻毒素标准用ELISA法各进行6次测定,统计出相应的回收率及相对标准偏差。结果:ELISA法检测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准确度及精密度较理想,与HPLC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LISA法实用、准确、简便、快速,适合大批量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微囊藻毒素无害化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明岚  楼晓明 《卫生研究》2007,36(1):114-116
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微囊藻毒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而常用的水处理工艺难以将其彻底去除,开发用于处理微囊藻毒素的新技术越来越迫切。本文就微囊藻毒素无害化处理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16.
Both organic pollution and eutrophication are prominent environmental issues concerning water pollution in the world. It is important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organic pollutants on algal growth and toxin production for assessing ecological risk of organic pollution. Since nonylphenol (NP) is a kind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 with endocrine disruptive effect which exists ubiquitously in environments, NP was selected as test compound in our study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P stress and Microcystis growth and microcystin production. Our study showed that responses of toxic and nontoxic Microcystis aeruginosa to NP stress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The growth inhibition test with NP on M. aeruginosa yielded effect concentrations E(b)C(50) values within this range of 0.67-2.96 mg/L. The nontoxic M.aeruginosa strains were more resistant to NP than toxic strains at concentration above 1mg/L. Cell growth was enhanced by 0.02-0.2 mg/L NP for both toxic and nontoxic strains, suggesting a hormesis effect of NP on M. aeruginosa. Both toxic and nontoxic strains tended to be smaller with increasing NP. But with the increased duration of the experiment, both the cell size and the growth rate began to resume, suggesting a quick adaptation of M. aeruginosa to adverse stress. NP of 0.05-0.5 mg/L significantly promoted microcystin production of toxic strain PCC7820, suggesting that NP might affect microcystin production of some toxic M. aeruginosa in the field. Our study showed that microcystin excretion was species specific that up to 75% of microcystins in PCC7820 were released into solution, whereas >99% of microcystins in 562 remained in algal cells after 12 days' incubation. NP als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microcystin release into cultural media. The fact that NP enhanced growth and toxin production of M. aeruginosa at low concentrations of 0.02-0.5 mg/L that might be possibly found in natural freshwaters implies that low concentration of NP may favor survival of M. aeruginosa in the field and may play a subtle role in affecting cyanobacterial blooms and microcystin production in natural waters.  相似文献   

17.
饮用水源藻类及其毒素污染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分析江苏省饮用水源富营养化现状,探讨藻类及其毒素污染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方法 对近期江苏省水源水质评价的监测资料和公开发表的论资料进行整理和再分析。理化指标检测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85进行。藻类数量种群和叶绿素分级评价按(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进行。藻类毒素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进行测定。结果 水源水中藻类种届主要为蓝藻门、隐藻门、硅藻门、绿藻门。富营养化严重程度依次为太湖、骆马湖、北山水库、如东内河和运河,最低是长江(贫营养)。不同饮用水源类型中藻毒素含量阳性率高低顺序是:太湖水源水、沟塘水、河水、浅井,而深井水为0,太湖水为水源的水厂其出厂水有阳性。饮用不同水源的肝癌死亡串高低顺序为沟塘水、河水和浅井水,这与藻毒素污染程度一致。全省9个消化道肿瘤高发县均为太湖、洪泽湖流域和水网地区,而低发地区为非水网地区或多山地区。结论 江苏省饮用水源藻类及藻毒素污染已成为水源水质普遍恶化的重要因素。藻类污染的优势种群突出,富营养化程度比较严重。藻类及藻毒素污染与人群消化道肿瘤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