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抗-HCV抗体阳性时,实时荧光定量HCV RNA与ALT检测在丙肝筛查中临床价值的研究.方法 回顾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房山区良乡医院收治的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均留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抗-HCV抗体、HCV R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 在收集的109例抗-HCV抗体阳性患者样本中,以HCV RNA为金标准作为丙型肝炎的诊断,HCV RNA阳性患者占20.2%(22/109),HCV RNA阴性患者占79.8%(87/109),两组样本经独立样本配对t检验,P值为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HCV RNA检测为金标准,用SPSS 23.0软件对抗-HCV的S/CO值及ALT进行ROC曲线处理,HCV抗体S/CO值对丙型肝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ALT对丙型肝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1.结论 HCV RNA阳性患者ALT平均值明显高于HCV RNA阴性患者的ALT平均值.抗-HCV的S/CO值及ALT对于丙型肝炎的筛查都有一定的价值,且抗-HCV抗体优于ALT的筛查.临床上,患者筛查丙型肝炎抗体阳性时,可同时进行ALT的检测,可为丙型肝炎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2.
血清中丙型肝炎NS3抗原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游离NS3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初步探讨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 对77例正常人血清标本,173例抗-HCV阳性标本和3708例抗-HCV阴性的其他类型肝炎血清标本检测HCV游离NS3抗原;对部分HCV NS3抗原阳性标本进行验证,包括HCV RNA测定、中和试验和免疫斑点试验;对11例患者的25份系列血清标本进行了HCV游离NS3抗原、HCV RNA和HCV抗体的联合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 3708例抗-HCV阴性的其他类型肝炎血清标本中有48例为HCV NS3抗原阳性,其中3030例单纯乙型肝炎和445例其他类型肝炎血清标本中分别有44例和4例为HCV NS3抗原阳性;173例HCV抗体阳性标本中有42例为HCV NS3抗原阳性;77例正常人血清标本的HCV NS3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5例HCV NS3抗原阳性标本中有9例为HCV RNA阳性;23例HCV NS3抗原阳性标本的中和率和免疫斑点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87.0%和69.6%;25份系列血清标本的检测结果显示其HCV NS3抗原的吸光度值与时间呈负相关,并有2例HCV NS3抗原阳性标本随着血清中HCV NS3抗原的吸光度值下降,其HCV抗体转阳.结论 血清中HCV游离NS3抗原的ELISA检测方法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在发展中国家应用此方法进行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光玲  李侃  李彬 《医学信息》2009,22(10):2069-2070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与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咐实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621例同时做抗-HCV和HCV—RNA的丙型肝炎患者检测。结果621份标本中有115份HCV—RNA含量高于1000拷贝/ml,124份抗-HCV阳性。经统计分析,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血清抗-HCV与血清HCV—RNA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抗-HCV检测和HCV—RNA检测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检测抗-HCV和HCV-RNA可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检出率.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病毒复制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50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患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水平,并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等肝功能相关指标,HCV基因分型采用基因芯片法。结果:150例患者中,HCV RNA阳性患者130例(>1×103IU/ml),HCV RNA阴性患者20例(<1×103IU/ml)。经相关性检验,HCV RNA阳性患者血清ALT、AST水平与HCV RNA含量表明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HCV RNA阳性患者血清ALT和AST指标明显高于HCV RNA阴性患者(P<0.05)。对其中54例HCV RNA阳性标本进行HCV基因分型,1型有46例(85.19%),非1型8例(14.81%)。1型与非1型相比较,两组的血清ALT和AST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1型病毒为主;持续的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肝功能损害密切相关;病毒载量与肝功能检测对丙型肝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月平 《现代免疫学》1998,18(4):243-244
采用EIA法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gG、IgM、IgA类抗HCV抗体;以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2个型特异性合成多肽对抗HCV进行血清学分型,对已确定血清型的血清进行5′非编码区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以确定基因型.结果:23例HCV RNA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中19例抗HCV阳性(IgG、IgM、IgA三者中至少一种阳性);12例可行血清学分型,其中1型8例,2型2例,1、2混合型2例;11例未能分型.12例已知血清型的HCV中,基因型Ⅰ型9例,Ⅱ型2例,Ⅰ、Ⅱ混合型1例.两种分型方法一致率为91.7%(11/12).提示:血清学分型具有一定应用价值,联合IgA、IgM抗HCV检测可提高血清学分型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CV E1抗体,确定HCV E1抗原在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80份卫生部第3代HCV血清参比品,821例职业献血员血清和720例临床肝炎患者血清中E1抗体。结果:用E1抗原单包板检查80份卫生部血清参比品的阳性符合率为70%、阴性符合率为100%;从821例职业献血员血清样品中检出E1抗体阳性率为1.9%;从720例临床肝炎患者血清中检出E1抗体阳性率为68%。大部分E1抗体阳性血清,同时也能和HCV的Core、NS3抗原及NS5A抗原呈阳性反应,但有个别血清只对E1抗原呈阳性反应。用市购HCV抗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为阴性的218例肝炎科门诊患者、813例献血员和848例一般人群血清,用E1抗原单包板复检,检出的阴性率分别为1.4%、1.1%和0.9%。在3例患者血清学转变的追踪研究中,HCV E1抗体都同现最早。结论:用E1工程蛋白检测E1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E1抗体在HCV感染患者中普遍存在而且早出现,在临床诊断上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中抗核抗体(AN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anti-LKM1)的检出情况,并深入探讨其产生机制.方法 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自身抗体产生与年龄、性别、HCV RNA含量、HCV基因型、生化指标及临床特征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360例CHC患者中,ANA阳性率为12.5%(451360),anti-LKMi的阳性率为2.5%(91360).CHC患者的自身抗体检出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5%vs2.9%,P=0.006)而低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15%vs47.9%,P<0.001);女性患者的自身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HCV RNA含量低于自身抗体阴性组(1.23×107 vs 7.2× 107拷贝/L,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年龄、HCV基因型、生化指标、肝硬化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干扰素治疗组和未接受干扰紊治疗组患者的自身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C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出AIH相关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可能并非由干扰素治疗所诱发;很可能是HCV引发自身免疫,导致自身抗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化学发光法(CLIA)和酶联免疫法(EIA)测抗-HCV对诊断HCV感染的检出率,分析CLIA测定抗-HCV作为HCV感染初筛试验的重要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CLIA、EIA方法检测所有临床标本中的抗-HCV,选取抗-HCV初筛阳性样本进行HCV RNA确认试验。结果 6461例样本中,EIA和CLIA测抗-HCV阳性率分别为2.86%和3.17%;确认试验中,CLIA法抗-HCV阳性与HCV RNA的符合率为97.1%,显著高于EIA组(91.9%)。EIA法测抗-HCV,S:CO>5.0以上,与HCV RNA检测符合率可达100%;弱阳性样本,与HCV RNA符合率为69.7%;CLIA法测抗-HCV,S:CO>2.0以上,与HCV RNA检测符合率可达100%;弱阳性样本,与HCV RNA符合率为92.9%。有31例样本CLIA法抗-HCV和HCV RNA阳性,而EIA法抗-HCV阴性;有4例样本EIA法检测为阳性,而CLIA法和PCR确认试验均为阴性。结论CLIA法测抗-HCV作为HCV感染初筛实验,与传统EIA相比,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更高,有效降低了假阳性率,有利于临床医生对HCV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采用荧光抗体间接法(IFA)对3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了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慢活肝(CAH)抗核抗体(ANA)和抗平滑肌抗体(SMA)检出率均高于健康人(P<0.05,P<0.01)。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转氨酶显著高于自身抗体阴性患者。因此认为自身免疫可能是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后肝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抗核抗体与IL-21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丙肝病毒(HCV)感染者血清抗核抗体(ANA)、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探讨两者对HCV感染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96例HCV-IgG阳性血清以及30例健康者血清的ANA与IL-21水平;用日立7600生化仪检测所有样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白蛋白(ALB)的含量.结果:HCV感染者肝功能明显异常,IL-21水平较对照组低.ANA阳性患者大部分肝功能较好.ALT≤40 U/L ALT40 U/L感染组均低于对照组IL-21水平.结论:ANA、IL-21的产生有助于HCV感染者控制肝炎的发展,降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1.
用丙型肝炎病毒(HCV)结构区(C区)和非结构区(Ms3区)制备固相抗原,建立了检测HCV IgM抗体的间接ELISA,并用此法检测了101份丙型肝炎病人血清。检测结果表明,急性输血后丙型肝炎病人和HCV抗体阳性伴ALT升高者,其抗C区IgM阳性者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抗Ns3区。单独用C区抗原检测IgM抗体,其阳性率大于用C区和Ns3区抗原共同检测的结果。前者Cut off指数(COI)>2者占阳性例数的71.5%,后者仅占26%。因而显示了HCV结构区抗原在IgM检测中的重要意义以及抗C区IgM阳性有可能成为新近感染或活动性丙型肝炎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余英豪 《医学信息》2001,14(9):598-598
据报道不同国家血液透析患者庚型病毒性肝炎 (HGV)的发生率为 3%~ 73% ,本文对一组血液透析患者 HGV感染状况及其与丙型病毒性肝炎 (HCV)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10 8例血液透析患者 ,分别来自 2个不同的透析单位。男性 6 2例 ,女性 46例 ,平均年龄 5 6 .7岁 ,所有患者除常规实验室检查外 ,均采用巢式 PCR进行 HGV、 HCVRNA检测。结果  19例 (17.6 % )患者 HGV RNA阳性 ,同样 ,19例 (17.6 % )患者 HCV RNA阳性。其中 8例患者 HGV RNA阳性 (3组 ) ,11例单 HGV RNA阳性 (2组 ) ,11例单纯 HCVNA阳性 (3组 ) ,78例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我国健康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方法 采用北京万泰生物药业的HCV EIA诊断试剂检测人群血清丙型肝炎病毒(丙肝,HCV)IgG抗体.结果 六省市(区)人群血清共9 538份,HCV抗体阳性数37份,总阳性率为0.39%,其中北京人群阳性率0.23%,黑龙江人群为0.74%,山东人群为0.26%,宁夏人群为0.10%,甘肃和四川人群阳性率均为0.44%.对37例HCV阳性者性别及年龄分析,男性19例占51.35%,女性18例占48.65%,<10岁年龄组1例,占2.70%,10~19岁组5例,占13.51%,20~29岁4例占10.81%,30~39岁组6例,占16.22%,40~49岁组9例,占24.32%,≥50岁有12例占32.43%.对HCV阳性者重叠其他型别肝炎病毒感染分析,单独HCV阳性2例,占5.41%,伴有HAV-IgG抗体阳性35例,占94.59%,伴有HEV-IgG抗体阳性10例,占27.03%,伴有HBsAg、HBcAb和HbeAb阳性者2例,占5.41%,该2例HAV和HEV抗体也阳性.结论 六省市(区)人群HCV感染率均在1%以下,感染者年龄以50岁以上最高,决大多数HCV阳性者重叠有其他型别的肝炎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黏病毒基因A(MxA)mRNA表达。方法:选择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149例,其中,急性丙型肝炎(AHC)患者71例(AHC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78例(CHC组);另选体检健康人群69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xA mRNA表达水平及HCV RNA载量,统计分析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AHC组和CHC组MxA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AHC组MxA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C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HC组MxA mRNA表达量与HCV RNA载量呈负相关(r=-0.865,P0.001),CHC组MxA mRNA表达量与HCV RNA载量无明显相关性(r=0.174,P0.05)。结论:急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MxA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可以作为HCV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我院治疗4例新生儿丙型肝炎(hepatitis,C)。4例均经血清抗HCV抗体测定阳性,及血清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定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阳性,共中2例经肝穿活检主慢性活动性肝炎表现,诊断确切,病例典型,加以报道,并就丙型肝炎传播途径,临床特征,诊断依据,治疗措施,转归预后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输血后丙型肝炎的重要原因,亦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已有若干关于丙型肝炎发病机理的报道,但对于HCV感染所致肝细胞损害的确切机理,仍然了解较少.近年来,自身抗体在HCV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据文献报道,与HCV染病同时并存在自身抗体已有多种[1].为了探讨HCV感染后体内出现的自身抗体的意义及其引起的自身免疫的发病机理,本文对HCV感染者血清中几种自身抗体进行了检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甘肃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密切接触者和正常人群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SARS病毒IgG抗体水平。检测对象包括甘肃省9例SARS患者的急性期和(或)恢复期系列血清,l109例直接护理SARS患者的医生、护士、实验室检测人员、疾控人员和曾与患者有接触的人员以及978例正常人血清。结果 9例临床诊断病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中6例为阳性,疾病恢复后12个月血清抗体仍为阳性;密切接触者1例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正常人3例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结论 病例抗体阳性符合临床诊断,密切接触者和正常人的抗体阳性数较低,提示可能不存在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丙型肝炎病毒(HCV)聚合酶链反应杂交酶联法(HCV-PCR-H ELISA)152份各型肝炎血清进行HCV RNA测定和分析。方法 利用标记生物素的寡核苷酸引物对患者血清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与结合在微孔反应板的HCV特异探针快速杂交,通过抗生物素-酶联反应判定结果。结果 152份肝炎患者中,HCV RNA的检出率为57.9%(88/152),其中抗-HCV阳性组的检出率为81.8%(72/88)。抗-HCV与HCV RNA的总符合率为78.9%(120/152)。对5例丙型肝炎患者应用α干扰素治疗者追访显示,HCVRNA的消长与抗病毒药物疗效一致。结论 HCV-PCR-H ELISA方法简便、稳定、敏感、特异,为半定量指标,可应用于HCV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抗病毒药物疗效判定。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病毒RNA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临床上,诊断丙型肝炎多采用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标志物抗HCV抗体及非特异性标志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而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HCV RNA),则是诊断HCV感染最直接、最可靠的指标。随着定量PCR的出现,人们将其用于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中。我们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了HCV RNA,并与血清性标志物(抗HCV抗体、ALT)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三种检测方法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病毒抗体(抗-HCV)及RT-PCR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3种方法在丙型肝炎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HCVcAg ELISA试剂盒,抗-HCV ELISA试剂盒及HCV-RNA PCR试剂盒,对临床200例疑似丙肝病毒感染的样本进行HCVcAg、抗-HCV和HCV-RNA检测。结果 HCVcAg阳性检出率为42%;HCV-RNA阳性检出率最高,为61%;抗-HCV阳性检出率为52%。Kappa检验示3种检测方法结果阳性吻合度基本一致。HCVcAg阳性检出率随着HCV病毒含量的升高而升高。结论 3种方法中,RT-PCR检测HCV-RNA仍是判断丙肝感染最准确方法。HCV核心抗原检测可以有效缩短窗口期,联合运用抗-HCV和HCVcAg或抗-HCV和HCV-RNA,能有效降低单独使用抗-HCV检测的漏检风险。HCVcAg可作为HCV抗体常规检测的补充指标,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