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冠心病不同阶段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方法选择4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痛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及3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并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多支病变组及单支病变组,测定各对象的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浓度,及经ADP活化后血浆GMP-140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组相比,血浆GMp-140显著升高(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用ADP活化后,各组血浆GMP-140均较活化前升高(P<0.01),且活化后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GMP-140均高于正常组(P<0.01,P<0.01,P<0.05);在冠状动脉单支与多支病变组间,血浆GMP-140无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不同阶段血小板活化状态不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高,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特异的单克隆抗体(SZ-51),采用放免法研究了42例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患者术前、术后静脉血中血小板活化状态,发现术后患者GMP-140分子数明显高于术前(P<0.01),同时测vWF:Ag水平,术后也明显高于术前(P<0.01)。另外对其中20位患者随访发现有4位患者术后6个月内因持续剧烈胸病而再次入院,其血小板GMP-140水平在术后6个月内持续维持较高水平。表明PTCA术后病人存在血小板高活性状态,术后6个月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与血小板持续高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在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变化。方法测定50例 (其中30例急性期患者,20例恢复期患者)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GMP-140的含量,并分别与26名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GMP-140浓度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 著性(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血浆GMP-140含量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脉循环中血小板活化状态在冠心病(CHD)发病学中的意义。方法:用放免等方法对受试冠状静脉窦(CS)及升主动脉(AO)血行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α-GMP-140)和循环内皮细胞(CEC)等测定。结果:CHD患冠脉循环中α-GMP-140含量和CEC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以急心肌梗塞(AMI)组为明显,冠脉狭窄愈严重,二升高愈明显,病灶多发比单发升高明显。结论:CHD患冠脉循环中血小板高度激活,在CHD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中风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缺血性中风的血液学检测方面,发现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在血小板活化、凝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小板异常凝集形成血栓有关.祖国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导致气滞血瘀而发病.两者在发病机理的认识上有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3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30例健康者的GMP—140含量的测定,发现缺血性中风者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者.认为缺血性中风病中血小板CMP—140含量增高可作为该病的客现血液学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中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表面α -颗粒膜蛋白 (GMP - 14 0 )测定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5 8例糖尿病患者、6 0例正常对照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ELISA)测定GMP - 14 0含量。结果 :糖尿病患者GM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糖尿病患者GMP - 14 0含量显著增高。这一研究结果对糖尿病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指导临床用药以缓解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TXB_2、6-Keto-PGF_(1α)和GMP-140对138例消化道癌,42例非消化道癌及30例正常人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1)消化道癌组(除食管癌来转移组外)血浆TXB_2,6-Keto-PGF_(1α)均比正常组有明显升高(P<0.05~0.001),TXB_2转移组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01),;(2)消化道痛与非消化道癌转移组TXB,、6-Keto-PGF~。lj正常组相比均有非常垃著升高(P<0.001);(3)消化道癌手术切除组(不论伴或不伴化疗),与未治疗组相比,TXB_2、6-Keto-PGF_(1α)均有所下降;(4)胃癌、肠癌治疗组与未治疗组GMP-140与正常组栩比有怍常显著升高(P<0.001)。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各类型冠心病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测定冠心病患者(18例隐匿型冠心病,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急性心肌梗塞)和40名正常人花生四烯酸代谢物(TXB2和6-K-PGF1α)以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含量。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TXB2和GMP—140明显升高,6-K-PGF1α明显降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心肌梗塞组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除6-K-PGF1α外)与隐匿型冠心病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XA2和PGI2平衡的失调,GMP—140含量的增加将是冠心病发展恶化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9.
10.
<正> 所谓不稳定心绞痛,是指一组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的心绞痛,过去也有人称之为急性心肌梗塞先兆,临床上有如下几种类型,即:(1)初发心绞痛;(2)自发心绞痛;(3)变异心绞痛;(4)渐增型心绞痛。不同亚组心绞痛发作时虽有相似之处,如均可在静息时发作,发作频度逐渐增多,持续时间较稳定型心绞痛为长,对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反应差等,但它们的发病机理却不同,因而治疗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采用125Ⅰ标记抗人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ranulemembraneprotein,Mr=140kd,简称GMP-140)单克隆抗体SZ-51测定了39例冠心病人和20例正常人血小板GMP-140结合量,并进行了血小板计数。结果显示冠心病人血小板膜GMP-140特异抗体SZ-51的结合量为1964±963/血小板,显著高于正常人的结合量943±341/血小板(P<0.01),冠心病人的血小板计数为2.59×105±0.66×105/mm3,亦显著高于正常人的2.15×105±0.42×105/mm3(P<0.01)。说明冠心病人血小板膜GMP-140的表达明显增高,即血中激活的血小板百分比和绝对数量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可能与血栓形成及其导致的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将炎症及免疫系统激活与冠心病的临床演变过程相结合,探讨炎症及免疫学因素在冠心痛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研究对象分5组,急性心肌梗死组(Ⅰ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39例,分为对药物治疗敏感组(Ⅱ组,19例)和顽固性心绞痛组(Ⅲ组,2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Ⅳ组,18例)及行PTCA术治疗组(Ⅴ组,19例)。标本为两次清晨外周静脉血。标本1在患者入院次日采集,标本2在取标本1后7~15日内采集。观察指标有IgG、IgA、IgM、IgE、CRP、C3、C4、CD3、CD4、CD8、CD4/CD8等。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血蓑CRP浓度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m组的血浆CRP浓度明显高于Ⅱ组(P〈0.01),Ⅱ组的IgM水平标本2较标本1显著增高(P〈0.01).而Ⅰ、Ⅲ、Ⅳ、Ⅴ组的血浆CRP、IgM水平在观察期问其组闻及组内相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本质可能是抗原介导的免疫反应;2.PTCA术本身有导致炎症反应的趋势,CRP对术后患者的预后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62例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行PTCA或PTCA加支架治疗。结果 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PTCA均获得成功;38例择期PTCA中45处病变,34处成功,成功率75.6%。结论 冠状动脉闭塞时间越长,PTCA成功率越低;冠状动脉的闭塞性病变行PTCA或PTCA加支架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in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1年4月至2003年1月期间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结果:75例患者中74例(98.7%)支架被成功植入靶血管病变部位;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in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16.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和白细胞粘附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术 (FCM)测定血小板活化指标和白细胞粘附功能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方法 :利用FCM和单克隆抗体测定 2 2例稳定性心绞痛 (SAP组 )、2 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组 )和 3 5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凝血酶敏感蛋白 (TSP)和白细胞粘附分子CD1 1b/CD1 8的阳性表达率 ,并与 2 8例正常人作比较。结果 :UAP组和AMI组的CD62P、CD63、TSP和CD1 8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各组CD1 1b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血小板活化和白细胞粘附功能在UAP组和AMI组增强 ,参与了CHD尤其是UAP和AMI的发病过程 ;FCM是测定血小板活化和白细胞粘附功能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 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4 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 4 3例非心力衰竭对照组患者的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 (GMP14 0 )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PAI-1 ) ,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 结果 心衰组GMP14 0 ( 3 3 .9± 2 .1 μg/L)、PAI-1 ( 0 .80± 0 .1 9AU/ml)明显高于对照组 ( 1 8.1± 4 9μg/L、0 .71±0 .9AU/ml) ,P值分别 <0 .0 0 1、<0 .0 5;IVEF( 51 .2 %± 1 0 .5% )明显低于对照组 ( 71 .3 %± 8.2 % ) ,P <0 .0 1。心衰组不同心功能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状态不同 ,心功能越差 ,LVEDd越大 ,LVEF越小。 结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血小板高度活化 ,血液呈高凝状态。血小板活化程度可能与心衰的病程及愈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小C臂X光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评价小C臂X光机进行CAG和PTCA效果。方法 采用OEC-960型美国X光机对470例患者进行CAG和PTCA。结果 本组470例CAG阳性有226例,阳性率48%,与文献报告接近。结论 应用小C臂X光机进行CAG和PTCA是可行的,在短期内基层医院基本能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in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8月至2006年2月间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结果:12例患者中10例(83.3%)支架被成功植入靶血管病变处,1例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阻塞血管段而改为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1例术中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M型多谱勒组织成像(DTI)检测冠心病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室壁运动的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M型多谱勒组织成像技术对51例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和35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左室短轴方向心肌运动速度跨壁梯度(MVGm)及心内外膜运动峰值速度(Vend、Vepi)进行检测,并比较PTCA治疗前、后MVGm、Vend、Vepi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室壁运动异常节段MVGm、Vend、Vepi明显减小(P<0.01);冠心病患者PTCA术前后比较,室壁运动恢复节段MVGm、Vend、Vepi均明量增高(P<0.01),室壁运动未恢复节段MVGm、Vend、Vepi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M型DTI可定量检测心肌运动变化情况,评价PTCA前、后室壁运动改善情况,为冠心病的检测及PTCA治疗部效判断提供新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