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352例高龄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目前肺癌已经成为老年肿瘤患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之一,而手术仍是其首选治疗手段,在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本研究旨在分析70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7月-2008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行原发性肺癌切除术的352例高龄患者中术后出现心律失常者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应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结果 352例高龄肺癌患者中,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者71例,发生率为20.2%。经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史、术前心电图异常、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心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时间与术后心律失常相关,且均为危险因素。结论应注意预防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武艳 《肿瘤学杂志》2011,17(12):917-919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行肺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2.45%(61/188)。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吸烟史、心律失常史、术中心包损伤、全肺切除、术后肺不张等是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镇痛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对存在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高危肺癌患者,术前应积极治疗心肺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戒烟;术中充分给氧,尽量减少对心肺的牵拉及挤压;术后加强心电监护、有效地镇痛,从而减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诱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期间在肿瘤医院住院予以肺癌手术的患者419例进行调查,对肺癌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前吸烟、老年(≥65岁)、肺气肿病史、术中心包损伤、全肺切除的手术方式、术后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并发症(肺不张、液气胸)和术后镇痛均与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术前积极治疗心肺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术后加强心电监护及预防处理,这样可减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肺癌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对 2 0 0 0年 6月~ 2 0 0 3年 6月期间的肺癌手术患者进行调查 ,并对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术后余肺预计值FEV1<1L、术中低血压持续超过 10分钟、年龄超过 6 5岁和新辅助化疗是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 ,术后镇痛是保护因素。结论 对于高龄、术前化疗及术后余肺预计值FEV1<1L的患者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中保持麻醉平稳、选择合适的术式 ,术后常规镇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湖北省应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9例肺癌术后患者,根据是否出现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其中79例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心律失常组,140例未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心律未失常组。整理并记录肺癌术后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患者吸烟史、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因素与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前心电图异常、术中心包损伤、术后电解质异常以及FEV1/FVC与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术前心电图异常、术中心包损伤、术后电解质异常及FEV1/FVC均是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均P <0. 05)。结论肺癌患者术中心包损伤、肺损伤及术后电解质紊乱是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过程中应进行干预,能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胸部肿瘤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79例胸部肿瘤患术后心电监护72小时以上,发生心律失常l14例。分析心律失常与无心律失常组间8项指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年龄≥6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合并高血压、肺功能中度以上减退、糖尿病患以及手术时间>5小时以上,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显增加;同时具二项以上合并症较一项合并症术后发生率差异显(P<0.01);肺、食管、贲门肿瘤术后的发生率无显差异(P>0.05)。结论 高龄、肺功能较差、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手术时间长,均可使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机会增加,而与不同肿瘤即肺、食管、贲门癌及其术式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我院诊治的324例老年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发生心律失常者纳入观察组,未发生心律失常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相关资料,分析影响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因素。结果:324例患者中98例于住院期间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0.25%(98/324);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心血管病史、心律失常史、其他疾病的并发症、酸碱平衡、慢阻肺、甲状腺功能减退、脑损伤、低钾血症、新辅助化疗为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1.166,95%CI 1.005~1.354;OR=1.279,95%CI 1.027~1.593;OR=1.359,95%CI 1.100~1.680;OR=1.324,95%CI 1.080~1.624;OR=1.405,95%CI 1.033~1.911;OR=1.507,95%CI 1.229~1.848;OR=1.443,95%CI1.072~1.944;OR=1.361, 95%CI 1.076~1.722;OR=1.581,95%CI 1.041~2.400;OR=1.293,95%CI 1.110~1.507,P<0.05),而术后镇痛为保护因素(OR=0.662,95%CI 0.548~0.799,P<0.05)。结论:引起老年肿瘤患者心律失常的因素较多,应加强心律失常的监控,重视危险因素,及早预防及治疗,提高其晚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肺癌术后心律失常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肺癌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5年4月肺癌手术患者166例进行术前心电图检查、术后心电监护,观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14.5%(24/166),相关因素如年龄、术前心律失常、肺功能减退和手术方式等对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有影响.[结论]通过166例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因素分析,提出加强呼吸道管理,充分吸氧,维持两侧胸腔压力的相对平衡,适当降低肺动脉压力,控制输液速度等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9.
肺癌术后早期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 房颤是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甚至增加肺癌患者手术死亡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肺癌术后早期发生房颤的情况和危险因素,观察肺癌术后房颤对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2月肺癌手术患者416例,术后一周内出现房颤者52例作为房颤组,未出现房颤患者系统随机抽取病例91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导致肺癌术后房颠的原因,单因素分析行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比较房颤组与对照组的30 d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416例肺癌患者中,术后52例发生房颤,占12.5%,常发生于术后1-3天.经多因素分析,年龄>65岁,术前合并肺部感染、术前FEV)%pre(一秒钟用力呼吸容积预计值,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of the predicted value)下降、术中心包内处理血管及术后低氧血症是肺癌术后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且均为危险因素.房颤组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明显增加(P<0.01).但两组术后30 d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103).结论 肺癌术后房颤与年龄>65岁,术前肺感染,FEV1%pre下降、术中心包内处理血管、术后低氧血症相关,肺癌术后房颤虽未增加患者术后30d内死亡率,但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58例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时间及转归,分析其与年龄、手术方式、左心房大小、NT-pro BNP等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肺癌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为25.58%(66/258),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方式、术前肺功一秒率(FEV1%)<70%、左心房大小、NT-pro BNP是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FEV1%、左心房大小、手术方式、NT-pro BNP是肺癌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该并发症及其后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群肺癌、肝癌、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目前我国人群肺癌、肝癌和乳腺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综合分析方法估计我国人群三种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结果]三种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肺癌包括精神因素、室内环境污染、香烟烟雾、遗传因素和饮食中蔬菜水果的摄入少;乳腺癌包括女性生育和生理因素、疾病史、生活精神刺激、家庭史、体重;肝癌包括病毒感染、家庭肝癌史、摄入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饮水污染和心理因素。[结论]在影响三种肿瘤发生的因素中,除了各自的特点外,其共同的因素如相应系统疾病史、精神因素等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肺癌主要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媛秋  么鸿雁 《中国肿瘤》2016,25(10):782-786
国内外有大量文献和统计研究确定了肺癌相关危险因素。其中最肯定的危险因素为吸烟,但引起肺癌的其他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却很不一致,如雌激素、饮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全文结合国际癌症研究所有关人类致癌物评估的结果,对近年来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尤其是我国人群的肺癌研究进行阐述。我国云南锡矿工职业暴露和筛查队列、云南宣威肺癌高发现场、上海女性健康队列等揭示了吸烟、室内燃煤污染、职业性氡暴露、非吸烟女性雌激素与肺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60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共发生心律失常136例.不同年龄、术前心电图表现、肿瘤部位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60岁者和≥60岁者分别为10.4%、25.0%;术前心电图检查正常者和异常者分别为6.3%、87.6%;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分别为24.5%、14.4%,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龄、术前心电图异常、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胃癌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PPC)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215例60岁以上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与PPC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215例患者有71例(33.0%)并发PPC,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PPC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吸烟(OR=2.317),呼吸系统疾病(OR=1.751),血清白蛋白(OR=1.657),ASA分级(OR=1.097),留置鼻胃管时间(OR=1.555)。[结论]高龄、有基础呼吸系统疾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术前ASA分级〉2、术后留置胃管的胃癌患者易发生PPC,应重视其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5.
肝癌根治术后早期肝内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病例,研究肿瘤、宿主、治疗等因素与术后早期肝内复发关系.[结果]105例病例中早期肝内复发47例.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门静脉分支受侵、术前AFP≥100ng/L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高危组2年复发率为56.70%,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58%、62.65%、21.48%:复发低危组2年复发率为23.70%,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38%、69.94%、47.85%.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肿瘤大小、门静脉分支受侵、术前AFP≥100ng/ml是影响病人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么鸿雁  施侣元  张惠娟 《中国肿瘤》2003,12(11):624-627
[目的]了解武汉市肺癌危险因素的现状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武汉市2002年209例新发肺癌病人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与1995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表明,武汉市新发肺癌病人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人均月收入低、精神压抑和住地附近有污染源,其调整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OR及95%CI)分别为4.263(2.214~8.211)、3.832(1.722~8.527)、2.288(1.268~4.130)、2.162(1.034~4.522)、1.827(1.106~3.017)。[结论]1995年以来,武汉市人群肺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为吸烟、住宅内外环境污染和精神因素。但是,某些因素似乎变得相对集中和明显,如吸烟的OR(95%CI)由2.71(1.70~4.34)上升到4.263(2.214~8.211)。提示,要深入研究吸烟、精神因素对肺痛发病的影响,为武汉市地方性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1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625例食管癌责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共发生心律失常187例。<60岁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4.6%,≥60岁者为36.6%;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7.2%;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7.7%,贲门癌为22.1%;颈部吻合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3.0%,弓下吻合者为22.3%;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年龄、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吻合部位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监护,纠正缺氧可以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接受根治性手术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220例,了解其围手术期心率失常发生率,并比较发生和不发生心率失常的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别。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8.6%(41/220),其中大多是室性心动过缓(17例)。心率失常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P=0.009)和体重指数(P=0.025)较高、手术时间长(P=0.035)、术后氧饱和度下降(P=0.013)和酸碱/电解质紊乱(P=0.024)。结论多种因素可影响患者心率失常的发生,对于具备高危因素的患者在术后需要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