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出血性脑梗死(hemorlrhagic infarct,HI)是由于脑梗死供血区内动脉坏死后血液漏出继发出血。其发病率占脑梗死的3%-5%。现对我院从1996年1月-2003年10月间收治的HI32例做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3.
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6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在发病21d内复查头部CT或MRI,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21例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PH)15例。将这二种分为四型,HI1、HI2、PH1和PH2,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于病初及出院时各评分1次,以第二次评分减少作为脑功能改善的指标。结果 HI1、HI2型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1、PH2型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T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应用溶栓、抗凝、降纤及抗聚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梗死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脑梗死(hem orrhagic infarction,H I)是脑缺血性卒死后因梗死区内血液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出血。随着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 T)和磁共振成像(M R I)的广泛应用及溶栓和抗凝药的普遍使用,对其认识日益深刻。我院2002~2004年共收治脑梗死423例,其中H I45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从中选出性别、年龄相匹配,发病2周内复查头部CT或MRI的患者60例,分为HT组30例,非HT组30例。列入18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高血压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对以上因素行χ2或t检验。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及高胆固醇血症的构成比在HT组和非HT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及高胆固醇血症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HT的发生是多因素及多机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情况.方法调查38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梗死面积、尿蛋白以及发病前后抗栓药物应用史、出血部位等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高血糖、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的出现都与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结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而尿蛋白的出现可以作为出血性转换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比分析6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大脑皮质梗死、糖尿病、年龄(大于65岁)有关。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大脑皮质梗死、糖尿病、年龄(大于65岁)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又称脑梗死后脑出血转变(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脑CT或脑MRI显示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1].自CT和MRI应用以来,HI由尸检的病理诊断逐步变成临床诊断,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对HI的认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和抗凝治疗的评价与争论,更引起了人们对HI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28例,非大面积梗死18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病情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出血性脑梗死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肿型死亡率高,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有非常高的致死和致残率,随着溶栓治疗的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得到了巨大的福音。在溶栓获得成功的同时,溶栓治疗带来的并发症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那就是继发的颅内出血,即脑梗死出血转化。脑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自发性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9例未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其中HT组42例,非HT组367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筛选急性脑梗死自发性H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HT组患者脑白质病变、卒中史、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房颤)、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率及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CV)、舒张压C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病变(OR=1.794,95%CI 1.086~2.593,P=0.005)、房颤(OR=1.811,95%CI1.122~9.819,P=0.018)、大面积脑梗死(OR=6.527,95%CI 3.998~9.901,P=0.000)、收缩压CV(OR=1.994,95%CI1.158~4.876,P=0.022)、舒张压CV(OR=3.014,95%CI 2.121~5.032,P=0.008)是急性脑梗死自发性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白质病变、房颤、脑梗死面积和血压变异性是急性脑梗死自发性HT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够预测自发性H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将出血转化者分为HT组,非HT组按照1∶1比例入选与HT组性别、年龄配对的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HT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和非HT组患者各52例。(1)两组患者高血糖、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病前使用抗凝药物、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溶栓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糖、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病前抗凝药物的使用以及溶栓治疗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5.248(1.420~19.399)、21.652(2.606~179.885)、5.434(1.609~18.350)、5.260(1.792~15.440)、6.906(1.544~30.891),P均<0.05]。结论高血糖、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病前抗凝药物的使用以及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后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梗死(CE)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560例(其中CE组186例,LAA组374例),按是否发生HT分为HT亚组和非HT亚组。收集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心房颤动病史,入院24 h内的血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影像学检测到的梗死面积,入院后的抗凝、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情况。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得出两种类型脑梗死HT的危险因素。结果:LAA组与CE组患者间HT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OR=1.946,95%CI:1.224~3.0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LAA组,他汀类药物治疗(OR=0.212,95%CI:0.067~0.672)、抗血小板治疗(OR=0.170,95%CI:0.074~0.388)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OR=1.088,95%CI:1.02~1.16)与HT显著相关,而在CE组,FBG(OR=2.168,95%CI:1.131~4.155)和抗血小板治疗(OR=2.224,95%CI:1.142~4.330)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E患者较LAA患者HT发生率高。抗血小板治疗及他汀类药物治疗为LAA患者HT的保护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与LAA患者HT相关,而FBG高及抗血小板治疗为CE患者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1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玲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5,7(4):218-218,228
出血性脑梗死是由于动脉闭塞后在其供血区梗死基础上,梗死灶血管内血液漏出或渗出血管外继发了出血。随着CT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并不少见。最常出现出血性脑梗死的为颈内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所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常见,且栓塞性梗死发生出血性梗死多于非栓塞性,心源性栓塞最常见,抗凝、溶栓治疗等均可促发出血性脑梗死。我院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大面积脑梗死105例,其中合并出血性脑梗死17例,现对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体会.方法 选取4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CT、MRI检查,具有完整病历资料,利用x2与t值对数据加以检验.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为6.8%.患者脑梗死后1周以内出血发生率达到58.4%;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时间≤3与≤7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发现脑梗死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患者出血发生率,因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出血性脑梗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49-51+55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大面积脑梗死对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90例。根据患者出血转化情况分为出血转化组(n=28)和非出血转化组(n=62)。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脑梗死面积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出血转化组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心房震颤、空腹血糖及LDL-C水平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大面积脑梗死比例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空腹血糖(OR=2.192,95%CI=1.043~4.608)、LDL-C(OR=2.347,95%CI=1.047~5.262)、大面积脑梗死(OR=2.284,95%CI=1.019~5.122)是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空腹血糖、LDL-C、大面积脑梗死可能增加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吴升强 《海南医学》2014,25(4):515-517
目的 提高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诊断水平及新认识.方法 对60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后复查头部CT,常规扫描37例,薄层扫描23例.出血性转化在梗死后1d检出3例,2~3 d检出16例,4~7 d检出9例,8~14 d检出32例.CT表现分3型:中心型(13例)、边缘型(21例)、混合型(26例).结论“出血性转化”已代替“出血性脑梗死”和“梗死后出血”,大面积脑梗死最易发生出血性转化,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出血性转化的金标准,CT为首选的主要检查方法,薄层扫描更利于病变早期检出,对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在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队列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检查。患者根据有无溶栓分为溶栓组20例,非溶栓组24例;根据有无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分为HT组13例,非HT组31例。比较各自临床及功能磁共振上的特点。结果 44例患者中,发生HT的患者共13例,占29.5%。其中溶栓组发生HT 8例,占40%。保守治疗组发生HT 5例,占20.8%。溶栓组PWI上相对局部脑血容量值(relative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rCBV)较非溶栓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HT组入院时血糖、DWI上病灶体积、最低ADC值异与非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后HT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溶栓治疗后发生率增加,功能磁共振可以预测溶栓后HT。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两周内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幼林  郑华 《西部医学》2014,(6):748-750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941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2周内影像学资料,将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定性分类,并行单因素x2检验,将有阳性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HT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941例病人中,HT共45例(4.78%).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0岁、冠心病、房颤、非腔隙脑梗死、高尿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症等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非腔隙性脑梗死与脑梗死后HT呈正相关,而高-LDL血症与HT呈负相关,证实房颤、非腔隙性脑梗死可以增加脑梗死后HT发生的机会,而高-LDL血症对HT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非腔隙性脑梗死、伴房颤者梗死后HT风险极大,而高-LDL血症可以减少HT的发生.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脑梗死HT高危的病人予以及时识别,并常规复查头颅CT或MRI,而在急性期或二级预防中没有必要过分降低LDL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