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44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4例患者中50例(34,7%)发生了脑梗死;其中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20例中11例(55.O%)发生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TIA118例中37例(31.4%)发生脑梗死;两个系统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78%的脑梗死发生在TIA后1h内,5例死于脑梗死;TIA发作持续〉30min、24h内〉3次发作以及首次发作后24h或发作〉5次开始治疗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显著增高(P〈0,05~0,01),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血胆固醇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患者TIA发作持续久、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尤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16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16例患者中75例发生脑梗死,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30例中16例发生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TIA 177例中56例发生脑梗死,两个系统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8%的脑梗死发生在TIA后1个月内,5例死于脑梗死。TIA发作持续>30 min、24 h内>3次发作以及首次发作后>24 h或发作>5次开始治疗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增高(P<0.01)。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血胆固醇均增高(P<0.05~P<0.01)。结论:患者TIA持续久、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尤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10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中38例发生了脑梗死,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90例中28例发生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TIA15例中8例发生脑梗死,同时累及两个系统者5例发生2例脑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发作持续>30min、24h内发作5次以上及首次发作后>24h或发作>5次开始治疗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均增高(P<0.05~P<0.005)。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舒张压、血糖、血胆固醇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P<0.01)。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尤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55例急性TIA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166例)、非老年组(89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头颅TCD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14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109例),结合相关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55例TIA患者中有96例(37.6%)发生脑梗死,其中老年组脑梗死发生率45.8%(76/166),非老年组脑梗死发生率22.5%(20/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24 h内发生TIA的频率相关(P〈0.01)。此外,脑梗死的发生与TIA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血压、血糖、胆固醇水平等因素相关(P〈0.05)。结论在高海拔地区脑梗死的发生率与年龄和TIA发生频率相关;伴相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糖者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的不同发作频度对后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310例,TIA组患者为脑梗死前同侧发生短暂性脑缺血症状者,剩余患者为非TIA组;其中TIA组65例(在TIA组中按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的不同分为1次组(8例)、2~3次组(18例)和3次以上组(39例),非TIA组245例。观察不同频度TIA组与非TIA组之间入院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在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比较中,TIA组发生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比例显著小于非TIA组(P〈0.05),其中TIA组中2~3次组中轻中重度神经缺损发生的比例均小于其他两组(P〈0.05);在预后上,在Ⅱ级预后中,TIA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TIA组(P〈0.05),在TIA组中发作次数为2~3次组在Ⅱ级预后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的不同发作频度与对应的神经保护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单次使用尿激酶对频发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疗效。方法62例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单次尿激酶治疗的尿激酶组(32例)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0例)。结果尿激酶组治疗后24h、3d和15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8.8%、90.7%和96.9%,均高于对照组的16.7%、56.7%和83.4%(P〈0.01);尿激酶治疗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单次使用尿激酶治疗能迅速控制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3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以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详细记录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发作次数至治疗时间以及血压、血糖、血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因素,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3例中48例发生了脑梗死,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 108例中39例发生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20例中7例发生脑梗死,同时累及两个系统者5例发生2例脑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发作的持续时间>30 min、发作频率>3次/d、首次发作距治疗时间>24 h或发作>5次开始治疗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TIA患者如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的,在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30例,其中19例为初次发作TIA患者,11例为2次或2次以上发作TIA患者、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0例,均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发病后第1、3及7天血清TGF-β1水平动态变化,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 TIA患者血清TGF-β1含量在第1、3及7天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初次发作与再次发作TIA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动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IA患者血清TGF-β1浓度与脑梗死患者血清TGF-β1浓度在第1、3、7天动态比较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清TGF-β1浓度对TIA与早期脑梗死患者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丽 《包头医学》2009,33(4):210-211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68例TIA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尿激酶50万单位静点。观察治疗后TIA发作停止的时间、例数;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结果:治疗组24h及72h发作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纤维蛋白原有所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143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性别、冠心病、烟酒史、高血脂等因素与TIA进展为脑梗死并无显著性关联(P〉0.05);高龄、糖尿病、高血压及脑动脉狭窄等有显著性关联(P〈0.05);发作频率在3次/d以上、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发作时间持续高于30min的患者,其TIA进展为脑梗死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 TIA进展为脑梗死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与病患年龄较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脑动脉狭窄及发作频率过高等有关,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20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男126例,女75例,年龄27~90岁.颈内动脉系TIA 151例,椎基动脉系TIA 50例.分两组,治疗组113例,非治疗组88例,随访时间平均为6年7个月.随访结果:发作终止或发作减少共103例,治疗组87例,非治疗组21例;无改善或出现脑梗塞、心肌梗塞95例,治疗组29例,非治疗组66例,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中脑梗塞发生时间明显推迟,平均为4年2个月;非治疗组平均为10个月(P<0.01).且扼要地讨论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扫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5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45例脑梗塞患者的颅外段颈动脉和颅内大脑中动脉。检测分析指标为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狭窄度、超声分型和颅内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并将有症状侧和无症状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37.0%)明显高于有症状侧(11.1%,P<0.01);脑梗塞患者无症状侧重度以上狭窄发生率(17.8%),明显高于有症状侧(2.2%,P<0.01),其中1例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内动脉完全闭塞。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塞组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以扁平斑和软斑最为多见,其次是硬斑和溃疡斑。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组患者无症状侧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P<0.01)。③脑梗塞组无症状侧大脑中动脉血流缓慢有31例(68.9%),明显高于有症状侧(P<0.01)。结论:颅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发现对于临床上预测无症状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IA)对脑梗死患者兴奋性氨基酸(excited amino acids, EAAs)含量和梗死容积的影响,研究TIA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选择20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选择20例首次发作脑梗死的患者作为脑梗死组;选择有同侧TIA的首次发作脑梗死患者20例作为TIA组. 脑梗死组与TIA组患者入院后行颅脑CT确诊.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检测三组患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及血浆中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浓度,同时测定脑梗死容积. 结果:脑梗死组血浆和CSF中Glu和As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TIA组血浆和CSF中Glu及Asp水平均低于脑梗死组(P<0.05). TIA组患者的梗死容积小于脑梗死组(P<0.05). 脑梗死组和TIA组血浆和CSF中EAAs含量与梗死容积的大小呈明显正相关(r=0.905, P<0.01). 结论:TIA可降低首次发作脑梗死患者血浆和CSF中EAAs的释放,减少脑梗死容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0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进行了CT和(或)MRI检查,发现脑梗塞28例(26.9%),其中50例颈内动脉系TIA患者发现梗塞19例(38.0%),54例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者发现梗塞9例(16.7%)。对后组病人拍颈椎片均显示不同的改变,三维多普勒(TCD)均显示椎基底动脉痉孪。因此结合文献考虑颈内动脉系的TIA病因主要是微栓子,发生脑梗塞率较高,而椎基底动脉系TIA病因主要是血管痉挛,发生脑梗塞率低。由于TIA患者的脑梗塞率达26.7%~77%。故认为,TIA的概念除传统的突然发作、持续时间短暂、症状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及可以反复发作外,应加上影像学可见脑组织有小的软化灶这一现象,以统一临床与影像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ABCD2评分法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70例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其中40例患者进行了TCD检查,30例患者进行了MRA检查,TIA发病7d内进行头颅MRI检查,统计脑梗死发生率.结果:70例患者中ABCD2评分低危患者42例,脑梗死发生率4.76%,中危患者20例,脑梗死发生率45.00%,高危患者8例,脑梗死发生率62.50%,中危组和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1),中危组和高危组两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BCD2评分联合TCD或MRA对TIA患者近期脑梗死发生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和0.654,且两种检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3,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LDL≥2.6moL/L、症状持续时间≥60min均与TIA后7d内脑梗死形成呈正相关.结论:ABCD2评分对TIA短期发生脑梗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与TCD相比,结合MRA检查,可提高对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温晓岩  司磊  吴红敏 《右江医学》2004,32(4):316-317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ischemicattacks ,TIA)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 2 0例首次发作脑梗死的患者作为脑梗死组 ;有同侧TIA并且为首次发作脑梗死的患者 2 0例作为TIA组。另外选择 2 0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脑梗死组与TIA组患者入院后均行颅脑CT确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三组患者脑脊液(CSF)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 specificenolase ,NSE)和S 10 0含量。同时测定脑梗死组和TIA组患者脑梗死容积。 结果 脑梗死组和TIA组CSF中NSE和S 10 0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TIA组又低于脑梗死组 (P <0 .0 1)。TIA组患者的梗死容积小于脑梗死组 (P <0 .0 5 )。脑梗死组和TIA组CSF中NSE和S 10 0含量与梗死容积的大小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结论 TIA可降低首次发作脑梗死患者CSF中NSE和S 10 0的释放 ,减少脑梗死容积 ,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TIA患者139例,根据影像学检查判断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并比较不同情况的患者7 d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139例TIA患者中近7 d内发生脑梗死的28例,占比为20.14%。TIA患者ABCD2评分等级越高,发生脑梗死患者的占比越高,ABCD2评分等级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发生脑梗死患者的占比越高,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发生脑梗死比率和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颅内血管狭窄程度越严重,ABCD2评分越高,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越大,要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