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明胶制备肺靶向异烟肼明胶微球。方法 用乳化法制备异烟肼明胶微球,正交试验优化其制备的因素;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红外光谱法(IR)确证微球的形成;用正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并对异烟肼明胶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载药量、包封率和稳定性等进行研究。结果 最佳工艺条件,重现性好,微球形态圆整,药物确己存于微球中;粒径在5.0~25.0 μm的微球占总数的90%以上,平均粒径为15.63 μm,达到肺靶向要求;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4.93%和73.30%。常温放置6个月,其外观形态、大小及含量基本不变。结论 制备异烟肼明胶微球的工艺简单稳定,可用于肺靶向注射剂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蒋培培  金涌  吴德敏  余芳 《安徽医药》2013,17(4):561-563
目的制备肺靶向贝母素甲明胶微球,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贝母素甲明胶微球;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微球形态、粒度分布等进行考察;利用柱前衍生HPLC方法测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利用透析法考察微球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微球呈球形,表面光滑,很少黏连,平均粒径10.72μm,粒径在5~25μm范围内的微球占总数的85.8%,载药量为5.128%,包封率为66.35%,体外释药具有缓释特征。结论微球的粒径、形态、载药量和包封率、体外释药性能等基本符合肺部靶向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异烟肼明胶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制备异烟肼肺靶向明胶微球。方法 以天然可生物降解的明胶为载体材料 ,蓖麻油为油相 ,乳化法制备异烟肼明胶微球。结果 微球形态圆整 ,大小均匀 ,包封率为 46 .5 % ,载药量为 1 7.2 %。 6~ 2 6μm的微球占总数的 88.2 % ,常温放置 6个月 ,其含量、外观形态与大小基本不变。结论 本法制备的微球大部分粒径在 7~ 3 0 μm,可达到浓集于肺部的粒径要求  相似文献   

4.
肺靶向硫酸链霉素明胶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明胶制备肺靶向硫酸链霉素明胶微球.方法:用乳化法制备微球,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影响制备工艺的因素,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用红外光谱分析确证含药微球的形成.并对所制备的硫酸链霉素明胶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载药量、包封率、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微球形态圆整,药物确己存于微球中.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2.269 μm,粒径在5.0~25.0 μm的微球占总数的91.5%,达到肺靶向要求.载药量为42.6%,包封率为53.8%.最佳工艺条件重现性好.经37℃、RH75%放置3个月,其含量、外观形态及大小基本不变.结论:该微球制备工艺稳定,可用于肺靶向注射剂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难溶性药物依托泊苷(VP16)明胶微球,并对其形态学性质和载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PVP为分散介质,采用加液研磨法制得难溶性药物依托泊苷固体分散体,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筛选乳化缩聚法制备肺靶向依托泊苷明胶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微球平均粒径为17.21μm,其中10~30μm的占89.58%,载药量为(20.94±0.13)%,药物包封率为(86.27±0.65)%。结论以PVP为载体将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后再用乳化缩聚法制得的依托泊苷明胶微球外观均匀圆整,分散性良好,粒径分布符合肺靶向要求,载药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制肺靶向多西紫杉醇壳聚糖微球,并对处方工艺进行筛选。方法:以壳聚糖为载体,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多西紫杉醇壳聚糖微球。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微球制备工艺,采用HPLC法测定微球的载药量与包封产率。结果:制得的微球显微观察形态圆整、表面光滑,无粘连;平均粒径为(8.63±0.27)μm,粒径7—12μm的微球平均占总数的83.5%,载药量为(25.01±1.80)%,包封产率为(85.54±2.21)%。结论:筛选的最佳处方工艺制备的微球粒径大小适宜,可满足肺靶向微球的要求;该制剂有可能成为临床肺部肿瘤治疗的一种靶向制剂。  相似文献   

7.
段辉  谢镜宁  金键 《广东药学》2013,(9):565-569
目的研制具有肺靶向性的紫杉醇壳聚糖微球,并对处方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壳聚糖为载体,采用乳化一化学交联法制备紫杉醇壳聚糖微球。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油/水体积比、紫杉醇浓度、乳化时间、乳化剂量等因素,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微球制备工艺,以HPLC法测定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结果制得的微球显微观察形态圆整、表面光滑,无黏连;平均粒径为(8.23±0.25)μm,粒径在7~12μm平均占微球总数的84.2%,载药量为16.20%±1.15%,包封率为81.29%±1.62%。结论筛选的最佳处方工艺制备的微球粒径大小适宜,可满足肺靶向微球的要求并免除过敏试剂的加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去除托西酸舒他西林的苦味,改善颗粒剂的口感,制备托西酸舒他西林明胶微球。方法以明胶为载体,液体石蜡为油相,司盘-80为乳化剂,用乳化分散法制备托西酸舒他西林明胶微球,采用正交设计优化明胶微球制备工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球中药物含量,计算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药量。结果明胶微球形态良好,无苦味,粒径范围为1.9-12.6μm,平均粒径为6.31μm,平均载药量为20.11%,平均包封率为75.29%,体外5min释药达90%以上。结论此法制备的托西酸舒他西林明胶微球粒径分布集中,去除托西酸舒他西林苦味符合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鲁定国  刘韶  雷霆  李新中 《中南药学》2009,7(10):724-728
目的制备莲心总碱-阿霉素明胶微球。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莲心总碱-阿霉素明胶微球,用均匀设计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莲心总碱-阿霉素明胶微球的最优制备条件为:明胶浓度:22.5%,明胶与药物质量比为1∶20,油水相体积比为1∶17.5,搅拌速度:900 r.min-1,25%戊二醛溶液用量:50μL/0.6 g明胶,Span-80用量:2%。按优化工艺参数制得的载药微球呈圆球形,表面光滑,总载药量为:2.56%,包封率为:66.44%,90%的微球分布在10-100μm。结论采用优化工艺条件制备的莲心总碱-阿霉素明胶微球,载药量较大,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相对集中,形态较好。  相似文献   

10.
依托泊苷肺靶向壳聚糖微球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难溶性药物依托泊苷肺靶向壳聚糖微球,并对处方工艺进行筛选.方法:以壳聚糖为分散介质,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依托泊苷肺靶向壳聚糖微球.结果:平均粒径为13.28μm,载药量为25.30%,药物包封率为43.51%.结论:制备的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和靶向性.  相似文献   

11.
利培酮长效注射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蕾 《中国药师》2009,12(12):1713-1715
目的:制备利培酮长效注射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使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利培酮微球,观察微球的形态及粒径,测定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考察微球的体外释放情况。结果:利培酮微球表面圆整,粒径集中在40~80μm之间。微球的包封率较高,达到80%以上,以低分子量PLGA(50:50)制备的微球,体外突释很高达到40%以上;以高分子量PLGA(75:25)制备的微球,在高载药量时突释较小,可持续释放达3周以上。结论:以高分子量PLGA制备的高载药量的利培酮微球,体外突释较小可缓释达3周以上。  相似文献   

12.
胡英  孙宝莹  高珊 《中国药房》2012,(33):3105-3107
目的:制备槲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微球(QT-CD-CM),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药物体外释放性能。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槲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再用乳化分散-离子交联法、以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壳聚糖微球,并考察其形态、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情况。结果:制备的QT-CD-CM形态规则、均质、无粘连,平均粒径(3.327±0.124)μm,包封率为32.4%,载药量为12.3%,在5%乙醇-磷酸盐缓冲液介质中72h可以达到完全释药,释药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QT-CD-CM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性能良好,制备工艺简单,有望成为理想的槲皮素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3.
南艳微  郑晓玲 《中国药房》2013,(17):1581-1583
目的:制备牛血清白蛋白-海藻酸-壳聚糖微球(BSA-ACM),牛血清白蛋白-海藻酸-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BSA-ACAM),牛血清白蛋白-海藻酸-壳聚糖-海藻酸-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BSA-ACACAM)。方法: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溶液为囊材,对BSA进行反复包裹,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BSA-ACM、BSA-ACAM、BSA-ACACAM;采用扫描电镜测定微球粒径,Micro-BCA试剂盒测定载药量,考察包封率和24h体外释药特性,并进行Higuchi方程拟合。结果:BSA-ACM、BSA-ACAM、BSA-ACACAM微球球形圆整,分散性好,平均粒径分别为(3.79±1.33)、(3.52±0.96)、(3.07±1.17)μm;载药量分别为(17.97±1.33)%、(16.95±0.46)%、(16.47±1.49)%;包封率分别为(65.78±4.98)%、(63.99±4.83)%、(55.00±1.50)%。微球体外释放速率与聚电解质膜包裹层数呈负相关,均符合Higuchi方程(r分别为0.9787、0.9869、0.9808),24h内累积释放量分别为32.15%、25.59%、16.72%,无明显突释现象。结论:多层海藻酸-壳聚糖聚电解质膜微球能减少药物的突释,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毕小宝  陈仲清  杨莉  黄乐松 《中国药房》2008,19(13):998-1000
目的:优化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制备工艺,并考察其粉粒学特征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采用W/O/W乳剂-扩散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以微球的粒径、药物包封率、载药量及微球形态等重要粉粒学特征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分析试验优化微球制备工艺,并进行体外释药研究。结果:以优化处方制备的制剂,外观光滑圆整,平均粒径为(2.525±0.047)μm,粒径在1.8~5.0μm的占总数的80%以上,载药量(6.067±0.312)%,包封率(58.05±1.169)%。其体外释药曲线可用Higuchi方程拟合,192h累积释药率达82%,t1/2=60.16h。结论: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性。  相似文献   

15.
刘琳娜  李欣  张琰  刘新友  杨鹏 《中国药房》2010,(29):2755-2757
目的:制备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微球最佳制备工艺条件,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GLP-2/PLGA微球,并对制备工艺的重现性、所制微球的性质及体外释药性能进行考察。结果:优选的GLP-2/PLGA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稳定、重现性好;微球形态圆整,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4.49μm,载药量为13.48%,包封率为36.97%,微球在6 d内释药缓慢而均匀。结论:建立的制备工艺条件稳定、可行,所制微球初步达到了预期的试验目的。  相似文献   

16.
钦富华  胡英  高建青  夏晓静  郑弟 《中国药房》2012,(45):4263-4266
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考察其用于脉冲式释药系统的可行性。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用S/O/W(Solid-in-oil-in-water)法和S/O/O(Solid-in-oil-in-oil)法制备PLGA(75:25)和PLGA(50:50)微球,比较2种方法制备的微球的表面形态、包封率及载药量等,并考察2种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S/O/W法和S/O/O法制备的微球均圆整、无粘连、形态良好,但S/O/W法制备的微球表面较为平整,而S/O/O法表面均匀分布有较大的凹陷。S/O/W法制备的PLGA(75:25)和PLGA(50:50)微球包封率分别为(60.15±5.95)%、(49.50±3.69)%,载药量分别为(2.56±0.25)%、(2.10±0.16)%,10h内药物释放均为10%左右,而后随着聚合物的降解药物的释放量突然增加;S/O/O法所制微球包封率分别为(84.36±1.11)%、(77.94±1.42)%,载药量分别为(3.58±0.05)%、(3.31±0.06)%,24h内药物释放均可达50%左右,而后呈现较为平稳的释放行为。S/O/O法制备的微球包封率及载药量均较S/O/W法高;S/O/W法制备的PLGA微球药物释放呈现一定的脉冲行为,其中PLGA(75:25)微球体外释放行为受微球粒径的影响较大。结论:S/O/W法制备的PLGA微球具有一定的脉冲式释药效果,微球的粒径最好控制在120μm以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头孢匹胺钠脂质体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头孢匹胺钠脂质体,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以药脂比(A)、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B)、有机相(乙醚)与水相体积比(C)、超声时间(D)为因素,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按Lq(3‘)正交试验设计表优化最佳处方和工艺,并进行处方验证;考察脂质体的形态,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栽药量和72h体外累积释放度并进行模型拟合。结果: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的A为1:6、B为5:1、C为4:1、D为5min,验证试验证明处方合理;所得的脂质体为封闭的多层囊状或圆球体,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7.146±O.29)gm,Zeta电位为一11.75mV,包封率为(82.10±4.21)%,载药量为(愠42±O.67)%;72h体外累积释放度为76.84%,体外释药行为符合We~bull模型(r=0.9910)。结论: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的头孢匹胺钠脂质体,包封率较高,体外释药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长效环孢素A微球。方法以聚乳酸为基质,采用乳化-挥发法制备,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结果优选制备工艺的重复性良好,环孢素A微球平均粒径为(84.6±3.4)μm,跨距为(0.68±0.13)μm,载药量为20.1%±1.2%,包封率为92.6%±2.7%。结论该处方和制备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利用壳聚糖(chitosan,CS)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为载体,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为模型药物,制备去甲斑蝥素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norcantharidin-chitosan-silk fibroin-microspheres,NCTD-CS-SF-MS)。并考察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及微球表面形态以及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液体石蜡为油相,壳聚糖与丝素蛋白的物理混合溶液为水相,Span-80为乳化剂,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固化法制备NCTD-CS-SF-MS。星点设计优化制备工艺,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及X-射线粉末衍射法(X-ray power diffraction,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表征微球特性;采用体外动态透析法测定微球在不同介质条件下的释药性能。结果:制备的NCTD-CS-SF-MS形态圆整,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约(184.0±5.0)μm,载药量(15.08±2.85)%,包封率(27.46±1.25)%。NCTD-CS-SF-MS在0.1mol/L HCl,PBS(pH=7.4)和9.0mg/mL氯化钠溶液的3种介质中的释放均遵循Weibull方程。结论:优化的NCTD-CS-SF-MS制备工艺简单易行,载药量高,缓释作用良好。  相似文献   

20.
张纪兴  胡泽丽  程国华 《中国药房》2011,(47):4447-4449
目的:优化汉防己甲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参数。方法: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结合遗传算法寻优,确定反应温度、搅拌速率、乳化剂浓度、交联剂用量,提高微球载药量、包封率,优化微球粒径,降低跨距,实现微球制备工艺参数及其多指标的同步优化。结果:优化的模型结果为反应温度18.2℃、搅拌速率1167.6r·min-1、乳化剂浓度12.2%、交联剂用量1.5mL,微球的载药量43.2%、包封率49.5%,粒径8.6μm、跨距1.0,验证试验数据与模型优化预测结果吻合。结论: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结合遗传算法寻优,可以实现汉防己甲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参数及其多指标的同步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