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mtDNA4977bp缺失和彗星分析用于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3种不同肿瘤细胞株:肝癌细胞(HepG2)、食管癌细胞(EC-9706)和乳腺癌细胞(MCF-7)。采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经γ射线照射后的存活分数(SF);巢式PCR法测肿瘤细胞的mtDNA4977bp缺失率;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检测肿瘤细胞的DNA断裂水平。结果 用MTT法发现HepG2 和EC-9706细胞的辐射敏感性高于MCF-7细胞。8 Gy照射后HepG2和EC-9706 mtDNA4977bp缺失率明显高于MCF-7细胞(P<0.05),证实HepG2和EC-9706细胞的辐射敏感性高于MCF-7细胞。多种方法分析结果说明3种肿瘤细胞在8Gy照后表现出的辐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种生物学指标的综合应用,可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电离辐射对肺腺癌细胞A549线粒体的影响。方法 0、0.5、3和8 Gy 60Co γ射线照射A549细胞后,利用JC-1探针检测照射后肺腺癌细胞A549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使用ATP试剂盒检测辐射对A549细胞ATP生成的影响;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线粒体拷贝数。结果 在照射后24 h,各剂量组A549细胞膜电位出现明显改变(F=243.44,P<0.05),与0 Gy照射组相比,0.5和3 Gy照射的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t=-10.12、-5.59,P<0.05),而8 Gy照射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t=15.22,P<0.05),照后48 h各照射组线粒体膜电位基本恢复正常(F=10.36,P<0.05);照射后24 h ATP水平与膜电位变化趋势一致(F=97.08,P<0.05),其中0.5和3 Gy A549细胞中ATP水平升高(t=1.66、7.27,P<0.05),8 Gy照射组降低(t=-8.24,P<0.05);照射后48 h,ATP水平也发生变化(F=39.49,P<0.05),0.5和3 Gy照射后A549细胞中ATP水平显著高于0 Gy组(t=4.60、8.53,P<0.05)。照射后24 h线粒体拷贝数显著增加,其中0.5 Gy mtDNA拷贝数增加至对照组的12倍(t=0.02,P<0.05),3和8 Gy组mtDNA拷贝数分别增加至对照组的7和10倍(t=9.68、15.10,P<0.05)。结论 大剂量电离辐射会导致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从而影响ATP的生成,中等剂量以下的照射会导致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代偿性增高,从而使ATP的生成增多,8 Gy以内的电离辐射可使mtDNA拷贝数代偿性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对盐诱导激酶2(SIK2)蛋白和mRNA的诱导表达作用及细胞周期相关性。方法 HepG2细胞用60Co γ射线照射,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细胞的SIK2蛋白和mRNA的表达,胸腺嘧啶双阻滞法同步化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HepG2细胞2 Gy照射后4、6、10 h,SIK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 (t=3.00、3.98、4.17,P<0.05);10 Gy大剂量照射后,SIK2蛋白表达增加的趋势与2 Gy一致,但增加的幅度较前者低。2和10 Gy照射后SIK2基因 mRNA均在10 h出现了增加(t=4.54、2.74,P<0.05)。照后10 h出现了细胞G2/M阻滞高峰。利用同步化细胞分析表明,细胞周期不同时相中SIK2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 2和10 Gy照射均能诱导SIK2蛋白表达增加,2 Gy的作用更加明显。细胞照射后10 h,SIK2 mRNA的表达水平增加,但与辐射诱发细胞G2/M期阻滞引起不同时相细胞的分布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电离辐射对成骨细胞RANKL和OPG表达的影响,探讨辐射导致骨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C3T3-E1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经0、2和4 Gy137Cs γ射线照射后,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电离辐射对于成骨细胞RANKL和OPG mRNA及其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 4 Gy照射可以导致成骨细胞RANKL mRNA(t=5.41,P<0.05)及其蛋白(t=68.37,P<0.01)表达水平上调;2和4 Gy照射可以导致成骨细胞OPG mRNA(t=5.20、7.02,P<0.05)及其蛋白(t=7.78、9.45,P<0.05)表达水平下调。结论 2和4 Gy电离辐射可以导致成骨细胞中RANKL/RANK/OPG通路发生改变,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成熟,进而促进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肺癌A549细胞线粒体DNA(mtDNA)缺失模型(ρ0细胞),观察其放射敏感性变化。 方法 用含微量溴化乙锭(EB)的特殊培养液持续培养正常的A549细胞(ρ+细胞)以获得mtDNA完全缺失的ρ0细胞,利用生长缺陷及PCR鉴定该细胞模型。利用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两种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利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及二氯荧光素双醋酸盐(DCFH-DA)染色法,分析两种细胞在6 MV X射线照射后的细胞周期及活性氧簇(ROS)变化情况。 结果 成功建立A549 ρ0细胞。ρ0细胞较ρ+细胞放射敏感性降低(t=12.57,P<0.01)。放射照射8 Gy后,ρ0细胞较ρ+细胞G2期阻滞时间延长,G2期细胞比例降低(t=6.82,P<0.01),ρ0细胞ROS升高水平明显低于ρ+细胞(t=14.51,P<0.01)。 结论 ρ0细胞较ρ+细胞放射敏感性降低,其机制可能与放射照射后ROS产量降低及G2期阻滞延长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 Gy 60Co γ射线照射对小鼠调节性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Treg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与CD39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2 Gy 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小鼠,分离胸腺、脾脏中的淋巴细胞,计数细胞数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对Treg细胞亚群的凋亡率、CD39及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受照后Treg细胞较CD4+FOXP3-T细胞的存活率高,胸腺和脾脏中Treg细胞存活率的时间效应关系不同;受照后Treg细胞凋亡率增加,以照后4 d增幅最为显著(t=-3.6、-7.4, P<0.05);受照后胸腺与脾脏中Bax/Bcl-2的比值变化规律不同,前者中该比值增加,以照后4 d增加最为显著(t=-3.4, P<0.05),而脾脏中该比值于照后4 d减小(t=2.4, P<0.05);受照后4 d胸腺Treg细胞中CD39表达上调(t=-6.6, P<0.05),而脾脏中表达下调(t=2.6, P<0.05)。结论 受照后Treg细胞凋亡率、Bax/Bcl-2比值的变化规律与CD39的表达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293T细胞经不同剂量137Cs γ射线照射后,细胞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及相关抗氧化因子的变化,研究sirt3基因在辐射防护中的抗氧化活性机理。方法 采用137Cs对293T细胞分别进行2、4、8 和16 Gy照射,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照后6、12、24和48 h,细胞中sirt3和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sirt3和SOD2蛋白水平随时间的变化;采用siRNA干扰和抑制剂处理的方法,检测sirt3与SOD2的作用关系;采用SOD Assay Kit-WST试剂盒检测细胞中SOD2酶活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各组细胞中sirt3和SOD2的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与0 Gy组比较,分别在12 h(t=6.75、13.59、6.59、10.13,P<0.05)和24 h(t=6.80、8.73、11.09,P<0.05)达到最大值;sirt3 siRNA干扰和抑制剂处理结果显示sirt3是SOD2的上游调控因子;照射24 h后细胞中SOD2的活性显著增加,与0 Gy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4、23.19、26.28、14.70,P<0.05),细胞中ROS水平也发生相应变化。结论 sirt3可能通过对细胞中SOD2的表达量及活性的调控加强抗氧化保护系统,为临床辐射防护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A549细胞的低剂量辐射超敏感性现象,探讨其发生的机制。方法 A549细胞接受0~2 Gy的60Coγ射线照射后,流式细胞仪对其分选计数,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存活分数,Western blot法检测ATM1981Ser-P蛋白表达,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AnnexinⅤ-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PI单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细胞在0~0.3 Gy表现出单位剂量杀伤增强,在0.3~0.5 Gy表现出一定的辐射抗性,0.5 Gy后的区域存活分数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照射后1 h,ATM激酶在0.2 Gy时开始活化,0.5 Gy时活化达高峰(t=7.96,P<0.05);与0.5 Gy相比1.0和2.0 Gy的活化水平无明显变化(t=0.69、0.55,P>0.05)。照射后24 h,部分细胞发生凋亡,其凋亡曲线与存活曲线相吻合。与未照射组相比,0.1和0.2 Gy组在各时间点(照射后6、12和24 h)的细胞周期无明显变化,而0.3、0.4和0.5 Gy 组,照射后6和12 h细胞发生G2/M期阻滞(t=2.87、2.88、4.92和3.70、3.12、8.11,P<0.05),照射后24 h G2/M期细胞比例下降(t=3.87、4.77、3.01,P<0.05)。结论 A549细胞存在HRS/IRR现象,其发生可能与ATM激酶、细胞周期变化有关,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诱导人淋巴细胞线粒体COXⅠ、COXⅡ和COXⅢ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 用1、3、5、8和10 Gy 60Co γ射线分别照射指数增长期的人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株,8 h后用逆转录PCR(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COXⅠ、COXⅡ和COXⅢ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比色法检测COX活性,来分析辐射诱导线粒体COXⅠ、COXⅡ和COXⅢ基因表达改变的量效关系。同时,以5 Gy γ射线照射人淋巴细胞,分别于照后不同时间(0.5、4、8、12、24、48和72 h),同样通过上述指标来分析3种线粒体基因的表达变化,观察其时效关系。 结果 在mRNA水平上,线粒体COXⅠ、COXⅡ和COXⅢ基因表达总体上调。COXⅠ和COXⅢ基因在0~3 Gy剂量范围内具有量效关系,而COXⅡ基因在0~8 Gy剂量范围内具有量效关系(FCOXⅠ=116.62,FCOXⅡ=17.89,FCOXⅢ=8.20,P<0.05);5 Gy 照后4 h左右COXⅡ和COXⅢ基因表达上调最显著,而COXⅠ基因持续低表达(F COXⅠ=31.99,FCOXⅡ=19.47,FCOXⅢ=20.64,P<0.05)。在蛋白水平上,不同剂量照射后,COXⅠ和COXⅡ蛋白表达先下调后上调,COXⅢ蛋白表达下调(FCOXⅠ=16.96,FCOXⅡ=32.5,FCOXⅢ=6.51,P<0.05);5 Gy照后4 h,COXⅠ蛋白表达明显增强,达到8 h后出现COX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而COXⅢ蛋白表达普遍下调(FCOXⅠ=14.68,FCOXⅡ=17.18,FCOXⅢ=2.52,P<0.05)。此外, 受照后COX活性普遍降低。结论 电离辐射可以诱导人淋巴细胞线粒体COXⅠ、COXⅡ和COXⅢ基因表达的改变,基因表达总体增强的同时,COX活性普遍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照射后成纤维细胞中玻连蛋白及胶原蛋白表达改变及其时间变化规律,初步探讨玻连蛋白作为放射性肺纤维化指标的意义。方法 采用137Cs辐射源,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WI-38、IMR-90各照射0、4、6、8、10和12 Gy,并于照后6、12、24、36、48和60 h收集细胞及培养上清液,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玻连蛋白和胶原蛋白Ⅰ、Ⅲ含量,采用实时PCR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玻连蛋白的转录水平及其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蛋白表达量。 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受照射后两种成纤维细胞玻连蛋白及胶原蛋白Ⅰ、Ⅲ表达呈正相关性(r=0.40~0.79,P<0.05),都显著高于未经照射的对照组(t=3.04~25.45,P<0.05),且蛋白表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玻连蛋白与胶原蛋白在8~10 Gy照后48 h,表达量最高(t=2.92~18.86,P<0.05)。Real-time PCR结果与ELISA结果显示,玻连蛋白mRNA表达及其在上清中含量受照射剂量影响较显著(F=27.09~42.62,P<0.05),而受时间影响较小。 结论 照射后成纤维细胞中玻连蛋白在细胞内、上清中及mRNA表达水平均可能作为照射后纤维化的指标。而8 Gy照射及照射后48 h是产生成纤维细胞放射性纤维化的较优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后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的变化,为使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成为探索快速高通量的生物剂量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60Co γ射线照射ICR小鼠,按不同照射剂量分为0、0.5、1、2、4和8 Gy组,眼球取血,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和显微镜观察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的变化。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网织红细胞微核率随剂量增加逐渐增加,2 Gy达峰值,之后随剂量的增加而减少;显微镜观察的网织红细胞微核率变化趋势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照射剂量在0~2 Gy剂量范围内,小鼠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的剂量-效应关系满足直线模型(R2=0.9063),并且2 Gy照射组与0 Gy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6,P<0.05)。结论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成为早期快速、高通量的辐射损伤生物剂量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γ射线对小鼠造血功能及外周血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和脾脏T细胞转录因子的影响,探讨射线引起的造血功能损伤与免疫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将50只BALB/c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照射组(40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照射组小鼠予60Co γ射线(1.0 Gy/min,5.5 min)照射,空白对照组予假照射,照射组于照射后4、8、12及20 d,空白对照组于20 d,计数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骨髓病理切片观察骨髓造血组织增生情况;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CBA)检测外周血中Th1/Th2/Th17细胞因子含量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脾脏Th1/Th2、Th17/Treg细胞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Fox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照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t白细胞=18.48、15.72、9.79、3.30,t血小板=22.52、19.74、11.78、4.70,P<0.05)。照射组骨髓病理切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骨髓增生显著低下,造血组织面积减少,被脂肪组织大量替代,巨核细胞少见,照射后8 d较20 d骨髓抑制更明显。照后8和12 d,照射组小鼠外周血Th1类细胞因子IFN-γ、TNF-α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6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IL-17A含量照射组较空白对照组亦明显升高(tIFN-γ=2.93、3.36,tTNF-α=6.09、8.11、6.43、4.49,tIL-4=4.49、3.18,t IL-6 =5.11、8.67、6.67、8.55,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照射组脾脏RORγt蛋白在照射后4、8和12 d及GATA-3、Foxp3蛋白在各时间点表达水平均降低(tRORγt=6.79、4.31、4.47,tGATA-3=3.88、8.06、2.84,3.23,tFoxp3=10.00、8.06、2.89、5.93,P<0.05)。而照射组T-bet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升高(t=5.64、2.75、3.56、4.65,P<0.05)。结论 5.5 Gy γ射线照射后引起小鼠骨髓造血抑制,同时导致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功能失衡,提示由射线引起的免疫异常可能参与骨髓造血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2 Gy γ射线照射对小鼠Treg/Th17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 5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照射组小鼠接受2 Gy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剂量率为164.94 Gy/min),对照组行假照射。于照射后1、3、7、14和28 d检测外周血象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胸腺及脾脏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脾脏Th17细胞数量的改变。结果 受照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降低(t=8.89~33.54, P<0.05)。小鼠外周血Treg略有升高;胸腺Treg在照后1、3 d显著高于对照组(t=-6.45和-10.59, P<0.05),至28 d明显低于对照组(t=5.34, P<0.05);脾脏Treg在照后1~14 d显著高于对照组(t=-6.82~-3.89, P<0.05)。脾脏Th17细胞于照后1 d出现显著增高,3 d达到最大值(t=-2.42, P<0.05),较脾脏内Treg增长更为明显。Treg/Th17比值在照后1~14 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8.04, P<0.05),导致Treg/Th17平衡模式向Th17方向明显偏移。结论 Treg/Th17免疫平衡失调在辐射所致免疫功能损伤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低剂量X射线对人树突状细胞(DC)体外迁移能力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人GM-CSF和IL-4共同诱导分化为DC,于培养的第5天加入TNF-α促进成熟,在培养的第6天用X射线照射DC,受照剂量分别是0、0.05、0.1、0.2、0.5 Gy,照射后48 h收获DC;采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CCR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迁移实验法检测DC的体外迁移能力。结果 与0 Gy相比,0.2和0.5 Gy照射后,CCR7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剂量(t=14.72、4.72,P<0.05);0.2 Gy照射后,CCR7蛋白表达量高于其他剂量(t=4.46,P<0.05),DC迁移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剂量(t=2.95,P<0.05);以抗CCR7单克隆抗体封闭CCR7蛋白活性,在接受同等剂量照射时,DC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降低(t=4.63~8.96,P<0.05)。结论 受到0.2 Gy X射线照射的DC,体外迁移能力显著增强,其机制可能与受照后DC表达CCR7 mRNA及蛋白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确定核质桥判定标准,建立 60Co γ 射线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核质桥(NPB)的剂量-效应曲线。 方法 60Co γ 射线照射3名健康男性离体外周血,照射剂量分别为0、1、2、3、4、5和6 Gy,剂量率为1 Gy/min,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法进行细胞培养、收获、制片、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分析双核细胞中NPB及微核(MN)。 结果 在0~6 Gy 60Co γ 射线照射后,人外周血双核淋巴细胞中的NPB符合泊松分布,且NPB频率随吸收剂量增加而增加(H=19.51,P<0.01),拟合回归方程为线性平方模式y=(1.39×10-3x2 + (4.94×10-3xR2=0.981,P < 0.01)。 结论 成功建立 0~6 Gy 60Co γ 射线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PB的剂量-效应曲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单次大剂量射线引起大鼠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病理改变,为放射性骨坏死特别是放射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137Cs γ射线(30 Gy)体外局部单侧单次照射大鼠股骨头,受照后2、6和12周取双侧股骨头HE染色,光镜观察病理改变;照后2周骨髓间充质干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分离培养,观察BMSCs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照后12周血管内灌注Microfill造影剂,采用微CT对股骨头毛细血管网进行三维重建和分析。结果 137Cs γ射线局部照射后,受照侧股骨头软骨柱紊乱,骨细胞核皱缩、数量减少、空骨陷窝增多、骨小梁面积减少(P<0.05);受照侧股骨头毛细血管密度由未照侧的12.3%降至6.65%(P<0.05); BMSCs生长缓慢,集落形成率为10%,较对照组(21%)明显下降(P<0.05)。结论 30 Gy单次局部照射后骨组织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空骨陷窝增加,照射后6周空骨陷窝率达30%可作为放射性股骨头坏死早期预诊断的指标之一。辐射致股骨头损伤甚至坏死除了射线对骨组织的损伤外,还与射线对骨髓BMSCs和毛细血管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小鼠脾细胞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及其配体(ICOS/ICOSL)与核因子NF-κB、细胞因子IL-10表达量的变化。方法 健康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照射组(0.05、0.075和0.2 Gy)、高剂量照射组(1、2、4和6 Gy)和假照组。假照组于假照后16 h处死,高、低剂量照射组分别于照后0、4、8、16、24、48、72 h处死小鼠,分离小鼠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提取脾组织总蛋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COS/ICOSL,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蛋白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IL-10分泌量的变化。结果 在0.05、0.075 Gy低剂量照射后,ICOS/ICOSL双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假照组(t=4.743、4.120,P<0.01);在4、6 Gy高剂量照射后 ,则上调其表达(t=-4.950、-7.310,P<0.01)。核因子NF-κB变化趋势与ICOS/ICOSL表达变化相似。IL-10在0.075、0.2 Gy低剂量照射后明显低于假照组(t=5.277、2.854,P<0.05),但在6 Gy照射后明显高于假照组(t=7.196,P<0.01)。结论 低剂量电离辐射抑制ICOS/ICOSL、NF-κB和IL-10的表达,而高剂量辐射上调ICOS/ICOSL表达,并激活核因子NF-κB,进而导致IL-10分泌量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禁食对137Cs γ射线照射诱导小鼠肠道辐射损伤的干预作用,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探究小鼠粪便代谢物的变化。方法 将小鼠分为健康对照组、γ射线照射(全身9 Gy或腹部15 Gy)组、禁食(24、48、72 h)+照射(全身9 Gy或腹部15 Gy)组。照射后,计算小鼠的生存率、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非靶代谢实验测序分为4组,分别为健康对照组、禁食24 h组、腹部局部照射15 Gy组、禁食24 h组+腹部局部照射15 Gy组、每组6只。于照后3.5 d收集各组小鼠的粪便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 9 Gy γ射线全身照射小鼠照射前禁食48和24 h,受照后的中位生存期提高了1和4 d;15 Gy腹部受照小鼠照射前禁食48和24 h的小鼠的存活率分别为16.67%和25%,照射前禁食24 h能够提高受照后3.5 d小鼠的体重(t=2.338,P=0.042)和脾脏指数(t=2.289,P=0.045)。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禁食24 h和未禁食的受腹部局部照射小鼠粪便样本中有30个差异表达代谢物;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存在着不平衡状态。结论 照射前禁食可以提高肠道辐射损伤小鼠的生存率,改变其肠道代谢产物,提示照射前禁食或短期内饮食营养变化参与调节肠道辐射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的方法,分析不同剂量X射线对人外周全血细胞nm23-H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运用nm23-H1基因表达变化作为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X射线照射人外周全血细胞,于不同剂量(0~5 Gy)照射后不同时间点(0、6、12和24 h)收集细胞提取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剂量照射后nm23-H1基因表达变化,分析其剂量-效应关系及时间-效应变化。结果 照后0 h,各剂量组之间nm23-H1基因表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78,P> 0.05),照后6 h,在1~3 Gy照射剂量范围内,nm23-H1基因表达水平随剂量增加有增高的趋势(F=15.064,P<0.05),照后12 h,在1~5 Gy照射剂量范围内,nm23-H1基因表达水平随剂量增加而增高(F=3.435,P<0.05);照后24 h,各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44,P>0.05)。0、4 和5 Gy照射后,nm23-H1基因表达水平随时间的推移降低 (F=8.636、4.112、5.411,P<0.05);1 Gy照射后,不同时间点nm23-H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12 h的 nm23-H1基因表达水平与0 h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7,P<0.05);2和3 Gy剂量照射后,nm23-H1基因表达水平均于24 h时降至最低点(F=12.517、6.622,P<0.05)。结论 电离辐射可诱导人外周血nm23-H1基因的表达改变,该基因的表达变化具有作为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应用于核辐射事故早期生物剂量估算的潜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氯硝柳胺对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与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氯硝柳胺对MDA-MB-231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求得IC50值。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氯硝柳胺单纯给药组、单纯照射组和氯硝柳胺+照射组,氯硝柳胺预处理的浓度为1.0和1.5 μmol/L,137Cs γ射线的照射剂量为0、2、4和6 Gy;克隆形成试验检测氯硝柳胺对MDA-MB-231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辐射诱导的γH2AX 焦点形成;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和非磷酸化β-连环蛋白和Cyclin D1蛋白表达。结果 氯硝柳胺抑制MDA-MB-231细胞生长24 h的IC50值为13.63 μmol/L;1.0和1.5 μmol/L氯硝柳胺对MDA-MB-231细胞均有较好的放射增敏作用,放射增敏比SER分别为1.37和1.62,随给药剂量的增大而增强;氯硝柳胺预处理使受照MDA-MB-231细胞的γH2AX焦点形成率较单纯照射组显著增加(t=3.91, P<0.05),G2/M期阻滞明显减少(t=8.05,P<0.01),并显著抑制了辐射诱导的磷酸化β-连环蛋白(S675)、非磷酸化β-连环蛋白和Cyclin D1蛋白表达的升高。结论 氯硝柳胺对MDA-MB-231细胞具有显著的放射增敏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从而抑制DNA DSBs修复和减少辐射诱导的G2/M期阻滞有关。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可能是有效的三阴性乳腺癌放射增敏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