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隐匿性腹股沟斜疝60例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提高对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不明原因的腹股沟区疼痛患,初期高度怀疑为隐匿性腹股沟斜疝时即行手术探查;近期采用疝囊造影术明确诊断后再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分别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张力性疝修补术和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 初期手术探查4_4例,明确诊断并手术治疗4l例。误诊而致阴性探查3例,术后2例5年内复发再手术;近五年对30例施行了疝囊造影术,术前确诊19例,均由手术证实,无l例假阳性。术后患症状消失,恢复良好。尚无复发。结论 疝囊造影术可提高对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术前诊断水平,避免手术探查盲目性。  相似文献   

2.
疝囊造影术在隐匿性及复发性腹股沟斜疝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隐匿性及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不明原因的腹股沟区疼痛患者,当体格检查无阳性发现时行疝囊造影术。结果:在47例造影者中明确诊断26例,其中原发性斜疝22例,复发性斜疝4例。均获手术证实,行疝囊高位结扎或疝修补术后症状消失。另21例造影阴性者中18例经其它治疗于3个月后症状消失。结论:对不明原因的腹股沟区疼痛患者,疝囊造影术是筛选隐匿性及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一种非常实用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3.
作者自 1985年起采用疝囊旷置术治疗 1.2~ 8岁小儿腹股沟斜疝 2 3 2例 ,方法简便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手术方法及结果采用氯胺酮全麻 ,5mg/Kg ,一次性肌肉注射。切口采用经下腹部自然横纹切口 ,长约 3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脂肪 ,横行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分开腹横肌 ,显露腹膜 ,横行切开腹膜 ,提取腹膜切口下缘 ,并向下牵拉即可显露疝囊内口。如有疝囊内容物 ,可牵出复位 ,而后用数把蚊式钳轻轻提起疝囊内口后唇 ,使精索血管与被提起的疝囊内口的后唇边缘分离。将疝囊内口后唇与腹膜切口的上缘用 4号丝线间断缝合关闭腹腔 ,使疝…  相似文献   

4.
小儿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又称隐疝,是腹股沟区域存在一个孔洞或者开放的窦道,或者有朝向内环口的腹膜返折。隐疝疝囊小,且隐藏于内环口处,腹股沟区无明显包块,易造成漏诊。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单侧腹股沟斜疝5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方法在门诊手术室基础静脉麻醉下,对9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采取相当于内环下方下腹部皮肤横纹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皮下组织缝合1针,皮肤用纸质胶带拉拢,在门诊观察室观察4~6 h后便可回家,3~4 d后返院复查及更换敷料,不需要住院。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25 min,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1~8 a尚未见复发病例,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门诊手术室基础静脉麻醉下,采取相当于内环下方下腹部皮肤横纹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切口小、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费用低、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可靠,便于被广大农村地区患儿家长接受,有利于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6.
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改变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切口与人路,减少小儿斜疝术后并发症。方法:取腹股沟中点内上方1cm腹股沟内环口的体表投影处,沿皮纹做长约1~1.5 cm的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腹外斜肌腱膜后,显露内环口外的精索及疝囊,打开疝囊,将其从精索上稍加游离后,横断,近端缝扎,远端不予处理。结果:36例无阴囊血肿,睾丸水肿,精索损伤发生,随访1~4年,无一例复发及睾丸及萎缩。结论: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切口瘢痕小、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且容易掌握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小儿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B超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超在小儿隐匿性腹股沟斜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B超对132例腹股沟斜疝的对侧腹股沟进行检查 ,对门诊 33例可疑隐匿性腹股沟斜疝进行检查。结果经B超检查发现并在术中证实 132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有 15例 (11 4 % )对侧有隐匿性腹股沟斜疝 ,余 117例斜疝术后 2个月至 1年内对侧无斜疝出现。门诊 33例可疑隐匿性斜疝有 17例 (5 1 5 % )通过B超得到诊断均在手术中被证实。检查阴性的 16例 ,1年内发生斜疝 1例。结论小儿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可以通过B超得到及时诊断 ,B超检查具有无侵入性、简单易行、容易推广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日间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01—2016-04接受日间疝囊高位结扎术的5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均采用下腹横形小切口施术。术前于门诊完成常规检查并给予准入评估。术后当日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并进行出院评估。术后第1~5天电话随访,了解患儿恢复情况。结果本组58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日间手术,手术时间15~25 min。麻醉清醒后可开始进食。均于24 h内出院,未发生阴囊肿胀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1 a,无复发病例。结论日间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经济,效果满意,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但应对患儿进行准入评估和出院评估,并加强出院后的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下成人隐匿性腹股沟斜疝患病率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成人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患病率。方法对10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探查,将腹腔镜下内环口明显凹陷,内陷最深处≥10mm,内环口横径≥8mm者视为阳性。结果11例术中探查为阳性,其中病变位于右侧5例、左侧4例,双侧2例;男6例,患病率为18.8%(6/32),女5例,患病率为7.4%(5/68),男女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X^2=1.840,P=0.175)。19~39岁年龄组的患病率为8.0%(2/25),40~59岁年龄组的患病率为15.8%(9/57),60岁以上年龄组的患病率为0%(0/18),各年龄组的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x^2=3.790,P=0.150)。结论成人无症状性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患病率为11.0%(11/100),存在隐性疝的男性患者更容易发展为显性疝。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疝囊主动切开技术在成人腹股沟斜疝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在洪湖市人民医院行腹股沟斜疝TEP手术的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疝囊分离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103例,采取疝囊主动切开分离技术;对照组患者122例,采取疝囊剥离技术。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 h疼痛评分、手术室费用、术中副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肠管)、并发症发生率(血清肿、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等临床指标。 结果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观察组手术时间[(50.2±12.6)min]较对照组[(65.6±18.1)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 h疼痛评分、手术室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副损伤明显减少,但是血清肿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随访6个月,2组患者均无肠梗阻、复发、慢性疼痛及补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TEP术中主动切开疝囊缩短了手术时间,其操作简单、安全可行,不会影响手术空间,尤其适用于病程较长或粘连严重的疝囊分离困难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方法对5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在氯胺酮静脉全麻下,沿患侧腹横纹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切皮至找到疝囊时间1.5~4.0 min,手术时间8.5~15.4 min。手术均成功完成,住院1~2 d全部顺利康复出院。术后对51例患儿行6~12个月随访,未发现医源性隐睾及术后复发病例。几乎看不到隐蔽在腹横纹内的细小切口瘢痕。结论在氯胺酮静脉全麻下,对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取患侧腹横纹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切口处无明显瘢痕,疗效满意,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2.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1月~2004年1月,对不愿意接受腹腔镜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的患儿,我们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经皮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9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在氯胺酮静脉麻醉下实施皮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找到疝囊时间3.0~5.0 min,手术时间10.0~15 min。术后未发生阴囊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均于术后2~3 d出院。对全部患儿行1~2 a随访,切口瘢痕小而隐蔽在腹横纹内。未出现医源性隐睾和复发病例。结论经皮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腹壁无明显切口瘢痕,效果满意。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TAPP)疝囊横断与剥离两种处理方式在成人男性单侧腹股沟斜疝(GilbertⅢ型)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12月,徐州市中医院60例TAPP术后腹股沟斜疝(GilbertⅢ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疝囊处理方式分为横断组(26例)和剥离组(34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时间和复发率等。 结果剥离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均明显高于横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20、6.832,P均<0.05);横断组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剥离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66、3.933,P均<0.05);横断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剥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4,P<0.05)。术后复发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APP横断和剥离两种疝囊处理方式均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横断疝囊的处理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VAS评分低、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小儿腹股沟斜疝系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所致,在腹压增高的情况下,小肠等内脏疝入而形成。小儿疝只要作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根治的目的。自2006年以来,我院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5例,均获成功,现将手术配合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初步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的术后临床指标,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和患儿家长的满意度.结果 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儿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6...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17-12—2018-08间在新郑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的36例患儿。针对其心理、生理特点及腹腔镜手术的特殊性,开展术前心理支持、密切术中医护配合,加强术后疼痛干预等围手术期护理。36例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4±1.56)d。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为100.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疝囊高位结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体会。方法对56例成人腹股沟斜疝患者采用分层局部浸润麻醉下疝囊高位结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时间35~75 min,术后8~14 h下床活动,均未使用止痛药物。住院时间4~6 d。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阴囊积液、补片排异反应等并发症。全部患者均获1~3年随访,尚未发现无复发病例。结论对成人患者,采用疝囊高位结扎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并发症少,特别适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腔镜单通道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对腹股沟斜疝患儿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2021-10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9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将患儿分为2组,每组48例。传统组实施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腔镜组行腹腔镜单通道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围术期指标。统计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第1天检测患儿的应激指标水平。结果 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儿的抗氧化能力(T-AOC)、生长激素(GH)水平均较术前降低,β-内啡肽(β-EP)水平较术前升高,其中腔镜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传统开放手术比较,腹腔镜单通道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以及患儿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且有助于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