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中,多数患者受益,但有少数患者并未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出现氯吡格雷抵抗(低或无反应性).通过简述氯吡格雷的作用与益处,以及临床心血管血栓事件,产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原因,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作用机制、治疗、处理措施,为研究氯吡格雷抵抗的预防、治疗及早期识别,减少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菲  姚依群 《医学综述》2014,(9):1635-1638
氯吡格雷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对血小板的抑制具有个体差异性,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后存在抵抗现象而仍有缺血事件的发生,因此明确抵抗的机制将使患者受益。氯吡格雷抵抗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认为基因多态性是一个重要原因。该文主要从氯吡格雷的吸收、活化和作用受体三方面的基因多态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李芹  肖践明 《医学综述》2009,15(9):1405-1407
临床已确立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保护作用,因为氯吡格雷可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上的受体结合,几项大型临床试验均显示它可以有效降低动脉内血栓形成事件发生的危险,但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并不能使所有患者受益,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即应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较多因素在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作用,如氯吡格雷剂量不足、药物药物的反应、基因多态性等。本文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即描述服用氯吡格雷而不能提供充分抗血小板作用的一种现象。氯吡格雷抵抗者血小板聚集率高,易发生心血管事件。本文对目前有关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可能发生的机制和解决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肖迎平  韩玮  魏玉杰 《医学综述》2013,19(11):2048-2051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血小板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在个体间具有很大差异,氯吡格雷抵抗是指血小板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或无反应,同时,氯吡格雷抵抗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方案,该文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机制以及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治疗策略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氯吡格雷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氯吡格雷抵抗的确切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其可能机制包括基因多态性、血小板活化因素、生物利用度差异、胰岛素抵抗与阿斯匹林抵抗因素、依从性与剂量因素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氯吡格雷抵抗的出现,已影响其疗效的发挥,该文就近年来氯吡格雷抵抗机制的新进展、新认识和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氯吡格雷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预防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栓事件发生的重要药物。近年来,随着氯吡格雷的临床广泛应用,其药物抵抗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对氯吡格雷发生抵抗的机制尚不甚明了,可能与基因多态性、代谢异常、药物的相互作用、并存疾病的影响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掌握氯吡格雷药物发生抵抗的机制,对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联合用药及药物替代等,有指导性意义,将使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8.
氯吡格雷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广泛。长期随访发现,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无反应或低反应,即存在药物抵抗现象。氯吡格雷低抗者的血小板聚集率高、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本文对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氯吡格雷抵抗的检测方法、原因及治疗对策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它是一种药物前体,经小肠内吸收和肝脏代谢转化为有活性的代谢物后通过阻断血小板膜P2Y2受体与ADP结合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服用患者都同等受益,近年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多数学者认为参与氯吡格雷代谢的CYP2C19等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密切相关.本文系统综述了氯吡格雷的药物代谢、吸收、转化特点以及近几年国内外在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中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的疗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体内需通过CYP450酶的转变而发挥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有效降低动脉内及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由于细胞色素P450酶系中起关键作用的CYP2C19酶存在基因多态性,使部分患者产生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即氯吡格雷抵抗.血小板聚集率高,抗血小板作用减弱,增加了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本文通过对氯毗格雷低反应的患者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指导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1.
朱华刚  贾若飞  孟帅  李响  杨铎  金泽宁 《河北医学》2014,(10):1631-1634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 TEG)评价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抵抗复杂PCI术后患者中的抗血小板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入北京安贞医院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复杂病变患者34例。所有患者经改良TEG法证实为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定义为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30%。将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负荷量180mg,随后改为90mg每天2次。出院1周后门诊复查TEG。结果:服用替格瑞洛后TEG显示ADP 抑制率从(21.5±5.0)%增加至(56.6±16.7)%(P<0.001),有85.3%(29例)的患者 ADP 抑制率>30%。结论:替格瑞洛能够有效提高氯吡格雷抵抗复杂PCI患者ADP诱导血小板聚合抑制率。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的作用.二者单用治疗心血管疾病易产生药物抵抗.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二药联用可以减少药物抵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同时,在治疗相关心血管疾病时安全性高,疗效确切,故二药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王曦  范利 《中国医药导报》2014,(18):159-161
氯吡格雷是减少血小板活性,阻止PCI术后患者缺血事件再发重要的药物治疗,但是很多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仍然出现了缺血事件,这是由于血小板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造成的,称为高残留血小板活性(HRPR),本文介绍了HRPR的定义、检测方法、临床结局和治疗成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吸烟和CYP2C19功能缺失性等位基因交互作用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连续募集2011年9月—2013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并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用光密度比浊法(LTA)测定氯吡格雷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SnaPshot法检测CYP2C19功能缺失性等位基因变异型。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吸烟和CYP2C19基因型交互作用对氯吡格雷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和治疗期间高血小板反应性(HPR)的影响。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500例患者,吸烟组203例(40.6%),非吸烟组297例(59.4%)。在非吸烟组,氯吡格雷治疗后的稳定血小板聚集率在CYP2C19*2携带者(*1/*2:43.24±19.39;*2/*2:53.52±19.88)和非携带者(*1/*1:37.91±19.12)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对后P值分别为P=0.029,P〈0.001);而在吸烟组中未见上述差异。非吸烟组中至少一个CYP2C19*2等位基因携带者与非携带者之间的HPR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OR:2.13,95%CI:1.23-3.72,P=0.008),而在吸烟组中未见上述差异(校正后OR:1.41;95%CI:0.65-3.04,P=0.387)。结论 吸烟和CYP2C19功能缺失性等位基因的交互作用能够影响ACS患者中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反应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是否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影响。方法既往明确诊断冠心病并坚持口服氯吡格雷1个月以上、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入住我院心内科的患者67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口服。观察分别在用药前、服用后7天及30天时ADP诱导检测血小板聚集水平,评估复方丹参滴丸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 67例患者试验过程中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及泌尿道出血等出血并发症出现,治疗前后常规检查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前、治疗7天和治疗30天时以ADP作为诱导剂检测的血小板聚集水平分别为(8.9±3.7)Ω、(4.2±3.1)Ω和(4.3±2.8)Ω,药物干预前后血小板聚集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水平,是氯吡格雷抵抗治疗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我科2005年6月至2006年9月确诊为ACS并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患者(治疗组)的临床资料,与40例我科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确诊为ACS采取单纯阿司匹林治疗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比较两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两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 5),且治疗组AR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S在采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功能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可明显降低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更有效的减少了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