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排泵抑制剂羰酰氰间氯苯腙(carbonyl cyanide m-chlorophenylhydrazone,CCCP)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影响.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71株大肠埃希菌对6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检测,用PCR技术检测受试菌株携带的acrA和acrB基因,用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定2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并对比加入CCCP前后的MICs值.结果 71株大肠埃希菌对3类6种抗菌药物耐药,其中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73.24%),对氨曲南耐药率最低(30.99%),耐药模式以多重耐药为主(52.11%);外排泵基因acrA和acrB在多重耐药菌株中阳性率高达91.89%和81.03%;加入CCCP前后多重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的MICs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主动外排泵抑制剂CCCP能够降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MICs.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住院脑卒中患者感染的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序列进行研究,了解其耐药现状,以指导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用药。方法从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按标准计算各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中介率、耐药率;对分离菌进行耐药基因PCR扩增,通过凝胶电泳记录结果。结果分离株大肠埃希菌对2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从高到低顺序为:TZP 100%、SCF 100%、IMP 100%、MEM 100%、AK 94.4%、ATM90.7%、FEP 90.7%、CAZ 83.3%、FOX 74.1%、NET 72.2%、K 61.1%、F 61.1%、CTX 51.9%、CXM 50.0%、TOB44.4%、KF 42.6%、CN 27.8%、OFX 24.0%、LEV 24.0%、NOR 24.0%、CIP 24.0%、PIP 14.8%。检测大肠埃希菌部分耐药基因,包括CTX-M-1基因、aac(3)-I基因、aac(3)-II基因、aac(6)-I基因、aac(6)-II基因、TEM基因、SHV基因、qnr基因、qacE△1-sull基因、VEB基因、PER基因以及CARB基因,其中CTX-M-1基因、TEM基因、SHV基因、aac(3)-II基因、qacE△1-sull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6.7%、29.6%、9.3%、7.4%和70.4%。结论住院脑卒中患者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并且耐药机制复杂,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ICU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病原特征,为患者临床治疗及耐药性发展控制提供指导。方法收集ICU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患者感染病原菌类型。培养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采用PCR扩增检测菌株的外排泵基因。结果 1 608例监测患者中,感染数为173例,感染率为10.76%。ICU住院患者主要分布在RICU、综合ICU、SICU、神经ICU、PICU、EICU、NICU、CCU,感染率分别为23.03%、17.79%、15.77%、12.30%、6.01%、4.27%、1.90%和1.87%。多药耐药菌在患者的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血液、皮肤软组织类、表浅切口、血管相关部位的感染率分别为34.02%、12.79%、3.38%、2.26%、1.92%、0.98%和0.97%。多药耐药菌在患者的痰液、血液、体液、脓液、尿液、其他标本的感染率分别为32.90%、3.74%、3.40%、2.69%、2.84%和7.83%。173例感染患者种共检出多药耐药菌180株。多药耐药菌类型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其他菌株,构成比分别为46.67%、13.33%、7.22%、17.78%、11.67%和3.33%。外排泵基因类型为adeA+adeB、adeB+adeC、adeA+adeB+adeC、mdfA+adeB+adeC、qacE△1+adeA+adeC、mdfA+qacE△1+adeB+adeC的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38%、4.76%、44.05%、26.19%、13.10%和9.52%。结论多药耐药菌感染的ICU住院患者主要分布于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主要检出部位为呼吸道,痰液是主要标本来源,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是主要病原菌类型。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外排泵基因分布广泛,可能导致多药耐药性发生,临床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大肠埃希菌在临床感染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理论参考。方法2013-05/2015-05山东省巨野县大义医院对210株临床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细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PCR法检测耐药基因分布情况。结果各种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 59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10株,占13.17%;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中段尿、痰液、分泌物、血液及咽拭子,分别占分离株构成比的30.48%、21.43%、19.05%、13.33%和5.71%;产ESBLs大肠埃希菌总检出率为60.95%(128/210),其中以痰标本检出率最高,为82.22%。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均为100.0%;对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头孢哌酮均敏感,总耐药率分别为1.9%、9.5%、9.5%和14.3%;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非产耐药性的大肠埃希菌。结论山东省巨野县大义医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高,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合患者病情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1株多耐药大肠埃希菌NB8株的遗传学背景。方法病原分离自2012年4月宁波市第一医院住院患者尿液,作16S rDNA和gyrA基因测序、BLASTn比对确认为大肠埃希菌,采用Illumina HiSeq与Ion Torrent PGM两种大规模并行测序仪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再行人工测序。最后NB8株和9株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结果多耐药大肠埃希菌NB8株全基因组测序得到一条推定的染色体序列,长4 550 369 bp (内含14个缺口),得到一条推定的质粒序列,长635 377 bp(内含33个缺口)。从NB8株全基因组数据中挖掘出了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多粘菌素的耐药基因,并挖掘出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的遗传标记,以及5大类外排泵基因。结论多耐药大肠埃希菌NB8株遗传学背景明确,主动外排机制增强也会导致或者增强NB8株的耐药性。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可以使细菌的耐药性得以快速传播,使受体菌表现为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临床分布以及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5年间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WHONET5.6软件和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7年共分离大肠埃希菌3 382株,主要分离自尿液、痰液、分泌物,分别为30.4%、28.6%、13.8%;其科室分布主要来源于重症监护室、肾内科、产科,分别为16.9%、11.8%、8.2%、;大肠埃希菌占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比例在6.9%~15.1%;7年间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在48.9%;发现亚胺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分离率为7.8%;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结论:加强大肠埃希菌细菌耐药监测,了解其耐药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止耐药菌株,尤其是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内科》2015,(5)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医院重点科室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各科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13~2014年医院重点科室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耐药率进行连续监测,采用WHO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提供的WHONET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3年在4个细菌监测重点科室的住院患者中,共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296株,占检出大肠埃希菌的51.8%;2014年共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640株,占检出大肠埃希菌的54.7%;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从高到低的科室依次为ICU、神经外科、血液科及呼吸科;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各重点科室住院患者中检出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神经外科、ICU和血液科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高,对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大于50%,而呼吸科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各抗生素的耐药率与其他科室比较相对较低。在各重点科室使用的抗生素中,耐药率10%的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唑、亚胺培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耐药率在10%~40%范围的有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妥布霉素。结论医院不同科室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不同;对于不同科室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住院患者,在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进行病原菌检测及细菌耐药性试验,根据医院动态病原菌监测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医院污水中多重耐药菌污染情况及其耐药基因和Ⅰ类整合子携带情况。方法采集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污水,使用16S rRNA测序和微量生化反应管鉴定细菌种属;采用PCR扩增耐药基因和Ⅰ类整合子基因盒,计算其检出率。结果根据16S测序和生化反应共分离鉴定出23株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显示23株大肠埃希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为62.5%(15/23),复方新诺明为56.5%(13/23),氨苄西林为56.5%(13/23)。所有菌株均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敏感。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率为56.52%(13/23)。PCR检测耐药基因携带率aadA1基因为100%,tetA基因为95.8%,aac(6')-Ib-cr基因为79.2%,CTX基因为70.8%,tetB基因为63.5%,Qnrs基因为58.3%,SHV基因为54.2%,qepA基因为41.7%,Sul基因为35%。所有菌株均不携带KPC基因、IMP基因和NDM1基因。有21株细菌检测到Ⅰ类整合子,其中11株细菌的整合子携带空基因盒。整合子携带的大多数基因盒编码DfrA和aadA基因,有1株细菌的基因盒编码OXA-1基因。结论医院污水中的大肠埃希菌存在多药耐药现象且Ⅰ类整合子携带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耐氧氟沙星的结核分枝杆菌中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及外排泵基因风坦两种不同耐药机制的作用。方法从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2007年全国耐药基线调查菌株库中挑选单耐氧氟沙星的菌株17株。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删似和gyrB突变情况。提取gyrA和gyrB无突变菌株的RNA后反转录并采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20个药物外排泵基因的表达量,对比菌株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结果,筛选可能与氧氟沙星药物外排泵的相关基因,并选用大肠埃希菌为模式生物构建表达载体,检测过表达目的外排泵蛋白的大肠埃希菌对氧氟沙星的耐药程度加以验证。结果在17株单耐氧氟沙星的菌株中,有4株(4/17)检测到gyrA突变,其中包括90位点突变1株及94位点突变3株,上述突变均表现为高浓度耐药,其MIC均不低于4μg/ml。在gyrA和gyrB未突变菌株中,通过real-timePCR检测发现在高浓度耐药的2株菌株中,Rv0933和Rv2938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低浓度耐药菌株,较对照株H37Rv转录水平高16倍和5倍。在对照组和转入pEASY-E1-Rv2938的大肠埃希菌中MIC均小于0.125μg/ml,而转入pEASY-E1-Rv0933的大肠埃希菌的MIC为2μg/ml。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gyrA耐药决定区基因突变与氧氟沙星高浓度耐药相关,PstB可能是氧氟沙星特异性的药物外排泵基因,其高水平表达与氧氟沙星高浓度耐药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与中青年病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抗感染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分别选取2015年1~12月住院的老年与中青年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方法进行ESBLs初步筛选和表型确证试验,对产ESBLs的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并对2个人群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病人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泌尿外科和普通外科,分别占14.42%和13.46%;中青年组病人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妇产科和普通外科,分别占21.00%和13.00%。老年与中青年病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90%,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敏感,耐药率为0。除氨曲南和头孢吡肟外,老年病人与中青年病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青霉烯类是目前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最有效的一类抗菌药物,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基因和消毒剂耐药基因qacE△1-sul1存在状况.方法 收集RICU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株,采用PCR方法检测8种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PER、DHA、IMP、VIM、OXA-23、OXA-24)和消毒剂耐药基因(qacE△1-sul1)共9种基因.采用多基因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多重耐药菌株亲缘性分析.结果 1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blaOXA-23阳性5株(31.25%),blaTEM阳性2株(12.50%),blaDHA 2株(12.50%),blaOXA-24 1株(6.25%),blaPER 1株(6.25%).blaSHV、blaIMP、blaVIM均未检出,消毒剂耐药基因检测qacE△1-sull阳性16株(100.00%).多基因聚类分析发现存在克隆传播现象.结论 我院R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基因,消毒剂耐药基因携带率高,聚类分析显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和Ⅰ类整合子标志物(qacE△1-sul1)存在状况.采用多基因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多重耐药菌株亲缘性分析.方法 收集RICU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33株,采用PCR方法检测8种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PER、DHA、IMP、VIM、OXA-23、OXA-24)和qacE△1-sul1基因共9种.应用多基因聚类分析法分析菌株亲缘性.结果 33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blaTEM阳性8株(24.24%),blaVIM阳性6株(18.19%),blaIMP阳性3株(9.09%),blaSHV阳性2株(6.06%),blaDHA阳性5株(15.15%),blaOXA-23,blaOXA-24,blaPER均未检出,qacE△1-sul1基因阳性28株(84.85%).多基因聚类分析发现存在克隆传播现象.结论 我院R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基因,以携带blaTEM基因为主.qacE△1-sul1携带率高,聚类分析显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病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原菌大肠埃希菌的药敏检测,以供临床治疗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肝病患者经腹水培养筛选出的74株大肠埃希菌,按照院内感染和非院内感染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菌株,采用Kirby—Bauer法检测药物敏感性。结果74株大肠埃希菌中,36株为院内感染,38株为非院内感染,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SBLs阳性株分别为21株(58.3%)和18株(47.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450)。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高,产酶大肠埃希菌呈多重耐药,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三代和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美唑敏感率高。除复方新诺明外,院内感染和非院内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素耐药率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无论院内感染还是非院内感染,引起重型肝病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常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素的耐药性明显较高,氟喹诺酮类药物、三代和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加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敏感率可提高,头孢美唑、亚胺培南可作为首选抗菌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多重抗药大肠杆菌中检测Ⅰ型整合子的携带率及其对细菌抗药性的影响。方法用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奶牛场、猪场和肉鸡场的565株大肠杆菌,测定其对15种抗生素的MIC;用PCR扩增其中91株多重抗药性(最少耐3种抗生素)菌株的Ⅰ型整合酶基因及抗药基因盒。结果565株大肠杆菌仅对头孢噻呋、阿米卡星和硫酸粘菌素的抗药率低于50%,其余药物均表现出较高抗药率,且几乎所有细菌都对3种以上抗生素具有抗性。91株多重抗药大肠杆菌Ⅰ型整合子的平均检出率为83.52%,大多数整合aadA基因和dhfr基因,抗药性基因携带率为43.42%。结论Ⅰ型整合子对细菌多重抗药性的产生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是临床细菌多重抗药性监测在基因水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衡水地区大肠埃希菌的药敏情况以及qnr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15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其MIC50和MIC90;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qnr基因。结果15种抗菌药物中仅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大肠埃希菌敏感,245例大肠埃希菌中检出5株存在qnrB基因,占2.O%,1株存在qnrS基因,占0.4%。结论我院检出的大肠埃希菌存在多重耐药。少数菌株中,存在qnrB和qnrS基因,临床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犬源耐药性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方法 采集犬的肛拭子样品191份,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分群;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氨苄西林、多粘菌素B等13种抗生素药敏检测及耐药谱分析。结果 从样品中分离鉴定出254株大肠杆菌。细菌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对阿米卡星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77.56%,75.98%),对美洛培南和多粘菌素耐药率较低(3.54%,3.94%);其中187株菌表现为对3类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表型(73.62%),仅有8株菌对13种药物都敏感(3.15%);宠物犬携带的大肠杆菌耐药率比工作犬更高。结论 研究获得了犬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基本流行病学数据,检测到了对6类12种抗生素耐药的泛耐药菌,首次发现了对包括多粘菌素在内的全部7类抗生素耐药的超广谱耐药犬源大肠杆菌,为深入研究动物源耐药性产生与传播机制以及指导伴侣动物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时期住院肺结核患者初始耐药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住院肺结核患者初始耐药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初治肺结核患者制订合理化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北京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1986年—1988年(设为I组)及2004年—2005年(设为Ⅱ组)住院的初治肺结核患者初始耐药情况。结果(1) 初始耐药率:Ⅰ组患者为27.2% (25/92),Ⅱ组为39.6%(65/164),2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45);(2) 初始耐多药率:Ⅰ组患者为1.1% (1/92),Ⅱ组为15.9%(26/164),2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7,P=0.00023)。结论住院肺结核患者初始耐药、耐多药呈上升趋势,提示临床医生针对初治患者也应行结核菌培养及药敏检查,及时发现初始耐药尤其是耐多药患者,选用敏感药物制订个体化初治方案,以减少延误,及早治愈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志贺菌耐多药相关基因(T1C4)水平转移进行验证,并对其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进行初步判定。方法培养已筛选出的包含T1C4基因片段的阳性克隆,提取其质粒,PCR扩增T1C4基因片段、纯化、制备探针,与志贺菌敏感株SS23、志贺菌耐多药转移株(ST11)、大肠埃希菌耐多药株(E667)的基因组DNA和质粒DNA进行斑点杂交。采用药敏纸片法研究含T1C4基因片段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结果应用PCR方法可以从ST11和E667菌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T1C4基因片段,而SS23菌株不含该基因片段;应用T1C4基因探针进行斑点杂交显示,ST11和E667菌株的全基因组和质粒DNA均可显示杂交信号,而SS23菌株的基因组和质粒DNA均不产生杂交信号;14种药物的药敏试验表明,含有T1C4基因的大肠埃希菌(DH5α)对四环素、先锋V、头孢噻吩、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等五种药物的抑菌环直径明显小于(相差3mm以上)不含T1C4基因的DH5α菌株。结论 T1C4基因片段为ST11菌株从E667菌株获得,且存在于两菌株的质粒上;T1C4基因可能介导细菌对多种药物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