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颌磨牙半牙切除术后固定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采用下颌磨牙半牙切除术治疗的患者30例,共30牙。于术后采用单端固定桥治疗、双端固定桥治疗以及单冠修复治疗。并于治疗后第3个月、第6个月以及1年后对患者的牙齿情况进行复查。结果:患者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以及1年后的满意率逐年降低(P<0.05)。结论:下颌磨牙半牙切除术后固定修复可以有效的保留患者的牙齿情况,提高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3.
临床经常见到下颌第一磨牙部分牙根或是有严重的根尖周病变,或是牙根纵裂,或是牙冠龋坏达到龈下,此类病例多采取拔除患牙义齿修复.但是牙根的保存和修复,对保留牙周本体感受器、维持牙槽骨丰满,为修复提供支持和固位具有重要意义[1].此类病例,可采取半牙切除术,将病变牙根连同相应牙冠一并切除,保留的健侧牙根完善根管治疗后进行桩核冠修复,恢复咀嚼功能.近年来,我科采用半牙切除联合桩核冠修复下颌第一磨牙,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由于磨牙龋坏长期未及时治疗而引起根尖周炎症,甚至引根分叉炎症,严重的形成牙周袋,许多患者由于考虑治疗复杂而将牙齿拔除,但磨牙缺失影响咀嚼,本科采用半牙切除术保留健康牙根,再作桩冠或固定桥修复。 相似文献
5.
赵艳英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0(2):155-156
目的探讨下颌第一磨牙牙半切术后对保留牙根的治疗与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56颗牙行半切术,对保留的牙根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3个月后,行单端固定桥修复。结果经6个月-4a的观察,52颗修复成功,2颗牙根内根管钉出现不同的松动,1颗牙槽骨吸收致松动而拔除,1颗根折拔除。成功率92.85%。结论下颌第一磨牙牙半切术后,采用单端固定桥修复,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牙半切除术联合后续修复在下颌后磨牙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牙科收治的30例根管治疗无效但具有保留价值下颌后磨牙患者进行研究.患者进行牙半切除术治疗及后续修复.观察治疗前后牙周情况,治疗7 d、14 d、28 d患牙情况、术后疼痛反应、肿胀度.结果 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低于治疗...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 1996年 3月开始 ,对 5 4颗牙半切术后的磨牙 ,分别行铸造全冠、联冠和固定桥修复 ,经四年随访 ,取得满意的结果。1 病例选择1) 选择符合条件的患者 5 4例 ,其中男 2 9例 ,女 2 5例 ,年龄 19~ 70岁 ,共 5 4个患牙。 6 13个 ,62 8个 ,74个 ,79个 ;牙周组织状况 :牙周组织完全健康 4 4例 ,Ⅰ度松动 10例 ;单冠 (包括桩核金冠 ) 8例 ,联冠 11例 ,固定桥 35例。2 ) X片检查 :计划保留的牙根必须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 ,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 1/ 2 ,根尖周无明显阴影。3) 牙半切术后 2~ 3个月 ,复诊无自觉症状无叩痛 ,松动不超过Ⅰ度… 相似文献
8.
下颌第一恒磨牙是最主要的咀嚼单位,临床上下颌第一恒磨牙患牙周病几率高.以往是整颗牙拔除,近几年,随着牙半切技术的发展,去除病变严重的近中半颗牙或远中半颗牙后,进行卫生固定桥修复.2005~2006年,我院实施此术式,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牙半切术后固定桥修复的咀嚼功能。方法选择15例部分牙根病变严重需行牙半切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行固定桥修复患牙的牙体缺损。以患侧修复前及健侧为对照,检测患侧固定桥修复1个月时的咀嚼效率。结果患侧行固定桥修复1个月时的咀嚼效率明显高于同侧修复前(P<0.01)。与健侧比较,患侧行固定桥修复1个月时的咀嚼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牙半切术后采用固定桥修复,能够切实有效的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致邻近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下颌第三磨牙的预防性拔除及邻近磨牙防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因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龋坏同时伴有相邻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100例,拍摄X线曲面断层片,评估患者性别、年龄、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方向、阻生角度、第二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CEJ)与第三磨牙近中CEJ距离等因素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卡方检验和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阻生角度和CEJ距离这3个因素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阻生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岁以下(OR=6.781,95%CI=1.937~23.732,P=0.003)阻生角度在40°~70°之间(OR=13.241,95%CI=3.106~56.442,P=0.001)容易发生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结论:年龄和阻生角度是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致邻近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小于30岁,阻生角度在40°~70°之间的下颌第三磨牙应该尽早预防性拔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ICR小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的发育时序特点,为使用小鼠研究牙齿发育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分别取E(胚胎)11.5、E12.5、E13.5、E14.5、E15.5、E16.5、E17.5和E18.5 d的胎鼠和PN(出生后)2 d的新生小鼠的头部或下颌骨,固定脱钙包埋后行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在显微照相系统下进行观察记录,分析ICR小鼠磨牙牙胚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E11.5 d为牙胚发育始动,E12.5 d牙胚向蕾状期过渡,E13.5 d进入蕾状期,帽状期为E14.5~E15.5 d,钟状期开始于E16.5 d,出生后2 d牙体硬组织开始逐渐形成。结论 ICR小鼠胚胎11 d至出生后第2天是研究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发育机制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7):47-50
目的 研究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后,用正畸的方法前移下颌第二、第三磨牙关闭缺牙间隙的过程与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9年6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接受治疗的20例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治疗前后下颌第二、第三磨牙轴倾度以及牙根长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第一磨牙缺失间隙均关闭,磨牙关系恢复到Ⅰ类关系,牙根有少量吸收。治疗前后下颌第二、第三磨牙轴倾度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二、第三磨牙牙根长度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立前移下颌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关闭下颌第一磨牙缺失间隙是切实可行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牙根的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截冠留根法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时对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影响。
方法选取62例要求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患者(智齿牙根尖与下颌管连结),按照拔除方式不同分为截冠留根组与传统拔牙组,比较2组术后1周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出血率、术后疼痛时间及患者满意度,观察2组术后18个月感染发生率,观察截冠留根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术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断根移位情况。
结果2组术后1周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冠留根组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传统拔牙组(P<0.05);截冠留根组术后疼痛时间短于传统拔牙组(P<0.01);截冠留根组患者满意度优于传统拔牙组(P<0.05);2组术后18个月之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断根移位(0.51±0.06) mm,术后6个月移位(1.14±0.13) mm,术后12个月移位(1.48±0.17) mm,术后18个月移位(1.50±0.18)mm,趋于稳定,21例经二次手术拔除断根。
结论截冠留根法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可减轻对下牙槽神经损伤,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获得其满意,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体下颌第一磨牙在分别承受静载和冲击载荷下的力学响应.方法:结合三维激光扫描、逆向工程、三维有限元分析等技术,建立了人体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在不同加载方案下的全场应力分析,并通过Mohr强度理论对牙体进行了校核.结果:下颌第一磨牙在两种不同载荷下的应力分布基本相同.最大静载荷下牙体硬组织的最大Mohr应力值小于拉伸极限强度.冲击载荷下的牙体硬组织的最大Mohr应力值相当于静载荷下的应力值乘以大于1的冲击系数.结论:对于牙体,冲击载荷下的力学响应比静载荷下的更显著,但牙周膜可以起到缓冲冲击载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Dental implant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use of implant-supported fixed bridges with cantilevers has been controversia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the mandibular anterior implant-supported fixed bridges with a cantilever. Method Thirty-three patients (15 males, 18 females; mean age, 42.6 years; range 20-54 years) with two missing anterior mandibular teeth had single implant-supported fixed bridges with a cantilever. Clinical examination was recorded and radiographs were taken. The mean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30 months (15-44 months). Results All implants survived. Loosening or fracture of the prosthesis was not observed. All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treatment. The mean bone resorption values after 12, 24, and 36 months of implant loading were 0.94, 1.18 and 1.35 mm respectively. The changes of gingival papilla height ranged from 0 to 0.5 mm.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1-year and 2 or 3 years restoration groups regarding the average gingival height changes (P 〈0.05). Conclusion After careful and precise selection of patients, restoration with a single implant-supported fixed bridge with a cantilever can be recommended if two anterior mandibular teeth are missing.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单侧第三磨牙伸长对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采用ARCUSdigmaⅡ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分别记录56例单侧第三磨牙伸长患者(上、下颌各28例)下颌边缘运动轨迹,并以28例正常牙合下颌边缘运动轨迹作为对照。结果①上颌第三磨牙伸长组(A组)向正常侧运动范围与对照组(C组)不同(P<0.01),且A组向伸长侧运动范围与正常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三磨牙伸长组(B组)前伸运动范围小于C组(P<0.01)。②髁突运动最大差数(MRC):A组在开口运动(前后向)、前伸运动(垂直向)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在前伸运动(前后向)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C组切点运动轨迹较规则流畅;余两组则明显突兀,多呈台阶状,波动幅度较大。结论单侧第三磨牙伸长对切点边缘运动范围、运动轨迹特征、双侧髁突运动对称性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新疆不同民族青年下颌智齿萌出及阻生情况。 方法:分别测量汉、维吾尔、哈萨克、锡伯族共 190 7人一侧下颌体长度及第二磨牙后间隙的距离 ,并调查其下颌智齿阻生率。结果:不同民族青年下颌智齿阻生率不同 ,汉族青年第二磨牙后间隙的距离与各少数民族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汉族青年一侧下颌骨长度小于各少数民族一侧下颌骨长度。 结论 :下颌智齿萌出与下颌骨的长度有一定关系 ,特别与第二磨牙后间隙的距离密切相关 ;汉族青年下颌智齿阻生率明显高于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