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分次手术植皮与一次手术植皮的临床效果及愈后结果。方法选择78例TBSA≤30%深度肢体烧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A组43例,应用分次手术治疗深度烧伤创面,即第1次削痂手术后,创面覆盖异体皮或人工水凝胶敷料,3~7d后再次行创面扩创+自体皮覆盖术;B组35例,削痂后创面立即覆盖自体皮;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在皮片成活率、创面感染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瘢痕增生发生率的差异,以及病人在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上的差异。结果分次手术组(A组)皮片成活率高于一次手术组(B组)(P<0.01),创面感染发生率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血肿发生率、瘢痕增生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1)。A组病人住院天数比B组病人平均长(5.3±1.2)d,住院费用也有少量增加。结论在中小面积深度烧伤分次手术可以有效的提高皮片成活率,减少皮片下血肿发生率和瘢痕增生发生率;但是病人病程延长,费用增加。一次手术植皮可以缩短病人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如果手术中病人创面间生态较少,也可以一次手术植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烧伤外科深度创面修复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科行深度创面修复手术的210例患者(共312处创面)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创面病损因素分为热力烧伤组142处创面、特殊烧伤组(包括电烧伤、化学烧伤、热压伤)94处创面和非烧伤组(包括外伤、手术后创面及各种非烧伤的慢性难愈性创面)76处创面。根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36处和非早期手术组276处,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一期修复组263处和延期修复组49处,根据不同创面分为非难愈性创面组129处和难愈性创面组183处。比较各组间再手术率和创面愈合效果的差异。结果本组64处创面行缝合术,300处行皮片移植术,42处采用各种皮瓣修复,31处行异种皮覆盖术、负压持续吸引及清创术。其中125处创面手术为再手术,包括71处创面计划再手术和54处创面非计划再手术。特殊烧伤组非计划再手术率明显低于热力烧伤组和非烧伤组(P0.01),难愈性创面组的计划再手术率和非计划再手术率均明显高于非难愈性创面组(P0.01)。除5处缝合伤口经再手术7次愈合,余缝合伤口均正常愈合。皮片愈合优、良、差者分别为191、66和43处。皮瓣愈合优、良、差者分别为33、5和4处。早期手术组皮片愈合效果明显优于非早期手术组(P0.05),延期修复组皮片愈合明显优于一期修复组(P0.05),非难愈性创面组皮片愈合效果明显优于难愈性创面组(P0.01)。组间皮瓣愈合效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病因分组后,仅热力烧伤患者非难愈性创面组皮片愈合明显优于难愈性创面组(P0.01)。结论合理选择皮片或皮瓣修复深度创面是取得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早期皮片手术、延期皮片手术和非难愈性创面皮片手术的疗效较好。积极开展非早期手术和一期修复手术,重视难愈性创面手术,可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eek微型皮片植皮技术在成批烧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2年2月-2015年2月,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成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64例。其中32例患者创面进行Meek微型皮片移植修复,32例患者创面进行微粒皮移植。比较两组使用自体皮肤面积、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7d移植皮片成活率及治疗2周创面完全愈合率。结果:Meek植皮组患者使用自体皮肤面积明显小于使用微粒植皮组,术后2周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微粒植皮组,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微粒植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eek植皮组患者创面愈合后半年瘢痕增生明显轻于微粒植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皮片成活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ek微型皮片移植是成批救治烧伤中较为理想的皮片移植技术,能明显节省自体皮源,且缩短了创面愈合周期及住院天数,提高了创面愈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在改善面、颈部瘢痕中的应用,探讨其改善面、颈部瘢痕外观与皮肤组织质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2月笔者科室收治的面颈部瘢痕患者40例,进行自体纳米脂肪填充术,运用肿胀麻醉技术在患者腰腹部、大腿外侧抽取脂肪,通过清洗、静置去除多余油脂及肿胀液后进行纳米技术处理,得到的纳米脂肪填充至患者额部、面颊部、颈部瘢痕处。术前进行围手术期宣教,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进行创面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纳米脂肪移植的存活率是整个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协助保障手术的成功。结果:40例患者纳米脂肪填充术后愈后良好,满意度高。面颈部瘢痕质地变软,3个月后瘢痕颜色变浅,且未凸出于皮肤表面,个别痤疮所致的瘢痕皮肤肤质也变得细腻有光泽,痤疮凹陷及颜色变浅,炎症减轻。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血肿等并发症,且术后填充部位均未出现团状或条索状硬结。结论:纳米脂肪填充术具有创伤小、受区形态均匀自然、可终生存活等优势,术后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面、颈部瘢痕,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对烧伤后期瘢痕整形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于笔者医院进行治疗的95例烧伤后期瘢痕整形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6)。观察组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自体中厚皮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二次手术率、皮片成活率、瘢痕评分、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及术后瘢痕增生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二次手术率、创面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皮片成活率、10d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柔软度、血管分布、厚度及色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重度、中度增生显著低于对照组,轻度增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行烧伤后期瘢痕整形修复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面颈部瘢痕的效果。方法采用单个或多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46例面颈部瘢痕患者的面颈部正常皮肤下,经注水扩张后,再将扩张的皮肤软组织合理转移到要修复的瘢痕区整形缝合。观察术后皮瓣成活率、皮肤色泽、瘢痕恢复情况和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结果 46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面部扩张器埋置术后感染,3例出现面部皮瓣下血肿,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对手术效果无影响,并发症发生率为10.87%。无扩张失败终止治疗病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面颈部局部皮瓣转移后血运、色泽正常,外形良好,无功能障碍,面颈部为线状瘢痕,较为平整,无增生性瘢痕出现。结论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面颈部瘢痕,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是皮肤烧伤整形外科中修复创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脂肪脱细胞基质(decellular adipose matrix, DAM)联合皮肤移植手术治疗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取健康中青年女性腹部、大腿部吸脂术后废弃的颗粒脂肪,提取DAM;在3头猪的背部建立全层皮肤缺损的创面,分成空白对照组和DAM实验组(A、B、C组),实验组分别采用1 mm、2 mm、3 mm的DAM联合自体皮肤移植对缺损创面行一期治疗。结果术后14 d移植皮片成活率:空白对照组(98.1±0.3)%,A组(96.5±1.1)%,B组(89.9±3.9)%,C组(45.3±5.5)%。术后28 d,A、B组创面平坦,颜色淡红或近似正常皮肤,表面光滑,外观平整,触之柔软,皮肤可捏起;而空白组、C组的创面表面皱缩不平,与基底粘连更明显,触之较韧、不易捏起。组织学显微镜观察见愈合创面皮肤结构完整,基质材料完全重塑,实验组Ⅰ型、Ⅲ型胶原的比值较低。结论 DAM联合自体皮肤移植一期手术可促进猪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且修复后的创面质地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中厚皮片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0月在笔者医院行慢性创面修复的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2),对照组给予刃厚皮片移植修复,观察组给予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皮片成活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温哥华瘢痕评分及术后1d、术后5d视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总有效率均高于90.00%,且两组手术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片成活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柔软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5d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厚皮片对慢性创面进行修复,皮片存活率较高,瘢痕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面颈部扩张器埋置术中,应用生物蛋白胶辅助创面止血以降低血肿发生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科2006~2007年的40名面颈部软组织扩张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用药组术中应用生物蛋白胶对创面辅助止血.观察分析两组术后引流液量等指标.结果:用药组术后扩张皮瓣下引流液量和血肿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对扩张器后期扩张无影响,无任何副作用发生.结论:应用生物蛋白胶对创面辅助止血可明显减少面颈部扩张器置入后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瘢痕整形中特别是大面积烧伤后形成瘢痕影响功能需行植皮手术整形的新方法。方法:对于深度烧伤后形成瘢痕需行切除植皮改善美观及功能的患者,Ⅰ期行瘢痕切除后人工真皮(皮能快愈敷料即皮耐克)移植术。2~3周后Ⅱ期手术:去除皮耐克硅胶膜行自身刃厚皮片移植。结果:皮片移植均存活,创面外观满意,供皮区轻度色素沉着,无瘢痕增生。结论:皮耐克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在瘢痕整形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7年3月—2010年8月采用原位全厚皮片回植方法治疗的62例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多聚乙烯醇明胶海绵覆盖回植皮片、持续负压封闭吸引(负压引流组)35例,传统敷料加压包扎覆盖回植皮片(敷料加压组)27例。观察两组术后皮片成活情况、创面感染率和创面愈合效果,记录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负压引流组中有31例回植全厚皮片全部成活,皮片成活率88.6%,余4例皮片存活面积〉95%,;2例遗留创面感染,感染率5.7%;平均住院时间(12.3±5.4)d。敷料加压组全部成活18例,皮片成活率66.7%,余9例皮片成活面积〉75%;6例遗留创面感染,感染率22.2%;平均住院时间(19.7±8.3)d。对两组皮片成活率、创面感染率和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换药或二次手术植皮后,撕脱创面均愈合。结论与常规敷料加压包扎技术比较,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提高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创面植皮的成活率,降低感染率,缩短住院天数,是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难以加压固定的特殊部位应用封闭负压技术进行植皮区固定,并观察术后效果,为提高特殊部位植皮成活率提供更好的选择。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选取105例颜面部、颈部、腋窝、下腹部,会阴等处瘢痕切除松解后需行植皮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封闭负压固定法或传统加压包扎固定法,观察并比较两组间植皮成活率、术后平均换药次数、二次手术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术后封闭负压固定组植皮成活率高于加压固定组(98%vs.92%,P<0.05),术后平均换药次数减少(2.5±0.8 vs.4.3±0.7,P<0.01),二次手术率降低(1.8%vs.6.2%,P<0.01),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4.5±1.3 vs.6.7±1.1,P<0.05)。经3个月以上随访,封闭负压固定组皮片外观及功能均达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结论:对难以均匀加压及固定的特殊植皮区域,选择封闭负压技术,方法简便易行,能起到良好的加压、固定和引流作用,有效的提高了植皮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部Ⅲ类切口采用全层缝合法与传统分层缝合法关腹的效果,以指导其临床应用。方法 2004年4月~2011年3月行急诊开腹手术且符合Ⅲ类切口标准的患者298例,观察组162例采用全层缝合法关腹,对照组136例采用分层缝合法关腹。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0.9 vs.129.7,90.8 vs.115.3,P>0.05)。观察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22.2%vs.11.0%,P<0.05),术后早期(48 h内)下床活动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38.3%vs.72.1%,P<0.01),平均拆线时间延长(15.4 vs.8.4,P<0.01)。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1例(13.0%),对照组50例(36.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切口感染、全层裂开、窦道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切口脂肪液化、切口疝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存在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时间长,肥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两组术后各种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层缝合能降低腹部Ⅲ类切口感染、窦道形成、全层裂开的发生率,但拆线时间延长,术后疼痛感更明显,早期下床活动者减少,更适用于存在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时间长,肥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女性前位痔的手术方式,将100例女性前位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外剥内扎加弧形切口皮桥游离术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外剥内扎术治疗。结果显示,两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创口愈合时间(12.5±2.3)d,术后发生肛门水肿8例,残留皮赘1例,术后1年复发1例;对照组创口愈合时间(21.7±3.9)d,术后发生肛门水肿38例,残留皮赘23例,术后1年复发12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外剥内扎加孤形切口皮桥游离术治疗女性前位痔具有缩短创口愈合时间、减少术后残留皮赘及水肿、降低痔复发率、肛门整齐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围手术期处理对HIV阳性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到2014年2月,本研究收集49例骨科HIV阳性合并闭合性骨折患者(治疗组)及68例HIV阴性闭合性骨折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给予钢板螺钉、髓内钉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组通过围手术期应用营养支持、免疫调节药物、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术中精细操作规范手术程序等处理;观察组仅给予一般围手术期处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骨科并发症、HIV/AIDS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其治疗前后白细胞、血红蛋白和CD4^+T淋巴细胞等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总结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结果49例HIV阳性患者中四肢骨折36例(占73.46%),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10例(20.41%),多发骨折3例(6.12%)。给予早期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39例(占79.59%);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7例(14.29%);脊柱骨折行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10例(占20.41%)。经过特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除1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不良,其余全部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发生机会性感染1例,无骨感染,无术后死亡、无其他严重骨科并发症(如肺栓塞、骨不愈合或慢性骨髓炎等)。对照组患者术后仅3例切口延迟愈合,无切口感染、骨感染,无术后死亡及严重骨科并发症。治疗组(15例营养不良患者)予营养支持、免疫调节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血红蛋白等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HIV阳性闭合性骨折患者,通过合理术前评估、优化围手术期处理措及适当的手术方式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并手术切除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并手术切除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经验。方法:本组287例患者,其中血管瘤134例,血管畸形153例。先用平阳霉素混合液进行瘤体腔内注射,每一进针部注入2-3ml混合药物。对血管瘤患者行多点注射,至瘤体稍发白为宜。一般经3~5次注射后进行手术治疗。对部分未能完全切除或完全切除后有可能导致严重继发畸形的患者,则于术中和术后继续应用平阳霉素治疗。结果:205例经平阳霉素注射后直接切除治愈(71.43%),72例经术后3~5次注射治愈(25.09%),有效8例(2.79%),无效2例(0.70%),总治愈率为96.52%。注射平阳霉素后发热21例,局部溃疡形成8例,术区血肿7例,伤口边缘局部愈合不良5例,经换药、血肿清除、对症处理等未影响最终治疗效果。结论: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并手术切除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提高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反取皮和直接反取皮治疗开放性创伤截肢创面的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6月,应用随机单盲法对收治的60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截肢患者分别采用一期VSD联合反取中厚皮片植皮(试验组,30例)与一期单纯反取中厚皮片植皮覆盖截肢创面(对照组,30例)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截肢部位、皮肤缺损面积、术前白蛋白指数及受伤至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截肢后剪除多余残肢皮肤应用皮鼓取皮制成中厚交错筛网状皮片,植于截肢创面,表面用VSD覆盖,24 h不间断吸引持续7~10 d;对照组截肢后直接行反取中厚皮片覆盖创面,术后常规换药。结果试验组患者于术后平均8 d去除VSD装置。试验组皮片存活率(90.0%)、创面感染率(3.3%)及再截肢率(0)、换药次数[(2.0±0.5)次]、住院时间[(12.0±2.6)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分别为63.3%、20.0%、13.3%、(8.0±1.5)次、(18.0±3.2)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末次随访时,试验组瘢痕面积、瘢痕分级及创面两点辨别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残肢均未见明显肿胀;术后试验组患肢疼痛发生率、残肢长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患肢残端形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残肢与健侧相比较,均存在肌肉废用性萎缩、肌力下降,各组健侧与患侧肌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反取中厚皮片比较,VSD联合反取中厚皮片能够一期关闭截肢创面并对创面进行引流,降低感染发生,促进皮片与创面良好贴附,提高了皮片存活率,降低了截肢平面,利于假肢佩戴,是一期处理截肢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垂直进针和45°斜向下进针时经皮肾活检的取材质量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成都市核工业四一六医院肾内科2003年4月至2012年4月203例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进针方向将患者分为2组:垂直进针组(A组)79例,45°斜向下进针组(B组)124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取材质量(单次取材长度、切片包含肾小球数均值和取中皮髓交界处患者比例)和安全性(皮下血肿发生率、镜下血尿发生率、血红蛋白下降患者比例).结果 两组单次取材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9±0.09)cm比(1.08±0.05)cm,P>0.05].B组切片中肾小球数[(24±4)个比(15±6)个,P<0.05]及取中皮髓交界处患者比例多于A组[67.7%(84/124)比17.7% (14/79),P<0.01].B组镜下血尿发生率[23.4% (29/124)比37.9% (30/79)]和血红蛋白下降比例[4.8% (6/124)比15.2% (12/79)]均低于A组(均P<0.05),两组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5°斜向下进针不仅可提高肾活检的取材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三种手术方式及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且定期随访的13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组、前路内固定组);76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术(B组、后路内固定组);29例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C组、后路内固定组)。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前后血沉以及两种内固定的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内固定失败发生率。结果随访14~36个月,平均(18.2±8.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平均手术时间,A组、C组明显短于B组(P0.05),A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术中出血量,A组明显少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平均住院天数、手术前后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内固定植骨融合时间、内固定失败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后路内固定组后凸畸形矫正及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优于前路内固定组(P0.05)。结论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后凸畸形矫正情况上存在差异,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开放TEP与传统前入路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传统前入路和开放式TEP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方法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对165例腹股沟疝患者分别沿用传统前入路和开放式TEP术式行无张力修补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平均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治疗费用以及近、远期并发症和术后不适等指标,以评价开放式TEP术式修补腹股沟疝的疗效。结果前入路组随访时间平均为(20.5±1.5)个月,开放TEP组(21.6±1.8)个月,完成随访率为98.79%。前入路3例1年后复发(3.66%),开放TEP组1例术后1年半后复发(1.20%),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恢复正常活动时间、疝复发率和尿潴留发生率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腹股沟区疼痛、血清肿、阴囊水肿、切口感染、神经感觉异常和缺血性睾丸炎等近、远期并发症开放TEP组明显少于前入路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开放TEP修补腹股沟疝可明显减少各种并发症和术后不适的发生率,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