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疟原虫所致的宿主红细胞血红蛋白分解代谢可释放出原虫所需的氨基酸前体,但亦释放大量有潜在毒性的血红素。裂殖体杀灭剂氯喹与游离血红素紧密结合,并浓集于原虫食物泡内。为了进一步了解宿主-原虫的血红素代谢,本文比较了伯氏疟原虫氯喹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测进入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较敏感株低的原因是受阻于感染的红细胞,还是疟原虫自身,以及抗氯喹疟原虫是否具有快速排出氯喹的特点。方法:给两株感染小鼠ig氯喹,用高压液相(外标法)检测感染红细胞和疟原虫中的氯喹量。结果:ig氯喹4.06 mg/kg与400mg/kg氯喹3h后,敏感株感染红细胞和抗氯喹株感染红细胞中的氯喹量无明显差异,而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两个剂量组分别较敏感的低54.0%与42.1%(P<0.001)。比较ig氯喹3h与7h后疟原虫积聚的氯喹量,敏感株两者相同,抗性株7h后不仅无明显减少,相反地上升(0.452±0.079nmol/mg蛋白与0.559±0.124nmol/mg)蛋白(P<0.02)。结论:进入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低,其受阻部位是在疟原虫本身而不是在感染的红细胞,未发现抗氯喹疟原虫快速排出氯喹。  相似文献   

3.
氯喹、奎宁、阿的平以及有关药物仅对降解血红蛋白的疟原虫才有效。这一事实促使人们检测血红蛋白降解产物高铁原卟啉I(?)(FP)在氯喹作用方式中的作用。实验显示FP对氯喹有一种恰如其分的亲和性(解离常数大约为10~(-8)M)并且对氨酚喹、阿的平、奎宁和甲氟喹有特异性,所以FP被认为是抗疟药的高亲和性受体。而且FP及其氯喹复合物可削弱细胞膜维持阳离子梯度的能力,对正常红细胞、伯氏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都有溶解作用。溶解所需的FP量还不到红细胞血红蛋白所含血红素的0.1%。最近的实验表明,疟原虫内的FP和胞浆中的某些血红素螯合物形成暂时性的无毒性复合物。其复合物中的FP能与氯喹发生反应。因此氯喹和有关药物可能是通过脱去血红蛋白螫合物中的FP并形成有毒性作用的药物——FP复合物而发挥抗疟作用的。此外,从血红蛋白中释放的FP,无论是自发的还是由氧化性药物引起的,都可导致溶血和保护海因茨体(Heinz body)溶血性贫血病人免受疟疾感染。  相似文献   

4.
氯喹抗药性的分子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喹是治疗和预防疟疾最有价值的药物。它的药理学作用靶点是血阶段疟原虫的食物消化泡。其作用过程普遍认为氯喹与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后所释放的血红素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一氯高铁血红素(Hemin),因此阻止了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形成无毒的疟色素(Hemozoin)。通过这样的过程,产生一种游离基团,破坏疟原虫食物消化泡内的各种酶,如磷酸脂酶、蛋白酶和脑膜。然而,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是如何改变了这一过程却知之甚少。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其药理学作用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本文对氯喹抗药性的分子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5.
探讨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红细胞内期虫体在宿主体内消亡的机制。电镜观察感染伯氏疟原虫 (Plasmodiumberghei)氯喹抗性 (RC)株和药物敏感 (N)株小鼠肝脏内白细胞和疟原虫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感染N株小鼠的肝脏内未见白细胞增生、浸润 ,感染RC株小鼠肝脏的门管区和血窦内可见大量单核 巨噬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生、浸润 ,并伴有大量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滞留。活化的单核 巨噬细胞和感染疟原虫红细胞的表膜相互粘附 ,大量和吞噬细胞直接接触或未接触的感染疟原虫红细胞内的虫体出现危机状态。偶见巨…  相似文献   

6.
抗疟药氯喹是人类生产的最成功的抗微生物药物之一,并已在公共卫生方面发挥了巨大而有益的作用。然而经近半个世纪的应用之后,我们对氯喹如何在分子水平发挥作用及某些疟原虫株如何对它产生抗性仍不了解。Slater和Cerami令人信服的发现表明,氯喹对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存所必须的血红素解毒酶产生干扰。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迅速增殖所需的营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在疟色素形成和致病性上的差异。方法:用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分别感染IRC小鼠。实验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C),氯喹治疗对照组(CC),N株感染组(N),RC株感染组(RC)和RC株感染加氯喹治疗组(RCC),比较各组间末梢血中疟原虫的形态、原虫血症、肝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N组肝细胞损害较严重,细胞内线粒体肿胀融合,溶酶体增多,肝血窦内疟原虫少见。RC组炎症反应较突出,主要为单核细胞浸润以及枯否细胞活跃,大滋养体和裂殖体在肝血窦滞留;肝细胞损害较轻,表现为线粒体增生、肿胀及空泡化。N株疟原虫富含内食物泡,其内有疟色素颗粒,被寄生红细胞结构较完整;而RC株疟原虫外食物泡较多,位于疟原虫外围的红细胞胞质内,被寄生的红细胞呈蜂窝样改变,食物泡内无疟色素。结论:RC株疟原虫可能改变了原敏感株(N株)对血红蛋白的摄取和消化方式,从而阻碍了疟色素形成;N株和RC株疟原虫可能因诱导宿主免疫反应的明显差异,导致RC株较N株致病力为弱  相似文献   

8.
氯喹是治疗和预防疟疾最有价值的药物。它的药理学作用靶点是血阶段疟原虫的食物消化泡。其作用过程普遍认为氯喹与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后所释放的血红素结合 ,形成一种复合物—氯高铁血红素 ( Hemin) ,因此阻止了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 ,形成无毒的疟色素 ( Hemozoin) [1,2 ]。通过这样的过程 ,产生一种游离基团 ,破坏疟原虫食物消化泡内的各种酶 ,如磷酸脂酶、蛋白酶和胞膜 [3 ,4 ]。然而 ,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是如何改变了这一过程却知之甚少。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其药理学作用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本文对氯喹抗药性的分子药理学作…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由于恶性疟原虫在体外红细胞中培养成功,已能研究疟原虫在不同宿主红细胞中的生长发育。过去认为含HbC的纯合子红细胞不适合疟原虫在体外生长发育。本文对宿主红细胞的性质、含HbC的红细胞对疟原虫代谢及氯喹敏感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抗氯喹伯氏疟原虫ANKA株过度表达的54kDa蛋白是我们首次发现的一种蛋白,本文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对其在伯氏疟原虫ANKA株体内的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4kDa蛋白主要散在分布于疟原虫滋养体及裂殖体胞质中;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中也有少量分布;抗氯喹伯氏疟原虫体内54kDa蛋白的含量远高于氯喹敏感伯氏疟原虫。本文结果有助于理解疟原虫的抗氯喹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