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该病主要见于早产儿,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死率高达40%~70%[1]。目前治疗的重点仍是以纠正低氧血症为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9,(7):947-948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150例ARDS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观察组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对照组维持常规仰卧位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氧合状态改善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PaO2、 PaO2/FiO2和PaO2/PAO2水平分别为(82.56±6.35) mmHg、(368.57±54.35) mmHg、(81.25±4.26) mm H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68±7.68) mmHg、(285.61±65.57) mmHg、(67.25±12.04)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对ARDS新生儿氧合状态纠正效果更为理想,其临床价值优于常规仰卧位通气。  相似文献   

3.
李萍  李炜 《浙江预防医学》1998,10(10):615-615
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高。我院新生儿科应用机械通气抢救治疗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获得较好效果,现就早期临床诊断及应用人工呼吸机抢救指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压力控制法肺复张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选取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取压力控制法肺复张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吸入氧浓度(Fi O_2)、血氧分压(Pa O_2)、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三项呼吸参数指标和气道平台压(Pplat)、肺静态顺应性(Cst)两项肺机械力学指数以及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三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两组患儿吸入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记录并比较;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Fi O_2、Pa O_2、Pa CO_ 2三项呼吸参数指标差异不明显,治疗后1、6 h两组Fi O_2、Pa CO_2两项指标均降低,Pa O_2指标升高,治疗后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治疗后肺机械力学指数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比较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发现,治疗前HR、CVP、MAP三项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6 h患儿HR和CVP两项指标均升高,MAP指标降低,治疗后1 h三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吸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 02%,高于对照组的74. 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压力控制法肺复张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NRDS,可明显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59例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在仰卧位通气稳定状态下测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输出指数(CI)等,然后再给予患者俯卧位通气,分别在俯卧位通气后1h、2h、3h、4h监测上述4个指标,对比分析5个时间点的HR、MAP、PCWP、CI。结果 ARDS患者在仰卧位通气稳定状态下、俯卧位通气后1h、俯卧位通气后2h、俯卧位通气后3h、俯卧位通气后4h等5个时间点的HR、MAP、PCWP、CI等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改变对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72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在俯卧位通气基础上进行压力控制法肺复张治疗,监测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呼吸参数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1h、6h和12h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吸入氧浓度分数(FiO_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氧分压(PaO_2)和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PaO_2/FiO_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1h、6h和12h后的心律(HR)、中心静脉压(CVP)和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53±0.84)d、(13.24±2.04)d和(24.18±5.68)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8±0.92)d、(18.63±2.16)d和(29.74±3.9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3.89%,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儿死亡4例,研究组患儿死亡1例。结论俯卧位通气联合压力控制法肺复张治疗NRDS可有效改善患儿的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改良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在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改良的俯卧位头高脚低倾斜30°机械通气方法,相比常规的俯卧位机械通气的优点.方法 选择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俯卧位组和倾斜俯卧位组,每组22例.患者平时持续30°半卧位,每天进行俯卧位机械通气1次,每次4 h.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俯卧位机械通气前、中、后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等指标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俯卧位机械通气后患者的氧合指数均有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倾斜俯卧位组比较,俯卧位组体位改变后出现肺静态顺应性下降[2h时(25.6±5.8)ml/cm H2O(1 cm H2O=0.098 kPa)比(37.2±20.5)ml/cm H2O],平均气道压上升[2 h时(18.5±3.9)cm H2O比(15.6±5.3)cm H2O],心率增快[2 h时(112.0±16.2)次/min比(102.0±11.3)次/min],平均动脉压下降[2 h时(86.0±6.7)mm Hg(1 mm Hg=0.133 kPa)比(93.5±7.5)mm Hg],中心静脉压上升[2 h时(15.5±3.3)cm H2O比(12.6±4.3)cm H2O];这些改变在俯卧位期间持续存在(P<0.05),恢复30°半卧位后1 h消失.结论 改良的俯卧位通气,既有俯卧位改善氧合的作用,又可以避免俯卧位对肺静态顺应性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颜慧梅  王小虎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3):1976-1978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NRDS的新生儿23例及同期常规正压通气治疗的NRDS新生儿22例,比较其临床疗效、胸片、血气分析、住院时间、并发症等。结果:HFOV组存活20例,脑室内出血(IVH)3例,肺出血1例,无气漏发生;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存活儿使用呼吸机平均时间90.5 h。CMV组存活18例,脑室内出血3例,肺出血3例,气漏2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存活儿使用呼吸机平均时间为124.5 h。HFOV组患儿在治疗后12、24 h氧合指数(OI)明显上升,与CM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OV组上机后24h胸片较CMV组明显好转(P<0.05)。两组的治愈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OV组气胸发生率、上机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CMV组(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作为肺保护措施能更好地改善NRD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迅速、持续地增加气体的交换量,并可有效减少气压伤及并发症,缩短上机时间,减少患儿住院时间及费用,较常频呼吸机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多发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与侧卧位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70例多发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采用侧卧位机械通气,观察组采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干预前后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平均气道压、平台压和气道阻力、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5.71%(9/35),高于对照组2.86%(9/35)(P<0.05);在改变体位前,两组的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各指标水平均无差异(P>0.05),机械通气后3 d患者的PaO2/FiO2值明显增大,且观察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H、PaO2、PaCO2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位变化前后平均气道压、平台压和气道阻力均增加,观察组增加值低于对照组增加值,差异有...  相似文献   

10.
笔者所在科自2004年1月应用呼吸机抢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共75例,治愈出院50例,自动出院7例,死亡18例。近4年治愈有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H、PO_2、PCO_2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天内重新插管、鼻部损伤、腹胀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治疗方式相比,采用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的治疗方式更具优越性,可明显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对患儿的伤害性较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叶海仙 《医疗装备》2023,(23):127-129
目的 探讨呼吸机自动报警装置联合优质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0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呼吸机自动报警装置联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全身氧代谢指标、血清炎症因子及脑氧代谢指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PaO2、OI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FiO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IL-18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5 min,两组Sc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5 min、10 min及12 h,观察组ScO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呼吸机自动报警装置联合优质护理可明显改善无创正压通气治疗NRDS患儿的全身氧代谢指标、血清炎症因子及脑氧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病理为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发的呼吸困难。单纯的机械通气治疗效果不佳,需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加强疗效。本研究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西华县人民医院2017-03-11-2019-03-28收治的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基础资料匹配的原则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CPAP呼吸机治疗,研究组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气指标和治疗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71.43%,χ2=4.629,P=0.031。治疗12h后,研究组氧气分压和酸碱度分别为(92.33±5.80)mm Hg和(7.39±0.05),高于对照组的(80.51±8.72)mm Hg和(7.32±0.04),t值分别为6.677和6.468,均P0.001;二氧化碳分压为(40.42±3.54)mm Hg,低于对照组的(51.74±8.65)mm Hg,t=7.165,P0.001。研究组氧疗时间(t=10.627,P0.001)、机械通气时间(t=3.372,P=0.001)和住院时间(t=4.140,P0.001)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指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皮二氧化碳测定在高频辅助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患儿应用抽血测定方法进行监测,观察组则应用经皮二氧化碳分压测定方法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在治疗后显著上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则明显下降。但在治疗2 h后,观察组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氧合指数情况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一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二氧化碳测定辅助高频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无创、连续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可以真实有效的反应患儿的二氧化碳分压数情况,减少对患儿的采血次数和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陈艳娟  李定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3):1625-162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75例NRDS患儿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结果:75例NRDS患儿中治愈50例(66.7%),死亡18例(24.0%),放弃治疗7例。较用头罩吸氧治疗NRDS有显著性差异。2000~2003年NRDS治愈率(77.8%)较1996~1999年NRDS治愈率(50.0%)明显升高;2000~2003年机械通气并发症较前4年亦明显降低。结论: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提高NRDS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呼吸机治疗的肺保护性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0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传统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和肺保护性呼吸机通气治疗(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治疗中产生的并发症、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以及患儿的通气、用氧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33%、83.33%,P<0.05;并发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8.33%,P<0.05;血气指标比较,PO2、PCO2、pH治疗前后差异不大,但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PO2、PCO2优于对照组,P<0.05;针对两组患儿的通气、用氧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患儿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比较的结果为P<0.05。结论:使用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快速地缓解患儿的症状,减少对患儿肺部产生的损伤,还可以减少治疗中产生的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和有效性均有保障,可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学工程》2015,(2):178-179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特点和优势。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根据临床采取的通气方式不同分为无创CPAP组(采用N-CPAP方法,46例)和有创CPAP组(采用气管插管CPAP方法 ,40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成功率、动脉血气指标、呼吸及使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儿的治疗成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创CPAP组血氧分压显著高于有创CPAP组,血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有创CPA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创CPAP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显著短于有创CP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CPA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显著低于有创CPAP组的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较好的应用优势,其无创性、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为尽快改善NRDS患儿缺氧情况、减少并发症和促进康复提供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序贯机械通气疗法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序贯机械通气疗法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将64例严重的NRDS分成两组,治疗组:23例,先应用常规呼吸机(CMV)治疗,通气改善后尽早拔管撤机改用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过渡至自主呼吸的序贯机械通气疗法;对照组:41例,应用CMV通气至撤机,直接过渡至自主呼吸;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前的临床基础条件无统计学差异(P>0·05);CMV时间(41·64±9·84)h和(123·76±9·02)h;总通气时间(66·48±10·20)h和(123·76±9·02)h;住院天数(19·04±3·97)d和(29·49±6·27)d;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例数3例和19例(以上P均<0·01);再插管例数2例和15例(P<0·05);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应用序贯机械通气疗法治疗严重的NRDS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减少VAP和再插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8例重症RDS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高频振荡通气(研究组,54例)和常频机械通气(对照组,34例),统计治疗后患儿的吸氧浓度(FiO2)、动脉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比值(a/APO2)、呼吸指数(OI)及治疗后的疾病转归、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上机后PaO2均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12、24、48小时后FiO2、OI显著下降,a/APO2显著上升(P<0.05);研究组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患儿的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能更好地改善高重症RDS患儿的氧合,缩短病程,同时不增加死亡率、并发症,是治疗重症RDS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干预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本科2015年9月—2018年9月诊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40例,均应用呼吸机治疗,对照组(20例)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20例)实行优质护理干预,将2组患儿脱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儿呼吸机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是5.00%,低于对照组的30.00%(χ2=4.329,P=0.037);研究组患儿平均脱机时间是(2.03±0.34)d,短于对照组患儿的(5.12±0.4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05,P=0.000)。结论 优质护理干预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呼吸机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确切,有助于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并早日脱机,保障患儿安全,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