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夏敏  陈光斌  敖锋 《陕西医学杂志》2021,(10):1314-1317
帕金森病(PD)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不自主震颤、肌肉僵硬、动作缓慢、姿势不稳四大主征.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发病隐匿、治疗困难且不可逆转,成为老龄化全球背景下的临床难题.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因其无创式勾画神经纤维3 D走形图、定量分析神经纤维束功能丧失程度等特点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在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SN)及苍白球(GP)中的代谢变化。方法:选择PD患者17例和正常健康人17例进行MRS扫描,采集黑质和苍白球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line,Cho)和肌酸(creatine,Cr)的代谢值,计算NAA/Cr、NAA/Cho和Cho/Cr比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D组黑质NAA/Cr(2.129±1.470)和苍白球NAA/Cr(1.087±1.049)减少,黑质Cho/Cr(1.275±0.540)和苍白球Cho/Cr(1.282±0.880)增加,苍白球NAA/Cho(1.246±0.707)减少,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黑质区域NAA/Cho(1.456±0.266)比值较健康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D患者黑质区NAA/Cho与UPDRS 2(r=0.528,P=0.043)、UPDRS 3(r=0.694,P=0.004)呈正相关。结论:黑质区NAA/Cho比值可能是早期诊断PD的代谢生物标志物,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劲峰 《吉林医学》2011,32(12):323-325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脑梗死前期中的应用。方法:对9例受检者进行FA、RA、ADC值测量。结果:FA值、RA值、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前期的影像诊断中,DTI技术能够敏感地发现病变,客观地测量FA、RA、ADC值,将病变的量化,从而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进行两种处理后获得的ADC值、eADC值、FA值和可视神经纤维长度,研究弥散登记在磁共振DT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进行磁共振DTI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原始数据直接处理获得ADC值、eADC值和FA值,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后再进行ADC值、eADC值和FA值测量,同时对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进行纤维示踪成像,分别比较每例研究者的ADC值、eADC值和FA值在施加弥散登记前后变化,同时比较在施加弥散登记前后纤维示踪图像上相同兴趣区测量所得纤维束长度差异。结果健康对照组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前后获得ADC值、e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3,P=0.6321),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1);研究组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前后获得ADC值、eADC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039,P=0.0754),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施加弥散登记后可视纤维束变长。结论弥散登记处理可获得较好质量的ADC图、eADC图、FA图和纤维示踪图,并获得更为可靠的 ADC值、eADC值和FA值。可见纤维束长度变长,在磁共振DTI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震颤为主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参数变化及其与临床量表测试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陆家嘴院区神经内科的震颤PD患者31例及同期年龄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PD患者54例(PD组),其中有认知障碍患者29,无认知障碍患者25例,同时选取健康自愿者54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性DTI检查。结果 PD组黑质、壳核、尾状核头和额叶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A)值分别为(0.53±0.07)、(0.17±0.03)、(0.18±0.04)和(0.42±0.0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D组额叶白质和颞叶白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别为(0.85±0.06)×10~(-3)mm~2/s和(0.86±0.05)×10~(-3)mm~2/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D伴或不伴认知障碍患者脑内特定结构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伴认知障碍患者额叶白质ADC值分别为(0.89±0.05)×10~(-3)mm~2/s,明显高于无认知障碍PD患者(P0.05)。结论 DTI在帕金森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价值;帕金森患者额叶白质损伤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行性锥体外系疾病.其三大临床主征为运动迟缓、肌僵直、静止性震颤.但引起上述症状群的疾病很多,临床表现与PD相似,统称为帕金森综合征.如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elear palsy,PSP)等[1].PD、MSA和PSP临床表现相似,即使到中晚期有些病例也很难进行鉴别,但其治疗及预后均不同,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帕金森病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20年4月收治的原发性单侧症状帕金森病综合征患者70例作为帕金森组(n=70),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n=70)。两组均进行SWI和DTI检查,收集两组感兴趣区(红核、壳核、苍白球、黑质和丘脑)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各项异性分数(FA值)及校正相位数(CP值)之间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感兴趣区相关参数对单侧症状帕金森病综合征的预测效能。结果:帕金森组症状同侧和症状对侧感兴趣区ADC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组症状同侧和症状对侧红核、壳核、苍白球及丘脑的FA值、CP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组症状对侧黑质FA值低于症状同侧(P<0.05),症状对侧黑质CP值高于症状同侧(P<0.05);症状对侧黑质FA值的灵敏度为72.68%,特异度为81.06%,准确度为78.31%,曲线下面积为0.722(0.581~0.854);症状对侧黑质CP值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多回波采集T2*加权三维梯度回波(enhanced 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技术能够实现无创性监测黑质致密部的病理变化,但目前同时应用这两种新技术对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诊断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同时应用DTI及ESWAN两种新技术,尝试对黑质致密部细化测量,探讨FA值及T2*值对早期帕金森病诊断的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是一项近年发展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利用水分子移动方向成像,具备无创性显示纤维束的能力,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DTI在临床中应用并予以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确诊为脑胶质瘤的6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设置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受检者实施磁共振DTI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磁共振DTI对脑胶质瘤的检出率为91.67%,较常规磁共振扫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FA值低于对照组,其ADC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挤压型脑胶质瘤、浸润型脑胶质瘤、破坏型脑胶质瘤的FA值、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应用于脑胶质瘤诊断中的效果良好,可对脑胶质瘤予以准确检出,还可通过测量DTI参数来对不同病理类型脑胶质瘤予以鉴别区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诊断中的应用及VP患者下肢运动障碍的致病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6例VP患者(VP组)及32例帕金森病患者(PD组),应用量表及DTI检查评价患者的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VP组与PD组比较存在严重的双下肢运动障碍(冻结步态、起步困难等)。VP组患者双下肢运动障碍与双侧额叶纤维束相关(P=0.008)。PD组双下肢运动障碍与黑质纤维束相关(P=0.030)。2组在黑质、双侧额叶各项异性值,额叶、黑质致密部及网状部表观弥散系数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VP患者较PD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下肢运动障碍;DTI为鉴别VP与PD提供了新的方法;VP患者双下肢运动障碍形成可能与额叶纤维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正常人及18例脑肿瘤患者(5例胶质母细胞瘤,7例Ⅱ级星形细胞瘤,6例脑膜瘤)行弥散张量成像,并用后处理软件进行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显示.结果:全部志愿者和患者均可清楚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形态,18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病灶区白质纤维束不同程度的受压移位、中断、破坏、浸润等异常表现.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无创性地为肿瘤分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可以在活体内立体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变化以及与颅内病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脑白质特征探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特异性影像标志物。方法 选用公开数据集ADNI中43例AD、187例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145例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的T1加权的结构磁共振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DTI数据,基于解剖图谱的分析法计算不同脑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轴向扩散率(axial diffusivity,DA)和径向扩散率(radial diffusivity,D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全脑及脑区的弥散特征值,寻找特异性脑区,并与MMSE和CDR-SB评分进行Pearson关联。结果AD组特异性脑区均出现FA值下降,而MD、DA、DR值升高。特异性脑区有FA值7个,MD值14个,DA值11个,DR值18个。双侧扣带(海马)的MD值、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腕关节磁共振成像(MRI)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临床确诊为早期RA患者的腕关节X线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确诊为早期RA的40例患者中,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侵蚀8例(20%),关节积液2例(5%),未发现滑膜病变、骨髓水肿、腱鞘炎等。MRI表现为滑膜病变(滑膜增生和滑膜炎)20例(50%),骨髓水肿32例(80%),骨侵蚀27例(67.5%),关节积液16例(40%),腱鞘炎3例(7.5%)。MRI在显示病变关节的滑膜病变、骨髓水肿、骨侵蚀、关节积液等方面与X线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可以很好地显示早期RA滑膜和骨质的病变,在RA早期诊断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非侵入性医学成像工具,用于研究脑白质的结构。后处理的DTI标量可以用来评估由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引起的脑组织变化,这导致临床研究中对DTI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文章对DTI、DTI标量以及DTI在各种疾病过程中的临床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该院门诊就诊的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帕金森病有32例,帕金森综合症有28例,而32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有3名因为检查过程中不能配合,28例帕金森综合症患者中有1名因其检查过程中不能配合,最后进入统计数据的共56例.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其进行检查,再选取同期60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归为对照组,对其进行脑实质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PD组黑质灰度值为(62.29±10.39),显著高于周围脑组织灰度值(43.38±8.99);PD组的周围脑组织灰度值为(62.39±12.4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1.52±12.41),高于帕金森综合征组的(41.22±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无创性研究脑白质结构和脑白质束形态的一项磁共振新技术,利用DTI可以观察脑内白质病变对脑内白质束形态和结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定量观察活体组织的弥散特征,为临床提供早期组织病变的微观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收集该院78例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MRI常规、DTI扫描,分析患者的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水肿旁白质区的各项异性分数(FA值)、rFA值,并计算正常白质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同时分别测量灌注最明显区域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值,计算出病变区与正常脑白质区的比值rCBV、rCBF。结果 78例胶质瘤患者中,26例低级胶质瘤,52例高级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的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区、水肿旁白质区的FA值、rFA值均显著高于高级别胶质瘤的FA值、rFA值(P 0.05);低级别胶质瘤的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正常白质区的ADC值依次为(1.012±0.085)、(1.198±0.127)、(0.781±0.231),均显著低于高级别胶质瘤的(1.195±0.129)、(1.014±0.153)、(0.847±0.178)(P 0.05)。结论 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与常规MRI比较,其FA值、rFA值、ADC值能有效判断胶质瘤分级,为医师的治疗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