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CT及MRI在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CT及MRI表现.男7例,女9例.年龄13~ 67岁,中位数37.5岁.病变位于手指9例、足趾5例、膝关节2例.病程4个月至20年.13例因软组织肿胀或无痛性肿块逐渐增大前来就诊,3例因发现软组织肿块伴疼痛或活动障碍前来就诊.除1例有外伤史外,其余均无明显诱因.16例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5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其中12例进行增强扫描.结果:①X线表现.16例患者中6例X线片未见异常;7例仅见软组织肿块;3例显示软组织肿块伴相邻骨质压迫性吸收,边缘硬化,无骨膜反应.②CT表现.5例行CT检查的患者均可见1.0cm×1.0 cm至2.0 cm ×2.5 cm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密度均匀且稍高于软组织,CT值约65 HU,其内均未见钙化,边界清晰.其中2例肿块位于手指,3例位于足趾,且均在掌侧.3例肿块相邻骨质未见明显破坏;2例肿块相邻骨质压迫性吸收,呈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硬化.③MRI表现.14例行MRI检查的患者均可见0.6cm×0.8 cm至3.5 cm×2.7 cm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大部分可见完整或不完整包膜.7例肿块位于手指,5例位于足趾,2例位于膝关节.T1 WI呈不均匀低信号9例,其边缘或内部可见条状低信号;均匀略低信号5例.T2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11例;不均匀高信号3例,其内部可见条状及斑片状混杂信号.行增强扫描的12例患者中,9例肿块呈轻中度强化,3例肿块呈明显强化.结论:X线片仅能部分显示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病变,表现为无特异性的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或不伴邻近骨质改变;CT能很好地显示软组织病灶及骨质受累情况,但缺乏特征性.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在MRI T1WI和T2WI上呈不均匀低信号,在短反转时间恢复序列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其间有低信号间隔,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晰,具有特征性,是目前诊断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卵巢甲状腺肿(SO)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对照,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CT及MRI资料,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影像学表现为境界清晰的不规则肿块,大多位于单侧(n=11,91.7%),呈囊实性(n=6,50.0%)或多发纯囊性(n=6,50.0%)。囊性部分为边界清晰、多发大小不等的囊腔,均有完整囊壁,内壁光整,8例(66.7%)病灶内可见高密度囊,其中2例高密度囊腔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实性部分为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分布于囊腔之间,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无强化,囊壁可见无或中重度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8例(66.7%)囊壁可见斑点状钙化,4例(33.3%)病灶合并大量腹水及少量胸水。结论:卵巢甲状腺肿表现为边界光整的囊实性肿块,CT上的高密度囊腔及MRI上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囊腔具有相对特征性,CT及MRI诊断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成软骨细胞瘤又称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软骨源性肿瘤,多发生于长管状骨的骨骺或骨突处。本文对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成软骨细胞瘤的X线、CT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的影像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确诊为DISH的2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14例,女8例。年龄45~81岁,中位数68.5岁。18例表现为腰背痛伴活动受限、伴或不伴跛行;2例表现为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其中1例伴有手指麻木症状;1例主要表现为行走时双足跟疼痛;1例无明显异常,系体检时发现。结果:22例患者通过X线检查均确诊,颈椎病变2例、胸椎病变13例、腰椎病变3例、胸腰椎病变3例、颈胸腰椎病变1例,其中2例合并脊柱外病变。脊柱病变主要表现为累及连续4个以上椎体前外侧缘的广泛钙化、骨化及椎体边缘韧带附着部骨赘增生,严重者可见椎管内椎体后缘骨赘增生及后纵韧带骨化。胸椎病变以T4~T12为主,其中T4~T8以椎体右侧缘骨化为主,T9~T12双侧骨化没有特定规律;腰椎病变以L1~L3为主;颈椎病变以C4~C7为主。颈椎、腰椎的骨肥厚不存在趋于一侧的现象。2例脊柱外病变分别为跟骨后缘骨赘增生和尺骨鹰嘴骨赘增生。CT三维重建除能观察到X线片所见的表现外,还可从横断面直接观察到椎体前后缘骨化的厚度及椎管内的占位程度,矢状位重建后可见骨化的具体形态,连续型8例、间断型4例、钩型2例、桥型2例、混合型6例。病变在MRI上主要表现为脊柱前后缘无信号或低信号骨化区,无特异性征象。2例T2WI上脊髓受压处呈高信号影,2例在T2WI低信号区里出现高信号影,采用脂肪抑制序列后高信号影消失。本组2例无外伤史的慢性腰痛患者,X线及CT检查均未见其他异常,MRI检查发现椎体局部骨折信号改变。结论:通过X线检查即可确诊DISH,CT、MRI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及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尤文肉瘤是起源自原始神经外胚层的肿瘤,X线、CT及MRI检查是临床诊断尤文肉瘤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其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因而误诊率较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5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尤文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骨肿瘤可分为原发性骨肿瘤和继发性骨肿瘤2大类。继发性骨肿瘤是骨骼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约30%~70%因恶性肿瘤死亡的患者在尸解时发现有骨转移[1]。在原发性骨肿瘤中,良性占50%,恶性占40%,肿瘤样病变占10%。医学影像学在骨肿瘤的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X线片、计算机断层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髂骨血友病性假肿瘤(hemophilic pseudotumor,HP)的影像特征。方法:收集8例经临床、实验室确诊的髂骨A型HP的病例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9~43岁,中位数27岁;均有明确外伤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胀和血肿,其中皮肤表面张力增高5例、关节功能障碍4例、不能行走3例;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均低于正常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例患者仅行X线检查、2例仅行CT检查、1例仅行MRI检查、2例同时行X线和CT检查、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其中2例行CT增强扫描、1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病变的影像特征。结果:①病变部位与大小。左侧髂骨病变4例,右侧髂骨病变2例,双侧髂骨病变2例;病变位于髂骨体4例,髂骨翼4例,其中髂前上棘2例、髂后上棘1例、髂前下棘1例;病变最大径5~60 cm,中位数18 cm。骨内型5例,骨膜下型2例,肌间型1例。②X线表现。3例行X线检查,病变位于左侧髂骨2例、双侧髂骨1例。2例骨质呈多囊状破坏伴轻度膨胀改变,破坏边缘骨质轻度硬化,周围软组织肿胀不明显。1例骨质呈明显膨胀性破坏,破坏边缘硬化,部分囊壁缺失,伴周围软组织肿胀与肿块。③CT表现。6例行CT检查,病变位于左侧髂骨3例、右侧髂骨2例、双侧髂骨1例。骨质呈囊状破坏1例,侵蚀性破坏2例,膨胀性破坏3例。骨皮质部分吸收消失2例,大部分吸收消失2例,骨皮质完整2例。破坏边缘的骨质硬化3例。6例均有界限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密度高于肌肉组织,CT值45~68 HU;其中1例软组织肿块最大径>10 cm,密度低于周围正常肌肉组织,密度不均匀,CT值21~25 HU。2例CT增强扫描,肿块均未见强化。④MRI表现。3例行MRI检查,病变位于左侧髂骨1例、右侧髂骨1例、双侧髂骨1例。骨质呈溶骨性破坏1例,侵蚀性破坏1例,膨胀性破坏1例。骨皮质部分吸收消失2例,大部吸收消失1例。3例MRI信号于T2WI、T1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和扩散加权成像均呈高低混杂信号,其中2例病变区可见分隔。3例均有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其中1例软组织肿块最大径>10 cm;软组织肿块信号在T1WI、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和扩散加权成像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1例增强扫描未见强化。⑤病理表现。8例患者病变组织肉眼见囊内为退化性血凝块或陈旧性出血,显微镜下可见囊壁为正常组织或纤维组织,无炎症性变化和新生物;肿胀软组织为反复出血而形成的血肿,血肿内密度较高,其中1例可见细小的钙化。结论:髂骨HP分为肌间型、骨膜下型和骨内型,病变部位骨质呈囊状、膨胀性、溶骨性或侵蚀性破坏,骨皮质菲薄,部分伴有骨皮质缺损及软组织血肿,CT密度不均、MRI信号混杂,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棕色瘤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集的16例骨棕色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7例,女9例。年龄19~72岁,中位数48岁。病程4个月至13年,中位数30个月。均行X线、CT、MRI检查者4例,均行CT、MRI检查者5例,均行X线、CT检查者3例,仅行CT检查者4例。观察骨棕色瘤的部位、大小和X线、CT、MRI表现。结果:(1)骨棕色瘤部位及大小。肿瘤累及34块骨,其中颅骨2块、锁骨3块、肩胛骨2块、肋骨5块、胸椎2块、肱骨2块、掌骨4块、指骨5块、股骨4块、胫骨3块、腓骨2块。肿瘤直径≤3.0 cm者16块骨、3.1~5.0 cm者6块骨、5.1~7.0 cm者3块骨、≥7.1 cm者9块骨。(2)骨棕色瘤X线表现。7例行X线检查,共累及17块骨。17块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质呈囊状破坏10块、膨胀性破坏3块、溶骨性破坏2块、混合性破坏2块。发生病理性骨折1块。骨皮质完整12块,骨皮质缺失或不完整5块。骨质破坏区内见骨嵴3块、见斑点状钙化5块,骨质破坏区边缘硬化2块。有骨膜反应4块。肿瘤周围软组织肿胀3块、软组织肿块2块。(3)骨棕色瘤...  相似文献   

9.
骨坏死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组织营养中断或者严重不足,相应骨组织代谢出现障碍,局部骨组织缺血、变性。骨坏死可发生于股骨头、肱骨头、腕舟骨、股骨髁、距骨、跖骨、胫骨平台等部位,其中以股骨头坏死最常见。临床诊断骨坏死的传统方法有x线、CT、MRI、骨扫描及骨组织活检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毛小明  蒋廷宠 《中医正骨》2010,22(6):24-25,28
膝关节损伤所致胫骨平台骨折临床并不少见,部分骨折行X线检查未能显示或显示不佳,易导致漏诊或延误诊断。MRI对骨骼系统有良好的分辨率,能清楚地反映骨髓水肿、出血等异常变化,可对轻微平台骨折作出明确诊断。自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笔者共遇到1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X线检查未见胫骨平台骨折或诊断不明确,后经MRI检查明确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炎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病理过程,骨骼的炎症是指骨骼受到致炎因子作用时所诱发的以防御为主的局部组织反应。引起骨骼炎症的因素很多,包括生物性致炎因子(细菌、病毒等)、化学性致炎因子(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内源性毒性物质如组织坏死后的崩解产物以及病理状态下堆积于体内的某些代谢产物如尿酸、尿素等)、物理和机械性致炎因子以及免疫反应(结核、伤寒等)。  相似文献   

12.
姚红民  董丽娜  王娜  刘玉珂 《中医正骨》2012,24(3):30-32,35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在畸形性骨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9例患者均采用Kodak CR设备拍摄X线片,其中3例患者同时采用Picker IQ及Siemens symbia6层螺旋CT扫描病变部位,4例患者同时采用Marconi eclipse 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病变部位行MRI检查.结果:单骨发病6例;多骨发病3例,其中1例同时累及右胫腓骨,1例同时累及骨盆、双股骨及右胫骨,1例同时累及颅骨、骨盆、骶骨及左肱骨、左胫骨、右股骨.累及胫骨6例,股骨5例,骨盆2例,腓骨1例,肱骨1例,颅骨1例,骶骨1例.X线及CT片上,受累长骨均表现为膨胀增粗,骨皮质吸收,呈不规则低密度骨质破坏,可见多发粗细不等的紊乱骨小梁样结构,如“丝瓜瓤”样改变,均可见不同程度的骨骼弯曲畸形,弯曲骨骼的凹面骨皮质均不同程度致密增厚;骨盆病变者,病变区骨质表现为“丝瓜瓤”样改变,髋臼内陷.MRI片上,病变区内的粗大骨小梁在所有序列上均呈长T1、短T2的低信号,边界清楚,骨质破坏区呈与肌肉相近的略长T1、略长T2信号,于脂肪抑制序列PDWI上呈明显高信号,边界欠清楚,受累骨骼呈“朽木征”改变.结论:畸形性骨炎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X线上的“丝瓜瓤”样改变及MRI上的“朽木征”,可作为诊断该病较典型的征象,对明确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的MRI和CT影像特点。方法:对39例GCTTS患者的MRI和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22例;年龄10~69岁,中位数32岁;病程3个月至18年,中位数2年。病变部位,膝关节11例、髋关节1例、踝关节14例、腕关节1例、足趾和手指小关节12例。观察不同类型、不同部位GCTTS的MRI和CT影像特点。结果:39例患者,行MRI检查26例,其中14例进行了增强扫描;行CT检查23例,其中16例进行了增强扫描。影像诊断为弥漫型GCTTS31例、局限型GCTTS7例、弥漫型和局限型(同一关节不同区域)GCTTS1例。影像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位于髋、膝、踝等大关节的弥漫型GCTTS,可同时侵犯关节周围和关节腔,CT影像表现为关节周围的多发结节样肿块,边缘不清晰,或关节腔内的滑膜增厚呈结节状、绒毛状及海绵垫样,有关节积液表现。多有骨质受累,表现为关节面下囊性变、骨质缺损、边缘硬化,骨质缺损区有液性和软组织影,软组织影的CT值与肿块CT值一致。MRI检查T1加权像呈低信号影,T2加权像为混杂的高信号影,病灶内有特征性的双低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明显。骨质受累区MRI检查呈囊性信号,疝入骨质缺损区的肿瘤组织,MRI增强扫描出现强化。(2)位于足趾和手指小关节的弥漫型GCTTS,边缘不清晰,MRI信号混杂,大多出现骨骼和肌腱受累表现。(3)位于膝、踝等大关节的局限型GCTTS,MRI和CT影像上软组织肿块与位于大关节的弥漫型GCTTS相比较局限,边缘比较清晰,相邻的骨骼、肌肉受累少,MRI检查病灶内较少出现特征性双低信号影。同一关节的不同区域可分别出现弥漫型和局限型GCTTS。(4)位于足趾和手指小关节的局限型GCTTS,表现为局限性的软组织肿块,可有分叶,边缘比较清晰;与病灶相邻的部位可出现骨质受累。MRI检查表现为T1加权像长信号影、T2加权像等信号影、抑脂序列稍高信号影,病灶内可有特征性双低信号影。结论:MRI上可见病灶内双低信号影是GCTTS的特征性表现,但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GCTTS在MRI和CT影像上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功能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鼻外伤病例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评价有无骨折和对骨折分型。结果:120例骨折病例中单纯线型骨折47例,粉碎性骨折73例;单纯性鼻骨骨折32例,鼻骨骨折伴有骨缝分离6例,鼻骨复合性骨折8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功能在鼻骨骨折诊断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骨样骨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骨肿瘤,由成骨细胞及其产生的骨样组织构成,这种骨样组织不能正常成骨的原因尚不明确。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样骨瘤的18例患者的x线、CT及MRI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畸胎瘤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卵巢畸胎瘤的CT资料,与B超结果对比。结果:CT的诊断符合率高于B超,23例卵巢畸胎瘤中成熟性畸胎瘤21个,未成熟性畸胎瘤2个。23个畸胎瘤19个为囊性,3个为囊实性,1个为实性。23例畸胎瘤均含脂肪密度成分,3个见脂液平面,18例见钙化或牙齿影,18例见向囊内突出壁结节。2例未成熟畸胎瘤为囊实性或实性,含有散在脂质和盘曲带状略低密度影。结论:卵巢畸胎瘤有典型的CT表现,与B超相比,CT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融合技术逐步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将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SPECT)与X线片、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不同成像技术的图像进行不同方式的图像融合处理,所提供的信息不是简单的数据总和,而是有效地显示了解剖和生理之间的关系,提供的诊断信息更全面,可早期、准确诊断骨与关节疾病,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1]。  相似文献   

18.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破坏,是骨骼机械性超负荷的结果。骨折愈合是骨的原始连续性重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细胞组织学修复过程,愈合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骨折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来的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的标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因此,需要探索一种能够客观评价骨折愈合的方法,以便为临床制定科学的骨折治疗方案提供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输卵管卵巢脓肿的CT特征,探讨c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输卵管卵巢脓肿的CT增强扫描资料。结果31例患者均表现为附件区囊性或囊实混合性包块,肿块外缘模糊毛糙,CT平扫呈等低混杂密度,增强见明显层状强化或厚壁强化,伴囊内分隔及实性成分均匀强化。其他伴随表现包括:子宫粘连30例;直肠乙状结肠粘连22例;骶骨前直肠周围脂肪密度增高11例;子宫骶骨韧带增厚模糊者23例;输卵管积脓20例;同侧输卵管系膜增厚12例;输尿管粘连、积水5例等。结论输卵管卵巢脓肿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诊断不清的附件脓肿具有鉴别诊断价值,并对确定病变范围、发现并发症,以及评价抗生素治疗疗效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刘雄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0):106-107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对骨质疏松治疗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利用影像学方法诊断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通过分析对比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如双能X射线测定、定量CT、定量超声、核素全身骨显像等,综合评价其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优点及局限性,特别是核素全身骨显像定量测定为骨质疏松诊断提供了新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