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4-2013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地点、生前最高诊断单位和依据,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统计图表对2004-2013年中国居民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地点、生前最高诊断单位和依据进行统计描述。结果中国居民2004-2013年全死因死亡地点70%左右发生于家中,20%左右发生于医疗机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地点发生于家中的占75%左右,发生于医疗机构的占20%左右;心脑血管疾病生前最高诊断单位,第一位的是县级(区)医院,第二位的是乡镇卫生院,第三位的是地区级(市)医院;心脑血管疾病生前最高诊断依据,第一位是临床+理化,第二位是临床,第三位是死后推断。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地点主要是家中,生前最高诊断单位第一位是县级(区)医院,诊断依据以临床症状为主。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政策及措施的制定应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和提高全科医生的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武汉市25~45岁居民急性冠心病院前死亡的流行病学展开调查,为降低急性冠心病院前死亡率提供依据。 方法 以武汉市心血管病人群监测方案(MONICA方案)10万监测人群中2014-2016年25~45岁居民中急性冠心病患者1 969例为调查对象,统计分析院前病死率,并分析在不同人群中分布结果。 结果 武汉市2014-2016年WHO-MONICA方案监测25~45岁人群中共统计急性冠心病1 969例,发病率约1.97%(1 969/100 000),总死亡病例1 240例,病死率62.98%。其中院前病死率40.98%(807/1 969),院内病死率37.26%(433/1 162),急性冠心病院前病死率高于院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院前死亡病例大多分布在年龄25~35岁之间(占65.67%)、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占70.13%)、居住地较偏远(占56.13%)的未婚者(占81.66%)。院外死亡地点,2014年82.10%死于家中,17.90%死于送诊医院途中,2015年78.68%死于家中,21.32%死于送诊医院途中,2016年89.85%死于家中,10.15%死于送诊医院途中。分析院外发病后死亡时间,807例院前死亡病例发病在1 h之内死亡占63.57%;发病1~24 h内死亡占29.12%;发病24 h以上死亡占7.31%。 结论 武汉市25~45岁居民急性冠心病还存在较高的院前死亡率,且大多集中在25~35岁之间、文化程度偏低、居住地较偏远的未婚者,大多院前死亡病例在发病1 h内,且家中是院前死亡主要地点。提倡加强远郊居民院前急救能力,可在社区或村镇定期进行健康知识讲解;针对独自居住的人群可定期由专员电话或上门访视。  相似文献   

3.
段春艳  郭枫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3):3245-3246
目的:了解孕产妇的死因、死因构成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统计吉林省2007年孕产妇死亡个案卡,分析孕产妇的死因构成、分娩地点构成、死亡地点构成、影响死亡的主要因素、评审和延误原因。结果:吉林省2007年孕产妇死亡59例,其中直接产科原因死亡31例,间接产科原因死亡28例。产科出血占死因构成第1位。在省市级医院分娩者占29.03%,在县级医院分娩者占32.26%,在个体单位分娩者占3.23%。死亡地点在省(市)级医院占51.62%,在县(区)级医院占35.48%,乡(镇)级医院占3.23%,个体单位占1.61%,家中占6.45,途中占1.61%。可避免死亡占44.07%,不可避免死亡占55.93%。结论: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机构建设,提高产科质量,提高高危筛查管理水平,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宁明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亡年龄构成比、死亡原因变化趋势,为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明县2004—2013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的死亡数、死亡年龄、死因、死亡地点等资料。结果十年来宁明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4年的23.09‰下降至2013年的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84.6%,而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3.31%。5岁以下儿童死因前五位为出生窒息、早产及低体重、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地中海贫血。儿童死亡地点主要在县级以上医院,占49.12%,其次为家中,占36.95%。结论加强孕产期保健管理,提高孕产期保健质量,注重产科质量,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水平等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江西省监测地区居民死亡谱、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2013年江西省死因监测资料,分析江西省监测地区居民死亡情况及就诊就医信息。结果 2012-2013年,江西省监测地区居民死亡率为519.05/10万,标化死亡率为399.04/10万。标化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居民前四位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部死亡构成的85.04%,伤害占9.12%。与1997-1998年比较,慢性病死亡率升高且上升幅度较大。不同年龄组的主要死因及其死亡水平、死因顺位不同。死亡人群中未就诊比例城市为3.45%,农村为5.69%。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是监测地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应针对不同人群及其主要疾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福建省2012—2013年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亡原因及特征,为卫生保健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3年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系统上报的死亡卡片进行描述性分析,用SAS软件进行假设检验。结果 2012—2013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3 892例,婴儿占80.2%,新生儿占53.7%。感染性和母婴疾病比例最高(38.4%);前5位死因分别为围产期疾病、先天异常、诊断不明、伤害、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共占84.5%。男女性别构成在各年龄组存在明显差异;死亡时间按月分布冬春季有增高趋势;死亡地点主要在医院(53.6%),最高诊断依据主要是单纯临床诊断(50.4%),最高级别诊断单位主要是地市级医院(51.5%)。结论福建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婴儿居多,新生儿占婴儿的66.9%,新生儿保健仍是重点。围产期疾病、先天异常、诊断不明居前3位,需重点防范,并加强基层培训、提高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成都市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及食源性疾病综合监测体系运行状况。方法采用社区居民食源性腹泻症状监测、疑似食源性腹泻哨点医院监测、食物中毒事件监测等方法开展综合监测。结果成都市社区居民食源性腹泻的4周发病率为1.0%,年发病率约为13.0%,就诊率为50%,住院率为6.3%。2012年医院门诊腹泻患者肛拭检测沙门菌阳性率4.1%、志贺菌阳性率0.3%,2013年沙门菌阳性率为0.8%。2012-2013年共监测到食物中毒事件20起,涉及中毒人数406人。结论综合监测结果显示成都市居民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存在明显的年份及季节差异。整个监测体系的运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在监测方法及质量控制上进一步探索和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孕产妇死亡救治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3年攀枝花市31例孕产妇死亡原因。结果 2008~2013年孕产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低于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P0.05)。31例死亡孕产妇中直接产科原因死亡26例(83.9%),其中产科出血18例(占直接产科原因的69.2%),间接产科原因死亡5例(16.1%)。产前检查次数5次的孕产妇死亡率明显高于产前检查≥5次的孕妇(P0.05)。在省市级医院死亡的孕产妇数多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其他地点(P0.05)。结论应加强产前检查及高危妊娠管理,同时进一步加强全市孕产妇急救网络和急救绿色通道建设,建立危重孕产妇转诊救治体系,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的救治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海南省5岁以下儿童不同年龄段死亡情况,制订合理的干预措施,为降低儿童的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海南省2009-2013年5年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死亡地点在家中占49.04%,死前未治疗的占4.97%,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前未治疗率明显高于城市儿童未治疗率,死前未治疗主要原因为来不及送医院(53.23%),其次为经济困难(24.19%)。结论政府部门可通过增强孕期保健服务和加强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等措施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陕西省汉中市2006~2013年孕产妇死亡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探求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MMR)。方法:对汉中市2006~2013年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年来汉中市总活产数232 446例,从2006年的24 128例增加到2013年的30 876例,呈持续增长态势,增长率27.97%。28年来汉中市孕产妇死亡50例,MMR为21.51/10万,从2006年的45.59/10万下降到2013年的9.71/10万,下降趋势明显。38年来汉中市孕产妇死亡顺位前3位的依次是产后出血(23例,占46.00%)、内科合并症(11例,占22.00%)、产科合并症(4例,占8.00%)。48年来汉中市死亡孕产妇分娩和死亡地点逐渐由乡镇卫生院转移至县级以上医院。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强化基层产科医师的业务能力;规范住院孕产妇的管理、诊断及转诊制度;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是降低MMR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宁阳县居民的死亡水平和死亡结构特点,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数据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3年宁阳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是76.00岁,年平均死亡率为683.51/10万,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89.48%。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合计占全死因的92.97%。结论慢性病已成为宁阳县居民死亡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2.
<死亡证>分<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居民死亡推断书>及<居民死亡确认书>三种.在郊县<居民死亡推断书>是居民死于家中,而由乡镇卫生院医生填写,约占总死亡的65%~70%;<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是居民死于医院,由医院医生填写,大约占总死亡的25%以上;<居民死亡确认书>是居民因意外死亡,由公安部门填写,其所占比例很小.由此可见,<居民死亡推断书>的填写,对反映居民的死亡原因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肥西县2013.2017年居民死亡水平,探讨死亡原因和死亡人群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3-2017年《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上报的肥西县居民死亡信息,采用ICD10进行根本死因编码和分类,使用SPSS20.0和Excel软件计算和分析居民粗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及不同年龄居民死因构成等。结果2013-2017年肥西县居民死亡率为559.73/10万,男性死亡率648.34/10万,女性死亡率463.6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048,P<0.01);居民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的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伤害,占全部死亡原因的89.51%。结论2013-2017年肥西县居民死亡水平呈上升趋势,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是影响肥西县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加强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防控指导和干预,降低人群慢性病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上海市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死亡年龄、死亡地点及伴随疾病。[方法]2010年死亡个案记录采用ICD-10分类标准录入DIS居民死亡登记系统,并用其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脑血管病是上海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脑血管病后遗症死亡占脑血管病死亡的42.68%。45.64%的脑血管病后遗症死亡发生在家中。高血压病、肺部感染、糖尿病、褥疮感染是脑血管病后遗症的主要伴随疾病。[结论]脑血管病后遗症是严重影响上海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在死亡疾病谱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5.
2013年中国居民高盐饮食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定量估计中国居民高盐饮食相关的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并分析在不同的控制场景下相关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变化。方法 利用全国死因监测系统2013年死因监测数据,以及全球疾病负担对中国居民24 h尿钠的估计值,按照比较风险评估理论,采用人群归因分值计算2013年中国居民高盐饮食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应用相同的方法预测在达到不同的控制目标下,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变化情况。结果 2013年中国居民归因于高盐饮食的死亡约143万人,占全部死亡的15.6%,其中男性94万(17.4%),女性49万(13.0%),造成中国居民期望寿命损失达2.17岁(男性2.49岁,女性1.71岁)。高盐饮食导致心脑血管病、慢性肾病和胃癌死亡分别约120万人、5万人和18万人,占该疾病死亡的31.5%、30.8%和64.8%。如果实现到2020年食盐摄入量下降10%,到2025年下降15%的慢性病防治规划目标,以及2025年下降30%的WHO自愿性目标,将分别避免死亡约22万人、34万人和73万人,人均期望寿命损失将分别减少0.30岁、0.45岁和0.95岁。结论 高盐饮食给中国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是导致心脑血管病、慢性肾病和胃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开展有效的综合减盐干预,将带来很好的成本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13年河南省居民死亡原因及死亡水平,为进一步制定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河南省疾病监测地区报告的死亡数据资料,用SAS 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河南省疾病监测地区居民粗死亡率为571.58/10万,标化死亡率为371.77/10万。慢性病在人群中所占构成较高,为87.04%。12个全人群监测县区前五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累计构成比占全人群的90.56%。结论 慢性病已成为河南省居民死亡的主要死因,应该加强慢性病的防控工作,降低居民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松江区2003年三种不同死亡证填报质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爱英  陈岚 《上海预防医学》2003,15(12):630-631
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是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民死亡原因填报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信息资料的准确性、科学性。根据城市发展要求 ,自 1998年起上海市根据居民死亡发生地点和性质的不同 ,在全市范围内由不同的部门出具 3种不同的死亡证 ,即居民在医疗机构发生死亡 ,由医疗单位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居民在家死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街道地段医院的防保科出具《居民死亡推断书》 ;非正常死亡则由公安部门出具《居民死亡确认书》。为掌握我区的死亡报告质量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有关人员于 2 0 0 3年 7月至 8月 ,对本区户…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临翔区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状况,为今后制定慢性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临翔区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中常住居民2013—2015年发生的慢性病死亡个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系统和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5年临翔区居民总死亡率为574.91/10万(标化率为608.86/10万),四种主要慢性病死亡率为547.81/10万,占居民总死亡人数的62.33%。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居第一位,死亡率为218.78/10万,占总死亡的38.05%。男性主要慢性病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是女性的1.42倍。不同年龄人群慢性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升高,45岁后上升迅速,65岁以上达到高峰。15岁及以下儿童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结论慢性病已成为临翔区居民的主要死因,降低慢性病死亡是该地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成都市2016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为开展恶性肿瘤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肿瘤中心制定的审核方法和评价标准,对成都市2016年重点慢性病监测系统和居民死亡原因直报系统中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国际死因分类法(ICD-10)进行死因分类,采用Excel 2007及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都市2016年恶性肿瘤(全部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总报告发病病例36 508例,总报告发病率为260.97/10万,其中,男性为316.52/10万,女性为205.94/10万。恶性肿瘤总报告死亡病例26 267例,总报告死亡率为187.77/10万,其中,男性为248.09/10万,女性为127.97/10万。成都市2016年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是肺癌、肠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的60.17%。恶性肿瘤死因的前5位依次是肺癌、肠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79.18%。结论肺癌是成都市2016年居民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应引起高度重视。男性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建议针对男性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开展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成都市2006-2013年肠癌发病和死亡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肠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成都市2006-2013年慢性病发病监测和居民死亡原因直报系统中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国际死因分类法(ICD-10)进行死因分类。数据用Excel 2007及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都市2006-2013年肠癌报告发病率由12.13/10万升至19.40/10万,报告死亡率由10.51/10万升至14.84/10万。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19.33/10万13.97/10万)和报告死亡率(15.68/10万10.62/10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成都市肠癌发病死亡呈明显上升趋势,男性尤为突出。应加强肠癌的早期干预和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