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句容)人,生于刘宋孝建三年(公元456),卒于大同六年(公元536年)。南北朝时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学家,为晋唐道医之典范。《陶弘景传》载,陶氏自幼好学,“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习,便有养生之志”。故其日后著述颇丰,一生著述有八十余种,其中代表他养生思想的著作为《养性延命录》。这是一部中国道教养生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方术的著作。本文试从以下4个方面来分析陶弘景对道教养生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神应经》不只是一本针灸学著作,而是与道教、道教医学具有密切关联的一本著作。从席弘的传承看,《神应经》是一本道医著作;从朱权的身份讲,《神应经》是一本借医弘道的著作;从道医的历史说,《神应经》是一本道教医学流派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六字气诀”功法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方法.历代养生者对此呼吸之法多有述说,而现代气功研究亦证明此项功法之于修心养性,确有裨益.中国各时期的高道大医多熟谙此道,诸如陶弘景、孙思邈、胡情、刘完素等人,他们将道教养生修炼方术与传统中医理论结合,运用辨证学说、藏象学说、五行学说援医入道,对六字气诀功法的发展、演变、成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不但丰富了中国道教医学气功练养之术,亦使六字气诀功法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健身气功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道教医学是传统中华医学的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道教医学相关理论文献的梳理,将道教医学病因理论进行归纳、整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道教医学病因理论进行总结探讨:第一,精气理论对人体疾病产生的影响;第二,“脏腑之神”对人体疾病产生的重要规律;第三,“奇经八脉”理论在道教得以发展,是道教病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道教医学中对于“邪气”认识不仅包括六淫邪气,也包括自然界中无形的不正之气,如“精灵鬼怪”“三尸九虫”等具有宗教色彩的理论学说;第五,自然因果规律致病因素为道教病因理论根本因素。以上五方面致病因素,既有与传统中医学理论相似之处,又有典型宗教色彩因素,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传统道教医学病因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岐黄之术     
<正> 岐黄是岐伯与黄帝的合称.过去把岐黄之术常作为中医的代名词. 相传岐伯受业于僦贷季,是黄帝时期的名医,后世称他为岐天师.据《帝王世纪》等书记载,他是黄帝的臣子,曾受黄帝之命尝草木之味,研究医药,并著经方、本草、素问等书.这显然是旧史家的一种编造. 传说中的黄帝,还是我国医药的发明者.比较有代表性的黄帝就有伏牺氏和神农氏.史载伏牺氏制九针“以拯天枉”,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还说“一日而遇七十毒.”由于黄帝是传说中医药的发明者,故我国古代许多医学著作,均在书名之前冠以“黄帝”二字,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即是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6.
《亚太传统医药》2006,(2):23-23
<正>《黄帝内经》医学启蒙读物《医学三字经》前两句是“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意思是中医学起始于岐黄。岐,指岐伯,是位精通医术的臣子;黄,指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名著《黄帝内经》,是以黄帝和岐伯(还有其他臣子)君臣回答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岐黄”实际上就是《黄帝内经》的代名词,“岐黄”又指中医学。我们常听到“某人颇通岐黄之术”这样的话,就是说这个人精通医术。  相似文献   

7.
在吴鞠通留世著作中多处论及其医德医风和治学方法,其中所透出的德才兼备之人性光辉使其流芳百年、倍受尊崇.他仁爱救民,赤诚济世,以病人为本,不囿于名利;在学术方面他孜孜以求,研习经典而不泥于古,博阅众家而学有定见,以明理为首要,格致诚正以续岐黄、仲景之精要.  相似文献   

8.
祁增年 《气功》2011,(7):638-639
晚清经学大师俞樾(1821-1906),字荫甫,曲园居士是因居室而为号,浙江德清人。他一生著作极丰,所撰诸书总名日《春在堂全书》。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殊多贡献。在治经之余,对中医药学也有所研究。校诂《素问》,释岐黄之玄奥。  相似文献   

9.
在吴鞠通留世著作中多处论及其医德医风和治学方法,其中所透出的德才兼备之人性光辉使其流芳百年、倍受尊崇。他仁爱救民,赤诚济世,以病人为本,不囿于名利;在学术方面他孜孜以求,研习经典而不泥于古,博阅众家而学有定见,以明理为首要,格致诚正以续岐黄、仲景之精要。  相似文献   

10.
葛洪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学家、炼丹术家,同时又是我国哲学史上杰出的道教家、哲学家。他所撰写的《肘后备急方》(以下简称“肘后方”)是一部有突出贡献的医药著作,其伟大的成就早已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并从各个方面加以研究论述。现笔者仅对书中所载的食疗方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学的发展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自古中国就有"医者通仙道"的说法。陈寅恪先生曾说:"本草药物之学出于道家。"《道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道教丛书,荟萃了诸子百家文集和医学经典。白云观藏明代《正统道藏》,这是一部迄今能够见到的惟一保存较完好的《道藏》。本文以《正统道藏·洞玄部》为例,对《道藏》医药文献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分布广泛且各具特色,各类文献内容侧重点不同。《道藏》中的医药养生文献,一部分是与道教教义相吻合的医药著作,还有一部分是道教养生专著,许多道教的著作同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典籍。因此,深入研究《道藏》对于现代医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据史料记载,结合《本草纲目》所论,李时珍有着明确的道教医学思想。如《本草纲目》中引据了大量的道教著作和道教服食法等。《奇经八脉考》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包括引据了《八脉经》《天元入药镜》《大道三章直指》《黄庭经》等道教著作,对所引用的打通经脉以获长寿理论的高度认可,以及相较之于《本草纲目》中对道教论药及服食法扬弃的态度,《奇经八脉考》对所引道教著作言论采取了全然认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医药学家陶弘景(45 6— 5 36 ) ,字通明 ,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市 )人。他出身士族 ,深受传统文化的濡染 ,博学多才 ,未冠时就做宋诸王侍读 ,极受推崇 ,后来其旧交萧衍称帝建梁朝 ,他又帮助定国号 ,因此深受优待。他从幼年起便沾丐道教 ,十岁时读葛洪《神仙传》,始生长生养生之志 ,2 9岁以后 ,又从著名道士孙游岳学道教符图经法 ,游历名山数年 ,其后上茅山 ,游浙、越 ,结识很多有名的道士。他主张佛、儒、道三教合流 ,以适应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梁朝时 ,他屡辞萧衍礼聘 ,并于 37岁时离朝隐居茅山 ,自号华阳隐居…  相似文献   

14.
对道教医学中服食方的研究状况,从道教服食的历史发展阶段、道教服食方的类型特点、道教服食著作的研究以及道教服食方的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概述,并提出道教服食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医学三字经》约成书于嘉庆八年(公元1804年),全书共4卷,卷一、二仿效《三字经》的体裁,以三字一句的韵语,概述医学源流、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常见病。第三、四卷详论该书中所列各种病症的方药并在书末简明扼要地论述了阴阳、脏腑、四诊等中医基础知识。全书语言洗炼,便于诵读记忆,近200年来,共出版了30余次,几乎每5年即再版1次,刊行的次数和版本之多,是历代医学著作所不可比拟的。由此可见,《医学三字经》对普及中医教育颇有贡献,兹掇其要,分述如下。1析源探流引导入门《医学三字经》开篇即言:“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相似文献   

16.
牛敏国 《江西中医药》1990,21(4):6-7,23
谢玉琼,字崐秀,号朴斋。清代安溪赤溪人(今江西省安福县赤谷乡)。大约生于康熙乾隆年间。“幼试文场不售,乃精岐黄术”。谢氏史迹不多,他的著作留于后人仅《麻科活人全书》四卷。当时谢氏目睹许多小儿死于麻疹,以救人之夭折,济世活人为主旨,广泛搜集有关麻疹证治论著。他在《麻科活人全书》原序中说:“得静远主人《麻疹辨证》一帙,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炼丹家、文学家陶弘景的生平,本文着重介绍了陶弘景在药学、临床医学、化学等领域所做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肘后备急方》巫术疗法具有一种法术单用或多种法术合用、巫术疗法与医学疗法并行、动机单一与目的明确、普通人亦可施术等特点。葛氏收录巫术疗法入医学著作,因当时巫术与医学关系密切,也与当时社会巫术治病的多见性、合法性有关,也与葛氏道教思想浓郁和疾病观有关。  相似文献   

19.
医海采珠     
<正> 陶弘景隐居陶弘景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勤奋。四五岁时常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学写字,十岁看了洪葛的《神仙传》等著作,“昼夜研寻”,深受影响。长大以后,“神仪明秀,朗目疏眉”,曾作诸王侍读的官,深受统治者的赏识。但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句容县志》),“不妻无子”,专心致志读书。后来辞去官职,隐居于句容的茅山,一面修炼,一面攻读。可是,统治者总是不让他安静,非要他出山做官不可。先是东阳郡守沈约,“累书邀之”他不至;接着,梁武帝“屡加礼聘”,他也不出。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诗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  相似文献   

20.
陶弘景是儒、道、释三家融于一体的代表人物.人们普遍认为陶氏在儒、道、释之间主要信仰道教,受道家思想影响最大,陶氏在历史上也是以道士著称的,但笔者主张应把陶弘景定位于一位以致力于实现儒家理念为己任,兼修道释,博学多才的儒家学者更确切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