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书名在映入读者眼帘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影响读者的思维了,许多书名都隐喻了著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医学传承数千年,传世医籍不计其数,诸多书名涵义幽深,蕴理丰富。笔者对众多中医古籍书名进行了分析,以此来感悟先贤医家的医学精神。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论述了中医古籍书名的形成与发展概况,然后提出了中医古籍书名用语存在的信息利用障碍,并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王娜  闻永毅 《中医药导报》2019,25(7):120-123
从书名翻译中的文学性、准确性和标准化3个方面探讨中医古籍书名翻译,认为中医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文化的传播又与中医古籍翻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古籍书名的翻译是中医古籍翻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中医古籍书名翻译的适读性直接关系到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理解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中医古籍书名的文化特点及其对英译的影响,以文化移植、文化注释、文化阐释、文化替代几种英译技巧为基础,结合实例,探讨了其在英译文化内涵丰富的中医古籍书名中的应用,并总结了中医古籍书名翻译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冯文战  张传涛  王幸栓 《河南中医》2019,39(12):1789-1791
经络理论的形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已有描述,《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相比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络学说已经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对比《难经》和《黄帝内经》,在针刺补泻的手法上或存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脉法》《五十二病方》的"灸"到《黄帝内经》《难经》丰富的刺法,治疗方法的理论及工具日渐丰富。基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可以看出仲景时代的医疗是继承了前人的经络及针、灸成果,当时存在烧针、温针、灸、刺穴位等多种治法,尤其是"烧针"一法,在治疗伤寒时经常被使用。仲景作为经方一派,对经络及刺、灸等方法也有继承和发展,针药并用,论述了疾病从经络入脏腑的发病规律,并在治疗伤寒和杂病中应用了刺、灸方法。但对于仲景时代广泛应用"烧针""温针"治疗伤寒的社会现象给予了批判。  相似文献   

7.
《外台秘要方》为唐代王焘编撰,亦名《外台秘要方》。该书为汇集唐代以前经验方的巨著。关于此书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谓王氏原为皇家图书馆“弘文阁”的官员,后“以婚姻之故,贬守房陵”,当时称作“外台”之职,其取数十年搜集视为“秘密枢要”的医方编成是书,故题名“外台秘要”;一谓宫中藏书之处。本名兰台,亦称外台。  相似文献   

8.
~~古籍书名误读举例@刘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相似文献   

9.
张鸣钟 《中医研究》2010,23(8):32-32
《普济本事方》由宋代许叔微撰述,简称《本事方》。该书是以医话形式写成的方书,书中方简治详,语确识精,对后世影响很大,乃方书中之佳作。“普”,有普遍、推广之义;“济”,有拯救、救助之义;“本”,有根据、本源之义;“事”,有事实、实践之义。唐代孟柴曾分条记述诗人作诗的事实原委,并录所作之诗,编辑《本事诗》一卷。  相似文献   

10.
《素问》书名来自《道德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考查“素”字语意的古今变化、各家对于《道德经》的注解以及《素问》与《道德经》在内容、观点上的联系,提出:《素问》可能得名于《道德经》的“见素抱朴”;“素”与“朴”一样,有指代“本”、“质”的意义,是“道”本体概念的一种指称。这一判断印证了黄老哲学对中国医学影响的深远,也符合中国古代哲人“为先圣继绝学”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宝玉、黛玉、宝钗并坐一席,宝玉吵着要喝冷酒,众人不依,薛姨妈劝他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宝钗也笑着劝,说  相似文献   

12.
张鸣钟 《中医研究》2010,23(8):34-34
《卫生宝鉴》由元代罗天益撰著。该书是一部理宗《内经》、《难经》,学承东垣,旁参诸说,结合个人经验编辑而成的临床治疗著作。“卫生”,即保护生命,防护邪侵;“宝鉴”,原指珍贵的镜子,此处尚有借鉴、明察之义。书中由4部分组成:一日药误永鉴,“知前车之覆,恐后人蹈之也”;二日名方类集,“古今之方,择之已精,详而录之,使后人有所据依也”;  相似文献   

13.
张鸣钟 《中医研究》2010,23(8):15-15
《中藏经》托名汉代华佗撰著,亦名《华氏中藏经》,后之学者疑是华氏弟子录辑或六朝入手笔。本书将《灵枢》、《素问》脏腑脉证系统归纳,为中医中药古典著作之一。“中”,有内、里之义;“藏”,有储藏、脏器之义;“经”,有常规、原则之义,又是载一事一艺的专书。  相似文献   

14.
中医典籍兼具医学和文学双重价值,其书名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涉及到中医书名中的数字翻译时,本文认为可以遵循简洁性、准确性、统一性原则,对于含有数字的书名具体分析,首先辨清书名中数字的虚实,避免一概而论,其次要确保译名用词简洁准确,使其符合书名简洁的特点,还要尽量体现原作的主要内容,兼顾译名的统一。笔者通过分析国内外三个版本的译文后,尝试提出修改译文,旨在体现中医典籍书名的文化内涵,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同行间的讨论,推动中医典籍翻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15.
《针灸甲乙经》为晋皇甫谧辑著,全称《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该书是皇甫氏将古代著名的《灵枢》、《素问》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3部医学著作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除去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临床经验编撰而成。因原书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千为卷目次第,故取名“甲乙”,  相似文献   

16.
中国针灸学穴位的命名都不是随意所为,都有深意。中医经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有关腧穴名称含义的解释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杂病"之说概念未清。"杂病"与"伤寒"并非清晰而相对的分类,"杂病"是对《金匮要略》篇目方式的形容,因其内容较为繁杂、凌乱、多样,而不如《伤寒论》中具有三阴三阳的系统,故言其为杂病。以"杂病"之说解释仲景书的特点,概念不清,不如以"卒病"概念释之。"卒病"是张仲景的写作重点,但不代表其中不可讨论"痼疾",因"痼疾"基础上所出现的"卒病",其诊治的原则更为复杂,故篇中不少内容即从此角度进行论述。张仲景以"卒病"为写作重点,而痼疾则作顺带讨论,以《卒病论》作为书名,更能显出其写作目的,亦能够打破《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分属"外感"与"杂病"的错误概念,恢复本为一书的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的基本著作,其教学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探索之中.〈金匮要略〉教学应与〈内经〉、〈伤寒论〉互参;理论联系实践,经典回归临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辨证论治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学好和用好经典.  相似文献   

19.
评《金匮要略》的妇科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其妇人病三篇已具备中医妇科学的雏形,为后世妇科学专著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妇人三篇共有原文44条,载方36首,讨论病证20余种,其理、法、方、药悉备,内治法、外治法俱全.有人认为它是中医妇科学的鼻祖,这是当之无愧的.<金匮要略>妇人三篇是汉以前妇产科学的集成,也是张仲景临床经验的总结.后来的许多妇科医书都不同程度受到<金匮要略>妇科思想的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民族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瑰宝,中医骨伤科也有悠久的历史,且疗效独特。骨肿瘤作为骨伤科的一部分,在治疗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条件限制,始终未见完整而系统的著述,记述多散在于各种中医古籍的有关章节或医案中。对其进行挖掘、整理、总结,并且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现把中医古籍中有关骨肿瘤治疗的记载加以整理论述。鉴于古代的技术条件限制和古人对肿瘤认识不足,骨肿瘤常与骨结核、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骨病相混淆,根据中医古籍中记载的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