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福生  祝淑贞 《中医药学刊》2005,23(7):1177-1179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高,虽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本病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给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多数认为与胃肠运动障碍。内脏敏感性增高等因素有关,但任何一种发病学说都无法概括该病的全部。深化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是寻找有效治疗途径的关键。为此,本文就对其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系指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和/或烧灼感(burning)的症状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并排除可能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1].其典型症状为中上腹部不适或腹痛,常有早饱、上腹胀、恶心、暖气或食欲减退.症状可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的患者常伴有精神心理因素.根据最新颁布的罗马Ⅲ诊断标准[2],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西医对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和胃肠动力及内脏敏感性密切相关.FD症状繁多,病情复杂,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治疗该病具有疗效确切、不易反复、毒副作用较少、费用低廉的优势.现将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高,虽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本病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给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多数认为与胃肠运动障碍,内脏敏感性增高等因素有关,但任何一种发病学说都无法概括该病的全部.深化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是寻找有效治疗途径的关键.为此,本文就对其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sia,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习、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一组征候群,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罗马Ⅲ标准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中医并无FD之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FD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来源于胃十二指肠的非器质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或早饱,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中医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但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都有所阐述,而且辨证治疗方法丰富.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大,FD的发病人群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西医治疗多以促胃肠动力、抑制胃酸分泌、抗生素等药物为主,但这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辨证施治,或中西结合,已显现出对本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FD的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来源于胃十二指肠的症状并排除可解释该症状的器质性、全身性或代谢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消化内科疾病中占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饱胀,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早饱,嗳气.烧心泛酸,食欲不振.等上腹不适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症。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有此症状群者约占消化科门诊患者的20%-30%,可谓发病率之高,但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至今也未有肯定和统一的治疗方法。西药多用胃动力药和H2受体拮抗剂等进行对症治疗,但存在副作用大、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系指存在被认为源自胃十二指肠区域的症状,且无任何可以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1].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消化不良虽无器质性病变 ,但症状持续时间至少 1个月以上 ,患者痛苦较大 ,尚无特殊疗法。现采用我国名老中医 ,脾胃专家 ,南京中医药大学徐景藩教授治胃定位定性三型论治法 ,同时加服西药得乐冲剂、庆大霉素、氟哌酸等 ,疗效较满意。1 一般资料采用本法的治疗组患者共 1 1 2例 ,其中男 5 2例 ,女60例 ;年龄 1 2~80岁 ,其中 2 5~5 6岁者 78例 ,占 69.6%。单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64例 ,其中男 2 5例 ,女 3 9例 ;年龄 1 1~ 73岁 ,其中 2 5~5 6岁者 4 4例 ,占 68.8%。两组各项要素无差异。2 治疗方法患者始经 1个月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1.
黄铭涵  林平 《光明中医》2006,21(9):41-4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个临床上很常见的症候群,因其发病极为广泛,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1999年罗马国际会议上对FD的定义达成共识[1],即RomeⅡ诊断标准.该定义的核心为过去12个月内至少有12周出现上腹正中疼痛或不适,无器质性疾病可解释,症状与排便无关.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于胃肠功能紊乱疾病,临床上以上腹痛、腹胀、早饱、恶心、暖气、烧心或进餐后加重等为主症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现代医学对FD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案,而中医药治疗FD取得了明显疗效。本文就中医药治疗FD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Dyspepsia ,FD) ,原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NUD) ,是由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消化不良症候群。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嘈杂、胸骨后痛、反胃等症状 ,且经胃镜等多种检查无特殊异常。据统计 ,FD的发病率很高 ,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的三分之一。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已取得一定进展 ,现将近四年来中医药治疗FD的文献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 ,本病与胃肠动力低下、幽门螺杆菌阳性、精神心理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胃镜多提示为…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新开发的西药价格偏高且停药后易复发。中医学者在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等方面将近年来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今后研究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排除器质性疾病但具有上腹胀、腹痛、嗳气、早饱、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反复或持续发作,给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未明确,普遍认为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幽门螺杆菌(Hp)感染、内脏敏感性增加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酸、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抗Hp、抗抑郁与焦虑等药物。然而,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易复发、副作用大等问题。因此,探寻一种可靠且安全的方案增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十分有必要。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进展,为完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的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效果确切,较现代医学有明显优势。辨证论治使治疗更加个体化阶段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起到协同作用,针灸等其他外治法则为治疗本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病因病机、中医临床治疗等方面综述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中医FD辨证的客观化、标准化及疗效评定的标准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名非溃疡性消化不良,FD)是指以持续性或反食发作性的上腹部不适、疼痛、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烧心为主症的疾病.发病率高达20%~30%,占消化道门诊患者的50%[1]。近年来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目前现代医学缺乏特别有效的疗法[2、3]。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1病名考证1989年美国芝加哥国际专题会议将FD分为反流样、运动障碍样、溃疡样、吞气症和特发性五种类型'",国内多按此分类。FD各类型的临床表现不同,统一中医病名存有困难,目前有"胃院痛"、"痞满"、"胃缓"、"反胃"…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西医治疗该病主要采用对症治疗,但目前尚未得到满意疗效,且长期使用西药,会有一定不良反应,中医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整体出发,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益气清热法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16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红赤  宋丽等 《中医药学刊》2002,20(6):836-836,8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