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与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比较持续靶控输液丙泊酚与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下的应激反以及对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手术病人20例,ASA I-Ⅱ级,随机分为靶控(T)组,吸入(I)组,每组各10例,丙泊酚靶控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T组靶控维持,I组异氟醚吸入维持,术中控制麻醉深度于双频指数在(BIS)40-60之间,记录术前至术毕不同时点的皮质醇(Cor),血糖(Glu),胰岛素(Ins),血压,心率和BIS值,结果:与基础对比,诱导后两组皮质醇值都显著下降(P<0.05),切皮后30分钟至关腹两组值均上升,且T组幅度略大,组间差异显著(P<0.05),血糖值在切皮后均显著上升,I组术中高于T组,术毕低于T组(P<0.05),T组胰岛素值轻度上升,与基础值比较无差异;I组在插管后10分钟时一过性抑制,与自身和T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诱导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基础值显著下降(P<0.05),I组在插管后5-10分钟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抑制明显(P<0.05),大多数病人需注射阿托品,两组BIS值在插管后5分钟和关腹时I组显著低于T组(P<0.05),结论:靶 控输注能较好地抑制应激反应,维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颅脑手术病人吸入异氟醚麻醉或全凭丙泊酚麻醉颅内血血糖及乳酸浓度的变化。方法 30例颅内肿瘤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丙泊酚组与异氟醚组,每组15例。两组诱导用药相同;麻醉维持分别为丙泊酚或异氟醚。于诱导前、插管后、麻醉维持30分钟及60分钟采颈内静脉血,测定血糖和乳酸浓度。结果 丙泊酚组各时点血糖、乳酸浓度均无显著变化;异氟醚组血糖浓度在麻醉后30及60分钟明显升高(P<0.05及P<0.01),乳酸浓度在麻醉后60分钟显著升高(P<0.05)。结论 丙泊酚有一定脑保护作用,是适合颅脑手术的麻醉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 (TCI)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4 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丙泊酚组 (n =2 0 )采用丙泊酚闭合环路TCI ,靶浓度 4 μg/ml,以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 =5 0、MAP =80 %基础值作为反馈指标。异氟醚组 (n =2 0 )采用 3 4 %异氟醚吸入诱导 ,0 8%~ 2 %维持。术中监测HR、MAP、BIS等指标。结果 丙泊酚组入睡时间和诱导时间显著少于异氟醚组 (P <0 0 5 )。术中丙泊酚组生命体征维持相对平稳 ;术后苏醒明显优于异氟醚组 ,麻醉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用丙泊酚进行以患者自身MAP、BIS为目标的反馈TCI,能及时地调节及维持有效麻醉深度 ,对血液动力学的干扰较小 ,对腹腔镜手术是一种优于吸入麻醉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丙泊酚靶控输注或异氟醚吸入对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和异氟醚吸入对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无神经肌肉疾患 ,在全麻下择期手术的病人 4 8例 ,随机分成丙泊酚靶控输注组 (B组 )和异氟醚吸入组(Y组 )维持麻醉。采用TOF刺激方式监测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当T1恢复至对照值的 2 0 %时追加罗库溴铵 0 15mg/kg。记录每次追加罗库溴铵的间隔时间以及肌松恢复情况。 结果 两组肌松维持时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B组罗库溴铵总用药量明显高于Y组 (P <0 0 5 )。B组各次追加罗库溴铵间隔时间平均为 (2 6 1± 9 3)s,Y组平均间隔时间为 (36 2± 13 2 )s,明显比B组长 (P<0 0 5 )。Y组第 1、2次给药后的间隔时间相似 (P >0 0 5 ) ,第 3、4、5次给药后间隔时间也相似 (P <0 0 5 ) ,但是比第 1、2次延长 (P <0 0 5 )。Y组T1恢复到对照值的 2 5 %、5 0 %和 75 %的时间及拔管时间比B组长 (P <0 0 5 ) ,但两组的恢复指数相似 (P >0 0 5 )。结论 丙泊酚靶控输注对罗库溴铵的药效学没有影响。而异氟醚对罗库溴铵则起增效作用 ,异氟醚维持麻醉时应酌情减少罗库溴铵的用量。  相似文献   

5.
丙泊酚靶控输注和异氟醚麻醉对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复合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对单次插管剂量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ASAⅠ或Ⅱ级的择期全麻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P)组和异氟醚(I)组。麻醉诱导后予0.6mg/kg的罗库溴铵插管;P组和I组麻醉维持分别采用丙泊酚TCI-泵注雷米芬太尼和吸入1 MAC异氟醚-泵注雷米芬太尼。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使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观察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肌松维持时间及恢复指数等指标。结果两组之间肌松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及T1 25%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组25%四个成串刺激比(TOFr)及恢复指数都比P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单次插管剂量的罗库溴铵在丙泊酚TCI-泵注雷米芬太尼麻醉下肌松维持及恢复无明显变化,而在吸入1 MAC异氟醚-泵注雷米芬太尼麻醉下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6.
低流量氧异氟醚紧闭吸入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报告在旁气流气体监测仪监测下,使用持续气流麻醉机和注射泵,在14例心脏直视手术中施行低流量氧-异氟醚紧闭吸入麻醉的结果。于气管插管后关闭麻醉环路,依Lowe的kg3/4法则和时间的平方根法则,按计算的通气量和给药量实施。结果表明:关闭环路后,环路内氧分量(FiO2、FEO2)逐渐下降,于9min即与关闭前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异氟醚于16min达到预期浓度(1.3±0.4MAC),SpO2均≥98%,血压、心率维持稳定。根据结果认为,在全面监测的基础上,即使对心功能很差的心脏病人,也可安全实施低流量紧闭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患儿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和患儿应用异丙酚经验的积累,特别是麻醉技术的提高和靶控输注(TCI)系统的问世,手术患儿应用异丙酚TCI已经完全可行。面罩吸入麻醉在一些手术患儿中已经取代单纯氯胺酮高剂量麻醉。本研究旨在比较短小手术患儿异丙酚TCI与面罩吸入氧化亚氮-异氟醚麻醉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地氟醚自 1990年初Jones首先在临床试用后 ,世界各地学者都相继报道了其应用研究。地氟醚具有组织溶解度低、对循环功能影响小及苏醒早等特点[1] 。本文报告其在胸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普胸手术病人 40例。 2 5例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 ,9例行纵隔肿瘤切除术 ,6例行食管癌根治术。男 2 9例 ,女 11例 ,年龄 2 5~ 6 5岁 ,体重 5 0~ 82kg。全组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麻醉方法 将 40例患者随机分成地氟醚组与丙泊酚组。两组病人术前均给予地西泮 10mg、东莨菪碱 0 3mg肌注。地氟醚组 :依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异氟醚是否具有处理效应及丙泊酚对异氟醚预处理效应的影响。方法 将30例择期行心脏直视手术的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分为三组:异氟醚吸入组(Ⅰ组)、异氟醚吸入加丙泊酚输注组(Ⅱ组)和对照组(Ⅲ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平稳后(T1)、主动脉阻断时(T2)、主动脉阻断开放后30min(T3)采血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分别于T2、T3、再灌注后3h(T4)及12h(T5)采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结果 在T2时,与同期Ⅲ组比较,Ⅰ组SOD活性降低(P〈0.05),MDA含量升高(P〈0.05),Ⅱ组SOD活性升高(P〈0.05)。T3时Ⅰ组SOD活性和MDA含量均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主动脉开放后的各个时点(T3、T4、T5),三组的血清LDH活性和CK-MB活性均较T2时显著升高(P〈0.05);Ⅰ组的LDH活性和CK-MB活性在T3、T4、T5时较Ⅱ组和Ⅲ组低(P〈0.05)。结论 心脏直视手术中缺血前吸入异氟醚对再灌注心肌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缺血前吸入异氟醚同时输注丙泊酚可能会减弱异氟醚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两种不同方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应用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30例择期行LC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CI组(T组)(n=15):设定诱导时靶浓度为4μg/ml,术中维持异丙酚靶浓度为3~3.5 μg/ml.异氟醚组(I组)(n=15):采用3%异氟醚吸入诱导、1%~2.5%维持.术中监测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 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 essure,MAP)等指标. 结果T组诱导时间显著短于I组(P<0.05),术中T组生命体征维持相对平稳, 术后苏醒T组明显优于I组. 结论TCI全凭静脉麻醉方法用于LC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患者苏醒迅速,明显优于异氟醚吸入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腹部手术患者吸入七氟醚与异氟醚麻醉恢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腹部手术患者吸入七氟醚与异氟醚麻醉恢复的情况。方法全麻下行开腹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七氟醚组(S组)及异氟醚组(Ⅰ组)。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诱导后吸入纯氧,氧流量2 L/min,30min后调整为1 L/min。手术开始前,调整吸入麻醉药的呼气末浓度为1.0 MAC。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血压和心率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30%。缝皮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纯氧流量调整为5 L/min。记录睁眼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睁眼的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计时)及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记录吸入麻醉药用量。结果与Ⅰ组比较,S组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缩短(P〈0.05),吸入麻醉药的总用量和单位时间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异氟醚比较,吸入七氟醚患者麻醉恢复较快,且麻醉恢复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2.
地氟醚(Desflurane)是一种新型卤族氟类吸入麻醉药,与异氟醚的化学结构相似,但是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性质更稳定,血/气分配系数0.42,本文就其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异氟谜相比较。资料与方法(1)选择40例胸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食管癌和贲门癌)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男12例,女8例)B组20例(男13例,女7例),患者均无其它系统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方法:两组病人均于术前半小时深部肌注安定10mg、阿托品0.5mg,入室后以10…  相似文献   

13.
14.
异氟醚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附5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氟醚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诱导迅速、麻醉深度控制较容易、苏醒快、不燃烧、有一定的肌松作用等优点。可作为各科手术的麻醉。现将我院1985年4月-1986年11月间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5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的进步,外科手术要求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患者苏醒迅速、安全。吸入麻醉药七氟醚血气分配系数低,吸收、清除速度快。丙泊酚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容易调控。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斗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迅速、时间短、镇痛作用强等特点。但瑞芬太尼迅速代谢可引起痛觉过敏。本研究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两种麻醉方法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七氟醚吸入与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在全胃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全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组(P组).记录围麻醉期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药浓度及用量、麻醉恢复期时间和苏醒期不良反应.结果 麻醉期两组DBP、MAP、HR均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能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BIS 45~60),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恢复期P组躁动、呛咳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 七氟醚吸入麻醉或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静脉麻醉均可安全应用于全胃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异氟醚控制性降压期间对颅脑手术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28例ASA Ⅰ~Ⅱ级的择期脑瘤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异氟醚降压(Ⅰ)组,丙泊酚复合异氟醚联合降压(Ⅱ)组。降压幅度与诱导前相比较,MAP下降30%~40%,维持30min。分别于降压前、中、后进行血气分析和血糖测定,计算动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和脑氧代谢率(CERO2)。结果 两组降压效果无显著性差异,降压期间HR均明显加快;降压30min时Da-jvO2、CERO2 Ⅱ组低于Ⅰ组(P〈0.05,P〈0.01);两组于降压前BGa、BGjv渐升高,而Da-jvBG降压前较麻醉前明显下降,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丙泊酚复合异氟醚控制性降压期间降低脑氧代谢的作用优于单纯使用异氟醚。  相似文献   

18.
小儿七氟醚和异氟醚快速吸入诱导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小儿使用高浓度七氟醚和异氟醚加氧化亚氮快速吸入诱导的区别。方法:38例4~11岁,未使用术前药小儿随机分为二组,七氟醚组(n=20),吸入5%七氟醚,60%氧化亚氮;异氟醚组(n=18)吸入3.5%异氟醚,60%氧化亚氮。观察两组小儿采用快速吸入诱导方法时,睫毛反射和疼痛反应消失时间,以及药物的刺激性和诱导平稳程度的区别;同时观察两种方法对小儿循环功能的影响。结果:七氟醚组的诱导效果较为满意,其睫毛反射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均明显快于异氟醚组,分别为63.45±16.27(秒),189.40±28.70(秒)和75.82±22.60(秒),231.62±77.74(秒)(P<0.01);异氟醚对气道的刺激性较大,小儿吸入时躲闪,咳嗽,喉痉挛,兴奋以及分泌物增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七氟醚组;两组吸入诱导对小儿的血压无明显的影响。结论:小儿使用高浓度七氟醚吸入诱导是较为理想的麻醉诱导方法之一,与异氟醚比较,其吸入诱导平稳,对气道的刺激性较小,诱导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丙泊酚或异氟醚麻醉下头低位气腹期间脑氧供需平衡及能景代谢的改变.方法 24例ASA Ⅰ或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和异氟醚组.两组均在局麻下行颈内静脉逆行穿刺置管达颈静脉球,行桡动脉置管.分别以丙泊酚和异氟醚麻醉诱导及维持,术中维持通气条件不变(潮气量7 ml/kg,频率 14次/分).记录麻醉前(T1)、气腹前(T2)、气腹10 min(T3),20 min(T4)及60 min(T5)时桡动脉及颈I静脉球血气、血糖、乳酸以及呼气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等,计算脑葡萄摄取(Da-jglu)、动静脉氧含量差(Da-Jo2)及颈静脉球乳酸含量(Jlac)等.结果 T3~T5时两组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1O2)、PETCO2较T2时显著升高(P<0.05或P<0.01);Da-Jo2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Da-jglu及Jl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5时丙泊酚组S1O2显著低于异氟醚组,T2、T4时Da-Jo2高于异氟醚绀(P<0.05).结论 丙泊酚或异氟醚麻醉下头低位气腹期间脑氧供大于氧需,异氟醚麻醉下脑过度灌注更明显,但未出现能量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