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杨桂云  王瑜  王煜 《家庭护士》2009,7(8):668-669
[目的]探讨头皮静脉穿刺固定方法,降低小儿静脉复穿率.[方法]将在我院门诊进行头皮静脉穿刺输液的1 000例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新法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固定,观察两组患儿胶布脱离皮肤及针头脱出血管外情况.[结果]两组患儿胶布脱离皮肤、针头脱出血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固定方法能减少胶布脱落,减少针头脱出及漏液,减少复穿率,有效提高静脉输液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静脉留置针与普通头皮针在产妇第二产程中的应用比较。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6月一2012年6月在第二产程中遵医嘱需要输液的产妇15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72例,对照组84例。实验组使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使用普通头皮针。观察对两组穿刺部位针头阻塞、针头固定失败、脱管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实验组针头阻塞、针头脱管、固定失败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在第二产程中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妇反复静脉穿刺引起的痛苦,保护血管,持续保持静脉通道,便于抢救和用药,收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针头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采用常规针柄固定方法;对照组采用改良的针柄固定方法。观察比较两组重新固定及重新穿刺情况。结果实验组重新固定率及重新穿刺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的针柄固定方法可有效降低重新固定率及重新穿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后两种针头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静脉穿刺后两种针头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按入院先后次序将180例老年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按常规静脉穿刺方法进行,穿刺成功后对照组在滴速顺畅后按传统的方法(针头斜面朝上)固定头皮针,实验组采用针头斜面朝下固定的方法。结果实验组的输液速度为(60.79±7.09)gtt/min,对照组为(53.67±8.59)gtt/min,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t=6.06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液体外漏有7例(7.8%),对照组液18例(20.0%),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X2=5.6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穿刺后针头斜面朝下固定方法简单易行,可减少液体外漏的发生率,使输液更加顺畅。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保证输液质量和患儿的安全,降低静脉输液的并发症,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最佳手法、进针角度、固定方法.方法随机将1 000例1周岁以内的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法、进针角度、固定方法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对照组500例患儿疼痛反应、复针率、液体外渗、针头脱出血管、血管周围发红、血管阻塞等并发症明显大于观察组,静脉使用率、一针成功率,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针头与皮肤成5°,快速进入皮肤后变换手法,右手拇指、示指持针柄前后面,针头与血管平行,直刺进入血管,以"S"型固定.可减轻针头对血管壁的损伤,操作简单且易固定,效果好,是一种理想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次性输液器组件中流量调节器在老年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应用及对穿刺成败、漏液的影响.方法 将19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流量调节器在穿刺回血后松开一半方式输液,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流量调节器在穿刺回血后全部松开的方式输液,比较2组穿刺成功、穿刺失败、漏液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成功穿刺例数与失败穿刺例数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成功穿刺例数与漏液例数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流量调节器半松开式进行静脉输液,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明显减少老年静脉输液过程中漏液的发生,在保护了血管的同时,减少了老年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流量调节器在老年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应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军  关小宏 《现代护理》2007,13(11):986-987
目的探讨一次性输液器组件中流量调节器在老年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应用及对穿刺成败、漏液的影响。方法将19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流量调节器在穿刺回血后松开一半方式输液,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流量调节器在穿刺回血后全部松开的方式输液,比较2组穿刺成功、穿刺失败、漏液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成功穿刺例数与失败穿刺例数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成功穿刺例数与漏液例数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流量调节器半松开式进行静脉输液,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明显减少老年静脉输液过程中漏液的发生,在保护了血管的同时,减少了老年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静脉输液血管保护的方法,减轻其痛苦,尽可能避免输液对老年病人血管造成的伤害,提高老年病人静脉输液的质量。方法统计40例老年病人住院期间的静脉输液情况,病人平均年龄65~7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观察组通过3个方面对老年病人的输液过程加以保护:1.输液针头和血管的选择;2.静脉穿刺的方法和技巧;3.输液完成拔针之后对血管的按压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方法。输液例次每组均为245例次。结果本次统计结果为,观察组20例(245例次)老年输液病人中,237例次(96.73%)穿刺针眼愈合时间≤2h;231例次(94.28%)无血管痛感;242例次(98.77%)穿刺部位未出现皮下淤血情况。对照组20例(245例次)老年输液病人中,167例次(68.16%)穿刺针眼愈合时间≤2h;159例次(64.89%)无血管痛感;182例次(74.29%)未出现皮下淤血情况。2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病人输液过程中从注意针头和血管的选择、静脉穿刺的方法和技巧、拔针后血管按压方法 3个方面进行保护,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临床实践中,静脉输液是护士最基本的一项护理操作,而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差,进行静脉穿刺时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穿刺才能成功,患者痛苦大,血管损伤明显.作者为老年病患者选用最适宜的静脉针型号,既减轻了患者静脉穿刺时的痛苦、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又起到了保护血管的作用(除临床工作中对输液速度有特殊要求的液体,如甘露醇等,应选择大号针头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减少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液体渗出、针头滑脱和意外拔针的概率,延长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方法 将160例静脉留置输液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穿刺送管成功后常规用3M透明敷贴固定和胶布外固定,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患者输液完毕后外用弹力绷带包扎固定,比较2组静脉留置针的液体渗出、针头滑脱和意外拔针情况以及留置时间.结果 观察组液体渗出、针头滑出和意外拔针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 弹力绷带包扎固定明显减少液体渗出、针头滑脱和意外拔针,可延长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两种静脉穿刺方法对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改进静脉穿刺方法,提高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方法将60例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三段式”进针法,实验组采用进针角度35—45°直接刺入血管法。观察两种不同穿刺方法所用时间、患者对疼痛的感觉及穿刺成功率。结果直接刺入血管法患者疼痛感觉轻于“三段式”进针法(P〈0.01),穿刺所用时间短于“三段式”进针法(P〈0.01),穿刺成功率(95.0%)高于“三段式”进针法(87.7%)(P〈0.05)。结论直接刺入血管法可减轻患者疼痛,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的穿刺方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 对600例需要进行留置针穿刺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0例,对照组采用外套管与针芯分别送入血管至留置针根部的方法穿刺,实验组采用外套管与针芯一起送入血管至留置针根部的方法穿刺,观察穿刺成功率.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套管与针芯一起送人血管至留置针根部的穿刺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易行,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老年患者再次穿刺的痛苦,减少人力物力资源.  相似文献   

13.
探讨门诊静脉输液患儿的护理干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诊静脉输液患儿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将284.例门诊静脉输液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对患儿家长进行卫生宣教,对患儿进行分散注意力、心理护理、暗示疗法及激励疗法,并给予微笑服务、勤巡视、温馨看护等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则只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输液过程中因脱针造成的重注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也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门诊静脉输液患儿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提高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降低输液过程中因脱针造成的重注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压静脉留置针在艾滋病患者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和门诊输液的艾滋病患者4000例次,根据患者是否同意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0例次。实验组采用正压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一般输液针头输液,由责任护士密切观察患者输液流畅情况、皮肤损害情况、静脉炎发生率、护士针刺伤及职业暴露发生率。结果实验组2000例次患者中输液流畅1870例次(93.5%),穿刺部位红肿180例次(9.0%),血管损坏189例次(9.5%),未发生静脉炎、护士针刺伤及职业暴露;对照组2000例次中输液流畅1729例次(86.5%),穿刺部位红肿250例次(12.5%),血管损坏235例次(11.8%),护士发生针刺伤及职业暴露各4例次(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103,12.768,5.582,4.004,4.004;P<0.01或P<0.05)。结论使用正压静脉留置针输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既避免了因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有效保护血管,又减少了因反复穿刺给护理人员造成针刺伤和职业暴露的危险,对治疗艾滋病患者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患儿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4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采用腋静脉置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四肢或头皮浅静脉置留置针;对2组静脉留置后留置时间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患儿进行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可以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身心痛苦,为患儿抢救、治疗提供了及时用药的静脉通道,提高了患儿的抢救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选择更适合老年病人静脉输液治疗的留置针型号。方法选择静脉输液治疗1周以上的60岁老年病人240例,按单双号随机分为实验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排除使用特殊刺激性药物的患者。实验组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号封闭式小儿留置针,对照组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8号封闭式留置针。比较2组病人发生静脉炎人次及穿刺失败人次。结果实验组病人发生静脉炎人次及穿刺失败人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老年病人在长期静脉输液治疗中选用24号小儿封闭式留置针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发生静脉炎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动静脉内瘘及静脉穿刺针固定方法,以减少血液透析过程中动静脉内瘘及静脉穿刺针眼渗血、滑针、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在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伴有动脉压i岛、糖尿病,透析过程中易发生渗血、滑针、血肿并发症的老年患者16例,将患者进行自身对照,先后采用常规胶布固定法和常规胶布加弹力绷带固定法。每人每种方法各观察3个月624次,共1248次由专职透析护士按标准化操作。比较2组透析过程渗血、滑针、血肿的发生率。结果常规固定法并发症发生率为7.21%,常规加绷带固定法渗血、滑针、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1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规加绷带固定法能有效预防透析过程动静脉内瘘和静脉渗血、滑针、血肿等并发症,减少血管损伤,操作简便,能显著减少护理工作量和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音乐护理对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静脉输液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2007年因呼吸道感染于门诊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120例为对照组,2008-2009年接受门诊静脉输液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音乐护理,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穿刺耗时、重新输液患儿数及终止门诊输液转入住院患儿数。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穿刺耗时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6.712,7.613;P〈0.05);重新输液患儿数及终止门诊输液转入住院患儿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8.664,6.414;P〈0.05)。结论实施音乐护理干预可以提高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耗时,保障输液顺利进行,节约护士人力资源,减轻患儿不良情绪体验,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