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甘肃地区18岁及以上成年人腰围水平及中心性肥胖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9月—2014年8月在甘肃省13个监测点抽取7800名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个人生活方式等信息,通过体检获取体质指数、腰围等。最终分析了7607名成年人腰围水平和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现状,描述中心性肥胖及中心性肥胖前期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及职业人群的分布特征。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51.9岁,其中男性3216名(42.3%),女性4391名(57.7%)。甘肃省成年男女性腰围分别为(84.7±10.3)cm和(81.3±9.5)cm;随年龄增长,女性腰围呈增长趋势,由18~44岁组78.6 cm增至60岁以上组83.5 cm;随文化程度的提高,男性腰围逐渐升高,由文盲/半文盲组82.7 cm增至大专及以上组87.6 cm(P<0.001),女性腰围逐渐下降,由文盲/半文盲组81.9 cm降至大专及以上组77.6 cm(P<0.001);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男性腰围越高,由<5000元组83.0 cm增至≥18 000元组85.9 cm;职业人群中男性以企事业单位职工腰围最大(88.9 cm),女性则以企事业单位职工腰围最小(79.0 cm)。中心性肥胖率为32.6%(标化率28.8%),男女性分别为30.9%(标化率28.8%)和33.9%(标化率28.8%)。中心性肥胖前期率为18.1%(标化率17.6%),男女性分别为16.2%(标化率16.0%)和19.5%(标化率18.5%)。随年龄增长,女性中心性肥胖率呈上升趋势,由18~44岁组22.6%增至60岁以上组45.3%。随文化程度升高,男性中心性肥胖率呈上升趋势,由文盲/半文盲组23.0%上升至大专及以上组42.5%(P<0.001);女性中心性肥胖率则逐渐下降,由文盲/半文盲组36.1%降至大专及以上组20.1%(P<0.05)。随家庭人均年收入增长,男性中心性肥胖上升,由<5000元组23.8%上升至≥18 000元组的35.5%。职业人群中,企事业单位男性职工中心性肥胖率最高,为48.5%(P<0.001),女性中企事业单位职工最低,为25.8%(P<0.001)。在超重和肥胖的人群中,男性腰围分别为(88.3±7.4)cm和(98.8±8.3)cm,女性腰围分别为(84.4±6.7)cm和(94.5±8.1)cm;男性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43.3%,和87.7%,女性分别为47.3%和93.9%。在非超重/肥胖人群中,仍有6.0%的男性和9.8%的女性为中心性肥胖。结论甘肃地区中心性肥胖在成年人群广泛流行,男女性腰围均值已接近或超过中国中心性肥胖前期切点水平,中心性肥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年人中肥胖主要是中心性肥胖。  相似文献   

2.
中国成年人中心性肥胖腰围切点值的进一步验证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描述中国人群腰围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中国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的腰围切点及其对糖尿病患病危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大样本数据,分析中国人群腰围的分布特征、南方和北方人群腰围的分布特征以及身材高大人群的腰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的腰围切点与体重指数(BMI)≥24的诊断一致性.以ROC曲线的最短距离确定适合的腰围切点.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腰围水平下调查对象的糖尿病患病相对风险.结果中国人群腰围分布呈正偏态;对腰围进行年龄调整后,男性腰围均值为79.0 cm,女性为74.8 cm.男性腰围均值大于女性;腰围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不论男女,北方人群的腰围均大于南方;身材高大的人腰围水平大于总人群.男性腰围以85 cm、女性80 cm作为切点,与BMI≥24的诊断一致性最好,且ROC曲线的距离最短.男性腰围超过85 cm、女性腰围超过80 cm,患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均增加1.1倍,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相对危险会增加1.0倍和1.7倍;当男性腰围超过95 cm、女性腰围超过90 cm时,患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就会增加2.6倍和3.0倍,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相对危险会增加2.2倍和2.3倍.腰围越大,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及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风险则越大.结论中国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成年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中推荐的腰围以85 cm和80 cm分别作为诊断男性和女性中心性肥胖的切点,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应在预防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腰围水平及中心性肥胖流行特征。方法 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6~17岁儿童青少年调查资料,分析儿童青少年腰围水平及中心性肥胖流行现状。利用腰围的P90(同年龄、同性别)作为中心性肥胖的判断界值。结果 我国各年龄组儿童青少年腰围均为男生大于女生(P<0.000 1),城市大于农村(P<0.05),家庭收入水平高的儿童青少年大于中、低家庭收入儿童青少年(P=0.000 3)。6~17岁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率为11.2%,其中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0.7%和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和农村男生的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13.2%和8.5%,女生分别为12.3%和11.2%。按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分,高、中、低家庭收入男生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15.8%、11.5%和8.8%,女生分别为13.5%、11.9%和11.6%。结论 男生的腰围较女生更易受城乡和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2年广东省成年人向心性肥胖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广东省成年人向心性肥胖的流行特征 ,确定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和地区。方法 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全省大城市、中小城市、2类农村各 3个区 (县 ) ,1类农村 4个县 ,每个县 (区 )抽取 2个街道(乡 )、6个居委 ,共 5 4 0户 ,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获得 18岁及以上居民个人基本情况 ,体检获取腰围数据。结果 共调查 18岁及以上成年人 15 130人 ,腰围 (WC)为 (75 2 6± 9 6 7)cm ,其中男性 (77 2 4± 9 6 0 )cm ,高于女性 (73 80±9 4 5 )cm ;城市 (77 4 3± 10 11)cm ,高于农村 (73 2 5± 8 78)cm。向心性肥胖的粗患病率为 2 3 9% ,年龄标化患病率为2 1 6 %。男、女性标化患病率分别为 19 6 %和 2 3 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 =4 92 95 ,P <0 0 5 ) ;不论男女 ,城市患病率 (2 8 5 % ,2 6 4 % )高于农村 (12 2 % ,19 6 % )。男性向心性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体力活动、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和吸烟情况 ;女性向心性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体力活动、年龄、职业、家庭人均收入、教育程度和民族。结论 根据抽样结果推算 ,广东省 1/ 5以上的成年人患向心性肥胖 ,体力活动是最重要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必须尽快加强向心性肥胖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前,肥胖在全世界呈流行趋势,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肥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较强的关联(1)。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最简单、实用的指标。本文利用辽宁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分析辽宁省居民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肥胖研究和干预工作提供基本信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993-2011年中国9省区18~65岁成年居民腰围分布变化及中心型肥胖流行趋势。方法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3-2011年7轮调查资料中18~65岁成人为研究对象,以国标WS/T 428-2013为标准,采用偏度均值变异系数(LMS)法揭示腰围分布变化趋势。结果 1993-2011年间中国9省区18~65岁成人腰围分布峰值下降,曲线右移。腰围百分位数曲线第15、50、85百分位均显示增高趋势,高百分位增高更明显。腰围均值男性从76.5cm增至84.0 cm,女性从75.3 cm增至80.6 cm。中心型肥胖率男性从8.4%增至30.4%,女性从15.2%增至28.1%,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0.7%。各不同BMI水平人群均有中心型肥胖发生,且呈增加趋势。其中超重者约有1/3~2/3者为中心型肥胖,4/5以上腰围超标。体重正常者,中心型肥胖率男性从2.6%增加到9.1%,女性从5.0%增加到14.3%,到2011年约有1/3成人存在腰围超标。结论过去二十余年,中国9省区18~65岁成人腰围水平和中心型肥胖率呈增加趋势,腰围高百分位处增幅更大。不同BMI水平人群均存在中心型肥胖且呈增加趋势。应采取有力措施抑制腰围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成人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现状和腰围的分布,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肥胖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身体测量获得的数据,分析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现状,描述城乡、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及年龄人群的分布及差异.结果 我国成人中心型肥胖率为40.7%,男性、女性中心型肥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心型肥胖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城市地区居民中心型肥胖率(44.6%)明显高于农村居民(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男性、女性,中心型肥胖率在东部城市最高,西部农村最低.成人平均腰围为(80.3±0.3) cm,男性为(82.3±0.3) cm,女性为(78.2±0.3) cm,男性腰围明显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腰围逐渐升高,到60岁以后逐渐降低.城市地区人群平均腰围(81.3±0.4) cm,农村地区为(79.7±0.3) cm.结论 我国中心型肥胖在人群中广泛流行并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肥胖的持续流行和加速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西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成人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现状和腰围的分布,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肥胖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身体测量获得的数据,分析广西18岁及以上成人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现状,描述城乡、不同性别及年龄人群的分布及差异.结果 广西成人中心型肥胖率为21.8%,男性、女性中心型肥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心型肥胖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城市地区居民中心型肥胖率(44.1%)明显高于农村居民(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男性中心型肥胖率(50.9%)明显高于女性(37.0%),农村女性中心型肥胖率(19.1%)明显高于男性(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人平均腰围为(76.0±9.1) cm,男性平均腰围(77.4±9.4)cm明显大于女性(74.4±8.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腰围逐渐升高,到60岁以后逐渐降低.城市地区人群平均腰围(81.2±10.9) cm明显大于农村地区(74.5±8.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广西中心型肥胖在人群中广泛流行并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城市人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肥胖的持续流行和加速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成人中心性肥胖腰围身高比值的适宜切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国中年人群腰围身高比值(WHtR)诊断中心性肥胖的适宜切点。方法选用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的两次横断面调查,共30 630名35~59岁人群资料,比较不同WHtR切点对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血清总胆固醇升高(高T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HDL-C)以及危险因素聚集(危险因素个数≥2)的检出效果,并分析各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结果预测4种危险因素的WHtR最佳切点范围在0.48~0.52,预测危险因素聚集的WHtR最佳切点在男性、女性及男女合并人群中分别为0.49、0.50及0.49。人群WHtR控制在0.50以下,可防止人群中约2/5的高血压,1/5空腹血糖异常和高TC,1/3的低HDL-C,以及约一半的危险因素聚集。结论 WHtR为0.50可作为我国中年人群中心性肥胖评价的适宜切点。以"腰围不超过身高一半"作为体重控制理念,促进心血管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四川省西昌市居民的中心性肥胖流行现况与影响因素,为后续当地相关的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方法 综合考虑经济水平、民族构成、地理位置等因素,在西昌市选择6个调查点,根据调查点社区人口数确定抽样比例,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8周岁及以上的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χ2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874名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39.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饮酒情况(χ2=4.914,P<0.05)、高血压患病情况(χ2=15.869,P<0.001)、BMI(χ2=300.521,P<0.001)的成年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不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者(OR=1.545,95%CI:1.028~2.322)、高血压患者(OR=1.684,95%CI:1.093~2.592)发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所增加;相较于正常体重(18.5kg/m2≤BMI<23.9kg/m2)的居民,BMI<18.5kg/m2组别人群(OR=0.114,95%CI:0.015~0.843)发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更低,而BMI≥24.0kg/m2组别人群(OR=12.196,95%CI:8.630~17.234)则风险更高。 结论 西昌市成年居民中心性肥胖率较低。BMI<18.5kg/m2为中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而饮酒、高血压患病、BMI≥24.0kg/m2为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成年人BMI、腰围与睡眠质量的联合作用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0月12日―2020年12月18日对十堰市3 195名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BMI、腰围与睡眠质量对高血压患病的联合作用。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18.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以BMI正常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为对照组,体重过轻且睡眠质量好的组、超重且睡眠质量好的组、全身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体重过轻且睡眠质量差的组、BMI正常且睡眠质量差的组、超重且睡眠质量差的组、全身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差的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4.049倍、1.172倍、4.625倍、4.581倍、1.166倍、5.476倍和8.230倍。以腰围正常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为对照组,腹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好的组、腰围正常且睡眠质量差的组、腹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差的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4.017倍、3.074倍和7.495倍。结论  睡眠质量差和全身型肥胖或腹型肥胖共存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提示睡眠质量差的人群控制BMI和腰围有利于高血压的预防。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了解我国≥18岁居民体重和腰围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防治政策和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194 779人,通过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获取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本研究将完成调查且体重和腰围知晓信息完整的179 045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性别分层,年龄、城乡、文化程度等分组计算体重和腰围知晓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8岁居民体重、腰围知晓情况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我国成年居民体重知晓率为45.4%(95%CI:41.9%~48.9%),男性[46.2%(95%CI:42.5%~49.8%)]高于女性[44.6%(95%CI:41.1%~48.2%)],城市[54.3%(95%CI:49.3%~59.3%)]高于农村[35.8%(95%CI:32.1%~39.4%)],低体重居民体重知晓率最高[49.9%(95%CI:44.3%~55.6%)],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未确诊居民体重知晓率均高于确诊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居民腰围知晓率为11.6%(95%CI:9.7%~13.4%),女性[12.8%(95%CI:10.8%~14.8%)]高于男性[10.3%(95%CI:8.6%~12.0%)],城市[14.6%(95%CI:11.7%~17.4%)]高于农村[8.3%(95%CI:6.5%~10.2%)],糖尿病确诊居民腰围知晓率高于未确诊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体重和腰围知晓率均随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我国城市、文化程度高、家庭人均年收入高和进行健康体检的居民可能拥有较高的体重和腰围知晓率。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中知晓自身体重状况者不到一半,知晓腰围者仅有约十分之一。农村、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以及肥胖居民需要重点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普及体重、腰围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我国居民对自身腰围和体重的认识情况。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There is a lack of evidence regarding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waist circumference on disability among older populations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LMICs).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waist circumference with disability in the older populations of Indonesia, and whether the associations are dependent on wealth or baseline abdominal obesity levels.MethodsIn 2007 the INDEPTH-WHO Study on global AGEing and adult health (SAGE) was conducted among 11,753 individuals aged 50 years and older in Purworejo District, Central Java Province, Indonesia. Of these, a total of 8,089 were followed up in 2010. On both occasions, individuals’ waist circumferences were measured and the 12-item version of the WHO Disability Assessment Schedule version 2 (WHODAS-II) was implemented to measure disability.ResultsA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disability at the baseline (β = 0.066; p < 0.001), and between the increase in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the level of disability during the three-year follow-up period (β = 0.094; p < 0.001) after adjusting for baseline variables. This association was also significant among the poor, non-obese men, as well as poor and rich obese women. Among the non-obese women, a decrease in waist circumference was associated with more disabilities.ConclusionsAn increase in waist circumfere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disability among older people in Purworejo, Indonesia.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mes aiming to prevent obesity could have positive effects in preventing and reducing disability among older adul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腰围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青岛项目点。利用研究对象的基线信息和随访获得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模型分析腰围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3 355名,累计随访302 008.88人年,共有缺血性脑卒中新发病例1 093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腰围正常组(男性<85.0 cm/女性<80.0 cm)相比,腰围超标组(男性≥85.0 cm/女性≥80.0 cm)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升高了78%[风险比(HR)=1.78,95%CI:1.51~2.10],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升高了72%(HR=1.72,95%CI:1.40~2.12)和83%(HR=1.83,95%CI:1.40~2.39)。RCS模型分析显示,腰围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呈非线性的“S”形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随着腰围的增加而增加,维持正常腰围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