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测定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81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清唾液酸测定。血清唾液酸含量恶性肿瘤患者高于正常人和良性肿瘤患者,Ⅲ、Ⅳ期患者高于Ⅰ、Ⅱ期患者。唾液酸含量下降后再升高或持续保持在高水平,提示有复发、转移的可能或预后不良,如一直保持在正常水平则提示病情平稳。 相似文献
2.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测定及其临床意义宋萌,郭洁之,马钧,龚武明唾液酸(sialicacid,SA)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份。它参与细胞表面的多种生理功能,其含量和成份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细胞膜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它在恶性肿瘤的生物行为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宁兆民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4,8(4):232-232
血清唾液酸测定在口腔肿瘤诊断上的应用南京市口腔医院宁兆民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细胞的恶性变、癌转移浸润、失去细胞接触性抑制、细胞粘附性降低以及肿瘤抗原性等均有密切关系[1]。唾液酸是糖蛋白和糖脂的低聚糖链的组成部分。唾... 相似文献
4.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测定邢汝东,陈瑞梅,王植三,李长贵,唐全勇,蒋崇槟,张玉琢唾液酸(Sialicacid,SA)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细胞表面的多种生理功能,与细胞的恶变、癌转移及浸润等有密切关系。我们曾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 相似文献
5.
用生化方法测定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56例,良性肿瘤47例,并与35例正常人作对照。检测肿瘤患者血清脂质结合唾液酸(LSA),总唾液酸(TSA)的含量。结果:恶性肿瘤组中LSA、TSA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良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LSA、TSA的值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TNM分期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其含量水平升高或明显下降对判定疗效预后有价值。在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采用ELISA法对70例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恶性者34例,良性者36例)和37例正常人血清DR-70^TM进行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67.65%,8.33%和8.11%经统计学处理,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人组之间显著差异(P〈0.00)。还观察到在恶性肿瘤组中第三和第四期患者血清DR-70^TM水平较高。提示血清DR-70^TM检测对口口腔人颌面肿瘤的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枳和为一种有 相似文献
8.
用改良 Aminoff 法和改良 Katopodis 法对179例口腔颔面部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TSA)和脂结合唾液酸(LSA)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口腔鳞癌和涎腺恶性肿瘤患者 TSA 和 LSA 水平高于正常;术后复发组高于无复发组及正常组;血清 TSA 及 LSA 水平与肿瘤的严重程度有明显关系;手术后血清 TSA 及 LSA 明显下降。采用71mg/dl和20mg/dl分别作为 TSA 和 LSA 区分恶性与非恶性肿瘤的鉴别参考值时,口腔鳞癌和涎腺恶性肿瘤组的阳性检出率,TSA 分别为37%(23/63)和67%(14/21);LSA 分别为70%(44/63)和57%(12/2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总唾液酸(TSA)和脂结合唾液酸(LSA)含量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比色法同步检测了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TSA和LSA含量,并与健康对照组和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组血清TSA和LSA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肿瘤组(P〈0.01),而健康对照组与良性肿瘤组之间血清TSA和LSA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 相似文献
10.
血清脂质结合唾液酸测定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唾液酸(SA)又名N-乙酰神经氨酸,是细胞膜的组成成份之一。它在细胞的恶性转化中起着特殊的作用。SA主要以结合形式存在,其中与糖脂结合者称为脂质结合唾液酸(LSA)。多数研究表明,LSA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标记物,对多数恶性肿瘤都具有诊断意义[1]。我... 相似文献
11.
经中华口腔医学会批准,由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肿瘤学组主办、青岛大学医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口腔颌面肿瘤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8月23日~8月2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会议受到了中华口腔医学会和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的指导帮助和与会代表的大力支持。鉴于受非典因素影响及本年度学术会议较多的特点,本次会议采取控制规模、专题讨论的形式,集中对当前口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借用贝克曼免疫化学系统(Beckman ICS Ⅱ)对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77例,术后36例;良性肿瘤患者29例及正常人89例血浆纤维结合蛋白(P-Fn)含量(mg/dL)测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助于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的诊断,并对恶性肿瘤负荷的判断和预后估计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季彤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4,(Z1)
生存质量是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修复重建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生存质量有关概念、评价手段及修复重建对它的影响,并指出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成像在口腔颌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2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的MRI表现,文中就有关MRI的诊断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口腔颌面部肿瘤行MRI检查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全国第一届口腔颌面肿瘤学术会议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口腔颌面肿瘤学组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38(1):3-4
20 0 1年 1 0月 2 1~ 2 4日 ,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协办、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承办的全国第一届口腔颌面部肿瘤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代表 2 5 4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口腔颌面肿瘤学组成立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温玉明教授当选为该学组组长。大会共收到论文 2 65篇 ,大会发言 88篇 ,特邀来自全国各地 1 7位口腔颌面部肿瘤学专家作专题讲座。大会论文涉及内容广泛 ,较全面地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口腔颌面… 相似文献
16.
颅颌面外科的功能性进颅术在口腔颌面肿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颌面外科技术应用于我国口腔颌面外科治疗肿瘤已达10年,常规为经颞骨和经额骨两种根治性进颅术,但过份强调整块切除,以致颜面毁容大,手术耗时长,暴露脑组织面积大,并发症亦相应地增多。本文改进了术式——功能性进颅术。介绍了手术方法,报告了典型病例,讨论了颅颌面外科治疗肿瘤的术式演变,功能性进颅术与根治性进颅术的术式异同,并对功能性进颅术作了术式评价,同时对其常规施行的预防性气管切开和颅内压测定作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4(5):344-344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经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以及承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肿瘤生物学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和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2006年口腔颌面肿瘤基础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9~11日在上海天诚大酒店胜利召开。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8篇.来自国内的参会专家和代表共81名,国外专家8名。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