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桂枝或炙甘草剂量变化对桂枝甘草汤药效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DAD多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10种成分的变化。Hypersil Gold-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0 nm(苯甲酸钠、甘草苷、甘草素)、254 nm(桂皮醇、甘草酸)、276 nm(香豆素、桂皮酸、桂皮醛)、370 nm(异甘草苷、异甘草素);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20℃;进样量20μL。考察桂枝或炙甘草剂量变化对各药材、桂枝甘草汤药效组分的影响。结果适当增加桂枝(炙甘草)剂量可促进炙甘草(桂枝)药效组分的溶出,当桂枝(炙甘草)超过一定剂量,炙甘草(桂枝)药效组分的含量反而降低。桂枝、炙甘草剂量变化时其自身的药效组分含量变化明显。随着桂枝或炙甘草剂量的增加,桂枝(炙甘草)5种药效组分总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配伍剂量与经方相一致时有最大值。结论桂枝(炙甘草)剂量变化对炙甘草(桂枝)药效组分、自身药效组分及药效组分总量均有影响,提示桂枝甘草汤用药剂量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
初步探讨了烟酸(NA)与阿司匹林(ASA)联合应用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NA与ASA在体外能明显抑制由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与剂量呈依赖关系。将NA与ASA合用,作用明显加强,ASA的IC_(50)  相似文献   

3.
乙酰水杨酸(ASA)是一种作用强烈、不可逆的血小板凝聚抑制剂,在体内经首过效应作用变成水杨酸(SA)后而失活。为了比较原形ASA在不同的ASA释药片剂中的生物利用度,作者检测健康受试者给予5种处方(即2种速释片即加有弱缓冲剂氧化镁的普通片和用碳酸-枸橼酸钠缓冲的泡腾片和3种缓解处方,即片剂中含微囊化ASA,胶囊中含微囊化ASA及包肠衣的ASA片)单个剂量后的血药浓度。由于用ASA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药经方芍药甘草汤中炙甘草或醋白芍单因素配伍剂量变化对其药效组分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建立中药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单因素配伍剂量的醋白芍和炙甘草为载体,以经方芍药甘草汤作为对照,按照汤剂制备供试品溶液,采用HPLC-DAD法,三波长同时测定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λ=230 nm)、甘草苷-甘草素(λ=276 nm)、异甘草苷-异甘草素(λ=360 nm)的含量。结果醋白芍剂量12 g不变时,其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随炙甘草的剂量变化如下(mg/m L,n=3):炙甘草12 g,醋白芍组分含量为1.90-0.89-3.45-0.53;炙甘草为1、6、9、15、18 g时,醋白芍组分含量均降低。炙甘草剂量12 g不变时,其药效组分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的含量随醋白芍的剂量变化如下(mg/m L,n=3):醋白芍12 g,炙甘草的组分含量为9.06-3.19-0.76-0.77-0.15;醋白芍为1、6、9、15、18 g时,炙甘草组分含量均降低。结论 1炙甘草或醋白芍配伍剂量变化时,其药效组分的溶出率与经方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改变中药的配伍剂量其功效会产生变化;2醋白芍-炙甘草剂量比越接近1∶1,其相应的药效组分溶出率越高;3醋白芍的4种药效组分总含量随炙甘草配伍剂量变化规律:炙甘草12 g>9 g>15 g>6 g>18 g>3 g>1 g,药效组分总量为6.77~4.15 mg/m L;4炙甘草的5种药效组分总含量随醋白芍配伍剂量变化规律:醋白芍12 g>9 g>15 g>6 g>18 g>3 g>1 g,药效组分总量为13.93~10.34 mg/m L;5炙甘草剂量对芍药甘草汤药效组分总量的影响大于醋白芍。  相似文献   

5.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 (ASA)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对血中血栓素 B2 (TXB2 )的影响。方法 :160例患者随机分为 T1组 41例 (ASA5 0 mg/ d) ,T2组 40例 (ASA10 0 mg/ d) ,T3组 40例 (ASA3 0 0m g/ d) ,T0组 3 9例 (口服安慰剂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2周末、4周末清晨空腹抽血测定花生四烯酸 (ACA) 5 0 0 μg/ d 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中 TXB2的含量。结果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确切 ,显效率 3 3 % ,总有效率 62 %。160例患者治疗前 TXB2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 ,经治疗后 TXB2在不同 ASA剂量组均有所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阿司匹林的作用疗效与剂量的递增无显著的相关性 ,强调了个体化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6.
业已证明,去甘草甜素甘草制剂(Deglycyrrhini-zed liquorice)可减轻大鼠急性阿司匹林性胃粘膜损害以及幽门结扎性损害,但迄今关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尚少。本实验在饥饿雄性Sprague-Dawley 大鼠进行,去甘草甜素甘草制剂(DGL)口服剂量为2000mg/kg,阿司匹林(ASA)口服剂量为128mg/kg。单用ASA可使90%的动物产生胃粘膜出血性损害,DGL 与  相似文献   

7.
乙酰水杨酸(ASA,阿司匹林)在临床瞬时性局部脑贫血或心肌梗塞发作时作为抗血栓形成剂应用。其制剂所用剂量的大小,以能有效地阻止血栓素A_2(TX-A_2)的合成而不影响前列隙环素(PGI_2)的产生为准。本文研究了装在胶囊中的ASA 肠溶衣小丸型控释制剂(ASA 控释制剂),一次或连续给药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金莲花药效组分及金莲花水煎液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通过抗炎、镇痛药理实验观察金莲花水煎液及其药效组分的药理活性。结果 通过金莲花水煎剂组与其药效组分高、中、低剂量组比较,金莲花水煎剂及其药效组分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均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金莲花水煎剂组与金莲花药效组分中剂量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金莲花水煎剂及其药效组分均不能缓解热板致小鼠疼痛,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其不具有中枢镇痛作用。结论 金莲花水煎液具有抗炎镇痛药理作用,用于治疗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是有药理依据的。金莲花药效组分与金莲花水煎液药理作用无显著性差异,金莲花药效组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金莲花的抗炎镇痛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9.
阿司匹林(ASA)是第一种用动力学证明具有首过作用的药物,有人报道,它在人和狗身上的肠、肝首过作用。作者用大白鼠来评论ASA的不同给药途径(静注、口服或门静脉给药)对它的动力学影响并比较肠、肝首过作用。实验用雄性大白鼠,按常规法用聚硅树脂管插入右颈静脉内,插管后两天进行大剂量静注或口服实验。以4只大白鼠一组,不经麻醉,以10mg/kg的ASA经插管或胃管给药,然后分别关在代谢笼里收集尿和粪。在4、8、24和48小时收集尿,逐日收集粪。样品保存于零度。另一组(n=6)按常规插管和未经麻醉的大白鼠,照上述相同的剂量给药,  相似文献   

10.
用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模型观察了SIPI-644十二指肠给药(id)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本品id 50,100和200 mg/kg,均能显著对抗乌头碱诱发的各种室性心律失常,但三个剂量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强度和剂量没有明显相关性。其id的药效比iv的药效弱,它和胺碘酮、静注的ED_(50)分别为12.3和27.8mg/kg,它们约TI分别为11.7和5.3。  相似文献   

11.
特拉唑嗪(Terazosin)是一种选择性α_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临床用来治疗高血压。为确定该药的量效关系,作者对25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多中心比较研究。剂量为每日1~80 m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每疗程为3个月,剂量逐月加大。常规检测仰卧位舒张压和坐位血压,结果表明,Terazosin每日1~5 mg有明显的抗高血压量效关系,除80 mg外,5mg以上(10~40 mg)剂量均不再增强疗效。使用5 mg剂量时,用药期末的药效与峰值药效之比≥50%。  相似文献   

12.
醒脑静注射液的一般药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醒脑静注射液(XNJI)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为XNJI主要药效作用之外的药理作用及用药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小鼠ivXNJI低[0.5ml·(100g)-1]、中[1.5ml·(100g)-1]、高[3.0ml·(100g)-1]剂量,观察其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麻醉SD大鼠iv低[0.9ml·(100g)-1]、中(1.8ml·100g-1)、高(3.6ml·100g-1)剂量,观察其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结果XNJI低、中、高3个剂量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影响与给药前及生理盐水(N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中、高3个剂量对血压、心率、心电图(PR间期、P波、T波、ST间期)的影响与N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剂量给药后,QRS间期增加。提示大剂量(相当于临床患者用量20倍以上)给药,对心室传导有抑制作用;而低、中剂量对QRS间期无显著性影响。结论XNJI在药效剂量应用时比较安全,在大剂量应用时应当注意其潜在的对心室传导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聚集率增加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药物阿斯匹林(ASA)预防缺血性脑病已得到公认。然而,有关ASA的使用剂量至今仍有争议。我们对50岁以上选择具有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给予小  相似文献   

14.
用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实现抗生素个体化给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在抗生素调整剂量上的应用。方法: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以及药代动力学(PK)-药效动力学(PD)模型的基本概念、建立步骤、应用特点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并通过两个举例说明剂量调试方法。结果与结论:群体药代动力学和TDM监测紧密联系用于临床抗感染治疗,PK-PD模型的应用有利于临床药学的剂量设计和剂量调整,为不同患者群体的抗感染治疗的最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时,使50%患者达到满意麻醉效果的0.75%罗哌卡因(Rop)腰麻剂量(ED50)。方法 ASAⅠ~Ⅱ级、拟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下行THR的老年患者21例,于L3-4间隙行CSEA穿刺操作,采用序贯法,即:给予参加试验的第1位患者0.75%Rop剂量为15 mg,如麻醉效果确切,则下一位患者剂量减低;如麻醉效果不佳,则下一位患者剂量增加。以相邻剂量的90%作为剂量的变化幅度。确切麻醉效果标准为10 min内感觉平面阻滞达到T10、Bromage达3分、手术开始切皮不痛、肌松满意。计算腰麻0.75%Rop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21例患者全部在CSEA下完成手术。序贯试验结果为ED50=11.84 mg,其95%CI 10.76~13.00 mg。结论 ASAⅠ~Ⅱ级、65~75岁老年THR患者腰麻0.75%Rop的ED50为11.84 mg。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Ⅰ类抗脑缺血新药2-(α-羟基戊基)苯甲酸钾[potassium 2-(1-hydroxypentyl)-benzoate,dl-PHPB]反复给药对大鼠的毒性反应。方法SD大鼠,雌、雄各半,根据给药剂量分为10,30,90 mg/kg组及溶剂对照组,尾静脉反复给药30 d,停药后恢复期观察21 d。检测指标包括动物一般状况、体重、进食量、血液常规、血液生化、尿10项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结果 SD大鼠连续静脉注射dl-PHPB 30 d,可剂量依赖性地引起肝脏重轻度增加、血清球蛋白升高、凝血酶时间(TT)延长。30,90 mg/kg剂量组尿潜血阳性及90 mg/kg剂量组尿蛋白升高。这些改变停药后均可恢复。在90 mg/kg剂量、药物质量浓度为45 g/L时,可见明显的血管刺激性,恢复期结束时血管病变仍然存在,但已开始修复。结论SD大鼠静脉注射dl-PHPB 30 d,其无毒反应剂量为30 mg/kg(相当于药效剂量的10倍);90 mg/kg(相当于药效剂量的30倍)时可见轻度毒性反应,主要为可逆性的肝脏、肾脏损伤及血管刺激性。上述研究结果为dl-PHPB的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物力药理学 形成中的边缘学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力学与药理学的交叉促使一门边缘学科———生物力药理学 (biomechanopharmacology)正在形成。这一学科一方面包括药物对机体生物力学因素的调整 ,另一方面则包括生物力学因素对药物代谢与药效的影响。血流剪应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药物剂量和药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将是这一学科的生长点。双因素 (应力与药物 )多水平析因实验是生物力药理学适用的研究设计 ;能同时调控生物力水平与药物剂量的装置是该类研究的必要手段。该学科有望在动脉缺血性疾病和肿瘤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作用。1 生物力学因素在生命科…  相似文献   

18.
单独给大鼠口服阈下剂量的阿魏酸钠(SF)或阿斯匹林(ASA)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对颈动脉壁PGI_2样物质的释放均无明显作用。两药并用后大鼠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TXA:样物质的释放均显著地受到抑制,动脉壁PGI_2样物质的释放则无明显变化。说明SF与小剂量ASA联用可增强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山莨菪碱(654-2)、阿斯匹林(ASA)、前列环素(PGI_2)样物质对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以及烙铁头蛇毒血小板聚集素(TMVA)诱导的阻抗法全血血小板聚集(简称全血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ADP.AA.TMVA诱导的全血聚集随剂量增加而增强.阻抗技术对于估价生理条件下的血小板功能较为敏感。654-2促进ADP诱导的全血聚集.而ASA和PGI_2样物质对ADP和AA诱导的聚集均有抑制作用.但不能防止TMVA诱导的聚集。提示TMVA可能通过第3途径(类似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血小板聚集.经ADP和AA作用过的血小板对TMVA的活化仍有反应,其机理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虎杖解毒颗粒(无糖型)改制前后的药效、毒性展开研究,科学、客观地评价颗粒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通过最大给药量实验评价其急性毒性,并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和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分别观察颗粒改制前后的抗炎、解热作用。结果虎杖解毒颗粒(无糖型)、虎杖解毒颗粒对小鼠的最大给药量分别相当于成人日剂量的218倍和200倍,小鼠均未死亡,生存状况无异常;颗粒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以及干酵母引起的大鼠发热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强度与剂量相关。结论虎杖解毒颗粒(无糖型)改制前后毒性及药效无明显改变,制剂毒性低,具有一定抗炎、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