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模型的技术改进方法,并观察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方法 将“二袖套法”大鼠肝移植技术进行了改进;并行SD→SD,SD→Wistar大鼠肝移植各30例,观察术后排斥情况。结果 全组肝移植手术无肝期约为15min。大鼠无手术死亡。SD-SD大鼠肝移植后3周内存活率为97%;SD→Wistar大鼠肝移植后8~15d死亡,组织病理学证实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结论 采用该改良大鼠肝移植方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移植大鼠的术后生存率。SD-Wistar大鼠的肝移植可作为较理想的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制作过程中麻醉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 研究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制作过程中麻醉对大鼠的影响,以便合理选择正确的麻醉方法。方法 用SD大鼠以改进的二袖套法制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乙醚组,氯胺酮组,水合氯醛组,戊巴比妥组。观察每种麻醉剂的麻醉过程、对大鼠生理和肝功能的影响以及无肝期开始后的死亡率。结果 每种麻醉剂的麻醉过程不尽相同。麻醉对大鼠生理均有影响,其中以乙醚的影响较小,戊巴比妥有较大的肝毒性。无肝期开始后氯胺酮组、水合氯醛组、戊巴比妥组死亡率较高,而乙醚组无死亡发生。结论 各种麻醉对肝移植大鼠均有明显影响。乙醚具有对生理、肝功影响小,无肝期开始后死亡率低的优点,可作为制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首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大鼠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uo M  Yu Y  Tang Z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9):561-563
本研究旨在建立大鼠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auxiliarypartialorthotopiclivertrasplantation,APOLT)模型,进一步推动肝移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在半肝血流阻断下切除受体肝脏的75%。然后将30%的供肝移植于原位。作者成功地施行大鼠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40次。受体5天生存率为87.5%。移植肝5天存活率为75%。术后第5天移植肝重量增加一倍,肝细胞增生活跃,DNA呈二倍体,DNA合成期肝细胞占22.6%±2.75%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的12.22%±1.48%(P<0.001)。作者认为,大鼠APOLT是一个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灌注模型的技术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灌注模型的改进。方法:参照文献模拟临床肝移植过程以改良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原位灌注模型。在体持续低温灌洗肝脏,留取样本送病理和电镜观察。结果:20例模拟肝移植原位灌注模型中1例因上腔静脉出血手术失败,模型成功率95%。HE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查发现大部分肝细胞排列整齐,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结论:改良后的模型模拟了肝移植原位灌注的全过程,为研究自体原位肝移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稳定的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确立研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最佳时间点。方法采用"双袖套法"建立40例Lewis→BN近交系大鼠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根据Banff分级评分方案评价排斥反应的强度。结果 40例Lewis→BN近交系大鼠的肝移植模型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第1~3 d处于上升期,术后第3~7 d上升最为迅速,术后第7~9 d处于平台期。结论 Lewis→BN的近交系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可产生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3~9 d为研究急性排斥反应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供肝快速切取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研究其稳定性及成功率。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 0 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取供肝快速切取法原位肝移植,对照组采用传统肝移植方法。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供肝冷、热缺血时间,术后受体肝功能变化及手术成功率。结果对照组供体手术时间(3 3.8±4.2)m in,供肝热缺血时间(3.5±1.2)m in,冷缺血时间(6 2.0±4.2)m in,手术成功率8 0%。实验组供肝切取时间为(1 3.1±2.2)m in,供肝热缺血时间0m in,冷缺血时间(3 8.0±3.1)m in,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手术成功率9 4%(P<0.0 5)。结论新的建模方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改善供肝质量,提高手术成功率。该法为肝移植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不同术式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二种不同术式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优劣,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模型。方法采用二袖套法完成大鼠原位肝移植40例,采用三袖套法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20例。结果二袖套法手术成功率为92.5%(37/40),1周存活率为89.2%(33/37)。三袖套法手术成功率为85%(17/20),1周存活率为11.8%(2/17)。结论大鼠原位肝移植二袖套法较三袖套法远期存活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8.
大白鼠无心跳供体肺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无心跳供体肺移植的模型 ,探讨无心跳供体肺应用于肺移植的可能性。方法  60只健康SD大白鼠 ,随机分成 3组 :1组为有心跳供体组 ;2组为无心跳供体 热缺血 3 0min组 ;3组为无心跳供体 热缺血 60min组。供肺置于 4℃低钾右旋糖苷 (LPD)液中 4h。受体鼠行左侧开胸术和原位左肺移植术。术后维持辅助呼吸 1h ,阻断右肺门。结果  2组与 1组相比 ,受体存活时间、移植后肺顺应性、超微结构、粒细胞浸润、气体交换等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3组与 1、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成功建立了无心跳供体肺移植的实验模型 ,采用无心跳供体肺是肺移植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热缺血 3 0min大白鼠无心跳供体肺适于肺移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技巧并总结经验。方法  将120只大鼠按热缺血时间分为3组:A组(热缺血0 min)、B组(热缺血10 min)、C组(热缺血20 min),每组各40对。通过改良“二袖套”法,对3组大鼠行原位肝移植术,记录3组大鼠手术各阶段所用时间。记录3组大鼠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72 h、7 d的存活率,如出现死亡及时解剖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3组大鼠的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及受体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手术结束时,A组、B组、C组大鼠的存活率分别为97%、97%、100%;术后24 h,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92%、90%、92%;术后72 h,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90%、80%、77%;术后7 d,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85%、70%、57%。3组大鼠手术结束、术后24 h和术后72 h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术后7 d C组大鼠的存活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和术后24 h内死亡原因多为手术操作导致,术后72 h死亡原因多为胆漏和缺血性肝衰竭,术后7 d死亡原因多为胆道并发症,且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只数增多。结论  大鼠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稳定建立关键在于保护肝脏和胆道功能,难点在于肝上下腔静脉的吻合和缩短无肝期。  相似文献   

10.
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 建立一个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为研究移植术后胆汁中的成分,细胞学及免疫学指标提供可能。方法 在Kamada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技术改进,肝上下腔静脉采用端端吻合法,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采取袖套法吻合,胆总管内置引流管引至大鼠颈背部,外接引流袋。结果 共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75次,24h动物存活率这93.3%,1周动物存活为86.6%,结论 该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术后胆汁成分,胆汁细胞学  相似文献   

11.
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与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简便稳定存活率高的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模型。方法整块切取带有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并门静脉的节段小肠,术中原位冷灌注,4℃乳酸林格液保存。动脉吻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供体腹主动脉对受体腹主动脉的端侧吻合,利用Cuff套管技术将供体的门静脉与受体的左肾静脉端端吻合。移植肠远、近端分别与受体肠行端端吻合。结果建立小肠移植模型1 6次,动脉、静脉吻合时间分别为(2 5±5)m in和(4±1)m in。1 6只受体鼠中1 3只存活超过5 d,平均存活(1 0.3 5±2.8 4)d,最长存活时间为2 1 d。结论移植肠的获取、血管吻合技术、肠吻合技术和维持良好的血容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该模型的成功建立,为小肠移植的基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建立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小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手术的技术方法及其改进,为进行移植免疫学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供心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供心肺动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方法对100例小鼠进行腹部心脏移植术,同时测量相关移植部位的重要解剖结构。结果:供心主动脉直径为(1.0±0.1)mm,供心肺动脉直径为(1.3±0.2)mm;受体下腔静脉直径为(1.9±0.2)mm,腹主动脉直径为(0.9±0.1)mm,腹腔大血管平均可利用长度为(6.0±1.0)mm。建模成功率为92%。供、受体手术时间分别为(8.0±1.0)min和(40.2±3.0)min;其中动脉吻合为(9.3±1.2)min,静脉吻合为(7.8±1.7)min。结论:所建立的小鼠心脏移植模型稳定可靠,适用于移植免疫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单人操作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一种能稳定、高效地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且能单人操作的手术改良方法。方法:参照“双袖套”法,肝上下腔静脉采用连续缝合,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采用袖套法,胆管用支架法吻合,完成小鼠原位肝肝移植70例。术后观察24 h,1周和1个月受体存活率,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并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结果:受体术后24 h,1周和1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5.7%,90.9%和85.1%。术后1周ALT逐渐升高,1个月降至正常水平;术后ALP值逐渐增高;病理显示肝组织结构良好。结论:该方法成活率高,稳定性好,重复性强,是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经验,以提高肝移植疗效和受体存活率。方法 分析9年间实施的8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肝动脉重建采用供者腹腔动脉干Carrell’s袖片或肝总动脉-脾动脉汇合部与受者肝左-右动脉部吻合16例(18.82%),与受者胃十二指肠-肝固有动脉汇合部吻合61例(71.76%),采用髂动脉-腹主动脉搭桥8例(9.42%)。术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术中、术后应用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供。结果 1例术中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HAT),立即行血栓切除,重新吻合动脉,现已随访13个月,肝动脉保持通畅。其余84例随访2~54个月,未见HAT发生。全组HAT发生率为1.2%。结论 正确选择肝动脉重建吻合的部位和术后有效的抗凝治疗可以减少HAT的发生;多普勒超声监测能早期发现HAT,挽救移植物,避免再移植。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然后分为三七预处理组(P组)、对照组(N组)和假手术组(S组)3组,取血检查ALT,AST;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和TNF-α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鼠肝移植模型N组的血ALT,AST数值、肝细胞中caspase-3和TNF-α的表达及肝细胞的凋亡均明显高于P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凋亡加重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三七总皂甙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类受体(IGFIR)干扰质粒(PSUPER-siRNA-IGFIR)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裸鼠移植瘤模型,将PSUPER-siRNA-IGFIR质粒转染入移植瘤中,观察对肿瘤生长的作用。结果:PSUPER-siRNA-IGFIR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裸鼠移植瘤有生长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IGFIR和MVD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 PSUPER-siRNA-IGFIR能抑制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12 C57BL/6J小鼠肝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C57BL/6J小鼠肝癌动物模型,为深入开展肝细胞癌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取90只C57BL/6J小鼠,联合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4)/乙醇诱导20周,观察其肝癌的发生情况。另取10只同种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RT-PCR法检测病变肝组织中AFP基因表达。结果:实验组90只小鼠共死亡8只;病理学检查发现,存活的82只小鼠中有71只发生肝癌,诱癌成功率为78.9%(71/90),肝癌小鼠的肝癌组织学类型以中、高分化为主;另11只有不同程度的药物中毒性肝炎或肝硬化(12.2%);对照组小鼠肝脏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成癌组中的肝癌组织RT-PCR检测可见AFP基因表达,非肝癌组织及对照组于组织中无AFP表达。结论:采用DEN/CCl4/乙醇联合能诱导出C57BL/6J甲胎蛋白分泌型小鼠肝癌,诱导时间相对较短,癌变率高,部分病变肝组织中伴有肝炎、肝硬化病理学改变,是较理想的研究肝癌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犬急性重症胆管炎新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适合于外科研究的犬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模型的方法。 方法:将10只犬随机分为两组,造模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造模组采用胆总管置入T管,远端结扎,T管内注入大肠埃希菌后夹闭T管。观察手术后1周内动物一般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24,48,72 h和7d采血检测白细胞及分类、血清总胆红素(TB)、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ALT),TNF-α,IL-1β以及内毒素水平。处死实验动物观察胆管病理改变。 结果:术前两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术后造模组犬血清TB,AKP,ALT,TNF-α,IL-1β及内毒素水平逐渐上升,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组胆管病理表现为明显的急性炎症。结论:该法建立犬重症胆管炎模型,可用于ACST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供肝修整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移植供肝修整的方法与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原位肝移植供肝修整以及血管变异时处理的方法和技巧。结果:修整的64例供肝全部用于肝移植。发现13例存在肝动脉解剖变异,其中5例行变异肝动脉重建,动脉重建方法包括将变异动脉与脾动脉(3/5)、胃十二指肠动脉(2/5)吻合。无因供肝修整而出现的手术并发症。结论:供肝血管及胆道的正确修整可减少肝移植后并发症,是供肝修整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