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寻找一种在肝移植术前可以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及其产生程度的方法。方法术前从全血中提取DNA,经过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方法)扩增并检测肿瘤坏死因子鄄α(TNF鄄α)和白介素鄄6(IL鄄6)基因,建立猪的原位肝移植模型,术后根据病理变化,对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作出诊断。结果在46只动物中,29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具有TNF鄄α鄄308A/A及IL鄄6鄄124G/G的基因类型个体在排斥组与非排斥组中有显著性差别。结论具有TNF鄄α鄄308A/A及IL鄄6鄄124G/G的基因类型在肝移植后更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供肝冷缺血时间延长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30只健康纯系清洁级BN大鼠和30只Lewis大鼠.分别作为纯系移植和同种异体移植的供者,受者均为健康纯系清洁级BN大鼠60只,建立纯系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纯系移植和同种异体移植供肝冷缺血时间的不同,将供、受者分为A、B、C和D组,每组15对.A组:供肝冷缺血1 h后进行纯系移植;B组:供肝冷缺血18 h后进行纯系移植;C组:供肝冷缺血1 h后进行同种异体移植;D组:供肝冷缺血18 h后进行同种异体移植.术后观察受者的2周存活率、移植肝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改变,检测受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 肝移植术后2周,A、B、C和D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3.3%、66.7%、16.7%和0%,不管是纯系移植组还是同种异体移植组中供肝的冷保存时间越短,受者的存活率越高,且经肝功能检查发现冷保存时间短的受者移植肝功能恢复较好,移植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也明显较轻.B组受者术后移植肝大量表达MHC-Ⅱ类分子,明显高于A组(P<0.05);两同种异体移植组MHC-Ⅱ类分子的表达量较两纯系移植组增加明显,D组增加最多.A组几乎不表达NF-κB,而B组NF-κB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两同种异体移植组受者NF-κB的表达峰值提前.结论 冷缺血时间的延长可以诱导发生和加重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降低术后2周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全胰十二指肠移植大鼠血清一氧化氮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在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PTA)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Lee的方法建立大鼠PTA模型,实验分两组,Ⅰ组同基因移植组;Ⅱ组异基因移植组.术后第3,5,7,10天取移植胰腺行病理学检查,取血清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水平.结果Ⅰ组移植胰腺病理学及血清NO水平无明显变化.Ⅱ组随术后生存时间的延长,移植胰腺病理学损伤逐渐加重,同时血清NO水平逐渐增加(术后3,5,7,10天分别为27.53±3.06;64.24±6.58;137.02±16.98;131.30±13.19),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至术后第7天NO水平达峰值,术后第10天血清NO水平略有下降,与术后第7天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清NO水平在大鼠同种异体PTA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即明显升高,可作为诊断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猪肝肠联合移植中肝移植物对同源小肠移植物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 70头杂交长白猪分为4组,A、B、C组为辅助性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每组20头);D组为节段性间种异体小肠移植(10头).移植后A、D组未用免疫抑制剂治疗,B、C组分别采用常规剂量和小剂量的环孢素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结果 A组术后小肠移植物较D组排斥反应时间延迟,程度明显减轻(P<0.05).常规剂量的B组与小剂量的C组在术后存活时间、排斥反应开始时间以及排斥反应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猪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中肝移植物可以诱导同源小肠移植物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融合基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4,CTLA-4Ig)局部转染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的复合组织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以近交系Brown Norway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采用腹部游离皮瓣作为异体复合组织移植(composite tissue allotransplantation,CTA)模型。将受者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异体皮瓣离体保存时不感染腺病毒,只灌注PBS溶液;B组(阴性对照组):异体皮瓣离体保存时灌注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腺病毒(Ad—EGFP);C组(基因治疗组):异体皮瓣离体保存时灌注AdCTLA-4Ig。术后观察各组移植皮瓣的排斥情况及存活天数,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观察CTLA-4Ig在移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①A组、B组皮瓣移植物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7.8±1.5)天和(7.1±1.6)天,C组移植皮瓣平均存活时间为(10.4±2.3)天,C组存活期长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移植皮瓣病理学检查:术后第7天,A组与B组移植皮瓣均发生严重急性排斥反应,而C组排斥反应较A组和B组轻微,但C组术后第11天也表现出严重急性排斥反应;③移植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各组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IL-2均有明显升高,但实验组血清IL-2水平在第3天、第7天时均明显低于两对照组(P〈0.01)。结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局部基因转染模型,皮瓣灌注AdCTLA-4Ig能获得融合基因在移植复合组织中的表达,局部产生的CTLA-4Ig能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6.
近交系大鼠腹部游离皮瓣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潘华  郭树忠  王璐  张旭东  刘丹  刘垠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2):1672-1675
目的:为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及皮肤移植免疫学研究建立一种可靠、简便而实用的动物模型。方法:以近交系Brown Norway(RT1n)大鼠为供体,Lewis(RT11)大鼠为受体,以股动静脉为血管蒂,进行腹部游离皮瓣异体移植。实验分为2组:急性排斥组(A组)术后不予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组(B组)术后腹腔注射CsA剂量为20mg/kg/天。术后观察移植皮瓣的排斥情况和皮瓣存活时间,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此对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结果:A组移植皮瓣均在术后(7±1)天发生明显的逐渐加重的急性免疫排斥反应;B组移植皮瓣均可良好存活,存活时间均>100天。组织病理学检查,A组皮瓣有血管炎、毛囊炎及真皮炎症等典型急性排斥反应表现;B组皮瓣均无明显免疫排斥病理学表现。术后IL-2水平与皮瓣表面及病理学检查所见排斥反应程度相一致。结论:近交系大鼠腹部游离皮瓣移植模型是操作更为简易的血管化皮肤移植模型,其免疫排斥的发生易于观察并可稳定控制,是异体皮肤移植免疫学研究的良好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猪胰腺十二指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猪胰腺十二指肠移植术后胰腺和十二指肠粘膜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12头猪作同种异体胰腺十二指肠移植,平均分为未用药组和治疗组,术后定期取胰腺和十二指肠粘膜作普通病理检查。结果 胰腺急性排斥反应时首先并持续损伤腺泡,以后累及胰腺导管,最后为胰管和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浆B型钠尿肽(BNP)、B型钠尿肽氨基末端前体(NT-proBNP)的浓度变化及早期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2例为实验组(A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7例为对照组(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及其氨基末端前体浓度、血肌酐(SCr)水平、尿量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早期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比值(E/A)、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同期BNP、NT-proBNP增高发生率高于尿量减少的发生率、SCr增高及左室结构及功能指标改变的发生率(P0.01),且急性排斥反应时BNP、NT-proBNP增高早于SCr,NT-proBNP与BNP比较增高幅度更大、发生更早。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BNP、NT-proBNP浓度早期显著增高,血BNP、NT-proBNP浓度变化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敏感指标,其中NT-proBNP更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研究中操作难度较大的大鼠后肢移植模型的建立方法,操作体会及此动物模型在复合组织移植中的意义。方法:以近交系BrownNorway(RT1n)大鼠为供体,Lewis(RT11)大鼠为受体,吻合股动、静脉为供血血管,进行近交系大鼠后肢异体移植。实验分为2组:急性排斥组(A组)术后不予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组(B组)术后腹腔注射FK506剂量为1mg/kg/天。术后观察移植肢体的排斥情况及其存活时间,并取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此对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结果:A组移植皮瓣均在术后(4±1)天发生明显的逐渐加重的急性免疫排斥反应;B组移植肢体均可良好存活,存活时间均>100天。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上,A组有血管炎、毛囊炎及真皮炎症等典型急性排斥反应表现;B组均无明显免疫排斥病理学表现。术后IL-2水平与肢体外观表现及病理学检查所见排斥反应程度相一致。结论:近交系大鼠后肢移植模型是得到广泛承认的复合组织移植模型,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动物模型之一,完善近交系大鼠后肢移植模型的建立方法,使模型不断规范化,对复合组织异体移植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大鼠胸腺内注射异基因抗原在同种异体异基因股静脉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自体股静脉移植组(A组)、异体股静脉移植组(B组)、异体股静脉移植免疫抑制剂组(C组)、胸腺内注射供体组织相容性(MHC)抗原后移植组(D组).于2周后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免疫学检测.结果 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D组、C组急性排斥反应损伤较轻,B组血管壁的各层结构破坏最重,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B组受体大鼠血清干扰素(IFN)-γ浓度为(86.707±10.928)ng/L,显著高于A、C、D组[(29.328±4.170)、(69.076±8.059)、(63.355±4.895)ng/L,P<0.05];B组受体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4浓度为(23.656±3.369)ng/L,显著低于C、D组[(29.425±4.174)、(31.000±4.659)ng/L,P<0.05].结论 胸腺内注射异基因MHC抗原可诱导大鼠对同种异体血管移植的特异性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1.
辅助性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猪同种异体辅助性肝肠联合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监测方法。方法将50头杂交长白猪分为3组.A、B组各20头各完成10次猪辅助性带胰头及十二指肠的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术.其中B组术后予以免疫抑制治疗:C组10头完成交互的同种异体节段性小肠移植术10例。术后1、3、5、7、14、21及30d经移植肠远端造口取小肠黏膜经常规处理后。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并进行排斥反应评分。结果术后A组出现排斥反应的中位时间为8(7~12)d.迟于c组的5(3~5)d(P〈0.05)。术后1周,A组的排斥反应评分为1.11±0.20。低于C组(2.56±0.18,P〈0.05);但比B组高(O.20±0.13,P〈O.05)。A组移植术后中位存活时问为9(7~25)d,C组为12(7~20)d.而B组术后全部成活超过30d.与以上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通过肠造口取材进行监测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12.
超低温冷冻保存后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索大鼠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取Wistar大鼠坐骨神经 ,经超低温冷冻保存后移植于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分成超低温冷冻同种神经移植组 (A)、新鲜同种神经移植组(B)、及自体神经移植组 (C)。 3组均在术后 3、8、12、16周行大体观察 ,检测形态学、电生理变化及血清IL 2、TNF水平。结果 A、C组的腓肠肌萎缩 ;足无明显畸形 ,趾无缺损、无溃疡。B组的腓肠肌萎缩 ;足部溃疡伴趾部分缺损。A、C组在术后 8周刺激神经移植段近端有动作电位出现 ,B组在术后 12周出现。A组动作电位的波幅较B组高。血清IL 2 ,C组与B组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5 ) ,A组与C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光镜下A组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少。电镜下见髓鞘厚薄基本相同 ,轴突密度高 ,雪旺细胞发育较完善 ,明显优于B组。结论 超低温冷冻保存能降低同种异体神经的抗原性 ,在不用免疫抑制剂情况下 ,动物用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模型,旨在分析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中各种不同组织的急性排斥反应特点,确定反映肢体移植排斥反应最具有代表性的组织类型.方法将29只Sprague-Dawley成年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5只为自体肢体再植组,实验组14只为Wistar→SD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组,术后不用免疫抑制剂,观察急性排斥反应出现的时间及表现,并对移植肢体中各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异体肢体移植术后第(3.36±1.15)d开始出现皮下水肿和皮肤红斑,这是最早的急性排斥反应表表现;移植肢体的平均存活时间为(7±0.78)d;移植肢体中皮肤组织的排斥反应程度最强.结论Wistar→SD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中皮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易于观察排斥反应的组织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小鼠至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研究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受体血清一氧化氮(NO)在延迟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DXR)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6只),空白对照;B组(5只),来氟米物(Lef)+环孢素A(CsA);C组(6只),氨基胍;D组(6只),氨基胍+Lef+CsA.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68和NOS2,原位杂交技术检测iNOS mRNA表达.于移植前3 d和移植心脏排斥时分别采集血清检测NO含量.结果所有被排斥心脏中均见巨噬细胞(MФ)浸润,Lef+CsA显著延长移植心脏存活(与A和C组相比,P<0.05),单用氨基胍使移植心脏存活(3 83±1.47)d(与A组比较,P<0.05),氨基胍联用Lef和CsA使移植心脏存活(8.67±1.76)d(与A、B和C组比较,P<0.05).发生DXR时浸润的MФ均有NOS2蛋白和mRNA阳性表达,且不受氨基胍影响.发生DXR时大鼠血清NO水平较移植前显著升高(P<0.01),氨基胍可显著降低排斥时NO水平.结论小鼠至大鼠心脏移植发生DXR时浸润的MФ表达iNOS增多,且血清NO升高.抑制iNOS活性,降低NO水平可显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提示iNOS和NO是DXR发生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抑制趋化因子受体CCR5减轻小鼠同种异体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将96只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4只,供、受者各12只,A组术后给予anti-CCR5 mAb和CsA,B组术后给予anti-CCR5 mAb,C组术后给予CsA,D组为对照组,术后给予生理盐水.于术后第7d取各组移植心组织6例,检测CCR5及IL-2和IL-10的表达差异,其余6例用于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结果 A、B、C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其CCR5及IL-2的表达较D组明显减少,IL-10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抑制趋化因子受体CCR5对同种异体移植心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抗CD-40L单抗加小剂量CsA联合免疫治疗肝移植大鼠受体,观察其生存时间?移植肝组织学和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后,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A组为同基因移植组,SD→SD;B组为同种异体移植组,SD→Wistar,不用任何免疫抑制治疗措施;C组,SD→Wistar,采用CsA处理;D组,SD→Wistar,采用CsA加抗CD-40L(CD-154)单抗处理。观察各组肝移植受体生存期和移植肝病理变化;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结果A,D组均可长期存活,B,C组生存时间分别为(13.8±2.4)d,(29.8±4.1)d;B,C组病理组织切片见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D组移植肝组织损伤程度显著减轻,A组基本无排斥反应。B组血清IL-2和IFN-γ高于其余各组(P<0.05),C,D组IL-4,IL-10水平较B组有所升高(但P>0.05),尤其D组IL-1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联合免疫治疗可有效抑制其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大鼠肝移植受体的生存时间。Th2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高水平表达与诱导移植耐受、抑制排斥反应有重要关系,它有助于大鼠肝移植受体和移植肝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骨折愈合质量的影响及影响骨代谢的可能机制。方法制备同种异体松质骨。将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在两侧桡骨干中段处造成长10mm的骨缺损,以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A组为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他汀类药物局部应用(12只),术后第1天于骨折局部皮下注射5%辛伐他汀液(5mg/kg)1次,后连续注射5天,1日2次;B组为同种异体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移植(12只);C组为单纯同种异体骨移植(12只)。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检查、骨密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检查。术后12周用生物力学试验机作三点弯曲试验,并与正常桡骨比较。结果术后各组均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X线摄片检查、骨密度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他汀类药物局部应用组(A组)无论在新骨成骨量、成骨速度和时间上均优于单纯同种异体骨移植组(C组)。术后12周的X线片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A、B两组差别不大,基本达到骨愈合。生物力学检查结果示A组的三点弯曲试验最大应力明显高于C组(P<0.01),A组和B组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的最大应力值略高于A组。结论辛伐他汀(10mg/kg/d)局部应用可促进兔桡骨缺损经同种异体骨移植后的骨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靶向CD40的RNA干扰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方法以纯系SD大鼠为供体,纯系Wistar大鼠为受体,行同种异体右后肢移植.27只大鼠肢体移植后随机分为三组,A组:注射入梭华.Sofast.siCD40-2/pSilencer载体复合物600 μL;B组:注射Sofast-pSilencer4.1-CMV neo空载体复合物600 μL;C组:注射生理盐水600μL,以上均通过阴茎背静脉注射.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征象及存活情况,并于第7天对产生免疫耐受大鼠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同时进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与B、C组相比,A组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及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 d),未见排斥反应征象;B、C组均于术后近期发牛排斥反应.A组大鼠对供体的淋巴细胞呈现低反应性,移植的供体同系大鼠的肢体得以存活. 结论术后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靶向CD40的shRNA干扰可以抗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大鼠同种异体动脉移植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淋巴细胞计数和CD8淋巴细胞计数比值的变化及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将45只SD雄性成年大白鼠建立同种异体动脉移植模型,按手术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取未经任何处理新鲜同种异体股动脉作移植。实验组(25只):用经深低温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股动脉作移植。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大鼠术前和术后3、7、14、20d共5个时间组的CD4、CD8阳性细胞百分率,并计算其比值。结果 实验组术后CD4/CD8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血管通畅率为100%,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对照组术后CD4/CD8比值比术前显著增高(P<0.01),20 d时间组的血管通畅率为45%。术后第3天CD4/CD8比值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深低温冷冻保存的大鼠同种异体动脉移植后CD4/CD8比值的变化和术前无明显变化,可作为术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D-L1.Ig联合1,25(OH)2D3对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调控作用以及对大鼠移植胰腺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以F344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4组原位胰腺移植模型.每组12例,共48例.A组:对照组、B组:PD-L1.Ig组、C组:1,25(OH)2D3组、D组:PD-L1.Ig+1,25(OH)2D3组;观察术后各组血糖变化,移植物存活以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流式细胞检测受体血、脾以及移植胰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移植物局部白细胞介素(IL)-2、-4、-10、-12表达水平;于术后第7天分别杀死各组受体和供体鼠各2只,取受体脾细胞与供体作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结果 与A比较,PD-L1.Ig组并未显著延长移植胰腺存活时间(P>0.05),C、D组对改善血糖水平和延长移植胰腺存活时间作用明显(P<0.01),其中,D组移植胰腺存活时间最长(23.9±0.8)d;与A组比较,B组无明显改善,C组排斥反应较A组明显减弱,而D组几乎未发生排斥反应;CD3+CD8+T细胞计数D、C、B与A组比较均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T细胞D、C、B与A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调节性T细胞A、B、C、D组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以D组较为明显(C组比A组P<0.01);D组明显抑制移植物局部Th1型细胞因子IL-2、IL-12的产生,显著提高Th2型细胞因子IL-4、10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受体T淋巴细胞在MLR中表现对供体淋巴细胞特异性低反应性,能有效抑制T细胞对同种异体抗原的反应.结论 共刺激阻断剂PD-L1.Ig联合1,25(OH)2D3可有效抑制细胞免疫应答,干预急性排斥反应,显著延长大鼠移植胰腺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