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药性歌括四百味》说:“人参味甘,大补元气”。说明人参擅治元气亏损。 元气,又名原气,多数医家皆解释为肾气。人参是否只能补益肾气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人参除补益肾中之元气外,尚有补益心、肝、脾、肺元气之作用。何以这样说呢?有下述四个理由:一、五脏之气,皆称元气。如《金匮要略》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元真  相似文献   

2.
正内湿是如何生成的内湿是因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引发的内生湿邪积聚体内而成。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主要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之气化来共同完成的。如《素问·经脉别论》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对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相似文献   

3.
胸痹,属于中医病证名,一般指以胸膺部窒塞疼痛为主的病症。出《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心悸),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胸痹一证在古代又称厥心痛、真心痛等。症状描述如《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相似文献   

4.
<正>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壮、老过程以及生殖功能主要决定于“肾气”的盛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故五脏盛,乃能泻;五脏皆衰,天癸竭而无子耳;待五脏皆虚,则形骸独居而终。我国古人早就认识到头发在脏象中的地位。如《内经》中就巳指出: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索问·六节脏象论》)在国外,到十五世  相似文献   

5.
中医小知识     
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音窘,即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很多致病原因都可能影响气的活动,使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七情①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情感变化的七种表现,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作为致病因素,是指这些精神活动过度强烈和持久,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或内脏先发病变,进而影响精神活动。②指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等,也称"七情"(见《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6.
仇善海 《中国保健》2010,(9):104-106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和生殖与肾精的物质功能有密切关系。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阴阳元气之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既能充养肺腑,化生气血,又能聚贮于肾而化生为生殖之精。《素向·金匮真言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  相似文献   

7.
正耳朵组织丰满,是全身经络汇集之处,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及六腑都有经络循行于耳。同时,肾开窍于耳,肾主骨,通髓海:肾又是"先天之本",而耳是肾之外窍。肾气充足,则听觉灵敏。长期坚持自我按摩耳廓,保健疗效相当好,特别适于老年人因肾气不足而引起的失眠、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  相似文献   

8.
正肾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乃先天之本。一个人的肾脏功能是否正常,对其健康长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素问》早就阐述了人体衰老原因:"肾气衰,精气亏,天癸竭。"并强调"肾气有余,气脉常勇"是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耳是"肾"的外部表现,"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廓较长,耳垂组织丰满,在一定程度上是肾气盛健的一种征象。《黄帝内经》还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之地。"认为耳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它和全身经络及五脏六腑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王彤 《健康天地》2011,(2):49-49
<正>自知气病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俱生。——白居易《病气》①气:气为精所化生,具有内养五脏,外濡肌腠的作用。感情偏激则使人气机紊乱,出现气短乏力等精气匮乏症状。②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偏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喜怒不节,生乃不固"之说。  相似文献   

10.
智齿趣话     
医学典籍《素问·上古天真论》把人的发育分成几个阶段.男子的发育以"八年"为周期,其中有一个阶段叫"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坚强,故真牙生而长极",而女子则是"三七,肾气平均,真牙生而长极". 北齐年间,武成帝长了一颗真牙,疼痛难忍,于是召来众医师询问缘由.  相似文献   

11.
哈哪 《健康天地》2011,(10):41-41
<正>齿,乃人体最坚硬之骨骼,具有支撑保持面部、主司咀嚼、帮助发音的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正常人的牙齿洁白润泽且坚固,是肾气旺盛、津液充足的表现。因为肾主骨生髓,髓乃肾中精气所充,而"齿为骨之余",即齿与骨同出一源,故牙齿亦为肾中精气所充。中医典籍《内经》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男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的功能好坏是决定人体先天禀赋强弱、生长发育迟速、脏腑功能盛衰的根本,其具有封藏、贮存精气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较早阐述了人体衰老的原因:"肾气衰,发堕齿槁",故而肾脏功能是否正常,对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肾和耳朵又有什么关系呢?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给出了答案:"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在窍为耳",说明肾和耳是相通相联系的,那么我们  相似文献   

13.
《长寿》2016,(4):69
名著选录脾者,后天之本,人身之仓廪也。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如婴儿初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盖谷气入胃,洒陈六腑,而气至和,调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以为生者也。然土恶湿而喜燥,饮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病由是生矣。故饮食所以养生,而贪嚼无厌,亦能害生。《物理论》曰:"谷气胜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自诞生起,就凝重地集结了天人相应的思想,认为:天人一理”、“人身一小天地”,《黄帝内经》里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最早提出天人相通思想的是孟老夫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应当指出,早期孟老夫子所谓的"天",含有一定意志的主宰之义,而到了宋明清时代,这个“天”就是指客观纯粹的自然和宇宙。祖国…  相似文献   

15.
正何谓"低温养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其中"高"是指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下"是指平原地区。因为"高者气寒",其气收藏,生物生长缓慢且生长期长,自然寿命也就长。而"下者气热",气机越发散,生物的寿命就相应短促。《黄帝内经》中这段内容主要论述地域对寿命的影响,论述因地制宜养生的  相似文献   

16.
养气御百病     
正《黄帝内经·素问》说"百病生于气",很多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气机失调引起的,多年来人们对此也已形成共识,与气有关的著述也不在少数,作为普通人,我们未必一定要探究其中高深的医学原理,但是有必要知道如何避免伤气,从而减少发病的几率。  相似文献   

17.
《养生四要》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清心寡欲才是养生之道,名利、金钱都是身外之物,欲望的无休无止终将耗尽人的元气.做一个修德之君子,包容万物以求内心之清静,"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相似文献   

18.
正《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从而为来年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黄帝内经》详细阐述了肾的功能,指出女子年龄以七、男子以八为基数,并以齿、发、骨的变化,作为判断人体生长、发育、壮盛及衰老的标志。肾在人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后世医家也都认为,肾为人体各脏腑之根本,五脏六腑皆依靠肾气得以供给温养。肾气不足会影响脏腑功能,而五脏有病,长期不愈,又影响到肾,即中医所讲的"病久及肾"。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  相似文献   

20.
中医小知识     
脏行气于腑 关于脏和腑的特点,《素问·五脏别论》指出,脏是“藏精气而不泻”.腑是“转化物而不藏”。五脏虽是贮藏精气的,但是五脏之“气”(可以体会为活动的动力)的作用.必然要和六腑发生密切联系.才能体现脏和腑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