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先天性牙槽突裂是伴发于唇腭裂的一种先天性颌面畸形,由胚胎期球状突与上颌突融合障碍所致,常表现为:牙槽突骨缺损、牙弓完整性丧失、缺损处牙异位萌出、裂隙处牙阻萌、口鼻瘘,以及由于鼻翼基底部缺乏骨组织支持而出现的鼻翼塌陷等畸形。 相似文献
3.
4.
牙槽突裂植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唇腭裂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 ,发病率约 1.82%,许多患者还同时伴有牙槽突裂。目前 ,对于唇腭裂的治疗已由单纯性关闭唇腭裂裂隙发展到序列治疗 ,明显地提高了唇腭裂的治疗效果。随着对唇腭裂先天畸形病生理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由牙槽嵴畸形所引起的诸多问题逐渐得到重视 ,使牙槽嵴畸形的重建成为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终达到恢复上颌牙弓的完整性及上颌骨的稳定性、矫正鼻底塌陷、关闭口鼻漏 ,并为正畸、正颌打下基础。早在 2 0世纪初期的欧洲 ,Eiselosberg(190 1)、Lexer(190 8)和Drachter(1914)等就开展了对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唇腭裂中牙槽突裂患者应用牙槽突植骨术治疗后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利用髂骨松质骨移植于唇腭裂患者所形成的口鼻腔瘘之间。结果 :3年来临床应用该方法 ,治疗 2 3例牙槽突裂患者 ,其中 1 4例术后随诊 6个月以上 ,临床观察牙槽突裂已修复 ,X光显示骨密度同正常骨质。结论 :牙槽突植骨术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恢复上腭牙弓完整性。保证裂隙临近牙的萌出 ,提供稳固的上颌牙弓 ,增加鼻翼高度 ,改善鼻翼外形 ,均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牙槽嵴裂植骨修复术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影响牙槽嵴裂修复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对30例牙槽嵴裂患者进行植骨术后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年龄、裂隙类型、手术方法、术后是否感染等因素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①本组牙槽嵴裂植骨修复术临床成功率为96.67%。②植骨效果与植骨年龄有关,较大年龄患者植骨吸收较多,近期效果尚好,远期效果较差。③裂隙宽度对植骨效果影响较小。④单侧牙槽嵴裂优于双侧牙槽嵴裂的手术效果。结论影响牙槽嵴裂修复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手术时机的选择、适时足量植骨、切口严密无张力缝合及术后预防感染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对唇腭裂患者牙槽突植骨术前后的正畸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为预防唇腭裂的发生提供临床资料.方法:抽取2002~2005年收治的唇腭裂患者中80例合并牙槽突裂的患者经牙槽突植骨手术治疗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共计植骨部位140个;所有患者在植骨术前1~2年均采用方丝弓或细丝弓等固定矫治器进行过正畸治疗[1];植骨手术以尖牙的萌出情况为标准,将患者分为尖牙萌出组和尖牙未萌出组;植骨术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咬合片拍摄,术后临床跟踪调查时间2~6年;以Bergland标准对植骨部位牙槽骨的高度进行评价[2],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通过对植骨术后患者长期的随访调查结果表明,植骨术时间的选择对植骨成功的几率有很大影响,在尖牙萌出前进行植骨手术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在尖牙萌出后进行植骨手术的成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影响唇腭裂发生率的因素有很多,同时在进行唇腭裂并牙槽突裂修复治疗中,对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进行植骨手术时,植骨时间的选择是影响牙槽突植骨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测牙槽突裂植骨术植入骨量的准确性。方法:对12例单侧牙槽突裂患者实施自体髂嵴松质骨植骨术。术前利用CBCT测算牙槽突裂隙体积,根据计算结果指导术中植骨量;术中利用注射器压缩法计算实际植骨量,计算与术前CBCT测算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比值的平均值;术后1周利用CBCT对植入骨量进行测量,与术中实际植骨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中实际植入骨量体积与术前CBCT测算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比值的平均值为1.43±0.07。术后测量体积与术中实际植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BCT测量牙槽突裂植骨量准确性为(97.80±1.50)%。结论:CBCT可以准确地评估牙槽突裂裂隙体积及手术植骨体积,具有指导手术及进行术后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唇腭裂患者在实施牙槽突植骨术的前后进行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不同时机进行植骨的成功率,从而为有效预防患者唇腭裂的出现,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2月至2011年10月,治疗的80例唇腭裂患者临床资料,入组患者均出现牙槽突裂并予以牙槽突植骨,其植骨部位共计140个;全部患者于植骨术的前l或2年内,选择方丝弓和直丝弓等应用固定矫治器予以正畸治疗;其中植骨手术将尖牙萌出作为标准,据此分为A组(尖牙萌出组)与B组(尖牙未萌组);于植骨术实施前后对全部患者予以咬合片的拍摄,在术后对患者进行2-6年的跟踪调查;选择Bergland标准来评价患者植骨部位的牙槽骨高度,评价结果予以统计学处理。结果:经长期随访的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植骨术的时间选择能够影响其植骨的成功率,其中B组患者牙槽骨高度显示基本正常(为I类)的临床成功率达到82.0%,而牙槽骨高度为大于或等于3/4(为1I类)的临床成功率仅13.0%;A组患者牙槽骨高度是基本正常(为I类)的临床成功率仅36.0%;而牙槽骨高度大于或等于3/4(为Ⅱ类)的临床成功率也仅30.0%;于尖牙萌出前实施植骨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达到95.0%,同尖牙萌出后实施植骨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达到66.0%相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导致唇腭裂出现的因素较多,实施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时,其植骨的时间,为手术成功率提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效果。方法 60例牙槽突裂患者在骨裂缺位植入自体骨与人工骨,用海澳口腔修复膜覆盖植骨区唇侧表面。结果 60例患者植入骨术后6个月、1年拍曲面断层全景片,CT扫描,植入骨成骨效果良好,未见明显骨吸收及鼻瘘发生。结论自体骨与人工骨用于移植修复牙槽突裂,可以提高植骨成活及成骨量,避免骨吸收,保证上颌牙槽突的完整性,从而改善上颌及鼻底的美观;封闭口鼻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齿槽嵴裂髂骨移植修复术效果的临床因素。方法对48例齿槽嵴裂髂骨移植修复的术后X线影像进行分析,评价临床效果。结果齿槽嵴裂的植骨成活率为95.83%,临床成功率为91.62%.结论用髂骨修复唇腭裂患者齿槽嵴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恰当处理与骨移植手术相关的环节,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期手术修复先天性唇裂及牙槽突裂的可行性。方法 手术时机选择在黄疸消退后的第 2d即可进行 ,在静脉麻醉下 ,对单侧或双侧先天性唇裂或合并有牙槽突裂的 31例新生儿进行手术整复 ,在手术室复苏成功后返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监护治疗 ,术后 6~ 8d拆线出院。结果 31例患儿均麻醉平稳、无麻醉意外及并发症 ,手术顺利 ,平均失血 15ml± 2 5ml,平均手术时间 4 0min± 15min。术后复苏顺利 ;伤口均为一期愈合。结论 在专业小儿麻醉和复苏技术、新生儿ICU监护等技术保障下 ,新生儿期整复先天性唇裂及牙槽突裂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劈开、牙槽嵴扩张结合GBR技术同期上颌前牙区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96例上前牙种植区剩余骨量不足的患者采用骨劈开、牙槽嵴扩张结合GBR技术治疗,1年随访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初期、术后3个月、术后1年牙槽骨高度分别为(10.25±1.19)、(9.35±1.24)、(9.15±1.19)mm,ISQ分别为(76.88±4.51)、(91.88±4.91)、(92.98±2.19)。种植前牙槽骨唇腭向平均宽度为(3.2±0.3)mm,、治疗后平均增加骨量、牙槽骨唇腭向平均宽度分别为(4.4±0.1)、(7.5±0.2)mm。修复后1个月、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1年满意度评分分别为(72.2±5.1)分、(90.4±5.3)分、(92.4±7.3)分。术后3个月和术后初期的牙槽骨宽度、牙槽骨高度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与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牙槽骨唇腭向平均宽度和平均增加骨量与种植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满意度评分、种植体稳定性评分与术后初期进行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劈开、牙槽嵴扩张结合GBR技术同期上颌前牙区种植可取的理想的短期治疗效果,但需进一步观察和评定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Medical Journal Armed Forces India》2006,62(3):231-235
BackgroundSurgical repair with suitable bone graft / substitut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habilit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residual anterior palatal or alveolar defects associated with an oronasal fistula.Methods52 cases were treated by secondary or delayed bone grafting of the alveolar defects in isolation or associated with defects of the anterior palate from July 2002 - Nov 2004. Dimension and the extent of the defect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help of radiographs & maxillofacial CT. Cephalometric analysis, presurgical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 preceded surgical repair with cancellous graft from the iliac crest, followed by post surgical orthodontics and prosthetic rehabilitation.ResultSatisfactory results were achieved in 49 cases with three cases showing failure of graft acceptance. Postoperativ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for all the patients was done at an interval of one, three and six months. Bone density and trabeculation was comparable to the adjacent bone within six months.ConclusionRecreating the bony continuity of the maxillary arch followed by orthodontic correction of dental discrepancies achieves a comprehensive orthosurgical correc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探讨在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的正畸治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于该院接受牙槽突植骨术治疗的唇腭裂患者82例。实验组患者41例在接受牙槽突植骨术前均有显效时间以上的固定矫治器治疗史;接受手术后,对患者病情进行3~5年的随访观察,对患者实施适当矫正措施。41例对照组患者仅施以常规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生活质量状况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结果显示院对比两组生活质量的评分,治疗后,实验组精神状况、心理状况、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评分(分)分别为(78.2±3.1)、(82.2±4.2)、(78.8±4.8)、(82.1±3.9),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应数据(70.7±2.6)、(73.8±1.8)、(68.1±2.5)、(72.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对比,实验组治疗后SNA角、SNB角、ANB角数据(单位院度)分别为(82.6±1.3)、(76.2±1.6)、(2.7±1.8),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正畸在唇腭裂患者的手术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混旋聚乳酸(nano-HA/PDLLA)复合材料修复牙槽突裂的愈合过程。方法:将40只雄性日本大白兔随机平均分成nano-HA/PDLLA和nano-HA两组。每只动物的两侧下颌骨均外科形成类似牙槽突裂样缺损。2个月后各组动物分别以上述两种材料充填修复牙槽突裂,于2周、4周、8周、12周和24周处死动物,采用组织学、组织形态学等方法观察样本。结果:所有动物均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术后8周内nano-HA/PDLLA组的成骨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12周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2周,两组材料均基本吸收。术后第24周,nano-HA/PDLLA组和对照组新骨平均丧失高度分别为修复高度的32.1%和12.4%。结论:nano-HA是牙槽突裂修复的良好生物材料,nano-HA/PDLLA由于其对新骨形成的抑制作用和新骨吸收比例较高,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自体骨移植术在牙槽突裂畸形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骨移植术在牙槽突裂畸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12例唇腭裂术后牙槽突裂患者行自体骨移植术。结果12例患者中,髂骨移植7例,下颌颏部骨移植5例。术后8~9d拆线,除1例移植骨外露,去除后重新缝合,创面封闭,其余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结论植骨前后应接受正畸治疗,供骨区选择应根据患者年龄、裂隙大小及需骨量等来决定,术区严密缝合是植骨成功的关键。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LPS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方法 用人肺泡上皮细胞株(A549细胞株)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第3代hBMMSC株)建立Transwell非接触分层共培养体系,分4组:(1)空白对照组;PBS+A549; (2) LPS诱导组;LPS+A549; (3) BMMSC对照组:BS+A549+BMMSC; (4) BMMSC干预组:LPS+A549+BMMSC.采用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A549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 3、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 10 μg/mL LPS可体外诱导A549细胞凋亡;BMMSC干预组A549细胞凋亡率、caspase-3与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LPS诱导组、空白对照组和BMMSC对照组(P<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LPS诱导组、空白对照组和BMMSC对照组(P<0.01).结论 与LPS诱导的A549细胞共培养,BMMSC能促进A549细胞表达抗凋亡蛋白bcl-2和抑制促凋亡蛋白caspase-3和bax的表达,具有抗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