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临床观察。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入住保定市第二医院心内科的96例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组和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口服缬沙坦80 mg/d,辛伐他汀20 mg/d;对照组口服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1片/d。服用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125.7±11.5)mm Hg vs(141.4±12.5)mm Hg和(72.5±10.5)mm Hg vs(88.5±10.2)mm Hg,P<0.05]。治疗后观察组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4.83±0.72)mmol/L vs(5.79±0.74)mmol/L,(2.03±0.68)mmol/L vs(2.36±0.64)mmol/L,(3.06±0.92)mmol/L vs(3.23±0.93)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1.23±0.22)mmol/L vs(1.12±0.24)mmol/L,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以康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9):76-78+8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冠心病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实验组(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和对照组(氨氯地平)。通过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的血压、血脂的指标以及心电图的改善情况将两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收缩压和舒张压[(123.7±6.1)mm Hg、(69.1±5.3)mm Hg]显著低于对照组[(138.6±7.1)mm Hg、(76.8±5.4)mm Hg],实验组血脂[TG(1.8±0.3)mmol/L,TC(3.5±0.7)mmol/L,LDL-C(1.6±0.5)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1±0.4)mmol/L,(4.0±0.6)mmol/L,(1.9±0.4)mmol/L],HDL-C[(1.4±0.2)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1±0.2)mmol/L],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80.0%)(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5.0%)和对照组(5.0%)相同,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阿托伐他汀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相比于单独使用氨氯地平治疗其临床效果更加显著,且副作用发生率同样较低,对于血压和血脂水平改善效果显著,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韦丽  张进 《医学综述》2014,(15):2859-2860
目的分析骨化三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DN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厄贝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分别给予单纯厄贝沙坦及骨化三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24 h蛋白尿定量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的疗效及肌酐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厄贝沙坦组(97.06%vs 82.35%)及[(84.21±7.49)mL/min vs(61.83±7.94)mL/min](P<0.05);血清肌酐及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少于厄贝沙坦组[(91.65±9.46)μmol/L vs(158.43±14.82)μmol/L]及[(103.27±32.14)mg/24 h vs(186.32±43.27)mg/24 h](P<0.05);炎性因子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厄贝沙坦组(P<0.05)。结论骨化三醇联合厄贝沙坦可有效提高早期DN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血肌酐,提高了肌酐清除率,减少了24 h蛋白尿,同时降低了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慢性肾脏病(CKD)早期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在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CKD早期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口服,替米沙坦片80 mg/次,每日1次,氨氯地平片5 mg/次,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口服,5 mg/次,每日1次,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压、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31/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118±15)mm Hg(1 mm Hg=0.133 k Pa)比(155±20)mm Hg,(138±12)mm Hg比(153±22)mm Hg;(83±12)mm Hg比(102±15)mm Hg,(92±12)mm Hg比(102±20)mm Hg,P<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微量白蛋白(m ALB)、肌酐治疗后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下降[m ALB:(63±23)mg/d比(152±26)mg/d,(93±26)mg/d比(151±27)mg/d,P<0.01;肌酐:(115±7)mmol/L比(121±10)mmol/L,(116±7)mmol/L比(121±8)mmol/L,P<0.01],观察组治疗后m ALB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CKD早期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张松  闫小英 《医学综述》2014,20(17):3222-3223
目的探讨生脉饮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汉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组与加用生脉饮组两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组(n=60)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从小剂量12 mg开始,每日1次,早饭后服用,至第6日时递增1次剂量,每次增量5.90 mg,仍每日口服1次,可耐受最大量为190 mg/d;加用生脉饮组(n=60)在此基础上加用生脉饮,每次10 mL,每日2次。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比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指标。结果 1加用生脉饮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6.7%(58/60)]显著地优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组[81.7%(49/60)](P<0.05);2加用生脉饮组较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组治疗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47.6±9.7)%vs(41.4±8.3)%]、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2.8±6.7)mm vs(61.9±5.6)mm]、心率[(81.5±7.8)次/min vs(93.2±10.6)次/min]、室性期前收缩[(33.9±3.8)次/min vs(44.0±3.9)次/min]以及房性期前收缩[(44.3±3.9)次/min vs(38.0±3.7)次/min],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生脉饮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其临床效果尤佳,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病特点及小剂量叶酸在H型高血压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海淀区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348例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降压药组和联合叶酸组,每组各174例,降压药组患者采取贝那普利治疗,10 mg/d,口服;联合叶酸组在降压药组的基础上给予叶酸治疗,0.4 mg/d,口服;同时选取在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的未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知晓率、治疗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H型高血压患者比较的男性发病率(42.0%vs 60.9%)、年龄[(57.3±8.9)岁vs(62.2±8.3)岁]、心率[(72.4±1.7)次/min vs(76.3±2.0)次/min]、舒张压[(81.3±3.5)mm Hg vs(86.2±3.2)mm Hg]、肌酐[(63.9±14.9)μmol/L vs(69.3±15.9)μmol/L]、尿酸[(291.2±72.4)μmol/L vs(313.4±71.6)μmol/L]均显著低于H型高血压患者,脉压[(60.2±13.7)mm Hg vs(56.7±15.2)mm Hg]、知晓率(48.8%vs 23.3%)、治疗率(30.1%vs 12.9%)显著高于H型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联合叶酸组与降压药组比较,收缩压[(121.3±10.3)mm Hg vs(125.4±11.3)mm Hg]、舒张压[(82.4±2.9)mm Hg vs(84.2±2.7)mm Hg]、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0.1±1.9)μmol/L vs(12.9±0.8)μmol/L]、三年内脑卒中发生率(8.1%vs 14.4%)均显著低于降压药组(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高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对于心血管以及肾脏均有严重影响,小剂量叶酸可以有效治疗H型高血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辅以厄贝沙坦和美托洛尔联合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患者分入研究组和常规组,分别予以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与美托洛尔单用疗法,对两组用药八周的临床疗效、心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03%VS81.75%)、心率水平[(77.25±9.45)次/minVS(92.35±8.80)次/min]、不良反应发生率(14.29%VS30.95%)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联合应用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施治,可提高治疗效果,促使心率平稳下降,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不会增加,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血清脂肪因子(Chemerin)水平的影响,探讨ARB改善LVH中的机制.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高血压合并LVH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随机分为吲达帕胺组(30例)和厄贝沙坦组(30例),分别给予吲达帕胺片2.5 mg/d和厄贝沙坦片150 mg/d口服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服药前后测量血压(BP)、空腹血糖(FB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hemerin,并行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吲达帕胺组和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FBS、TG、TC、LDL均无明显改变,BP均明显下降,但血压下降的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比较,IVST[(13.31±2.07)mm vs(11.22±1.52)mm]、LVPWT[(12.79±2.01)mm vs(10.10±1.14)mm]及LVMI[(142.26±6.39)g/m2 vs(102.09±9.37)g/m2]均显著改善(P<0.05),吲达帕胺组则无明显改变.吲达帕胺组和厄贝沙坦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hemerin水平分别为(0.57±0.12)ng/L和(0.96±0.18)ng/L,均较治疗前的(0.38±0.09)ng/L下降(P<0.05),但厄贝沙坦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 ARB能明显降低高血压LVH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改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厄贝沙坦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福利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30例,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行美托洛尔单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厄贝沙坦治疗,并对比2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压、舒张压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厄贝沙坦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的l Vef为(54.02±4.36)%、l Vesd为(31.08±2.63)mm、l Vedd为(53.11±4.05)mm,s BP为(113.36±9.25)mm Hg、d BP为(70.97±5.13)mm Hg,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总好转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厄贝沙坦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对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及用药安全性。方法将60例糖尿病CA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两组间均维持或优化血糖、血压及血脂等多种危险因素控制方案并保持两组间基础用药的平衡,治疗组加服依帕司他和参松养心胶囊,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Hb A1c、SBP、DBP、血清总胆固醇(T-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SDNNI、RMSSD、PNN50、LF、HF及Mean HR的变化情况,评价其临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FPG[(8.4±1.5)mmol/L比(6.7±1.2)mmol/L和(8.3±1.7)mmol/L比(6.6±1.3)mmol/L]、2h PG[(14.5±3.7)mmol/L比(8.2±0.8)mmol/L和(15.1±4.1)mmol/L比(8.3±0.7)mmol/L]、Hb A1c[(8.2±1.0)%比(6.6±0.4)%和(8.3±1.1)%比(6.4±0.5)%]、SBP[(154.7±18.4)mm Hg比(136.8±16.2)mm Hg和(156.5±19.2)mm Hg比(135.5±17.4)mm Hg]、DBP[(97.8±9.7)mm Hg比(73.8±8.5)mm Hg和(97.4±10.0)mm Hg比(72.4±9.4)mm Hg]、T-CHOL[(6.54±1.45)mmol/L比(4.42±1.21)mmol/L和(6.48±1.48)mmol/L比(4.51±1.14)mmol/L]、LDL-c[(3.47±0.26)mmol/L比(2.82±0.14)mmol/L和(3.44±0.19)mmol/L比(2.90±0.18)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SDNN比较[(114.57±17.23)ms比(95.58±14.26)ms]、SDANN[(87.87±10.23)ms比(73.27±11.23)ms]、SDNNI[(71.54±8.35)ms比(46.7±7.58)ms]、RMSSD[(28.2±5.25)ms比(23.43±5.96)ms]、PNN50[(3.12±0.44)%比(1.30±0.34)%]、LF[(320.48±42.32)ms2比(280.52±40.18)ms2]、HF[(211.08±21.79)ms2比(161.56±23.65)ms2]及Mean HR[(72.23±7.74)bpm比(93.9±8.47)bp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用药安全性指标监测无明显变化。结论临床有效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加用依帕司他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口服,可明显提高糖尿病CAN患者HRV的时域及频域指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左心室结构的影响,提高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方法 将28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140例和对照组140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5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口服辛伐他汀治疗,20mg/次,1次/d,2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后观察血压变化情况,检查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并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肌肥厚程度,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8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16.311,P<0.01;②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SBP、DBP、TC、TG、IVST、LVPWT、LVDd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SBP、DBP、TC、TG、IVST、LVPWT、LVDd分别为(131 &#177;4) mm Hg vs.(139&#177;5) mmHg,(78&#177;6) mm Hg vs.(91 &#177;6) mm Hg,(4.02&#177;0.95) mmol/L vs.(5.24&#177;1.05) mmol/L,(1.05&#177;0.86) mmol/L vs.(1.55&#177;1.00) mmol/L,(9.3&#177; 1.6) mm vs.(11.1&#177;1.8)mm,(10.0&#177;1.5) mm vs.(11.9&#177;1.7) mm,(44.4&#177;2.2) mmvs.(49.3&#177;3.3) mm,各个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mm Hg =0.133 kPa).结论 辛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能协同降低血压及逆转左室肥厚,降低靶器官损伤,改善预后,效果优于单纯氨氯地平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尹林华 《医学综述》2013,(23):4363-4365
目的 对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在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6例,根据是否使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分为两组,分别为联合用药组(38例)和氢氯噻嗪组(38例),联合用药组采用氨氯地平(每次5 mg,每日1次)联合阿托伐他汀(每次10 mg,每日1次);氢氯噻嗪组采用氢氯噻嗪(每次6.25 mg,每日1次)进行治疗,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对联合用药组和氢氯噻嗪组患者的血压、微量尿蛋白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联合用药组患者在治疗后8周的收缩压为(140.25±11.94) mm Hg、舒张压为(84.38±8.75) mm Hg均分别低于氢氯噻嗪组患者的收缩压(84.38±8.75) mm Hg、舒张压(87.25±8.83) mm Hg;治疗后8周的微量尿蛋白为(15.39±5.28) mg/L显著低于氢氯噻嗪组患者的(29.37±13.21) mg/L;联合用药组患者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为(1558.31±278.55) cm/s显著低于氢氯噻嗪组患者的(1701.63±529.62) cm/s(P<0.05).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13.
丁玉林  马小虎  冶明星 《医学综述》2013,(24):4563-456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用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尿蛋白改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同心县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住院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安慰剂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各60例;其中安慰剂组给予安慰剂治疗,每次40 mg,每日1次;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每次40 mg,每日1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安慰剂组与辛伐他汀组治疗后比较,肌酐[(66.0±9.8)μmol/L vs(59.8±7.2)μmol/L]、尿微量白蛋白[(234.7±40.4)mg/L vs(145.1±26.7)mg/L]、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2.20±0.41)mg/L vs(1.72±0.27)mg/L]、三酰甘油[(2.80±0.94)mmol/L vs(1.35±0.45)mmol/L]、总胆固醇[(5.39±1.02)mmol/L vs(3.22±0.6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7±0.43)mmol/L vs(2.60±0.6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21±1.09)mmol/L vs(2.13±0.64)mmol/L]指标的改善情况,辛伐他汀组显著优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用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治疗可显著改善尿蛋白水平,对于延缓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临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不同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检测血压情况、肾功能情况,并分析血压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①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121.8±15.9)mmHg比(122.6±14.7)mmHg,t=1.038,P>0.05,1 mm Hg=0.133 kPa]、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72.8±9.8)mm Hg比(73.1±13.1)mm Hg,t=0.93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度(24 h SBPV)[(8.4±1.4)mm Hg比(13.8±1.9)mm Hg,t=6.832,P<0.05]、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度(24 h DBPV)[(6.9±1.9)mm Hg比(10.8±2.4)mmHg,t=6.384,P<0.05]均低于对照组;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肌酐[(82.8±11.3)μmol/L比(121.8±15.3)μmol/L,t=5.893,P<0.05]、血尿素氮[(4.3±0.9)mmol/L比(6.5±0.8)mmol/L,t=5.374,P<0.05]、24 h尿蛋白[(0.23±0.03)g比(0.48±0.06)g,t=6.842,P< 0.0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内生肌酐清除率[(99.5±14.5)mL/min比(89.5±13.8)mL/min,t=4.982,P< 0.05]高于对照组;③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与血肌酐、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水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加倍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有助于减小血压昼夜变异度,改善肾功能状况,对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周华鸣 《中原医刊》2011,(24):43-44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压及血尿酸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经过1周的洗脱期后给予氯沙坦治疗,以25mg/d为起始剂量,每周测1次血压,按血压调整剂量直至血压正常(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最大剂量100mg/d。观察期间不使用利尿剂、降尿酸药物及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治疗8周后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血压、血尿酸的变化。结果氯沙坦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比较,收缩压为[(128±9)mmHgVS(155±15)mmHg,P〈0.05]、舒张压为[(75±8)mmHgvs(98±9)mmHg,P〈0.05]明显下降、血尿酸水平显著降低[(387±28)umol/LVS(456±31)umol/L,P〈0.05]。结论氯沙坦降低血压的同时能降低血尿酸,对肾脏有保护作用,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陈超峰  王珂 《中原医刊》2011,(5):55-56,59
目的探讨使用超声多普勒主动脉瓣反流血流频谱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灌注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WDE)测量40例DCM伴轻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和正常对照纽冠状动脉灌注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伴心力衰竭纽在左室舒张内径扩大[(66±7)mm vs(46±4)mm,P〈0.05],射血分数下降[(32±4)%vs(57±4)%,19〈0.05]和左室舒张末压增高[(31±8)mmHg(1mmHg=0.133kPa)]vs(13±6)mmHg,P〈0.05]的基础上,其冠状动脉灌注压明显降低[(40±8)mmHgVS(48±7)mmHg,P〈0.05]。结论DCM伴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其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冠状动脉灌注已明显受损。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为无创性评价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冠状动脉灌注情况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黄婧  方向明 《医学综述》2014,(12):2244-2245
目的研究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对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脂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绵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住院后根据甲状腺功能水平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检测治疗前后的甲状腺功能指标、血脂相关指标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患者治疗后的甲状腺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促甲状腺激素[(4.68±1.37)mol/L vs(12.64±4.79)mol/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4.75±0.45)pmol/L vs(1.53±0.57)pmol/L]、游离甲状腺素[(1.23±0.18)pmol/L vs(0.57±0.04)pmol/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的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三酰甘油[(3.46±0.65)mmol/L vs(6.85±0.48)mmol/L]、胆固醇[(1.86±0.43)mmol/L vs(4.54±0.87)mmol/L]、低密度脂蛋白[(2.46±0.54)mmol/L vs(3.54±0.57)mmol/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1.54±0.16)mmol/L vs(0.76±0.07)mmol/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与治疗前比较,E/A值[1.357±0.143 vs 0.754±0.076]、左心室射血分数[(65.45±7.54)%vs(58.75±5.75)%]、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54.34±5.57)mm vs(43.54±4.46)mm]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心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遵循患者自愿的原则,对2008年在社区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16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等强化干预方式,进行了为期3年的干预观察.定期监测和记录患者的BMI、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干预前后患者各项指标分别为:BMI(25.2±3.5)与(25.0±3.3) kg/m2,收缩压(129.1±11.8)与(126.2 ±7.9) mm Hg(1 mm Hg=0.133 kPa),空腹血糖(7.80±2.81)与(7.25±1.96) mmol/L,餐后2h血糖(11.04±4.60)与(9.83±3.60) mmol/L,HbA1c(7.39±1.61)与(7.17±1.65)%,TC(5.08±1.21)与(4.74±1.35) mmol/L,LDL-C(3.09±0.87)与(2.85±0.83) mmol/L,HDL-C(1.27±0.33)与(1.41±0.32)mmol/L,血肌酐65与72 μmol/L、血尿酸300与317μmol/L.干预后患者血压达标率由干预前72.5%提高至88.0%,LDL-C由27.2%提高至38.6%,HDL-C由54.9%提高至66.9%,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患者的联合达标率11.4%(36例),干预后17.7%(56例),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