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法复苏新生儿羊水胎粪污染的处理方法和要点,减少新生儿窒息和胎粪吸入(MAS)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新法复苏处理后的138例羊水污染的足月及过期产新生儿(新法复苏组)以及157例未严格按照新法复苏处理的羊水污染的足月及过期产新生儿(对照组)的转归情况。结果新法复苏组较对照组在窒息发生率、MAS发生率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羊水胎粪污染的新生儿,正确评估有无活力,及时彻底清理呼吸道,并对无活力的新生儿行气管插管,运用胎粪吸引管及时清吸气管内胎粪污染的羊水,虽然不能完全避免新生儿窒息和胎粪吸入的发生,但却减少了发生率,并缩短了窒息的时间,减轻了窒息的程度,减少胎粪的吸入量,从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MAS患儿的治愈率,使患儿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胎粪吸引管防治羊水Ⅲ度粪染且无活力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效果.方法:治疗组61例,生后即清理口腔和鼻腔粘液,给予气管插管接胎粪吸引管与负压吸引器相连行气管内吸引;对照组65例,仅常规上呼吸道清理.结果,治疗组发生MAS 14例,全部治愈,对照组发生MAS 31例,治愈21例.治疗组MA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胎粪吸引管处理羊水Ⅲ度粪染且无活力新生儿可明显降低MAS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是由于胎儿发生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胎粪吸入发生肺部病变所引起,为新生儿期特有的呼吸道疾病,是引起初生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发生在过期产儿及足月儿,偶可发生在早产儿.MAS发病率为活产新生儿的1.2%~2%,病死率为7%~15%.现将近年来有关MAS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氨溴索注射液支气管灌洗预防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方法选择胎粪羊水Ⅲ度污染的新生儿3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与治疗组19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在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行支气管灌洗治疗;治疗组:采用稀释的氨溴索注射液在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行支气管灌洗治疗。观察两组病人在灌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呼吸频率、经皮氧饱和度和胸X线片等指标综合分析后,对两组患儿的MAS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的MAS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临床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氨溴索注射液支气管灌洗能减少新生儿MA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型胎粪吸引管在羊水污染无活力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出生的40例羊水污染无活力新生儿为观察对象,依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娩出后采取插管以及气管内冲洗等常规处理措施,观察组新生儿娩出后在对照组常规清理的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T型胎粪吸引管,再相连于负压吸引器,实施气管内吸引.比较两组MAS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出现MAS(胎粪吸入综合征)11例,治疗后8例康复;观察组出现MAS 5例,治疗后全部康复.观察组MAS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低(P<0.05),治愈率较对照组高(P<0.05),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T型胎粪吸引管应用于羊水污染无活力新生儿,可明显减少MAS的发生,降低并发症,增加治愈效率.  相似文献   

6.
重度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是新生儿临床病死率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目前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肺表面活性物质(PS)失活是MAS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随着外源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MAS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应用,MAS的抢救成功率明显增高。肺表面活性物质在重度胎粪吸人综合征中的应用是近年来国内新生儿关注的重点,本文将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对预防和减少胎粪吸入综合征及病死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成都市成华区妇幼保健院自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出生新生儿(称I组)和门诊入院窒息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称Ⅱ组)分两年度(1995~2001年为I年度,2002~2007年为Ⅱ年度)之发病情况进行比较.诊断治疗,MAS、呼吸衰竭、羊水胎粪( Ⅲ度)、胎儿窘迫均按全国统一标准;I组和Ⅱ组在呼吸管理、治疗上均无区别,按科室同一时期制定的诊疗常规处理.结果 近年来本院高危妊娠孕妇逐年增加,胎儿窘迫、羊水Ⅲ度污染发生率在上升.说明宫内缺氧因素因而增加,分娩中胎儿吸入胎粪羊水的机会增加,发生窒息、MAS的机率增大;而羊水Ⅲ度污染发生MAS明显下降,MAS各年度发生率占活产0.2~0.9 %,远远低于国外报道.发生呼衰也有所减少,这与近10年坚持复苏技术培训,并逐步深入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胡集灿  黄晓夏 《吉林医学》2014,(24):5321-5322
目的:探讨胎粪吸引管防治羊水Ⅲ度粪染且无活力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方法:将140例羊水Ⅲ度粪染且无活力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口鼻腔粘液清理。而试验组70例给予常规口鼻腔粘液清理。同时给予胎粪吸引管气管内吸引治疗。观察两组患儿MAS的发生及治愈率。同时评价两组患儿住院天数;结果:试验组MAS发生率22.9%低于对照组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MAS治愈率100.0%高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水Ⅲ度粪染且无活力新生儿易发生MAS。而对患儿应用胎粪吸引管能减少MAS发生及住院天数。进而减少患儿痛苦及家属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黄海燕 《微创医学》2005,24(6):1501-1053
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是由于胎儿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排出胎粪,吸入后发生的肺部疾病.国外统计,活产儿中羊水胎粪污染率为10%~15%,羊水胎粪污染的新生儿只有5%发生MAS;30%的MAS患儿需行机械通气,病死率为3%~5%[1].MAS的特点是气道阻塞半阻塞导致肺不张、肺气肿,从而出现通气/血流比例紊乱及气漏.吸入胎粪所致呼吸道炎症反应导致酸中毒、低血氧、高碳酸血症,肺表面活性物质(PS)被抑制.窘迫导致肺血管重塑及肺动脉高压和肺损伤.MAS是引起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2].  相似文献   

10.
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是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胎粪污染的羊水后引起的通气障碍为主的严重疾病,是围生新生儿急危症之一,其并发症及死亡率高,是儿科医生面临的临床工作重点及难点.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治疗要点,建立早期干预措施,对提高儿童生存质量意义重大现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MAS 7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FOV)及常频通气(SIMV)在治疗新生儿重度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住茂名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43例 MAS 患儿随机分成2组,其中 HFOV 组23例、SIMV 组20例,两组分别于呼吸支持0、2、12、24、48 h时记录血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 APO2),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并重、分娩方式、入院日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2、12、24、48 h 时 PaO2、PaCO2、SaO2、a/ APO2各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 组相关肺动脉高压、气漏均低于 SIMV 组(P〈0.05)。结论:HFOV 治疗新生儿 MAS 的效果优于 SIMV。  相似文献   

12.
陶龙章 《中外医疗》2011,30(20):15-17
目的分析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的疗效。方法对42例重症MAS常规机械通气下,气管内滴入PS,比较用药前后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比较2组患儿的氧合功能、病程及预后。结果在治疗前后比较中,治疗组患儿的氧合指数(OI)低于对照组;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呼吸机参数能早下调,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气胸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 PS治疗重症MAS疗效值得肯定,能有效改善MA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气胸及VAP的并发症,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MA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MAS患儿8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机械通气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S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2.09±3.11)d,短于对照组的(17.81±4.07)d(P〈0.01)。两组治疗前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动脉氧分压(P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观察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1),PaO2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新生儿MAS临床效果明显,有利于改善血气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90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腹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休息2 d,连续治疗6周,共计治疗30次。治疗前后对受试者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级(MAS)、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及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RO)进行评定。结果 MAS、CSI、FMA、PRO量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在降低肢体肌张力、肢体功能改善、运动功能改善方面均有疗效。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肢体肌张力、肢体功能改善、运动功能改善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肌张力增高疗效确切,且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管冲洗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MAS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清理呼吸道等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气管插管气管内滴入沐舒坦冲洗液0.5~1ml反复冲洗。结果观察组患儿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上呼吸机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气胸和持续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死率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MAS进行气管冲洗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肺氧合功能,促进病情迅速康复,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王和生 《西部医学》2009,21(5):733-734
目的探讨心肌酶活性水平变化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肺炎组)35例,新生儿败血症(败血症组)29例,检测它们在治疗前后的心肌酶活性水平,进行各项值治疗前后及两组间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心肌酶活性水平均高于正常值,败血症组高于肺炎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肌酶活性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心肌酶活性水平对感染损伤反应灵敏,且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与血液流变学(简称血流变)的关系。方法对82例无明确病因的高胆(简称单纯性高胆)检测CK-MB、血流变,观察组(CK-MB升高)61例采用退黄、营养心肌、改善微循环、抗自由基等综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流变值;对照组(CK-MB正常)21例仅给退黄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前低切变和高切变全血黏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性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K-MB、血流变均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单纯性高胆多合并CK-MB升高,提示心肌损害,与高浓度脂溶性的胆红素在血循环中引起血黏度增高、血流变异常、局部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8.
邱洁云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0):158-160
目的 探讨足月低体质量新生儿低血糖的病因,为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方法 我院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共出生足月低体质量新生儿41例,将其设为实验组,同时选取足月正常体重新生儿4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及孕母妊娠期情况与低血糖发生率的关系并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生情况及血糖变化.结果 82例新生儿中共有23例患有低血糖,经过治疗后在6h至3d内均恢复至正常血糖水平.在出生后48 h内实验组新生儿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19例、46.3%)明显高于对照组(4例、9.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足月顺娩21例中发生低血糖4例(19.0%),剖宫产20例中发生低血糖15例(75%);新生儿窒息10例,其中出现低血糖8例(80%)、非窒息31例发生低血糖11例(35.4%);孕母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共17例发生低血糖11例(64.7%),健康孕母24例发生低血糖8例(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新生儿低血糖与窒息、剖宫产、孕母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等因素呈正相关.结论 足月低体质量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病与分娩方式、新生儿是否窒息及孕母妊娠期情况密切相关,因此定期监测微量血糖值,可为预防新生儿低血糖及治疗提供及时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