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亚低温对实验性脑出血后的血脑屏障(BBB)、BBB内皮细胞Rho激酶Ⅱ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亚低温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脑出血组和亚低温+脑出血组。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脑出血模型,伊文思蓝浓度测定BBB通透性、脑水含量(干湿重法),观察各组大鼠BBB内皮细胞Rho激酶Ⅱ的表达(免疫组化法)。结果脑出血24 h后BBB通透性开始增加,72 h达高峰,7 d后开始下降,其变化趋势与脑水含量及BBB内皮细胞Rho激酶Ⅱ的表达一致。亚低温+脑出血组的BBB通透性、脑水含量及BBB内皮细胞Rho激酶Ⅱ的表达均低于脑出血组。结论脑出血后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与BBB内皮细胞Rho激酶Ⅱ的高表达有关;亚低温可以通过减少其表达来减轻BBB通透性的增加,减轻脑水肿,进一步保护脑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脑梗死后亚低温干预对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的表达变化,探讨亚低温对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制造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同时给与亚低温治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TIMP-1的表达.结果 再灌注损伤后脑内VEGF和TIMP-1蛋白的水平开始升高,至再灌注后72h达最高水平,亚低温组VEGF的表达明显低于常温组,而TIMP-1明显高于常温组.结论 亚低温能有效抑制VEGF的表达和增加TIMP-1的表达,减小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脑梗死后亚低温干预对大鼠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表达及血脑屏障(blood brain-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 线栓法制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QP4和IgG的表达.用干湿重法检测脑水含量.结果 再灌注损伤后脑内AQP4蛋白水平迅速降低,至再灌注后12h达最低水平,至再灌注7d时接近正常水平.亚低温组AQP4、IgG表达及脑水含量均明显低于常温组.结论 ①脑梗死后,AQP4表达水平迅速下降,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②亚低温能有效抑制脑梗死后AQP4的表达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对大鼠血脑屏障(BBB)功能及脑血管内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和体外循环组(C组)。S组进行相应的麻醉和手术操作但不进行CPB,C组进行CPB 60 min并继续观察2 h。每组随机取6只测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另6只做脑组织含水量测定、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表达以及大鼠BBB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与S组比较,C组大鼠海马区脑组织EB含量和含水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C组大鼠脑血管内皮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BBB基膜均匀一致,完整性良好,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完整;C组基底膜变厚,微血管腔狭窄,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不清楚。结论 CPB使大鼠BBB的结构发生变化、通透性增加,其机制可能与大鼠脑血管内皮紧密连接蛋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Feng H  Shi D  Wang D  Xin X  Feng L  Zhang Y  Liu B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3):1622-1624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40例脑出血患者按 1∶1配对随机分为低温组 2 0例和常规组 2 0例。常规组给予脱水药抗高血压药等 ,低温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以医用可控式半导体脑保护制冷仪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 48h。观察两组间脑水肿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差别。结果 入院时两组之间脑水肿量、欧洲卒中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治疗 1周、2周时脑水肿量低温组为 17 4ml± 6 2ml和 13 1ml± 5 8ml,对照组为 33 8ml± 16 0ml和2 2 4ml± 12 2ml,两组之间脑水肿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治疗 1周、2周时欧洲卒中评分低温组为 6 2 10± 10 84分和 70 3± 10 7分 ,对照组为 5 2 8± 10 9分和 6 0 5± 10 9分 ,两组欧洲卒中评分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局部亚低温结合常规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具有明显脑保护作用 ,使用上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丁苯酞对SD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D大鼠脑出血后高尔基体和血脑屏障的变化及丁苯酞的干预作用和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 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及丁苯酞组。造模48 h后测量各组的伊文思蓝含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real- time PCR检测Cdc42,GM130,ZO-1和Occludin蛋白灰度比值及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观察Cdc42和GM130是否 存在共定位及脑出血后丁苯酞干预的荧光强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ZO-1和Occludin在血肿周围内皮细胞上的分布。结 果:脑出血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及伊文思蓝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丁苯酞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及伊文思蓝含量 较脑出血组明显降低(P<0.05)。 脑出血组Occludin,ZO-1,GM130及Cdc42蛋白灰度比值及mRNA相对表达量较假手术 组降低(P<0.05);丁苯酞组中Occludin,ZO-1及Cdc42蛋白灰度比值及mRNA相对表达量较脑出血组升高(P<0.05),而 GM130 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发现脑出血组中Occludin和ZO-1在血肿周围的表达较假手术 组降低(P<0.05),而丁苯酞组则增加(P<0.05)。结论:脑出血后高尔基体形态发生改变,血脑屏障受到破坏;丁苯酞 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其机制与Cdc42的上调相关,而与GM130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周围水肿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为单纯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后第1、7、14天计算颅内血肿体积和周围水肿的体积,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第7、14天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组治疗后第1、7、14天血肿体积和脑水肿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干预脑出血早期继续出血,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局部亚低温对大鼠脑出血后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Dai DW  Wang DS  Li KS  Mao Y  Zhang LM  Duan SR  Sheng 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3):906-910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对大鼠自体血注入法脑出血模型水通道蛋白4(AQP-4)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减轻脑出血后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240只,随机分为脑出血(ICH)组和脑出血加局部亚低温(ICH+H)组。每组分为对照、脑出血后6、24、72 h,5、7 d共6个亚组,ICH+H组于注血后给予4 h的局部亚低温治疗,各亚组分别进行血脑屏障(BBB)通透性、脑水含量的检测以及应用逆转录(RT)-PCR及W estern印迹对AQP-4进行测定。结果ICH组大鼠脑组织水含量、BBB通透性以及AQP-4 mRNA表达的增加始于脑出血后6 h,AQP-4蛋白质表达的增加始于脑出血后24 h,均至72 h达高峰(P<0.01)。AQP-4 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变化与BBB通透性的变化呈正相关(r=0.78和r=0.76)。ICH+H组的脑组织水含量和BBB通透性在各时间点与ICH组相比明显下降,而AQP-4 mRNA吸光度值(A)在脑出血后48 h与ICH组相比开始较低,在72 h,由ICH组的1.25±0.03降至1.04±0.02(P<0.01),AQP-4蛋白质A值在各时间点与ICH组相比明显下降,在72 h,由ICH组的0.77±0.08下降至0.25±0.04(P<0.01)。结论脑出血后BBB完整性的破坏可以导致AQP-4表达的上升。局部亚低温可以抑制脑出血后AQP-4 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增加。局部亚低温可能既通过减轻BBB完整性的破坏在转录水平抑制AQP-4 mRNA表达的增加,也可以在翻译水平直接抑制AQP-4蛋白质的表达,来减轻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21例,对照组患者2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以增分率来判断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0d、20d测定,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诒疗组E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局部亚低温疗法有助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减少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脑出血后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立体定向技术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血制作脑出血模型;用冰块降温及白炽灯照射加温的方法调节体温;应用干湿重法测定脑水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AQP4表达。结果常温对照组大鼠血肿周围AQP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各个时间点亚低温组大鼠病灶侧血肿周围AQP4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常温对照组(P<0.01)。同时,亚低温组脑水含量在各时间点与常温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结论亚低温能明显降低脑出血后AQP4的表达,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AQP4的表达而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时程的亚低温治疗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再灌注模型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Longa’s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缺血 3h后再灌注。缺血后即刻分别进行不同时程 (1/2h、1h、3h)的亚低温治疗 ,再灌注后 2 4h断头取脑 ,冠状切片作TUNEL染色。结果 ①与假手术组的凋亡细胞阳性率相比 ,对照组增加 (P <0 .0 1) ;②与对照组的凋亡细胞阳性率相比 ,亚低温 1h、3h组降低 (分别为P <0 .0 5及P <0 .0 1)。结论 ①细胞凋亡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机制。②亚低温 1h以上有抑制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惊厥性脑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制作毛果芸香碱惊厥持续状态动物模型 ,给予亚低温干预 ,检测海马区神经元坏死、凋亡、凋亡蛋白表达和胶质细胞增生变化情况。结果 毛果芸香碱惊厥持续状态模型鼠病理损伤特点为神经元坏死、细胞凋亡、凋亡蛋白表达增多 ,胶质细胞增生。亚低温可减少海马区细胞坏死 :CA3区坏死细胞由 (72 .1± 1 3.4 ) %降至 (1 7.0± 6 .8) %(P <0 .0 5 ) ;减少细胞凋亡 :CA1区单位面积凋亡细胞数由 9.4± 6 .2降至 1 .0± 0 .7(P <0 .0 5 ) ;减少凋亡蛋白表达 :单位面积caspase - 3阳性面积由 1 .4 9± 0 .2 5降至 0 .6 0± 0 .1 2 (P <0 .0 5 ) ;缓解胶质细胞增生 :单位面积胶质细胞数由 4 7.3± 2 .6降至 1 4 .3±4 .4 (P <0 .0 5 )。结论 亚低温对幼鼠惊厥性神经变性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9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53例)和常规治疗组(41例)。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伤后0,1,3,7,14,21天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常规治疗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4—8h将肛温降至33℃左右,维持3~5天。分析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纽患者24h内vmMcA均开始升高,亚低温组患者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组患者预后好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通过稳定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脑循环功能减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从而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硫酸镁对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4 0只大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硫酸镁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硫酸镁联合亚低温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通过计算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测量脑梗死体积 ,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 ,评定硫酸镁联合亚低温治疗作用。结果各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联合治疗组大鼠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 ;联合治疗组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轻微。结论 硫酸镁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脑缺血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穿线法阻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置于冰毯机上和常温操作台上,使其肛温分别保持在(34±0.5)℃和(37±0.5)℃。12h后断头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血区ICAM-1阳性血管数目。结果实验组ICAM-1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结论亚低温可降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ICAM-1表达,推测亚低温降低ICAM-1表达是亚低温减轻脑缺血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脑屏障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春丽 《医学综述》2013,19(11):1935-1937
脑卒中是当今世界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病理生理过程十分复杂。血脑屏障(BBB)是位于脑组织和脑血管之间的一个复杂结构,严密控制着血管两侧的物质交换,从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多种介质(如基质金属蛋白酶、水通道蛋白等)参与破坏BBB的结构及功能,导致脑水肿、出血转化,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7.
通过轻度低温(34℃)对家兔脑组织中MDA、SOD含量及脑血流量的影响,研究轻度低温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Ⅰ组轻度低温组,Ⅱ组正常体温组。完全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及右侧椎动脉、不全阻断左侧椎动脉,制成不全性前脑缺血模型,开放双侧颈总动脉及左侧椎动脉即为再灌注模型。测定局部脑血流量,处死动物后测定脑组织水、MDA、SOD含量。结果:轻度低温组再灌注后皮质血流量未出现再灌早期高灌注及后期低灌注的紊乱状态。SOD含量高于正常体温组(P<0.01),水、MDA则较低(P<0.01)。结论:轻度低温可减轻氧自由基造成的脂质过氧化程度,阻止再灌注后血流量紊乱的状态,起到阻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将63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亚低温组,后两者含缺血3h组及分别再灌注1h、2h、3h组。可见低温组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丙二醛(MDA)的含量较缺血组明显减少,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明显增加。提示亚低温对氨基酸和自由基系统的影响是缺血脑保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脑出血患者 ,给予出血侧大脑半球局部亚低温治疗。设定制冷器温度为 8℃~ 12℃ ,计算颅内出血区温度为 33℃左右 ,治疗时间为 72h。与全头低温组和常温治疗组进行比较 ,统计治疗前及治疗后 5、14d时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并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 3、5d时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含量。结果 治疗 5d和 14d时局部亚低温组、全头低温组、常温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欧洲卒中量表 )较常温组有明显升高 ,5d时分别为 5 4 12±11 2 2 ,5 4 91± 10 0 7和 39 16± 8 71,14d时分别为 77 2 4± 2 0 32 ,75 2 3± 19 36和 5 1 4 1± 12 4 3,差异明显 (P<0 0 5 )。治疗 3d、5d时 ,3组血清NSE含量不同 ,3d时分别为 (15 5 3± 4 93)ng/ml,(16 2 1± 5 2 4 )ng/ml和(2 0 2 6± 9 0 4 )ng/ml;5d时分别为 (12 32± 4 0 3)ng/ml,(14 0 7± 4 31)ng/ml和 (18 12± 5 97)ng/ml ,差异显著(P <0 0 1)。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出血后的脑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且无明显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选择性亚低温治疗大鼠脑外伤时对脑组织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亚低温组和常温对照组。采用改进的Feeney自由落体法制作重型外伤性颅脑损伤模型,局部降温法在伤后30min内达到亚低温目标并保持6h,RT.PCR检测3组大鼠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Fas—L基因表达。结果亚低温组大鼠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6h,24h,48h和72h)脑组织的Fas—LmRNA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54±O.07、0.47±0.06、0.41±0.06、0.67±0.08,常温对照组分别为1.53±0.21、0.914-0.11、1.33±0.15、1.56±0.171.53,相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对大鼠外伤性颅脑损伤急性期具有降低Fas-LmRNA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