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先天缺牙是牙胚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牙数减少的一种畸形,减少数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多见于恒牙列,其发生率为2.3~6%.在临床中以下颌切牙的缺失较为常见.它常引起上下牙量不调,导致前牙的覆(牙合)覆盖异常,上下中线不正,增加正畸治疗中良好(牙合)关系重建的难度,尤其是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故临床矫治设计与常规不同,多以Bolton指数为参考,通过不对称拔牙、邻面去釉以及改变牙齿的轴倾度或唇颊倾度等来获得良好的(牙合)关系.本文介绍1例下切牙缺失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2.
先天缺牙是牙胚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牙数减少的一种畸形,减少数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多见于恒牙列,其发生率为2.3 ̄6%。在临床中以下颌切牙的缺失较为常见。它常引起上下牙量不调,导致前牙的覆牙合覆盖异常,上下中线不正,增加正畸治疗中良好牙合关系重建的难度,尤其是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故临床矫治设计与常规不同,多以Bolton指数为参考,通过不对称拔牙、邻面去釉以及改变牙齿的轴倾度或唇颊倾度等来获得良好的牙合关系。本文介绍1例下切牙缺失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正畸治疗。1病史和临床检查患者,女,11岁4个月。“牙齿不整齐”求治。…  相似文献   

3.
黄绍辉  梁锐森 《广西医学》2009,31(11):1624-1625
目的探讨Bolton指数前牙比偏小患者的矫治设计方案。方法选择13例因下颌先天缺牙、融合牙、上颌前牙牙冠过宽造成Bolton指数前牙比偏小的病例,用邻面去釉、修复、减数等手段,重新调整前牙Bolton指数,保证矫治后上下领前牙的牙量之比在一个相互协调的范围。结果13例患者正畸治疗结束后的前牙比为77.32%-79%,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结论利用前牙Bolton指数作为指导,结合不同错[牙合]类型,制定出相应的矫治设计方案,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设计及特点.方法:选择已矫治完成伴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患者23例,根据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数目、错(牙合)类型、矫治方法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对其中两组拔牙设计模式进行重点探讨.第一组:7例,缺1颗上颌侧切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一双尖牙和上颌非缺牙侧拔除1颗第一双尖牙;第二组:6例,缺2颗上颌侧切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一双尖牙或两颗第二双尖牙.将两组患者的模型进行Bolton指数测量分析,计算时将上颌侧切牙缺失侧的第一双尖牙纳入前牙量范畴,全牙比按减去先天缺牙和拔牙后的牙量计算,将两组模式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两组全牙比为(87.68±1.0~87.41±1.01)%,前牙比为(76.6±2.24~75.24±0.87)%,前牙不调量在0.7±0.66~1.3±0.56 mm之间.两组Bolton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先天缺1颗上颌侧切牙若上下颌均需拔牙者,拔除上颌非缺牙侧的第一双尖牙或侧切牙对Bolton指数影响均不大;上颌侧切牙变异时选择拔除变异的上颌侧切牙保留同侧的第一双尖牙,避免Bolton指数不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因单颗下切牙先天性缺失 ,引起 Bolton指数不调 ,导致错牙合畸形的患者 10 (男 6 ,女 4 )例 ;年龄 12~ 2 1(平均 16 .5 )岁 .疗程 6~ 14 (平均 10 ) mo.安氏 I类 7例 ,II类 3例 .患者拒绝拔牙矫治 ,同意配合邻面去釉方丝弓矫正器矫治者 ;牙齿发育完全 ,牙齿磨耗量低 ,口腔卫生好 ,不易患龋者 .矫治前常规模型分析 ,头影测量 ,照像 ,计算 Bolton指数 .由于患者下颌均缺失 1颗切牙 ,致 Bolton指数前牙比或全牙比均小于正常值 ,故计算时 ,先算出与目前下颌前牙量或全牙量相匹配的上颌牙量 ,其与实际值间的差 ,即为上颌相对过…  相似文献   

6.
下切牙先天性缺失致错牙合畸形矫治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松  段银钟  刘红 《医学争鸣》2002,23(17):1561-1561
1 临床资料因单颗下切牙先天性缺失,引起Bolton指数不调,导致错牙合畸形的患者10(男6,女4)例;年龄12~21(平均16.5)岁. 疗程6~14(平均10) mo. 安氏I类7例,II类3例. 患者拒绝拔牙矫治,同意配合邻面去釉方丝弓矫正器矫治者;牙齿发育完全,牙齿磨耗量低,口腔卫生好,不易患龋者. 矫治前常规模型分析,头影测量,照像,计算Bolton指数. 由于患者下颌均缺失1颗切牙,致Bolton指数前牙比或全牙比均小于正常值,故计算时,先算出与目前下颌前牙量或全牙量相匹配的上颌牙量,其与实际值间的差,即为上颌相对过多的量,也就是需去釉的总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评价下颌切牙先天缺失方丝弓矫治的临床效果,探讨下颌切牙先天缺失方丝弓矫治难点和要点。方法:选择正畸门诊12例因牙列不齐要求矫治的下颌切牙先天缺牙患者使用减数拔牙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分析。结果:12例下颌前牙先天缺失并牙列不齐的患者经15~23个月,平均18.6个月的正畸治疗。患者牙弓间隙关闭,上下牙弓协调,覆颌,覆盖正常,面部侧貌协调。结论:下颌前牙先天缺失可以通过上颌单颌或双颌不对称拔牙矫治来协调上下牙弓,改善患者的覆颌,达到个别正常颌,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与正畸治疗方法.方法 针对个别上前牙的舌向错位或反牙合、个别后牙的锁牙合(正锁牙合、反锁牙合)、内倾型深覆牙合(安氏Ⅱ类二分类)、下颌后缩前牙深覆盖、下颌前突、前牙浅覆盖或无覆盖、后牙反牙合、后牙一侧正常,一侧正锁牙合采取相关的治疗方法.结果 正畸矫治能明显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维持和恢复髁突的正常位置,即正中关系位.结论 正畸矫治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症状减轻、张口自如、关节弹响减少.  相似文献   

9.
正畸治疗下切牙先天缺失23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方法。方法以伴有下切牙先天缺失的23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下切牙缺失的部位、数日、错[牙合]类型、矫治方法进行分析,并对缺失1颗下中切牙、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和下颌1颗非缺牙侧第一前磨牙的病例及缺失2颗下中切牙、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的病例的Bolton指数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23例患者正畸治疗疗后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两组拔牙病例之间的Bohon指数全牙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前牙比和前牙不调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先天缺1颗下中切牙上下颌均需拔牙者,在下颌非缺牙侧选择拔1颗前磨牙比拔1颗中切牙对Bohon指数影响要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前牙开[牙合]患者的骨面型分析,探讨前牙开[牙合]的形成机制和矫治方法的选择。【方法】选择24例15~25岁前牙开牙合畸形患者,利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开[牙合]畸形的骨面型特征和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间下颌平面角,关节角,腭平面角,基础平面角,上下中切牙交角呈显著性差异。正畸治疗后,两组间覆,覆盖,上下中切牙交角,上下切牙倾斜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正确分析开牙合原因的前提下,利用不同的力学原理选择矫治技术是正畸治疗前牙开[牙合]畸形成功的关键。采用多曲方丝弓技术和直丝弓技术内收前牙、前移磨牙矫治开[牙合]得到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与牙颌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情况,与牙颌畸形的关系以及下尖牙近远中径的变化。方法:从962例门诊正畸患者中选取下颌恒切牙缺失者27例,并测量下前牙牙冠的近远中径。结果: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96%是中切牙,92%伴有前牙深覆He,下尖牙无显著性增大。结论:下颌中切牙先天缺失与前牙深覆He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下尖牙无代偿性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进型Twin-block矫治器矫治青春期下前牙先天缺失安氏Ⅱ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青春期下前牙先天缺失安氏Ⅱ类错患者26例,均采用改进型Twin-block矫治器进行连续矫治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结果。结果:患者治疗前后除SNA、MP-FH、Y轴角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26例患者治疗后下颌体平均增长2.51 mm,下颌升支平均增长3.15 mm,下颌骨前移,上下颌骨矢状不调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治疗后侧貌均明显改善,覆覆盖均有所减少。结论:改进型Twin-block矫治器矫治青春期下前牙先天缺失安氏Ⅱ类错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宁振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67-1269
目的:研究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骀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正畸治疗前后牙颌面硬软组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胎正畸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6-28岁,平均18.08岁,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和上颌强支抗进行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矫治前后硬软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骀成人患者,治疗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为远中尖窝锁结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上切牙明显内收,下切牙位置基本不变或轻微唇倾,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鼻唇角增大。结论: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骀患者经过单颌拔牙掩饰性治疗,面型明显改善,取得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叶慧芬 《基层医学论坛》2013,(10):1246-1247
目的探讨平面导板加分裂簧对安氏二类一分类错患者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5例磨牙二类关系尖牙二类关系,下颌平面角均角或低角、下颌后缩的患者,用上颌平面导板加分裂簧矫正器进行早期矫治。结果Ⅰ期治疗结束后前牙覆覆盖达到基本正常,磨牙关系达到中性或中性偏远中,面型明显改善,颏部软组织增厚,颏唇沟深度减小,鼻唇角变大。结论改良平面导板矫治器有助于改善安氏二类一分类错侧貌外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混合牙列期矫治安氏Ⅱ类前牙深覆的体会,探讨早期矫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0例7~10岁安氏Ⅱ类前牙深覆患儿的研究模型及临床资料。结果:矫治结束后6例患儿覆覆盖基本正常;4例下颌后缩严重的患儿覆覆盖控制在Ⅰ°以内;所有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对于安氏Ⅱ类前牙深覆儿童,尽早解除下颌发育障碍,引导口颌系统正常发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正畸治疗前后牙颌面硬软组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正畸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6~28岁,平均18.08岁,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和上颌强支抗进行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矫治前后硬软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成人患者,治疗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为远中尖窝锁结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上切牙明显内收,下切牙位置基本不变或轻微唇倾,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鼻唇角增大。结论: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患者经过单颌拔牙掩饰性治疗,面型明显改善,取得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前型者下颌关节点和切点轨迹的特征。方法:用新型下颌三维运动轨迹描记仪MT-1602测量了55名不同前牙覆覆盖者下颌咀嚼运动关节与切点的轨迹,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下颌双侧关节咀嚼轨迹与切点轨迹之间具有普遍的正相关性;深覆者关节与切点轨迹的侧向幅度均小于正常(P<0.01);额状面轨迹窄于正常(P<0.01);前牙深覆盖者的轨迹与正常者无差别(P>0.05)。结论:深覆是影响下颌咀嚼运动形态的主要因素,修复时应尽量避免前牙深覆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侧貌特征,探讨该类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方法:收集64例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64例患者的初诊侧位片用于分析患者的侧貌特征,其中38例患者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进行矫治,初诊和治疗结束侧位片用于比较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对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包括硬组织和软组织项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值比较,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覆盖、覆牙合、ANB、U1-NA角、面角、Y轴角、Pg-NB、面突角、软组织面角、H角和颏唇沟至H线距较大,SNB、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和颏唇沟角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后,覆盖、覆牙合、U1-NA角、U1-NA距、U1-SN、H角和鼻唇沟至H线距变小,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Pg-NB和颏唇沟角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下颌发育不足但颏部发育充足,覆牙合覆盖较大,下颌切牙舌向倾斜,颏唇沟较深较锐。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矫治后患者侧貌整体面型基本未变,但前牙咬合关系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PAR指数评价骨性Ⅲ类错骀畸形非拔牙矫治及不同拔牙方式的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正畸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治疗完成的骨性Ⅲ类错骀畸形的患者152例,通过PAR指数的评价分析非拔牙矫治、拔前磨牙矫治、拔磨牙矫治、拔下切牙矫治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拔前磨牙组和拔磨牙组极大改善程度分别为95.92%和93.75%,非拔牙组和拔下切牙组极大改善程度分别82.98%和75.00%。结论(1)拔前磨牙矫治比非拔牙矫治取得了更大的改善程度,尤其在牙齿排列和中线调整方面显示了充分的优势。(2)减数下切牙的拔牙模式应慎重使用,在确认拔除一个下切牙可以使Bohon指数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时,可选择该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安氏Ⅲ类错病人Bolton指数的测量,分析上下颌牙量的差异,探讨上下颌牙量关系对正畸诊断和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男50例,女50例)安氏Ⅲ类错病人的初始模型,分别测量其Bolton指数,并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结果安氏Ⅲ类错病人Bolton指数前牙比平均值为(79.70±2.73)%,全牙比平均值为(92.21±2.31)%,均较正常参考值增大,差异有显著性(u=3.29、3.72,P<0.05)。100例病人中前牙比和全牙比在正常范围内者分别占55%和54%,男女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病人Bolton指数过大可能是引起错的原因之一,Bolton指数分析应成为诊断和制定正畸治疗计划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