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临床上的危急重症,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虽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已广泛开展,但围手术期患者发生缺血、再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仍很高。最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王肖龙、刘永明等专家临床研究,利用速效救心丸对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前、后的干预治疗,取得明显效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根据危重情况,有的需要做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医生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的途径,用导管将微型网状小管递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时明显增加患者住院期间出血率和病死率,同时影响ACS治疗。而血小板减少症人群仍有发生血栓事件的可能。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发生ACS时,血小板计数<30×109/L时出血概率增加,不宜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当血小板>30×109/L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提高血小板治疗,评价出血风险,密切监测血小板变化。如果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建议裸支架治疗。ACS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症主要的原因是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包括肝素、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等,但应及时诊断方能准确治疗,要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替格瑞洛是一种直接作用、可逆结合的新型强效P2Y12受体拮抗剂,其适应证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是ACS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对接受药物治疗和PCI的患者,规范实施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未来,临床应选择更有效、更安全的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导致急性冠脉供血不足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正确诊断和治疗ACS将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本文对我院2004年11月~2006年7月收治的161例维吾尔族和70例汉族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维吾尔族ACS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治疗的现状 近年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和循证证据越来越丰富,指南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临床实践与指南仍然存在很大差距.ACS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和远期死亡率仍然高达6%和12%.首先,大规模临床研究排除了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而其中很多是高危患者;其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患者均能接受指南推荐的最佳治疗策略.尽管血运莺建治疗对高危ACS患者优于药物治疗,但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接受血运重建,药物治疗也较差.本共识的目的是强化和规范A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治疗建议只适用于采取药物治疗的ACS患者.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主要治疗手段,大大降低了ACS患者的病死率;然而在PCI术后的近期或远期仍然会发生各种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降低了PCI的疗效。已有研究显示,加强医护人员院外随访可以有效控制危险因素,降低ACS患者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PCI术后危险因素控制差及不良生活方式未得到改善是影响PCI术后MACE的因素。如何加强患者PCI术后危险因素的控制及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是今后医护人员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国产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与单纯药物治疗疗效两者进行比较。方法选择124例住院ACS患者,其中42例接受支架治疗,82例选择单纯传统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死亡数、心功能情况、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再住院情况。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2组总心脏事件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ACS患者较传统单纯药物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22例不同年龄ACS患者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45岁以下青年ACS患者达18.25%,均为男性;发病与吸烟、血脂异常、肥胖有关;临床以发病急、症状典型、住院心功能好、病死率低、冠状动脉以单支病变为主为特征。45岁以上ACS患者男性仍高于女性,发病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有关。约30%症状不典型,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复杂病变为主。结论青年ACS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与中老年病人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方式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张东晟  张振祥  陈玉国 《医学综述》2007,13(18):1420-142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及时有效的处理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应用药物保守治疗或是早期有创治疗,一直是临床争论的焦点。目前认为较为合理的治疗策略是先对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对中高危患者尽早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等有创治疗;对ST段抬高的ACS,首选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当然,充分抗心肌缺血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及调脂治疗也是必要的,还要根据当地医院的具体条件,并结合患者的意愿和经济状况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石  陈玉成  曾智 《西部医学》2010,22(1):151-154
近年来随着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广泛应用以及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普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死亡率开始下降。但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ACS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发生消化道大出血(GIB),这增加了患者死亡以及再发缺血事件的风险,是心脏科医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复习了近年的相关文献,主要讨论ACS患者GIB的发生率、危险因素、GIB对预后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GIB。  相似文献   

11.
朱志军 《浙江医学》2010,32(11):1610-1611,161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新喋呤的变化,探讨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各20例)和16例正常者,分别测定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正常者的血清新蝶呤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及稳定性心绞痛组新蝶呤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治疗后,稳定性心绞痛组新蝶呤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并无明显变化,而且两组间亦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外周静脉血清新蝶呤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新蝶呤水平显著升高,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稳定心绞痛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升高更明显。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诱导或加剧病变冠脉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免疫激活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新蝶呤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血栓抽吸导管在ACS急诊PCI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在ACS常规急诊PC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5月我院住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9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高危、极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随机分为联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A组(51例),同期未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B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校正TIMI帧数(CTFC)、术后心肌呈色分级(BMG)、术后ST段抬高回落幅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有无差异。结果 A组TIMI血流3级、CTFC、BMG、术后ST段抬高回落幅度及LVEF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院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S常规急诊PCI中联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TIMI血流、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及术后心功能,但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取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行PCI治疗的ACS患者130例治疗资料作以回顾分析,并根据其穿刺动脉不同分为经桡动脉组60例(观察组)与经股动脉组70例(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为95.0%,较对照组95.7%无统计学差异(P〉0.05);严重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经桡动脉PCI治疗ACS成功率高,创伤小,患者住院时间短,可作为治疗ACS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醛固酮(Aldo)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及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ACS患者166例,冠脉造影检查前于升主动脉根部采取血标本,测定醛同酮水平,按醛固酮水平高低分为三组:A组(Aldo〈100ng/ml),B组(100ng/ml≤Aldo≤200ng/ml)及C组(Aldo〉200ng/ml)。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析各组ACS患者醛固酮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并观察ACS患者经皮腔冠脉内介入治疗(PCI)术前醛固酮水平对术后近期预后(6个月)的影响。结果:三组ACS患者随Aldo水平升高,多支血管病变、冠脉B2/C型病变、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积分)均明辊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醛固酮是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ACS患者血浆醛同酮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醛同酮水平的高低对ACS患者PCI术后的近期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序贯治疗(患者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24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80mg,再以每日40mg,维持1个月)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的安全性研究。方法选择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C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常规治疗组A组(20mg/d)和阿托伐他汀钙序贯组B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并监测人院用药前、用药后1、4、7、14、21、30天肝肾功能、肌酶指标。记录PCI术后30天内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用药后比较:ALT升高〈3倍正常值上限(ULN),A组12.50%和B组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并且均发生在1周内;AIJT≥3ULN,A组3.57%和B组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碱性磷酸酶〉1ULN、总胆红索〉1ULN、肌酸激酶〉10ULN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MACE发生率,A组20.69%和B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序贯治疗除早期存在一过性ALT轻度升高外,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的增加;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减少主要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PCI术前给予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LVEF的影响。方法将实行PCI的3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负荷剂量组和对照组,负荷剂量组(n=20)术前给予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20mg,术后每晚睡前10mg维持;对照组(n=15)只是术后每晚睡前10mg雏持。所有患者术后i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LVEF变化。结果负荷剂量组术后1个月LVEF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可以提高ACS患者的LVEF,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注射国产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介入术后无复流患者冠状动脉TIMI血流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判定无复流者48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冠状动脉内注射维拉帕米及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25例和维拉帕米组(冠状动脉内注射维拉帕米200μg)23例。观察给药后30min 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7天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出血并发症及30天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介入术后无复流患者TIMIⅢ级血流获得率(64.0%)高于维拉帕米组(34.8%)(P<0.05);CTFC显示替罗非班组血流快于维拉帕米组(P<0.01);替罗非班组7天后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维拉帕米组(P<0.01);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30天内MACE发生率与维拉帕米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国产盐酸替罗非班治疗ACS介入术后无复流患者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CD40配体(sCIMOL)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分析(ELISA)及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ACS组的血清sCD40L和hs-CRP水平,并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D术对其的影响。结果(1)ACS组血清hs-CRP及sCIMOL水平均高于SAP及对照组(P〈0.01),SAP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CD40L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787,P〈0.001);(3)SAP和ACS组PCI术后血清hs-CRP、sCD40L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ACS组患者血清hs—CRP、sCD40L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冠心病的不稳定状态,可能有助于临床识别和预测ACS。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CS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PCI术中病变血管内注射替罗非班。观察2组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1周心脏超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及术后出血并发症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PCI术后TIMI分级和TMPG分级Ⅲ级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及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治疗ACS中可有效改善梗死相关血管血流灌注,减少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196例行PCI的ACS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PCI+盐酸替罗非班)于术前给予常规量低分子肝素,术后在半量低分子肝素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0.1μg·(kg·min)-1。微量泵持续泵入共24h;对照组(PCI+低分子肝素)术前、术后只给予常规量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和肌钙蛋白I(troponinI,cTNI)峰值和达峰时间、术后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情况,同时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即刻TIM13级血流灌注、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CK—MB、cTNI达峰值低于对照组(P〈0.05),达峰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聚集率手术后均有明显降低,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手术后出血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数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进行PCI时加入盐酸替罗非班可改善冠脉血流灌注,减少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